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一、练习题目

(一)填空

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短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_____ 、_______。

2.植物体内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3.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是______。此外,蔷薇科果树的运输物质还有_______。

4.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是______,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______。

5.证明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筛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

6.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方向有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机物质总的分配方向是______ 。

8.有机物质被动运输的学说是_____,提出者是______。

9.H.Devries认为,有机物质运输的动力可能是______。

10.载体参与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的过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

11.说明有机物质主动运输的学说有______ 、______ 、______ 。

12.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当库大于源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增源增库均能增产的类型是______。

13.植物体内物质的分配是按______进行的。

14.水稻、小麦抽穗后,剪去部分叶片,穗部增重______;剪去穗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______,光合速率明显______。

15.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促进光合初产物从____到_____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______的合成。

16.同化物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韧皮部筛管。

17.在甜菜块根中,K+/Na+比例调节淀粉与蔗糖的变化。当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___的积累;当比值低时,有利于_____的增加。

18.营养生长期,供N过多时,植物体内______增多,而_________减少,因而容易引起植株徒长。

19.叶片内的蔗糖分为两种状态:______、______。

20.刺激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1.伴细胞与筛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连,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细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2.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昼夜温差对同化物分配产生明显影响,凡是______,同化物向籽粒分配明显降低。

24.蔗糖在源端装载靠载体完成,有两种模型是:______、______。

25.源一库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6.C/N比值高时为______代谢,C/N比值低时为______代谢。

27.除蔗糖外,还可作为有机物质运输的糖类尚有______、______ 、______。

28.____细胞的发现,支持了M?nch的压力流动学说。

29.在筛管汁液中存在的内源激素是______。

30.通常,可将植物的产量分为______、______。

31.甜菜叶内蔗糖浓度的阈值是______。

32.要想提高经济产量,必须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在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

(1)葡萄糖、(2)蔗糖(3)果糖(4)苹果酸

2.P—蛋白存在于( )

(1)导管(2)管胞(3)筛管(4)伴胞

3.在蔷薇科果树的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

(1)山梨醇(2)松柏醇(3)半乳糖(4)葡萄糖

4.在筛管中蔗糖运输速率最快的植物是( )

(1)南瓜(2)葡萄(3)莱豆(4)甘蔗

5.对有机物质运输贡献最大的细胞是( )

(1)通道细胞(2)保卫细胞(3)转运细胞(4)分泌细胞

6.哪种实验表明筛管具有正压力,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证据( )

(1)伤流(2)环割(3)蚜虫吻针(4)蒸腾

7.筛管细胞内外的H+浓度是( )

(1)外高内低(2)外低内高(3)相等(4)不一定

8.筛管细胞内外的pH水平是( )

(1)外高内低(2)外低内高(3)相等(4)不一定

9.筛管细胞内外的K+浓度是( )

(1)外高内低(2)外低内高(3)相等(4)不一定

10.属于代谢源的器官是( )

(1)根系(2)果实(3)嫩叶(4)成叶

11.在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离子是( )

(1)Mg2+(2)Ca2+(3)K+ (4)Zn2+

12.生长阶段的大豆叶片,相当于全叶的l/3—2/3之间,有机物质的运输方向是( )

(1)向内(2)向外(3)不动(4)既向内又向外

13.温度影响同化物运输的方向,当气温高于土温时

(1)利于向茎顶运输(2)利于向根运输(3)平均分配(4)不一定

14.在绿色细胞内,与同化物输出有直接关系的酶类是( )

(1)蔗糖酶(2)蔗糖合成酶(3)丙糖磷酸异构酶(4)蔗糖—6—磷酸合成酶

(5)磷酸蔗糖磷酸酯酶

15小麦具有源、库双重特性的器官或部位是( )

(1)幼穗(2)幼叶(3)绿茎(4)老茎(5)绿色叶鞘

16.一年生植物在全部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源库双重特性的器官有( )

(1)根(2)种子(2)花(4)叶片(5)果实

17.压力流动学说不能很好解释的问题是( )

(1)双向运输(2)能量供应(3)植物体内实际压力势差(4)高速率运输

(5)长距离运输

18.促进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元素是( )

(1)K (2)B (3)P (4)Ca (5)Mg

19.秋季瓜果的品质风味好于夏季的原因是( )

(1)养分充足(2)水分充足(3)阳光充足(4)昼夜温差较大(5)湿度适宜

20.韧皮部汁液中含有( )

(1)糖类(2)有机酸(3)氨基酸和酰胺(4)多肽和蛋白质(5)核苷酸和核酸

21.绝大多数有机物质在韧皮部,的运输方向是( )

(1)从源到库(2)从库到源(3)纵向、双向运输(4)横向运输(5)无极性运输

22.解释有机物主动运输机理的学说有( )

(1)压力流动学说(2)电渗学说(3)细胞质泵动学说(4)P—蛋白收缩学说

(5)淀粉—糖互变学说

23.水稻抽穗后,与穗组成源—库单位的叶片是( )

(1)剑叶(2)倒2叶(3)倒3叶(4)倒4叶(5)倒5叶

24.能促进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的激素是( )

(1)IAA (2)GA (3)CTK (4)ABA (5)ETH

25.有机物在韧皮部的装载受载体调节的依据有( )

(1)被装载物无选择性(2)被装载物有选择性(3)需能量供应(4)无饱和效应

(5)具饱和效应

26.植物体内有机物质分配的特点是( )

(1)按源-库单位(2)就近供应(3)同侧运输(4)优先分配生长中心

(5)成熟叶片之间无供应关系

(三)判断

l,单位时间内被运输溶质的总重量叫溶质运输速度。

2.木质部中的无机物只向上运输,韧皮部中的有机物质只向下运输。

3.叶片中的同化物所以能向筛管中转移,因为叶细胞蔗糖浓度比筛管内高。

4,早春未展叶之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部是有机物质输出的源。

5.小麦去穗后,旗叶光合速率明显提高。

6.硼能促进蔗糖的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所占比例。

7.植物体内的同化物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8.如将黄瓜的茎从地上部切去,从切口处流出很多汁液,这说明筛管内有很大的正压力。

9.山梨糖是蔷薇科果树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

10,最早进行环割实验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Malpighi。

11.K能促进糖类转化成淀粉,因此有利于同化物的运输。·

12.由于蔗糖是有机物质运输的最佳形式,所以叶内蔗糖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输的多少与快慢。

(四)名词

转运细胞压力流动学说代谢源生物产量

出胞现象电渗学说代谢库经济产量

环割或环剥细胞质泵动学说源一库关系经济系数

比集运量P蛋白收缩学说源库单位协同转移

三元复合体生长中心

(五)问题

1.有机物质运输在植物生活中有何意义?

2. 为什么说蔗糖是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

3.试列举山梨醇是木本蔷薇科果树有机物质运输形式的证据。

4.试评价说明有机物质运输动力的几种学说。

5.简述有机物质分配的基本规律。

6.简述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7.什么是经济产量?其物质来源于何处?从光合产物分配的观点分析如何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

8.简述对有机物质运输影响最大的营养元素的作用。

9.简述植物激素对有机物质运输分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10.有人研究干旱对灌浆期小麦旗叶同化物分配的影响,测定结果列于表6-1中所给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表6—1 14C—同化物在供水与缺水小麦植株中的分配状况

(旗叶引入14CO2后24h 测定)

┌────┬────────┬────────┐

│器官│供水植株(%) │缺水值株(%) │

├────┼────────┼────────┤

│旗叶│26.4±3.8 │57.4±4.3 │

│穗│34.7±3.9 │33.7±3.5 │

│上部节间│ 5.2±0.9 │ 3.0±0.9 │

│下部节间│17.5±2.1 │ 2.9±1.2 │

│根│16.3±2.7 │ 3.1±0.6 │

└────┴────────┴────────┘11.一株马铃薯在100d内块茎增重250g,其中有机物质占24%。据估算,地下茎韧皮部横截面积为0.004cm2,试求同化物运输的比集运量。

12.用14C测得同化物运输速度为0.6m/h,已知被运汁液中同化物的浓度为10%(w/v),并测得韧皮部横截面积为0.004cm2,试问80d内马铃薯块茎可增重至多少g(假定马铃薯块茎含水量为70%)?

13.假定甘薯完全以蔗糖形式向块根输入同化物,已知筛管中蔗糖浓度为0.25mol/L,运输速度为0.63m/h,试计算甘薯同化物运输的比集运量(蔗糖分子量为342.3),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交替途径13.源→库单位

2.筛管14.缓慢、减少、降低

3.蔗糖、山梨醉15.叶绿体、细胞质、蔗糖

4.蔗糖、K+、16.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

5.环割法、同位索示踪法17.淀粉、蔗糖

6.单向、双向、横向18. 蛋白质、糖类

7.源→库19.可运态、非可运态

8.压力流动学说、M?nch 20.IAA、GA、CTK、ABA

9.原生质环流21.提供蛋白质、提供RNA、维持筛细10.对被装载物(如蔗糖)的选择、供能胞间渗透平衡、调节同化物向筛管(ATP)、饱和效应的装载与卸出

11.电渗学说、细胞质泵动学说、P蛋22.温度、光照、水分、矿质白收缩学说23.温差小

12. 库容、供源、源库互作型24.电中性载体模型、电负性载体膜型

25.源、库、输导系统29.IAA

26.贮藏型、扩大型30.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27.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31.15mg·cm-2

28.转运32.源的推力、库的拉力、输导组织的运输能力

(二)选择

1.(2) 8,(2) 14.(4,5) 21.(1,3,4,5)

2.(3) 9.(2) 15.(1,3,5) 22.(2,3,4)

3.(1) 10.(4) 16.(2,4) 23.(1,2,3)

4.(4) 11.(3) 17.(1,3) 24.(1,2,3,4)

5.(3) 12.(4) 18.(1,2,3) 25.(2,3,5)

6.(3) 13.(1) 19.(3,4) 26.(1,2,3.4,5)

7.(1) 20.(1,2,3,4,5)

(三)判断

l.×4.√7.×10.√

2.×5.×8.×11.√

3.×6.√9.×12.√

(四)名词

转运细胞:也叫转移细胞,是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其内富含细胞质与细胞器,细胞壁与细胞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或呈现片层或类似囊泡,扩大了质膜的表面积,其主要功能是将蔗糖装入或卸出筛管,

出胞现象:指转运细胞通过囊泡运动,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的现象。

环割或环剥:环割指将树木的韧皮部绕茎切割一段,上下断离,叶片的光合产物不能下运。环剥是环割的应用,即在果树开花期,将枝条的韧皮部割断,使光合产物运向花果,利于座果及果实膨大。但环剥要注意切口的深度与宽度。

比集运量:指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的量(g·cm-2·h-1)。

三元复合体:指由膜上载体与蔗糖、H+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体,依靠膜两侧电势差与化学势差而起到装载和卸出蔗糖的作用。

压力流动学说:由德国学者M?nch于1930年提出。其要点是,从源到库的筛管通道中存在着单向的呈密集流动的液流,其动力是源库之间的压力势差。即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源源不断地装入筛细胞,浓度增加,水势降低,细胞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

端流动;在库端(如块茎),运来的物质不断卸出,并以不溶性物质形式贮藏,使筛细胞中溶质浓度降低,压力势亦随之降低:这样,在源库两端之间便形成压力势差,推动筛管中的物质移动。

电渗学说:指在A TP(由伴胞提供)的驱使下,K+在伴胞和跨筛板之间进行快速循环移动,克服筛孔的阻力,从而促进蔗糖分子的移动。

细胞质泵动学说:在筛细胞内的细胞质呈现数条长丝,形成纵跨筛细胞的胞纵连束,束内呈现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有节奏地收缩与舒张,产生一种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亦随之流动。

P蛋白质收缩学说:呈束状贯穿于筛孔的P蛋白具有收缩能力,在A TP的驱动下,P蛋白进行收缩与舒张运动,犹如蠕动的泵,推动集流运转。

代谢源:指能够合成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长成叶片、萌动种子的胚乳或子叶等。

代谢库:指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幼叶、幼果、块茎、块根等。

源库关系:指源输出同化物与库接纳同化物的相互关系。在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①源限制型:源小库大的类型,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②库限制型:源大库小类型,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③源库互作型:呈现过渡状态的中间类型,增源增库均能提高产量。,

源--库单位:包括源(叶片)、库(贮藏器官)及其连接二者的输导系统,即植物的营养物质在空间上按区运输与分配。

生长中心:指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必定有一个代谢旺盛、生长较快、需要养分较多的部位。例如,分蘖期的腋芽,授粉后的幼穗、幼果。

生物产量:指植物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光合生产总量,通常以全株植物重量计算。

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有直接经济价值的光合生产,如籽粒、果实、茎秆、叶片、块根与块茎、纤维,等等。

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协同转移:即载体跨膜运转蔗糖,在由膜上ATP酶所维持的膜内外H+梯度下,H+进入筛细胞的同时,也将蔗糖协同运入筛细胞。

(五)问题

1.物质运输尤其是有机物质的运输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与生长发育的必需条件,保证细胞的分裂,组织的分化,器官的形成,株体的生长。①明确分工,互相协作:根系为茎叶供应水分与矿质营养,叶片为根茎提供有机营养,上下两大物质流使植物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②运输生理活性物质,如根系合成的CTK运至地上部,地上与地下都能合成的IAA、GA、ABA等通过运输到达某一器官或部位,刺激其生长发育;③运输成花物质,许多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植物,一旦通过光周期诱导,必将叶片合成的成花物质运至茎顶,诱导成花;④运输某些维生素与生物碱:例如,地上部分供给地下部分维生素B1,地下部分为地上部分提供烟碱。

2.蔗糖是主要的光合产物之一,也是有机物质最好的运输形式:①很高的水溶性(0℃时100gH20中溶解179g蔗糖);②很高的稳定性(非还原端保护蔗糖不被分解,蔗糖的糖苷键的键能较高),适于由源到库的长距离运输;③较高的能量,2分子葡萄糖氧化产生76ATP,1分子蔗糖氧化产生77A TP);④很高的运输速率(107cm.h-1)。

3.山梨醇作为木本蔷薇科果树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其证据如下:①利用14C证明,该类植物韧皮部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山梨醇;②在由源至库的运输途径中,存在着山梨醇的浓度梯度;③山梨醇稳定,在韧皮部难于被代谢消耗,适于长距离运输;④14C证明,山梨醇通过主动运输易于进入韧皮部。

4.有机物质运输的动力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难题,曾经提出过若干种学说,但至今尚未统一。这些学说是:①压力流动学说(由M?nch于1930年提出):这是由源到库两端存在的压力势差而推动有机物质运输,这是一种不需能的物理过程。该学说认为,源库两端的压力势差是维持筛管内集流移动的动力。该学说为若干实验所支持,韧皮部中存在正压力,能很好解释由上向下运输。但有两个问题难于解释:一是无法解释同一筛管中同时存在的双向运输,二是根据理论计算,植物本身的实际压力势差无法推动液流长距离移动。②电渗学说:依靠K+消耗ATP在伴胞与跨筛板的快速环流而带动蔗糖移动。可作为中间动力,但缺乏实验证据,而且电渗系统的维持需高达105V的电压,与实际相距甚远。③细胞质泵动学说:依靠纵跨筛细胞的胞纵连束中呈现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有节奏的收缩与舒张,促动液流的移动。可解释双向运输,但仅在南瓜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做深入研究。④P蛋白收缩学说:P蛋白组成轴索贯穿于筛孔,并在ATP的启动下运动,犹如蠕动泵驱使集流移动。植物确实存在P蛋白,而且能够收缩运动,可解释双向运输。目前认为,来自输导系统两端的压力势差(物理过程)是有机物质运输的基本动力,而来自中间的耗能过程的动力(加油站)是辅助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有机物质运转。

5.①分配方向:总的方向是由源到库。②分配特点:一是按源-库单位进行分配;二是优先分配给生长中心;三是就近供应,同侧运输;四是成龄叶片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③再分配再利用:衰老器官中的物质分解运至生长中心,再次被利用。

6.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①源限制型:源小库大,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由于源的供应能力满足不了库的需求,因而结实率低,空壳率高,有时因库对源的同化物进行征调,导致叶片或根系早衰,或因同化物供应不足引起落花落果。

②库限制型:源大库小,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即总库容量)。由于源叶中的同化物输出受阻,光合产物积累,导致叶片光合速率明显下降。③源库互作型:过渡状态的中间类型,其产量形成由源库协同调节,(自身调节能力强,可塑性大),增源增库均能达到增产目的。

7.①经济产量是指对人类有经济价值的光合生产。②其物质来源有三:一是经济器官生长期间由功能叶片输入的;二是经济器官形成之前在其它器官暂存的物质,以后经济器官膨大时再输入;三是某些经济器官(麦类的穗与芒)自身合成的。其中,以功能叶片输人的光合产物为最主要来源。③要想提高经济产量,必须使更多的光合产物输入经济器官。一是源(输出器官)的推力:光合产物的输出随光合能力的加强而提高,因此各种栽培措施一定要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只有扩大光合面积,提高光合能力,延长光合时间,才能促进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运输与分配;二是库(输入器官)的拉力:在源的供应能力很强的情况下,增强库容及其拉力(如生育后期喷P、K和生长调节剂)均有助于经济器官的膨大与充实;三是输导组织的运转能力:为此供水充足,喷施K、B等营养元素,以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

8.对有机物质运输影响最大的营养元素有四种:①N:供N必须适量,使C/N维持在适宜的比例。如N过多,导致扩大型代谢,光合产物用于生长较多,用于茎鞘贮藏少,进而减少再度向粒的分配;供N过少,容易引起功能叶片早衰,减少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

②P:供P充足,有利于叶绿体内的TP(丙糖磷酸)通过Pi运转器进入(叶肉)细胞质,进而合成蔗糖,直接用于运输。③K:一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二是促进已入库的蔗糖转化为

淀粉,从而提高源库间的压力势差。④B:一是促进蔗糖的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所占的比例,二是以硼酸的形式与游离态糖结合,以利透膜运输。

9.除ETH外,其它激素均有促进调节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作用。通常,生长中心之所以成为强库,常常是促进的激素含量较高,具有“吸引”或“动员”营养物质的作用,因而促进运输与分配。其机理可能有三:一是改变膜的理化性质,提高膜的透性,如IAA、GA、CTK均增加膜对葡萄糖的透性;二是在膜上形成暂时通道:如IAA与质膜受体结合后,可使膜形成暂时通道,以利于同化物运输;三是促进RNA→蛋白质的合成,不但吸引氨基酸参入蛋白质中,而且合成与同化物运输相关的酶类,以利运输分配。

10.从表6-1可以看出:①水分是制约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分配的重要因子之一。供水植株旗叶内滞留的同化物占26.4%,而缺水植株旗叶内滞留的同化物却高达57.4%(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由此说明,缺水时有机物质难于运输;②旗叶向穗运输分配同化物基本保持稳定,两者差异不大,而且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同化物优先分配给生长中心,这在缺水植株更为明显;③在缺水条件下,生长中心以外的器官所得同化物的量更少,容易导致早衰(尤其是根),势必引起整株植物生活力明显下降。

11.按照公式:SMT=单位时间转移的物质量(g·h-1)/韧皮部横截面积(cm2)

=(250×24%)/(0.004×24×100)=6.25g·cm-2·h-1 12.已知V=0.6m·h-1=60 cm·h-1C=10%(w/v)=0.1g·cm-3

∵SMT=VC,SMT=单位时间转移的物质量/韧皮部横截面积

∴单位时间内转移物质的量= VC×韧皮部横截面积=60×0.1×0.004=0.024 g·h-1

故,80天内增重=0.024×24×80÷(1-70%)=153.6(g)

13.根据公式SMT=VC进行计算

式中:V=0.63 m·h-1=63 cm·h-1C=0.25mol·L-1=0.25×342.3/1000 g·cm-3 SMT=63×0.25×342.3/1000=5.4 g·cm-2 h-1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植物生理学教案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

第6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韧皮部装载与卸出及其机理;了解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以及同化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韧皮部装载与卸出 教学难点:韧皮部运输机理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王宝山主编、刘萍等副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1 2.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3.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本章讲授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和度量 一、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 1.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蚜虫吻针法 用蚜虫吻针法收集筛管汁液 ①将蚜虫的吻刺连同下唇一起切下; ②切口溢出筛管汁液; ③用毛细管汲取汁液 2.韧皮部汁液的成分 韧皮部汁液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10-25%,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在筛管中糖通常总是以非还原态进行运输,这可能是因为糖的非还原态形式的反应活性低于它的还原态形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筛管中最主要的非还原糖是蔗糖,筛管中蔗糖浓度可以达到0.3到0.9M,可以占干物质的90%。除了蔗糖之外,蔗糖还可以与半乳糖(galactose)分子结合形成其他化合物进行运输,如棉子糖(raffinose)是蔗糖结合一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水苏糖(stachyose)是蔗糖结合两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毛蕊花糖(verbascose)则由蔗糖和三分子半乳糖组成。在筛管中运输的还有甘露醇(mannitol)和山梨醇(sorbitol)等糖醇。 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还有其他的有机物(10%): 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酰胺形式,特别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它们的酰胺,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可以在韧皮部进行运输。虽然生长素可以在木质部进行极性运输,但是长距离的激素运输至少部分是在筛管中进行。 核苷酸、蛋白质和RNA等。筛管中还有一些与基本的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例如进行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参与二硫化合物还原的硫氧还原蛋白、降解蛋白质的泛素、指导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 无机离子:有钾、镁、磷和氯,但是硝酸、钙、硫和铁则存在较少。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第一课时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植物的茎有哪些形态呢?它的结构又是如何?我们来介绍茎的结构。 一、茎的结构 出示各种各样的茎,并给予介绍和简单说明 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让学生举例各种茎的常见植物。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变态茎有:根状茎—竹鞭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肉质茎—仙人掌 虽然茎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A、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一般由导管、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不少木质部是良好的木材来源。

导管一般是死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自下而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功能。木纤维的细胞壁比较厚,属于机械组织,对茎的直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多年生木质茎中,木质部常常构成茎的主要部分。 B、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C、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韧皮部是维管植物体内具有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 D、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E、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阻碍了植物体中茎的有机物的运输,所以铁丝下面部分的茎和根得不到有机物或得到很少,最后会导致死亡或发育不良,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 【读图】年轮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 细胞的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但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这棵树的年龄。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例1]玉米的茎长成后不能增粗,而桃树的茎能年年变粗,从茎的结构分析,能不能变粗的根本原因是 ( ) A.茎内有无韧皮部 B.茎中有无形成层 C.茎内有无木质部 D.茎内有无髓 [例2]小明和小刚两人到刚砍伐过树木的山上去观察茎的结构。观察到茎的切面中从里到外有许多同心圆。两个人都数了同一棵树横切面上的同心圆,小明发现树皮由内到外有17个同心圆,小刚从里数到最外面发现有20个同心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l7年 B.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37年 C.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20年 D.这棵树一定已生存了l7年 [例3]如图所示的爬山虎的茎能产生不定根,能在竖直的墙壁上生长,你认为按生长方式分析。爬山虎的茎属于 ( ) A.攀缘茎 B.缠绕茎 C.直立茎 D.匍匐茎 [例4] 在两棵小树之间,拴上铁丝用来晾衣服。日子久了结果发现小树形成节瘤。这是由于破坏了 ( ) A.韧皮都 B.木质部 C.形成层 D.木纤维 [例5] 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分析图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什么结构: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2)其中C_______中有_________ ,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A_________中有 _______ ,可以输送有机物。 (3)图示的茎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逐年增加,是因为A________和 C________之间有_________,能__________。 考点应试必备 1.如图所示,表示缠绕茎的是 ( ) A B C D 2.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加粗是由于这些植物具有 ( ) A.形成层 B.生长区 C.韧皮部 D.木质部 3.下列哪一个过程符合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 ) A.叶根茎 B.根叶茎 C.叶茎根 D.根茎叶4.植物的年轮存在于植物体茎的哪个结构中 ( ) A.外树皮 B.髓 C.形成层 D.木质部 5.收集橡胶胶乳时往往要割橡胶树,为使胶乳顺利流出。正确的割胶方式是应该割到橡胶树的哪个部位 ( ) A.木质部 B.内树皮的韧皮部 C.形成层 D.外树皮的韧皮部 6.在树干近地面处环割树皮一圈,环割处就会长出树瘤,树会逐渐死亡,这是由于( )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一、练习题目 (一)填空 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短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_____ 、_______。 2.植物体内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3.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是______。此外,蔷薇科果树的运输物质还有_______。 4.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是______,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______。 5.证明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筛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 6.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方向有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机物质总的分配方向是______ 。 8.有机物质被动运输的学说是_____,提出者是______。 9.H.Devries认为,有机物质运输的动力可能是______。 10.载体参与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的过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 11.说明有机物质主动运输的学说有______ 、______ 、______ 。 12.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当库大于源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增源增库均能增产的类型是______。 13.植物体内物质的分配是按______进行的。 14.水稻、小麦抽穗后,剪去部分叶片,穗部增重______;剪去穗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______,光合速率明显______。 15.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促进光合初产物从____到_____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______的合成。 16.同化物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韧皮部筛管。 17.在甜菜块根中,K+/Na+比例调节淀粉与蔗糖的变化。当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___的积累;当比值低时,有利于_____的增加。 18.营养生长期,供N过多时,植物体内______增多,而_________减少,因而容易引起植株徒长。 19.叶片内的蔗糖分为两种状态:______、______。 20.刺激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1.伴细胞与筛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连,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细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2.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昼夜温差对同化物分配产生明显影响,凡是______,同化物向籽粒分配明显降低。 24.蔗糖在源端装载靠载体完成,有两种模型是:______、______。 25.源一库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6.C/N比值高时为______代谢,C/N比值低时为______代谢。 27.除蔗糖外,还可作为有机物质运输的糖类尚有______、______ 、______。 28.____细胞的发现,支持了M?nch的压力流动学说。 29.在筛管汁液中存在的内源激素是______。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列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及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经过一昼夜的暗处理后,进行2—3小时光照,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液面下降,同时 (2)乙装置的广口瓶中是新鲜的金鱼藻,放在光下,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

(3)丙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新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打开阀门后会发现试管中 试题分析:运输路线: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导管,除茎外,根和叶内也有导管,它们是连接贯通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就是沿着导管运输到植株各处的,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运输路线:水和无机盐→根毛细胞→根毛表皮以内各层细胞→根内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植物体各处 2.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根冠B.成熟区 C.分生区D.伸长区 试题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2、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 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3、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4、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所以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伸长区。 3.你见过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情形吗,这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试回答下面问题: (1)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哪些物质?能起到什么作用?______ (2)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类组织?______.

5.1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试题答案版

1、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______,它的内侧部分是______,其中包含具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2)②叫做______,它能够使水本植物的茎逐年______. (3)图中③的名称是______.其中分布着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4)④的名称是______,具有______的功能.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树皮,它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2)②叫做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从而能够使木本植物的茎逐年加粗. (3)图中③的名称是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4)④的名称是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故答案为:(1)树皮;韧皮部;筛管; (2)形成层;加粗; (3)木质部;导管; (4)髓;贮藏营养.

2、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______.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______.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口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______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______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向上运输的. 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Transportation and parti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in plant 有机物运输对植物来说,正如血液循环对动物那样重要。有机物运输是决定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的一个重人因素。从较高的生物产量变成较高的经济产量,其中就存在一个有机物运输问题,即同化产物的分配问题。 第一节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 Section 1 Transportation of assimilate in plant 一、运输途径pathway of transportion 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 长距离运输是发生于器官间的运输,其距离从几厘米到几百厘米不等,主要是由韧皮部phloem担任的。 短距离运输中的胞间运输物质与长距离运输途中被运输的物质可能要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 1、短距离运输Transport systems in short distance. (1)细胞内运输:扩算,原生质环流,Pi-转运器 (2)胞间运输:apoplast and symplast (Apoplast指除原生质体以外如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组成一体的体系;Symplast指由胞间连丝及原生质膜本身把植物各细胞原生质连成一体的体系)。 正常态的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有固定的结构(图)。胞间连丝的被膜是质膜,因此,胞间连丝在相邻细胞间架起了胞浆和内质网的联系。在质膜的内层和压紧内质网膜的外层埋有直径约为3nm的球形蛋白,两者之间又由另一种丝状蛋白相联系,这样胞间连丝中的胞质环道就被分隔成8-11个微通道,微通道的直径约为2~3nm,可以通行800D-1000D的小分子物质,也就是说胞间连丝的典型排阻限为800D-1000Da。(病毒的直径为1000D) 许多植物病毒侵入叶片细胞后,可诱发胞间连丝进入开放状态,胞间连丝的排阻限增大道10KD以上,这是由于病毒的运动蛋白与胞间连丝结合所引起的。有时胞间连丝由于内部结构解体也可扩大成为开放状态,容许细胞核跨壁现象(“核穿壁”)现象发生。此外,胞间连丝在适当时期还可进入封闭状态,被粘液等临时封闭或永久堵塞。看来,胞间连丝的正常、开放和关闭三种状态可能调控着植物体内物质转移和信息传递,并由此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胞间连丝功能:传递物质、信息等。 在相邻细胞之间运输速率,共质体>质外体。因为它不需要跨双层膜运输。阻力减少,如质膜电阻0.31Ω/m2,液胞膜0.1Ω/m2。而胞间连上仅0.05/Ωm2,比原生质膜少60倍。(3)Alternate transport between apoplast and symplast共质体和质外体的交替运输Transfer cell(转运细胞/传递细胞)分布在输导组织未端及花果器官等同化物装入或卸出部位的一些特化细胞。特点是胞壁和质膜内凹,使表面积增大。此外胞质浓厚,细胞器发达,代谢

第三章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 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 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 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 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 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 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 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 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 (一)离子的分隔作用 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 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 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 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 (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 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三室模式 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 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

高中生物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竞赛教案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 4 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即短距离运输系统和长距离运输系统; 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 2. 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 3. 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4. 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 5. 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一 ) 重点 1 .源和库、 P 蛋白、胼胝质、转移细胞、比集转运速率、韧皮部装载和卸出、压力流学说、源库单位、源强、库强等概念。 2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3 .光合细胞中蔗糖的合成,库细胞中淀粉的合成。 4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 5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二 ) 难点 1 .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 2 .光合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和调节。 本章主要内容: 1.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高等植物器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产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产物(photosynthetic yield)是最主要的同化物(assimilate)。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过程,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作物的经济产量不仅取决于同化物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同化物向经济器官运输与分配的量。 1.1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1.1.1 短距离运输 胞间运输有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共质体与质外体之间的交替运输。 (1)共质体运输 主要通过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通道。 无机离子、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内源激素、核酸等均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转移。 (2)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是一个连续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由扩散的被动过程,速度很快。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一、英译中(Translate) 1. plasmodesma 2.co-transport 3. pressure flow theory 4. cytoplasmic pumping theory 5. microfibril 6. receiver cell 7. phloem unloading 8. girdling 9.desmotubule 10. contractile protein theory 11. metabolic source 12. metabolic sink 二、中译英(Translate) 1、胞间连丝 2、连丝微管 3、共转运 4、共质体运输 5、质外体运输 6、压力流动学说 7、胞质泵动学说 8、收缩蛋白学说 9、环割 10、代谢库 11、代谢源 12、韧皮部 三、名词解释(Explain the glossary) 1、共质体 2、质外体 3、胞间连丝 4、压力流动学说 5、韧皮部装载 6、韧皮部卸出 7、代谢源 8、代谢库9. apoplast 10. microtubule 11. pressure-flow model12. sink13. symplast

四、是非题(True or false) ()1、韧皮部装载有2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2、韧皮部中的物质可以双向运输。 ()3、解释筛管中运输同化产物的机理的学说有3种,其中压力流动学说主张筛管液流是靠源端和库端的膨压建 立起来的压力势梯度来推动的。 ()4、同化产物经过维管系统从源到库的运输称为短距离运输。 ()5、源叶中的光合产物装载入韧皮部的细胞途径可能是“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韧皮部筛管分子”。 ()6、有机物在机体内的分配只由供应能力和运输能力二个因素决 定。 ()7、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源与库的地位始终保持不变。()8、许多实验证明,有机物的运输途径主要是由本质部担任的。 ()9、玉米接近成熟时,将其连杆带穗收割后堆放,则穗中有机物向秸杆倒流,不利于有机物在穗中积累,反而 减产。 ()10、昼夜温差大,可减少有机物的呼吸消耗,促进同化物向果实运输,因而使瓜果的含糖量和谷类种子的干 粒重增加。 五、选择题(Choose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question) 1、在植物有机体中,有机物的运输主要靠哪个部位来承担? () A、韧皮部 B、本质部 C、微管 2、在植物体中,细胞间有机物的运输主要靠哪种运输途径? () A、共质体运输 B、质外体运输 C、简单扩散 3、韧皮部装载时的特点是()。 A.逆浓度梯度;需能;具选择性 B.顺浓度梯度;不需能;具选 择性 C.逆浓度梯度;需能;不具选择性 4、在筛管运输机理的几种学说当中,主张筛管液是靠源端和库端的 压力势差建立起来的压力梯度来推动的,是哪一种?()

北京课改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教案

《第一节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 2、识别导管和筛管在茎内的分布,区分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 3、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说明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途径和动力。 4、通过观察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说明有机物的来源。运输方向及途径。 5、理解植物体内的水由叶片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其结构特点,有机物的运输及其结构特点 难点: 1、观察茎对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过程 导入: 植物叶制造的有机物,根吸收的无机盐和水要送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器官,靠什么呢?靠茎。植物的茎不仅连接了根、叶、花、果实等器官,又能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导管运输 把带叶片的植物枝条插入红墨水中,待红墨水上升到茎中后,请学生把剪取的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或直接用投影仪)。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被染红的是茎的木质部,由此说明了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他能不断的把水和无机盐由根输送到叶、花、果实等器官。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运输 出示树枝上的节瘤挂图。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为什么环割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 ⑵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 ⑶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帮助分析:去掉的树皮内有筛管上下连通。节瘤在环割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积聚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此处膨胀,形成节瘤。此实验说明:筛管的作用是把有机物由上往下运输。若把树皮环割一圈,则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影响根的生理活动直至使植物死亡,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护树木,保护树皮不受损伤。植物体内的水主要由叶片散失到大气中 植物内各个器官之间的导管是相通的,使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能从根部运输到茎、叶、花等各个器官。 学习活动:观察植物体内水的散失现象 阅读课本6-7页完成下列讨论: 为什么要在水面滴加植物油? 描述A、B两个实验装置内发生的变化。 推测装置内水“移动”的路径及原因。 两个装置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完成的? 学生回答:植物体内的水可以不断地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完成的。 水循环:地球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通过降雨积累到地球表面的土壤或水域,同时土壤或水域的水经过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方式再次进入大气层,这样的过程就是地球的水循环。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在地球的水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一、英译中(Translate) 1. plasmodesma 2.co-transport 3. pressure flow theory 4. cytoplasmic pumping theory 5. microfibril 6. receiver cell 7. phloem unloading 8. girdling 9.desmotubule 10. contractile protein theory 11. metabolic source 12. metabolic sink 二、中译英(Translate) 1、胞间连丝 2、连丝微管 3、共转运 4、共质体运输 5、质外体运输 6、压力流动学说 7、胞质泵动学说 8、收缩蛋白学说 9、环割 10、代谢库 11、代谢源 12、韧皮部 三、名词解释(Explain the glossary) 1、共质体 2、质外体 3、胞间连丝 4、压力流动学说 5、韧皮部装载 6、韧皮部卸出 7、代谢源 8、代谢库9. apoplast 10. microtubule 11. pressure-flow model 12. sink 13. symplast 四、是非题(True or false) ()1、韧皮部装载有2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2、韧皮部中的物质可以双向运输。 ()3、解释筛管中运输同化产物的机理的学说有3种,其中压力流动学说主张筛管液流是靠源端和库端的膨压建立起来的压 力势梯度来推动的。 ()4、同化产物经过维管系统从源到库的运输称为短距离运输。()5、源叶中的光合产物装载入韧皮部的细胞途径可能是“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韧皮部筛管分子”。

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摘要:植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水分和无机养料须输送到需要的部位才能被利用。本文讨论了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问题。 关键词: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植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水分和无机养料须输送到需要的部位才能被利用。陆生植物的地下部和地上部在营养吸收上有明显的分工;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取得水分和无机养料,其中大部分输送到地上部供茎、叶、花、果实的需要。高大的树木中输送距离可达百米。根、茎、花、果实等非光合器官,都要从光合器官(主要是叶片)取得有机物。此外,植物体各器官间还通过激素的传递而相互影响。本文讨论了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问题。 1.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1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 高等植物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主要基地,植物各器官各组织所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是由叶片供应的。显然,从叶片到各器官、各组织之间必然有一个运输过程。许多实验证明,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部担任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一般可用环割的方法来进行试验。在木本植物的枝条或树干上,环割一圈,深度以刊形成层为止,剥去圈内的树皮,经过一定的时候,环割上部枝丫照常生长,因为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沿植株导管正常向上输送,可是有机物向下运输由于要经过韧皮部,环割后有机物运输受阻,所以环割的上端切口处聚集许多有机物,引起树皮组织生长加强而形成粗大的愈伤组织,有时成为瘤状物。如果环割不宽,过一些时候,这种愈伤组织可以使上下树皮再连接起来,恢复有机物向下运输,如果环割得很宽,上下树皮就不能连接,环割口的下端又长不出枝条,时间久一些,根系原来贮存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根部就会饿死。“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果树生产上常利用环割原理作为一个栽培措施。 1.2 有机物运输的方向 从叶子运出的有机物,其运输的方向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是向下运输,故称下行叶流。但也可以沿着韧皮部向上运输到正在生长的茎枝顶端、嫩叶或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去。另外,有机物也可横向运输,但正常状态下其量甚微,只有当纵向运输受阻时,横向运输才加强。 在一年不同时间内,物质运输的方向和数量并不一样,春季树木早先积贮的物质往往先运到顶端的生长点,这时物质经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输导组织细胞向上运输。以后,随着叶子的展开和光合产物的形成,有机物质便由韧皮部向下运输。整个夏季,叶子所制造的有机物是向下运输的,运至树干和根的形成层,以后又由韧皮部的筛管运往贮藏组织。这样看来,有机物质在植物体内朝着不同的方向运输,春季主要向上,夏季则向下。 1.3 运输的速度和形式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速度随植物的种类、植物生育期不同和运输物质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速度为50~l00cm/h。 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其他糖如果糖、葡萄糖也可运输。在含氮化合物中,则以氨基酸、酰胺的形式运输为主。 2.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它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1 温度 有机物运输的最适温度是在20~30℃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大大减低运输速度。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相应减弱,导致运输变慢;温度太高,呼吸增强,也会消耗一定量的有机物质,还会破坏原生质的结构,使酶钝化,所以运输速度也降低。温度除影响运输速度外,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转化和运输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转化和运输 一 填空题 1 植物体内有机物上距离运输的部位是________,运输方向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运输形式。 2 乙酰 CoA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原料。 3 木质素是________化合物,花青素是________化合物。 4 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证明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研究有机物运输形式最巧妙的方 法是________。 6 酚类在植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胡萝卜素食维生素________的主要来源。 8 烟草中的主要生物碱叫________。 9 温度影响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方向。当土温大于气温时,有利于光合产物向________运输。 10 生物碱是一类________化合物,它是由植物体内________代谢终产物________衍生出来 的,因此施用________可增加其含量。 二 是非题 1The sugar transported in the phloem sieve elements is mainly glucose. ( ) 2 早春多年生植物的根部是有机物的运输的源。 ( ) 3 C/N 比大有利于植物提早开花结果。 ( ) 4 叶片中含量最高的单糖是磷酸丙糖,它是 CO2 固定和还原后的产物。 ( ) 5 大豆在黑暗中萌发时,体内酰胺含量减少。 ( ) 6 当种子发芽时,纤维素酶降解种皮的半纤维素,有利于幼苗生长。 ( ) 7 蔬菜在冬天变甜,是因为在低温下淀粉被淀粉酶水解为单糖。 ( ) 8 植物体内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有亚麻酸和亚油酸等。 ( ) 9 橡胶是多萜类高分呢子化合物,它是橡胶树皮乳汁中的主要成分。 ( ) 10 韧皮部中的物质不能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 ( ) 11 随着作物生育时期的不同,源与库的地位也将因时而异。 ( ) 三 选择题 1 How are sugars transported throughout the plant in the conducting cells of the phloem? A. mass flow B. active transport C. diffusion D. facilitated diffusion 2 In vascular plants, transport of sugar solutions is through tubes constructed of cells called: A. Vessel elements B. Companion cells C. Tracheids D. Sieve-tube elements 3 All the following are true of companion cells except: A. Companion cells fuse together to form the sieve plates of sieve-tube elements. B. Companion cells provide direct nourishment for sieve-tube elements.

5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单元自测参考题 一、填空题 1.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可将高等植物体内的运输可分为距离运输和距离运输。(短,长) 2.一般认为,胞间连丝有三种状态:(1) 态,(2) 态,(3) 态。一般地说,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多、孔径大,存在的浓度梯度大,则于共质体的运输。(正常,开放,封闭,有利) 3.物质进出质膜的方式有三种:(1)顺浓度梯度的转运,(2)逆浓度梯度的转运,(3)依赖于膜运动的转运。(被动,主动,膜动) 4.以小囊泡方式进出质膜的膜动转运包括,和三种形式。(内吞,外排,出胞) 5.一个典型的维管束可由四部分组成:(1)以导管为中心,富有纤维组织的,(2)以筛管为中心,周围有薄壁组织伴联的,(3)穿插木质部和韧皮部间及四周的多种,(4)包围木质部和韧皮部。(木质部,韧皮部,细胞,维管束鞘) 6.目前测定韧皮部运输速度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作为示踪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这种分子直接注入筛管分子内,追踪这种分子在筛管中的运输状况,根据单位时间中此分子的移动距离来计算运输速度。另一种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常用的同位素是。将它的化合物饲喂叶片,然后追踪化合物在筛管中的运输状况、运输速度,用这种技术还可研究同化物的分配动态。(染料分子,放射性,14C) 8.筛管中糖的主要运输形式是糖和糖。(寡聚糖(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蔗糖) 9.光合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要经过三个区域:即(1)光合同化物区,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2)同化物区,指小叶脉末端的韧皮部的薄壁细胞;(3)同化物区,指叶脉中的SE-CC。(生产,累积,输出,) 10.质外体装载是指细胞输出的蔗糖先进入质外体,然后通过位于SE-CC复合体质膜上的蔗糖载体蔗糖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共质体装载途径是指细胞输出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或中间细胞,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光合,逆浓度,光合,顺蔗糖浓度) 11.韧皮部卸出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途径,另一条是途径。(共质体,质外体)12.光合碳代谢形成的磷酸丙糖可继续参与卡尔文循环的运转,或滞留在内,并在一系列酶作用下合成淀粉;或者通过位于叶绿体被膜上的进入细胞质,再在一系列酶作用下合成蔗糖。(叶绿体,磷酸丙糖转运器) 13.1930年E、Münch提出了解释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论点是,同化物在筛管内是随液流流动的,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两端的膨压差引起的。(压力流,输导系统)14.转化酶是催化蔗糖反应的酶。根据催化反应所需的最适pH,可将转化酶分成两种,一种称为转化酶,该酶对底物蔗糖的亲和力较高,主要分布在液泡和细胞壁中;另一类称为转化酶,该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质部分。(水解,酸性,碱性或中性) 15.光合细胞中蔗糖的合成是在内进行的。催化蔗糖降解代谢的酶有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细胞质,转化酶,蔗糖合成酶) 16.库细胞中淀粉合成的部位是。G1P在酶的作用下形成ADPG,ADPG则在酶催化下和葡聚糖引物反应合成直链淀粉,直链淀粉又可在酶作用下最终形成支链淀粉。(淀粉体,ADPG焦磷酸化,淀粉合成,分支) 17.淀粉合成酶有两种形式:一种位于淀粉体的可溶部分,称淀粉合成酶,另一种是和淀粉

第六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和知识要点 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即短距离运输系统和长距离运输系统;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知识要点 物质在维管束中运输的一般规律是:无机营养及信息物质在木质部中向上运输,而在韧皮部中向下运输;同化物在韧皮部中可向上或向下运输,而在木质部中向上运输;木质部和韧皮部间可侧向发生物质交换。源叶中由光合作用形成的磷酸丙糖通过叶绿体被膜上磷运转器进入细胞质,并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蔗糖,蔗糖是光合同化物的主要运输形式,它通过质外体和/ 或共质体的胞间短距离运输进入韧皮部薄壁细胞,然后又经过质外体和/ 或共质体装载进入筛管- 伴胞复合体,一旦光合同化物进入韧皮部,在压力梯度的驱动下,向库细胞侧运输。在库端同化物从筛管- 伴胞复合体向周围细胞卸出。源端的蔗糖装载和库端蔗糖卸出维持着源库两端蔗糖浓度差,由蔗糖浓度差引起的膨压差推动着韧皮部中的物质运输。光合同化物进入库细胞或用于生长和呼吸,或进一步合成贮藏性物质,因此,光合同化物的形成、运输、分配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 叶绿体中的磷酸丙糖及细胞质中合成的蔗糖的去向决定于源库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当光合同化物的形成能力大于对同化物的需求时,细胞质中蔗糖的合成受到抑制,用于输出的蔗糖的量减少,而进入液泡作临时性贮藏的量增加。光合作用形成的磷酸丙糖滞留在叶绿体内用于合成淀粉,并通过某种( 些) 机理反馈抑制光合作用。另外,通过促进库细胞有关蔗糖和淀粉合成代谢酶的合成或活性,最终使光合同化物的形成能力与同化物的需求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当光合同化物的形成能力小于对同化物的需求时,磷酸丙糖优先进入细胞质用于合成蔗糖并向库细胞输送,细胞质中低浓度的蔗糖对源叶光合酶活性有反馈促进作用,从而两者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光合同化物分配的总规律是从源到库,源是合成和/ 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而库是消耗和/ 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源和库对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可用源强和库强来衡量。一般来说,源强决定同化物分配的数量,而不影响同化物在不同库间的分配比例。而库强影响对同化物的竞争能力,库强越强,对同化物的竞争能力也越强。因此在多个库同时存在时,同化物的分配是强库多分,弱库少分,即所谓的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在多个源库同时存在时,某一源制造的光合同化物一般运向与其组成源-库单位中的库,即所谓的就近运输与同侧运输。植物器官的源和库的功能会随生育期改变,引起同化物的再分配与再利用。另外,组成的源- 库单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