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1 / 1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D 项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 项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B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

C :“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着”,今义是“中心”。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 .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 .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B 项正确,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 项林尽水源: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C 项寻病终:不久就病死了。

D 项无问津者:再也没有人询问此事了。

3.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

B.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测能力)(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测能力)(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能力)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小石潭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

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莹莹的光芒;泉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文中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慰藉(jì)悄(qiǎo)然B.翠蔓(màn)坠(zhuì)落C.参差(cī)皇冠(guàn)D.缀(chuò)饰缥缈(miǎo)2.文中画框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2分)A.相应成趣B.星辰C.熠熠生辉D.璀璨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启发琢磨B.启示捉摸C.启发捉摸D.启示琢磨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崇廉尚洁、追求卓越、时代新人、全民阅读,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B.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前述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都属“国风”。

D.古人称谓丰富:所谓“名”实则“本名”:“字”则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谥号”则多为自己所取,表示自己的志趣爱好。

5.阅读下面文段,在文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____________。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____________。

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制作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____________。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解释错误,“志”应为“做标记”。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C项没有通假字;D项“衡”通“横”。

故选C。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D.俶尔..远逝(忽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解释有误,“蛇”在句中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晋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三单元测试卷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2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豁然开朗(huò)。

B.XXX(shū)。

C.卷端(juàn)。

D.寤寐(wù)。

XXX(yí)。

翕忽(xī)。

壬戌(rén)。

溯洄(sù)。

邑人(yì)。

参差(cī)。

缤纷(bīn)。

佁然(yí)。

XXX(xiào)糁之(sǎn)。

为坻(chí)。

荇菜(xì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掌握自然规律以前,人们往往认为沙漠里有魔鬼在作怪;但是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后,人们便可以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解释清楚。

B.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涌现了许多为救国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他们的行为可歌可泣,令人钦佩!C.连云港地理区位非常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她是我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战略枢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D.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3.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桃花源是一个与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真实存在的社会,这里的生活使作者很是向往。

B.XXX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仍然是感情的主调。

C.《核舟记》是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的,先整体后局部。

D.《关雎》是《诗经》的第二首,选自《诗经·周南》。

5.古诗文默写。

(8分)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民人足食”、“物无妨者”。

2)《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溪涧纡曲,XXX相间”。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欲穷.其林(尽)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B.水尤.清冽(格外)假尔..远逝(忽然)C.佛印绝类.弥勒(像)曾.不盈寸(竟然)D.悠.哉悠哉(悠闲的样子)欣然规.往(打算,计划)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B.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D.其两膝相比.者天涯若比.邻3.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溯迎而.上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崔氏二小生..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潭中鱼/可百许头C.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动的情态C.《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核舟记》中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7.根据要求填空。

(7分)(1)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子衿》)(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真情的情感。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俨.然(yǎn)豁.然(huò)诣.太守(yì)黄发垂髫B、清冽.(liè)佁.然(yǐ)寂寥.(liáo)悄怆幽隧C、器皿.(mǐn)箬.篷(ruò)多髯.(rǎn)水落石出D、雎.鸠(jū)窈窕.(tiǎo)寤.寐(wù)辗转反侧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距离中考越来越近了,剩下的复习时间指日可待....。

B、许多腐败分子在落入法网后才痛心疾首....地诉说深刻的教训,充当启迪世人的反面教材。

C、马年春晚出现不少新面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D、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杨得伟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常常令同行俯首称臣....。

B.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石窟中,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飞天画像。

C.北海老街建筑的重檐、斗拱、花窗、牌坊等样式,多姿多彩,令人目不..。

..暇接D.大型电视专题片《廉州说廉》的播出,让此前鲜为人知....的合浦史料吏迹被更多的人熟知。

4.(鄂州中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B.临沂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室午睡。

D.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3分)①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4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zhuó)_____热宽(yòu) _____ 充(pèi)_____ 玄(zàng)_____2.下面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藉,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迥然有神。

打开书,走进五采缤纷的思想丛林,我们便会顿觉异香迷漫,沁人肺腑,总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感悟出什么。

错别字改正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名。

(8分)①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___________》)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登飞来峰》)④,燕然未勒归无计。

(________《渔家傲》)⑤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1)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简明的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

(不超过35个字)(2分)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

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返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公式归纳。

(2分)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一小簇特殊的大细胞组成,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这些细胞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荧光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一、文言基础与诗文积累(16分,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A.俨.然(yǎn)间.隔(jiàn) 篆.章(zhuàn) 黄发垂髫.(tiáo)B.翕.忽(xī) 悄.怆(qiǎo)寤寐.(méi) 犬牙差.互(chā) C.器皿.(mǐn) 壬戌.(xū)幽邃.(suì) 曾.不盈寸(céng) D.窈窕.(tiǎo) 蒹葭.(jiā)清冽.(liě) 溯.洄从之(sù)【解析】B项,寤寐.(mèi),牙差.互(cī);C项,曾.不盈寸(zēng);D项,清冽.(liè)。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记住。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D.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解析】B项,志:做记号。

3.下列对各句中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B.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C.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坐:同“座”)D.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武陵人捕鱼为.业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D.皆若.空游无所依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解析】A项,乃:竟然,居然/于是;B项,为:作为/刻;C项,属:类/相类似。

D项,若:好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例句,用箬篷:用船篷;A项,箕畚:用土筐;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项,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解释错误,“志”应为“做标记”。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C项没有通假字;D项“衡”通“横”。

故选C。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D.俶尔..远逝(忽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解释有误,“蛇”在句中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D项解释正确,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D项停顿不正确,应改为:后遂/无问津者。

6.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都是“用”之意。

A因为。

B认为。

D凭借。

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即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本题要注意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B项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其他意思分别为:A: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C: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D: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9.下面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儿女”,“绝境”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D项翻译正确。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D项的停顿不正确,正确的停顿应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情景默写11.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解析】试题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句注意“蔓”“络”“披拂”的正确写法。

(3)句注意“佁”“俶”“翕”的正确写法。

12.名篇名句默写。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一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答案】 (1)白露未已。

(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已”“溯”“洄”等字词的书写。

三、句子默写13.将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2)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诗经·子衿》)(5)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答案】①在河之洲②鸡犬相闻③天涯若比邻④青青子衿⑤欲济无舟楫【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洲”“衿”“楫”等字词的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种庄稼,就长杂草杨银叶①记忆里,爷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②那时年少,还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都有点小小的反感,因为每次爷爷说这句话的时候,大都是我们不愿跟大人去地里干活、想偷懒磨滑的时候。

③小时候,总感觉家里大人有忙不完的活,总感觉大人看见我们小孩子玩耍就老大不乐意,总要逼迫着我们也去忙活。

倘若我们流露出丁点儿的不愿意,就要遭到父亲的一顿呵斥,爷爷的一句说辞:“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其实,有哪个孩子愿意顶着毒辣辣的日头,跟着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割麦子,麦芒扎得人胳膊生疼;掰玉米,在高我们一头的玉米秸子里穿梭,闷热难耐;拔花生,弄得满手洗不掉的油绿,弄得满身泥乎乎的土尘;给水稻打农药,在没膝的泥水里跋涉,要忍受呛人的药味,还要担心瘆人的水蛭……④那时,家里养过牛、马、羊和驴子,这些都是食草动物,除了羊,那几个都是大饭量的。

所以每到夏天甚至秋天,我们大人小孩都要去割草喂牲口,吃不了的草还要晒干,然后储存起来,留着冬天当饲料。

每天早上和下午,爷爷都要带我们去割草,一人背一个大筐,村南、村北、村东、村西,只要有田地有沟渠的地方,我们都去割过草,有时还到邻村的田间地头去割。

⑤既然目的是割草,自然喜欢草多的地方。

每每看见大片蓬勃茂盛的草丛,看见谁家田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们都很开心,爷爷也很开心,但是他总要说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瞧瞧,这家人懒得吧,地都荒了,杂草都长扑腾了。

”遇见谁家地里干干净净的,草毛也没有,我们就很生气,爷爷却很高兴,依然会说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瞧瞧,这家人多勤快,庄稼长得多喜人!”我们有时会忍不住问爷爷:“爷爷,您到底是喜欢草多还是草少?”爷爷就乐呵呵地笑:“都好都好!”⑥小孩偷人家的瓜果梨桃,故意毁坏别人家的篱笆院墙……爷爷看见了就会大声地制止,还不忘教训人家一句:“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你们这是要毁呀!”邻居姐姐每天给瘫痪的姥爷送饭;大叔在河里打捞鱼虾,卖不了就分给大家吃;车子在崖头不好通过,有人过去帮忙……爷爷看见了总要笑呵呵地表扬人家:“不种庄稼,就长杂草。

好人总会有好报,你们的善心老天都知晓。

”⑦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爷爷也日渐苍老。

每次回家去,跟爷爷拉呱,说起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家庭、工作压力都很大,有时心情烦躁,也终于理解了当初父母的操心操劳和脾气为什么会时有暴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