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合集下载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 适于长距离运输
蚜虫吻刺法
韧皮部汁液
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山梨醇、甘 露醇等。 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
★ 矿质元素(K+最多)
表6-1 烟草和羽扇豆的筛管汁液成分含量
蔗糖 氨基酸
烟 草/mmol L-1 460.0 83.0
羽扇豆/mmol L-1 490.0 115.0
钾
不足:
①运输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 差大得多 ②很难解释双向运输 ③实际上运输是消耗代谢能量的主动过程
2、P-蛋白收缩学说 (p-protein contractile hypothesis)
①P-蛋白的定义 ②P-蛋白纤丝组成轴索贯穿于筛孔,轴索本 身具有收缩能力,犹如一台蠕动泵,可推动 集流运转。 ③P-蛋白纤丝是真空管状物,成束贯穿于筛 孔,管壁上产生大量的微纤毛。这些微纤毛 可驱动空心管内的脉冲式液流,从而推动筛 管内溶液集体流动。
1、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德国植物学家明希(Münch),1930年提出 学说要点:①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 液流的流动而移动; ②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 两端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源端:物质装入
Ψw
压力势
吸水膨胀
加入溶质 韧
水 移去溶质 库端
源端
支持依据: ①筛管接近源库两端存在压力势差。 ②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的确存在正压力
P-蛋白:亦称 韧皮蛋白,是 被子植物筛管 细胞所特有的, 利用ATP释放 的能量进行摆 动或蠕动,推 动筛管内有机 物质的长距离 运输。
成熟筛分子和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的结构
蚜虫吻刺法
韧皮部汁液
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山梨醇、甘 露醇等。 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
★ 矿质元素(K+最多)
表6-1 烟草和羽扇豆的筛管汁液成分含量
蔗糖 氨基酸
烟 草/mmol L-1 460.0 83.0
羽扇豆/mmol L-1 490.0 115.0
钾
不足:
①运输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 差大得多 ②很难解释双向运输 ③实际上运输是消耗代谢能量的主动过程
2、P-蛋白收缩学说 (p-protein contractile hypothesis)
①P-蛋白的定义 ②P-蛋白纤丝组成轴索贯穿于筛孔,轴索本 身具有收缩能力,犹如一台蠕动泵,可推动 集流运转。 ③P-蛋白纤丝是真空管状物,成束贯穿于筛 孔,管壁上产生大量的微纤毛。这些微纤毛 可驱动空心管内的脉冲式液流,从而推动筛 管内溶液集体流动。
1、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德国植物学家明希(Münch),1930年提出 学说要点:①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 液流的流动而移动; ②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 两端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源端:物质装入
Ψw
压力势
吸水膨胀
加入溶质 韧
水 移去溶质 库端
源端
支持依据: ①筛管接近源库两端存在压力势差。 ②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的确存在正压力
P-蛋白:亦称 韧皮蛋白,是 被子植物筛管 细胞所特有的, 利用ATP释放 的能量进行摆 动或蠕动,推 动筛管内有机 物质的长距离 运输。
成熟筛分子和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的结构
植物生理学—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上课版)

二、运输方向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用14CO2及 KH232PO4分别施与天竺葵茎上下端两 侧的叶片,结果发现韧皮部各段皆含 有相当数量的14C和32P.
结论:可通过韧皮部同时作上下双向 运输,也可以横向运输,但正常状态 下其量甚微。
三、运输的速率和溶质的种类
(一)运输的速度 1、研究方法: (1)利用染料分子作为示踪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染料分子直 接注入筛管分子内,追踪染料分子在筛管中的运输状况。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常用的同位素是14C。 2、运输速度:一般为30 ~ 150 cm / h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运输速度也有差异,如南瓜幼龄时为 72cm/h,老龄时为30~50cm/h。 运输速度也随物质种类而异。12天菜豆中的蔗糖运输速度是 107cm/h,而32P则约为87cm/h。
裸子植物中的筛分子是筛胞,筛胞间没有通道相连, 没有P-蛋白。 种子植物筛分子的特征比较 被子植物的筛分子 裸子植物的筛胞 1.有些筛域分化为筛板,单个筛分 1.没有筛板,所 子相互连接为一个筛管 有筛域相同 2.筛孔是空通道 2.筛孔被膜堵塞 3.全部双子叶植物和大多数单子叶 3.没有p-蛋白 植物有p-蛋白 4.伴胞是ATP与(或)其他化合物 4.有具伴胞功能 的来源,在某些植物伴胞作为传 的蛋白质 递细胞或居间细胞用。
韧皮部运输的含氮化物 种类与植物品种有关: 韧皮部筛管汁液中的一 些可溶性蛋白各具生理功 能
有些无机溶质在韧皮部较易移动,如K+、Mg2+、PO43-、Cl-,而 NO3-、Ca2+、SO3-和Fe2+在韧皮部中就相对不易移动。
韧皮部汁液中除了乙烯外,其他四大类植物激素都有。
第二节
(二)溶质种类 1、研究方法:蚜虫的吻刺结合同位素示踪法。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

二、有机物质的分配规律
1. 分配方向:从源到库 2. 分配特点:
按“源 — 库单位”进行分配
(具有供应关系源和库及其连接二者的输导系统称为源 — 库单位。) 优先供给生长中心
就近供应同侧运输 成龄叶片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3. 再分配与再利用: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同化物来源于某些大分子化合 物分解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无机离子。
1、有机物的运输速度: 被运输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有机物质的运输率:
比集运量(SMT)或比集运量转移率 (S有M机T物R)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的 数量。g · cm -2 · h -1.
第二节 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
• 物质在源端的装载 • 物质在库端的卸出 • 从源到库的运输动力
1、代谢源:指能够制造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2、代谢库:指接纳有机物质由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 官或部位。
3、源库关系: 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
源限制型:源小库大,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 库限制型;源大库小,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 源库互作型:呈过渡状态的中间类型,产量有源库协同调节。
最小的叶脉
细胞壁非质体
质膜
胞间连丝
叶肉细胞
伴胞 筛管分子 韧皮薄壁细胞 维管束鞘细胞
共质体
细胞壁 质膜 液泡膜 液泡
韧皮部细胞 (筛管分子、伴胞)
接受细胞
库组织中蔗糖卸出的可能途径示意图
压力表
加入 溶质
C
D
B
A
压力流动学说模式图
筛板
向下动 的物质
向上动 的物质
细胞质泵动学说
筛孔 胞纵连束 内质网 线立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2、溶质种类
蚜虫吻刺结合同位素法
韧皮部中的溶质种类: 主要有蔗糖, 还有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糖;氨基 酸和酰胺;磷酸核苷酸和蛋白质;激 素、钾、磷 、氯等。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筛管汁液中干物质含 量占10%~25%,其中90%以上为碳水化合物。 在大多数植物中,蔗糖是糖的主要运输形 式。 因为: 1)蔗糖是非还原糖,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蔗糖的溶解度很高; 3)蔗糖的运输速率很高; 4)蔗糖具有较高的能量
同位素示踪
甜菜叶片饲喂14CO2进行光合作用后,叶柄 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像
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
部担任的。主要运输组织是 筛管和伴胞。
伴胞有以下3种: 1.有叶绿体的伴胞: 胞间连丝较少 2.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其胞壁向内 生长(突出),增加质膜表面积;胞间连 丝长且具有分支,有利于物质运送到筛分 子,分布于中脉周围。 3.居间细胞(intermediary cell):有许多 胞间连丝,与邻近细胞(特别是维管束) 联系,它能合成棉子糖和水苏糖等。
新知识: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 2、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 筛管运输机理 韧皮部卸出 3、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一节 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
高等植物器官有各自特异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工,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场所,植物各 器官、组织所需的有机物都需叶片供应。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1. 源的供应能力: 指源器官(主要是功能叶片等绿色器官)同
化物形成和输出能力,称为“源强”。光和速率 是
度量源强最直观的指标之一。
同化物的分配:
2. 库的竞争能力: 指库(包括根、繁殖器官、贮存器官、光
合能力很低的绿色器官等)对同化物的吸引和 “争调”能力。
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 “库强”。表观库强可用库器官干物质积累速 率表示。
When phloem is injured, callose can be synthesized very rapidly (within seconds) and will accumulate in the sieve area.
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分配:
❖ 光强:光强弱,呼吸大于光合; ❖ 水分:水分亏缺降低源强和库强,根系和 功能叶早衰,光合作用受到很大抑制;
阻力很大,溶质流动所需压力比筛管内实 际压力大得多;
2. 难以解释溶质双向流动;
3. 不能解释物质运输与消耗代谢能的 关系,该假说与运输系统的代谢似乎无关。
二. 细胞质泵动学说
三. 收缩蛋白学说
根据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有收缩能力的 韧皮蛋白(P-蛋白),认为是它推动筛 管汁液运行。因此,称该学说为收缩蛋 白学说。
韧皮部装载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逆浓度梯度、并且具有
很高速度的主动过程,由载体完成。 主要依据是: (1)对装入的物质有选择性; (2)必须提供能量; (3)具有饱和动力学特性。
光合产物装载途径及其机理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蔗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或伴胞的质膜
上,H+-ATP酶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 泵到细胞壁(质外体)中,建立了跨质膜 H+梯度,驱动质膜上H+ /蔗糖共转运体, 把蔗糖装载入筛管分子。
化物形成和输出能力,称为“源强”。光和速率 是
度量源强最直观的指标之一。
同化物的分配:
2. 库的竞争能力: 指库(包括根、繁殖器官、贮存器官、光
合能力很低的绿色器官等)对同化物的吸引和 “争调”能力。
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 “库强”。表观库强可用库器官干物质积累速 率表示。
When phloem is injured, callose can be synthesized very rapidly (within seconds) and will accumulate in the sieve area.
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分配:
❖ 光强:光强弱,呼吸大于光合; ❖ 水分:水分亏缺降低源强和库强,根系和 功能叶早衰,光合作用受到很大抑制;
阻力很大,溶质流动所需压力比筛管内实 际压力大得多;
2. 难以解释溶质双向流动;
3. 不能解释物质运输与消耗代谢能的 关系,该假说与运输系统的代谢似乎无关。
二. 细胞质泵动学说
三. 收缩蛋白学说
根据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有收缩能力的 韧皮蛋白(P-蛋白),认为是它推动筛 管汁液运行。因此,称该学说为收缩蛋 白学说。
韧皮部装载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逆浓度梯度、并且具有
很高速度的主动过程,由载体完成。 主要依据是: (1)对装入的物质有选择性; (2)必须提供能量; (3)具有饱和动力学特性。
光合产物装载途径及其机理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蔗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或伴胞的质膜
上,H+-ATP酶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 泵到细胞壁(质外体)中,建立了跨质膜 H+梯度,驱动质膜上H+ /蔗糖共转运体, 把蔗糖装载入筛管分子。
植物生理学06有机物质运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的种类
一 、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及结论 (一)环割法:是将树干上的一圈树皮(韧皮部)剥去而
保留树干(木质部)的一种处理方法.1675或1686年最早使用。
对草本植物可用水蒸汽或热蜡杀死韧皮部活细胞。也 可切断木质部而保留韧皮部。
(二)标记物示踪法
Geiger等测出甜菜叶肉细胞的渗透压为1.3MPa,筛管 分子伴胞复合体为3.0MPa,而邻近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只有 0.8MPa。
2.韧皮部装载具有选择性
筛管汁液的分析表明,干物质的大部分是蔗糖。从外 源饲喂标记的葡萄糖等进入植物后,发现大部分标记物总 是在蔗糖里。
3.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需能过程
Sovonick等测定甜菜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中的蔗糖浓 度可达到800mmol·L-1,而质外体中的蔗糖浓度为 20mmol·L-1,那么它们的浓度之比为40∶1,明显表明这 种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
源与库之间的压力足够大;运输本身不消耗能量, 能量用于维持韧皮部组织的正常结构。
(二)细胞质泵动学说
20世纪60年代,英国Thaine提出。
主要观点:
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 束,纵跨筛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 、有节奏地收缩和张弛,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 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三) 收缩蛋白学说
P-蛋白收缩带动微纤丝震动。 Nhomakorabea第四节 韧皮部卸出
被运输的物质从库器官的筛管中转运出来的 过程称为卸出。
1 卸出途径:
共质体卸出:生长着的器官通过共质体途径卸出。 质外体途径:储藏器官(除马铃薯)及生殖器管(如种子)。
2 卸出时的能量消耗:
一 、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及结论 (一)环割法:是将树干上的一圈树皮(韧皮部)剥去而
保留树干(木质部)的一种处理方法.1675或1686年最早使用。
对草本植物可用水蒸汽或热蜡杀死韧皮部活细胞。也 可切断木质部而保留韧皮部。
(二)标记物示踪法
Geiger等测出甜菜叶肉细胞的渗透压为1.3MPa,筛管 分子伴胞复合体为3.0MPa,而邻近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只有 0.8MPa。
2.韧皮部装载具有选择性
筛管汁液的分析表明,干物质的大部分是蔗糖。从外 源饲喂标记的葡萄糖等进入植物后,发现大部分标记物总 是在蔗糖里。
3.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需能过程
Sovonick等测定甜菜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中的蔗糖浓 度可达到800mmol·L-1,而质外体中的蔗糖浓度为 20mmol·L-1,那么它们的浓度之比为40∶1,明显表明这 种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
源与库之间的压力足够大;运输本身不消耗能量, 能量用于维持韧皮部组织的正常结构。
(二)细胞质泵动学说
20世纪60年代,英国Thaine提出。
主要观点:
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 束,纵跨筛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 、有节奏地收缩和张弛,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 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三) 收缩蛋白学说
P-蛋白收缩带动微纤丝震动。 Nhomakorabea第四节 韧皮部卸出
被运输的物质从库器官的筛管中转运出来的 过程称为卸出。
1 卸出途径:
共质体卸出:生长着的器官通过共质体途径卸出。 质外体途径:储藏器官(除马铃薯)及生殖器管(如种子)。
2 卸出时的能量消耗: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分配

里着重讨论N、P、K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二十七页。
1.氮素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其它元素平衡时,单一增施氮素会抑制
同化物的外运。 二是缺氮也会使叶片运出的同化物减少。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二十七页。
2.磷素磷营养水平也反映在同化物运输上,但只是在磷极缺
或过多时才表现出来,因此设想磷对同化物的影响不是专 一的,而是通过参加广泛的新陈代谢反应实现的,其中包 括韧皮部物质代谢的个别环节。
数量以及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 光对同化物由叶子外运也有影响。然而
,光作为形成同化物的因素,只是在叶片中 光合产物含量很低的情况下才对外运产生影 响。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二十七页。
(四)矿质营养 几十年来,许多人研究了韧皮部与根系营养的关系,期
望找出控制同化物在株内分配过程的手段。遗憾的是,很难区 别开矿质元素对韧皮部运输的直接影响和它们的间接影响。这
现在二十页,总共二十七页。
三、
同化物运输分配既受内在因素所控制,也受外界因素所 调节。
内在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另外,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激素比例等都会影响同化物的运 输分配。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二十七页。
外界因素
(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同化物运输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直到最适温度,然后逐渐降低。对于许多植物来说,韧皮部 运输的适宜温度在22~25℃之间。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七页。
现在九页,总共二十七页。
伴胞的作用是维持筛管分子结构和渗透平衡。成熟的筛 管分子无核糖体和核,其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伴胞。 筛管分子与它们的伴细胞有很多胞间连丝联系。
P-蛋白(韧皮蛋白)最常见形式是管状。它是在一种特 殊的细胞结构(P-蛋白体)内形成的,它在核和液泡 膜破坏时呈丝状体分散在整个筛管分子腔内。P-蛋 白可能直接涉及运输动力的产生,只存在于被子植物的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二十七页。
1.氮素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其它元素平衡时,单一增施氮素会抑制
同化物的外运。 二是缺氮也会使叶片运出的同化物减少。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二十七页。
2.磷素磷营养水平也反映在同化物运输上,但只是在磷极缺
或过多时才表现出来,因此设想磷对同化物的影响不是专 一的,而是通过参加广泛的新陈代谢反应实现的,其中包 括韧皮部物质代谢的个别环节。
数量以及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 光对同化物由叶子外运也有影响。然而
,光作为形成同化物的因素,只是在叶片中 光合产物含量很低的情况下才对外运产生影 响。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二十七页。
(四)矿质营养 几十年来,许多人研究了韧皮部与根系营养的关系,期
望找出控制同化物在株内分配过程的手段。遗憾的是,很难区 别开矿质元素对韧皮部运输的直接影响和它们的间接影响。这
现在二十页,总共二十七页。
三、
同化物运输分配既受内在因素所控制,也受外界因素所 调节。
内在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另外,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激素比例等都会影响同化物的运 输分配。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二十七页。
外界因素
(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同化物运输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直到最适温度,然后逐渐降低。对于许多植物来说,韧皮部 运输的适宜温度在22~25℃之间。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七页。
现在九页,总共二十七页。
伴胞的作用是维持筛管分子结构和渗透平衡。成熟的筛 管分子无核糖体和核,其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伴胞。 筛管分子与它们的伴细胞有很多胞间连丝联系。
P-蛋白(韧皮蛋白)最常见形式是管状。它是在一种特 殊的细胞结构(P-蛋白体)内形成的,它在核和液泡 膜破坏时呈丝状体分散在整个筛管分子腔内。P-蛋 白可能直接涉及运输动力的产生,只存在于被子植物的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Transport of organic matters in plant
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主讲人:童贯和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一、运输途径(Pathway of transport)
环割实验证明:有机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主要运输组织 是筛管和伴胞。筛管和伴胞在起源和功能上关系密切,因此常 把它们称为筛分子—伴胞复合体. (图6-1) 筛管分子:无细胞核、液泡、 微丝、微管、高尔基体和核糖 体。但含有细胞质,具有质膜, 内质网、线粒体,膜上有许多 载体,进行活跃的物质运输, 为活细胞。 筛管内壁有韧皮蛋白(P—蛋 白)。呈管状或纤维状。功能 是把受伤筛分子的筛孔堵住, 防止筛管中汁液流失。 胼胝质:β-1,3-葡聚糖,位 于质膜和胞壁之间。堵塞筛孔。
2.集运速率(简称MTR):
单位截面积韧皮部或筛管在单位时间内运输有机物的质量。单位:g/(cm2· h) SMTR=干物质量÷[韧皮部(筛管)横截面积×时间]= V × C
例:马铃薯块茎韧皮部横切面为0.002cm2,块茎在50d内增重240g,块茎含 水量为75%,比集转运率为? SMTR=240×(1-75%)÷(0.002×24×50)=25 (g· -2·-1) cm h 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决定于源和库的相对位置。韧皮部内同化物运输的方向 是从源器官向库器官运输。一个库器官也可能接纳多个源器官供应的同化物, 而且这些源库常分布于植株的不同位置。因此,同化物既可能向顶也可能向基 运输,这种韧皮部同化物的双向运输已被许多实验证实。 (图6-5) 然而对某一个筛管来说,通常认为同化物在其中的运输是单向的,而不是 双向的。同化物运输的速度一般为 0.2~2m·-1。 h 不同植物或不同生长势的植物个体,其同化物的运输速度不一样,生长势 大的个体运输速度快。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Transport of organic matters in plant
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主讲人:童贯和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一、运输途径(Pathway of transport)
环割实验证明:有机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主要运输组织 是筛管和伴胞。筛管和伴胞在起源和功能上关系密切,因此常 把它们称为筛分子—伴胞复合体. (图6-1) 筛管分子:无细胞核、液泡、 微丝、微管、高尔基体和核糖 体。但含有细胞质,具有质膜, 内质网、线粒体,膜上有许多 载体,进行活跃的物质运输, 为活细胞。 筛管内壁有韧皮蛋白(P—蛋 白)。呈管状或纤维状。功能 是把受伤筛分子的筛孔堵住, 防止筛管中汁液流失。 胼胝质:β-1,3-葡聚糖,位 于质膜和胞壁之间。堵塞筛孔。
2.集运速率(简称MTR):
单位截面积韧皮部或筛管在单位时间内运输有机物的质量。单位:g/(cm2· h) SMTR=干物质量÷[韧皮部(筛管)横截面积×时间]= V × C
例:马铃薯块茎韧皮部横切面为0.002cm2,块茎在50d内增重240g,块茎含 水量为75%,比集转运率为? SMTR=240×(1-75%)÷(0.002×24×50)=25 (g· -2·-1) cm h 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决定于源和库的相对位置。韧皮部内同化物运输的方向 是从源器官向库器官运输。一个库器官也可能接纳多个源器官供应的同化物, 而且这些源库常分布于植株的不同位置。因此,同化物既可能向顶也可能向基 运输,这种韧皮部同化物的双向运输已被许多实验证实。 (图6-5) 然而对某一个筛管来说,通常认为同化物在其中的运输是单向的,而不是 双向的。同化物运输的速度一般为 0.2~2m·-1。 h 不同植物或不同生长势的植物个体,其同化物的运输速度不一样,生长势 大的个体运输速度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的位臵;
• (3) 含氮有机物和激素在两管道中均可运输,其中根系合成的氨基酸、 激素经木质部运输;而冠部合成的激素和含氮物则经韧皮部运输; • (4) 在春季树木展叶之前,糖类、氨基酸、激素等有机物可以沿木质 部向上运输; • (5) 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包括木质部与韧皮部间,物质可以通过被动 或主动转运等方式进行侧向运输; • (6) 也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二) 源和库的量度
为了衡量源器官输出或库器官接纳同化物 能力的大小,引入了源强与库强的概念。 ------源强(source strength)是指源器官同化 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 ------库强 (sink strength) 是指库器官接纳 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二、同化物的分配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韧皮部中运输的有机物质种类
• 韧皮部汁液化学组成和含量因植物的种类、发育阶段、生理生态环境等因素 的变化而表现出很大的变异。一般来说,典型的韧皮部汁液样品其干物质含
量占10%~25%,其中多数是糖,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无机和有机离子,
且汁液中的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有些植物韧皮部汁液样品中还 含有植物内源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第二节 韧皮部运输机理 第三节 同化物的分配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 种类
• 有机物质运输 的途径
实验证明,有机物 的运输途径是由韧 皮部担任的。 • 环割法:叶片生成 的物质可以通过韧 皮部向下输送。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
同位素示踪法
---14C, 15N, 32P等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生物产量:指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开始进行光 合作用所形成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包括叶片自 身重量及叶片光合产物转运到根、茎、种子、果 实等贮藏器官的重量,还包括在生长期内掉落的 叶片、组织和器官重量。 经济产量: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价值的植物相关 器官的重量,如种子、果实、贮藏根、茎等。
Figure 6-10
练习题
名词解释: 韧皮部装载(phloem loading) 韧皮部卸出( phloem unloading) 为什么蔗糖是韧皮部运输的主要化合物? 简述韧皮部运输机制的压力流学说。 同化物分配原则有哪些?
(一) 源和库 1.源-库单位 :有机物从源器官向库器官的输出存在一定 的区域化,即源器官合成的有机化物优先向其临近的库器 官输送。例如,在稻麦灌浆期,上层叶的有机物优先输往 籽粒,下层叶的有机物则优先向根系输送,而中部叶形成 的同化物则既可向籽粒也可向根系输送。通常把在有机物 供求上有对应关系的源与库合称为源-库单位 (source sink unit)。
植物体内同化物分配的总规律是由源到库,即由某一源制造 的同化物主要流向与其组成源—库单位中的库。多个代谢库同时 存在时,强库多分,弱库少分,近库先分,远库后分,当源的供 应能力有限时,则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归结起来,同化物分配具 有以下的特点: 1.优先供应生长中心 各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各有其生长中心,这些生长中心既是 矿质元素的输入中心,也是同化物的分配中心。这些中心通常是 一些代谢旺盛、生长快速的器官或组织。如稻麦分蘖期的新叶、 分蘖及根系;孕穗至抽穗期的穗、茎杆与叶鞘;灌浆期的籽粒。
韧皮部装载有机物的可能途径
不同糖分的韧皮部装载
一、质外体途径中的蔗糖转运 二、共质体途径中的寡糖转运
质外体装载 运输的糖 细脉伴胞种类 胞间连丝数目 蔗糖 通常是伴胞和传递细胞 少
共质体装载 蔗糖、棉子糖等 居间细胞 多
质 外 体 途 径 中 的 蔗 糖 转 运
•共质体途径中的寡糖转运
Hale Waihona Puke 卸出途径通过向甜菜叶片供 应 14CO2,光合作 用10分钟后,放射 性活性(黑色)出 现于叶柄基部。并 通过韧皮部向上向 下运输。
成 熟 筛 分 子 和 伴 胞 的 结 构
物质运输的一般规律
• 经大量研究,得到了有关物质运输途径与方向的一般性结论:
• (1)无机营养在木质部中向上运输,而在(主茎)韧皮部中向下运输; • (2) 光合同化物在韧皮部中可向上或向下运输,其运输的方向取决于
韧皮部卸出( phloem unloading):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 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1.共质体卸出 一般来说,正在生长发育的叶片和根系,有机物是经共质体 途径卸出的,即蔗糖通过胞间连丝沿蔗糖浓度梯度从SE-CC复合 体释放到库细胞的代谢部位。 2.质外体卸出 某些植物或组织(如甜菜的块根、甘蔗的茎及种子和果实 等),其韧皮部卸出是通过质外体途径进行的。这些植物组织的 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通常不存在胞间连丝,所以SE-CC复合体 中的蔗糖只能通过扩散作用或通过膜上的载体而进入质外体空间, 然后再被直接吸收,或降解成单糖后再被吸收进入库细胞。
有机物运输的方向和速度
有机物的运输方向决定于源(source)和库(sink)的相对
位臵。一般来说,韧皮部内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是从源器官向库器 官运输。有机物既可能向顶也可能向基运输,这种韧皮部有机物
的双向运输已被许多实验证实。然而对某一个筛管来说,通常认
为有机物在其中的运输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有机物运输的 速度一般为0.3~1.5m·-1。不同植物或不同生长势的植物个体, h 其有机物的运输速度不一样,生长势大的个体运输速度快。 有机物运输速度是韧皮部物质运输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 人们往往对其中运输的物质的量更感兴趣。
同化物在筛管内运输是由源库两侧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 所形成的压力梯度所驱动的。而压力梯度的形成则是由于源端光 合同化物不断向SE-CC复合体进行装载,库端同化物不断从SE-CC 复合体卸出,以及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水分的不断再循环所致。 即光合细胞制造的光合产物在能量的驱动下主动装载进入筛管分 子,从而降低了源端筛管内的水势,而筛管分子又从邻近的木质 部吸收水分,以引起筛管膨压的增加;
与此同时,库端筛管中的同化物不断卸出并进入周围的库细 胞,这样就使筛管内水势提高,水分可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 引起库端筛管内膨压的降低。因此,只要源端光合同化物的韧皮 部装载和库端光合同化物的卸出过程不断进行,源库间就能维持 一定的压力梯度,在此梯度下,光合同化物可源源不断地由源端 向库端运输。
第三节 有机物的分配 • 一、源和库的关系
装载途径
• 有机物从周围的叶肉细胞转运进韧皮部SE-CC复合体的 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装载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 径。 1.质外体装载 • 质外体装载 (apoplasmic phloem loading)是指光合 细胞输出的蔗糖进入质外体,然后通过位于SE-CC复合 体质膜上的蔗糖载体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 • 2.共质体装载 • 共质体装载(symplasmic phloem loading)是指光合 细胞输出的蔗糖以及其它糖类通过胞间连丝顺蔗糖浓 度梯度进入伴胞或中间细胞,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
皮部运输。
蚜虫吻刺法
韧皮部汁液化学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方法
筛管直径20-30μm, 蚜虫口针可准确地插 入筛管吸取韧皮部汁 液。 切断口针,韧皮部汁 液可源源不断地从切 口端流出,流出的速 率基本与韧皮部内物 质运输的速率相似。 收集汁液分析成分。
韧皮部溢泌液成分(软叶丝兰花序柄)
• • • • • • • • • • • 总干物质 17.1-19.2(%) 电导(ms/cm) 1.03 pH 8.0-8.2 以下成分(mg/ml) Sucrose 150-165 Glucose 2-4 Fructose 2-4 总蛋白 0.5-0.8 总氨基酸 6.3-10.1 总磷 0.301 无机磷 0.105 K 1.68 Mg 0.051 Ca 0.014 Na 0.0014 Zn 0.0021 Fe 0.0041 Mn 0.0005 Cu 0.004 Mo 0.00001 各氨基酸(%) Gln 58 Val 10 Ser,Gly 7 (Iso-)Leu 6 Lys 5 Glu 4 Ala 2 Asn 1 Pro 痕量
硝酸盐 0
第二节 韧皮部运输机理
韧皮部装载 韧皮部装载(phloem loading)是指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或质外体胞 间运输,进入筛管-伴胞(SE-CC)复合体的过程。 而同化物从韧皮部薄壁细胞进入SE-CC复合体的过程则特指为筛管装载 (sieve loading)。 整个途径由三个区域组成,即光合同化物形成区、累积区和输出区。 同化物形成区:包括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的 磷酸丙糖通过叶绿体膜上的磷酸转运器(Pi translocator, PT)进入细胞 质,在一系列酶作用下合成蔗糖,并通过胞间运输进入累积区。 累积区:主要由小叶脉末端的韧皮部组成。 输出区:则主要是指叶脉。 从本质上讲,同化物累积区、累积区和输出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 系。
在多数植物中蔗糖是韧皮部运输物的主要形式。少数科的植物韧皮部汁
液中除蔗糖外,还含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有的还含有糖醇,如甘 露醇、山梨醇等。 为什么蔗糖是韧皮部运输物质的主要形式?其一可能是蔗糖及其它一些
寡聚糖是非还原糖,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较还原糖更大的稳定性;其二可
能是蔗糖水解时能产生相对高的自由能。由于蔗糖是一种分子小、移动性大, 化学性质稳定,且含有高水解自由能的化合物,因此它适合进行长距离的韧
韧皮部卸出的途径有 两条: 一条是共质体途径;
另一条是质外体途 径。
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机理
• 1930年明希(E.Münch)提出了解释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 压力流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论点是,同化物在筛管内 是随液流流动的,而液流的流动是由输导系统两端的 膨压差引起的。 • 自该学说提出以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能更完整、更 正确地解释同化物韧皮部运输的现象,也曾提出过多 种假说,如简单扩散作用、细胞质环流、电渗流动、 收缩蛋白、离子泵等假说,然而这些假说后来 均被实 验证明是不完整的或错误的。 • 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学说是在明希最初提出的压力 流学说基础上经过补充的新的压力流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