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互动及共享的关联研究
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

习者 的高级思维 , 引导学 习者进行 更深层 次的学 习, 能 恰
解 决 移 动 学 习 面 临 的 浅层 问题 。 因此 , 文通 过 分 析 移 动 本 学 习 中浅 层 学 习 的 成 因 ,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提 出 相 应 策 略 , 并
浅 层 学 习 是 一 种 机械 式 的学 习方 式 , 习者 被 动 地 接 学
种 新 的 互 动 方式 , 现 了学 习 者 与 情境 之 问 的互 动 。 实
了一种崭新的学 习形 式—— 移动学 。移动学 习足移动
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 中的应用 , 它为信息时代
的 学 习 和 终 身 学 习 提 供 了 条件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的 学 习 模
() 3 交互快捷性 。移动 学 习以群 体协 作 和个体 探究
2 改 善 移 动 设 备 . 改善 移 动 设备 首先 要 调 整 显 示 屏 的 尺 寸 , 使屏 幕 能 尽 可 能 地 满 足 学 习 者 的 需 要 , 学 习 者能 轻松 、 快 的学 习 。 让 愉
响 。 而 移 动 设 备 本 身 存 在 许 多局 限 , 此 也 必 然 导 致 学 习 因
仅能评价出教 育功能 的实现程 度 , 更能促进学 习者 的积极
学 习 。 在 移 动 学 习 中对 学 习者 的学 习进 行 评 价 , 反 思 他 能 们 的 学 习 方 法 和 学 习 成 果 , 养 他 们 的 学 习 自主 性 和 自信 培
目前 , 大部分人都认为移动设备 , 如手机 、 携式 电脑 便
( ) 习 便捷 性 。移 动 学 习 用 手 机 、 携 式 电腑iP A 1学 便 、D 等作 为 学 习 工 具 , 便 且 易 于 携 带 ; 动 学 习 可 以 在 任 何 方 移
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

则
。
这 是 课 内应 用 手 持 式 设 备 的范 例 e
。
8
中国 信 息技术教 育
20 08
.
03
维普资讯
塑 ! 呈 ! : : I目 目 ¨ ! ! cl — _ nI I l
李玉顺 马 丁 北 京师范 大学教 育技术 学院
在 大 学 领 域 ,研 究 工作 关 注 在实 验
移动学习 的发 展现状
上个 世 纪 9 年 代 初 ,人们 开 始 0
同先前的 网络学习 (- e r ig e L a nn )
特性 相 比较 , 移动 学 习具有 独特 性 : ①提 供 随时 随 地 的 学 习环 境 。 学 习
维普资讯
本专 题 包含 以 下 内容
1
.:Biblioteka 移 动学 习 的现 状和趋 势 介 绍 了移 动 学 习 这
。
一
领域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指 出 移 动 学
,
。
习 提 供 了 随 时 随 地 的学 习环 境
2
.
,
正 在 融 入 主 流 学 习 方式
— —
的移 动学 习研 究是 在 7 年 级开 设 、8
短 信, 进行 WAP 访问 , 为大学生提
20 .3 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 9 080
维普资讯
I I日 l 1 l ¨
Ii塑 堡 垒 ! ! ! : I ! ! ! : ! l 坐 皇
供 个性 化 学 习服 务 ;瑞 典 Va j 大 x0 学 C N ts 目为学 生开 发 了一 套 — oe项 C Noe软件 支持 学 生移 动 协 作学 — ts
习 ,尤 其 是 协 作知 识 建 构 ;哈 佛教 育 研 究生 院 HDUL 目 ( 0 3 ~ 项 20 年
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作者:蔡晓平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 使用手机为基础的移动设备在以工作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吸引力,本文从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工作、学习环境中的特点,并与传统的移动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在创建和共享学习内容、连接学习和工作、建构个人和社会的学习形式、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教育以及综合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基于工作的学习;个体发展;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蔡晓平(1971—),男,广东揭阳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与传播研究。
E-mail:caixp@。
一、前言随着移动学习概念的提出,通过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学习活动,在专业学习领域和以工作为基础的教育领域引起专家极大的研究兴趣。
从开始的概念研究,到后来在学习中使用移动设备,研究的重心总是落在技术使用,如研究如何使用移动设备将系统知识有效地展现出来并应用于学习和个体能力发展,或者是试图将现有互联网上的学习内容搬迁并使之适应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上。
[1]本研究将以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概念出发,探讨移动学习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环境中的特点。
使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可以为学习者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形式提供连接与跨越,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学习提供支持。
二、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基于工作的移动学习是属于移动学习的一种类型,从其过程来看,是指在不断变化的、新的、跨越式的工作环境中,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不断的学习,从而获得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2]该定义的应用范围广阔,这里的“工作”指的是动态性质的工作,如为了增强工作的基础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式进修等,或者说不同程度的学习环境。
同时,它也可以指职场中学习和一系列以正规教育为基础框架的学习,如高中、大学、职校或技校学习等。
e-learning分享: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

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近年来,随着e-Learning 的深入应用以及M-Learning 、Web2.0等新兴学习技术的兴起,人们开始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有了新的思考。
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整合更多学习技术并具有更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模式——U-Learning开始浮出水面,倍受人们的关注。
U-Learning ,即UbiquitousLearning,泛指无处不在的学习。
正当人们思考何为U-Learning、如何应用U-Learning时,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公司已开始全面实施推广U-Learning,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的实施开创了U-Learning在组织中应用的先河。
一、背景广东移动实施U-Learning项目的动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从内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在内部培训上与国内同类企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培训即时性不够、培训资源利用不足、培训覆盖面有限、重培训,轻学习以及学习资源的重复投资等等;从外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广东移动作为国内省级移动通讯运营服务商的领头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培训中更好地发挥移动学习(M-Learning)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价值,已经成为摆在广东移动培训部门之上的新课题。
总之,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移动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策略,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以满足广东移动人才发展的需要。
于是,U-Learning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面临的是U-Learning战略定位的问题,U-Learning是否就等同于e-Learning与M-Learning、面授培训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在广东移动内如何架构能够体现特U-Learning先进性的学习体系?很多问题都不仅仅是广东移动内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业内多年来悬而未决,甚至广存争议的问题。
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开放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例

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开放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例摘要:党的二十大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目前,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特别是5G运用以来,移动终端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便捷特点让学习者更加青睐。
开放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模式,目前在基层依然深受广大自学者的喜爱。
开放教育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
那么,目前开放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着开放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地区开放学生的调查,试图探索出移动终端下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开放教育移动终端自主学习一、引言“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这是联合国新定义的文盲标准。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说:“信息产业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几百年才有的一次机遇。
”移动媒介作为现代传播主体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现实社会中的迅速推广,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在中国目前移动网络的5G已得到广泛应用,手机、ipad、平板、手腕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随着移动网络的逐渐升级,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性能的极大提升,便利的手机网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电脑。
“手机当做电脑用,电脑当做电视用,电视当做摆设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开放大学也应该与时俱进。
那么,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当下开放学员对移动学习的看法和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所以,结合当下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开放本身的教学特点,对当下开放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和需求做一个摸底及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改进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内对开放学生移动终端下的学习研究尚不多,一些零散的研究也还不够系统和具体。
探析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问题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地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M-learning)正逐渐进人们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在晚上或周末学习,在课堂之外的其他地点如办公室、公交巴士、地铁、机场候机时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然而移动学习的广泛应用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虽然移动学习有其随时随地、便捷性、学习内容的碎片性等优势,但是,移动学习在学习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诸如移动学习资源缺乏,应用软件不兼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着移动学习的发展。
一、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学习行为都有一个心理动机,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阅读方式,它的动机是建立在把零散时间积攒起来,经过一定量的零散信息、知识摄入,从而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因此从心理学上讲,阅读是出行、户外等活动行为过程中的兼得,零散时间、点滴内容,因此阅读心理状态是轻松的,是在没有压力的过程中实现的,甚至是娱乐化伴随阅读全过程[1]。
二、移动学习的优势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如今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比较广泛认可的一个定义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移动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2]。
1、学习的随时随地性移动学习以其在学习的场所,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领域都具有随意性,让。
学习者突破现实情境教学中表现出的限制和不足。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场所来说,移动学习主要是在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可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在任何地点展开学习;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来说,由于学习者更多地把学习当做非主流学习方式,是非正式场合下发生的,因而学习的时间不确定,需要按照学习者的空闲时间进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的领域来说,他们除了关心的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外,还关注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的内容,如相关考试、实事新闻等,都是按学习者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进行学习。
移动学习

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法。云计算下,所 有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将在“云”端的计算机群进行,其强大的计算能 力不但使处理速度要比个人计算机快很多,而且还能完成一些个人计算 机无法应付的数据处理任务。由于所有的数据处理都在“云”端进行, 学习者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进行类似于在个人计算机上的一切操作,如 一些应用程序的安装和使用等,所有这些操作都无需硬件系统的支持, 因此对移动设备除运行浏览器本身所需计算能力以外无任何别的数据处 理要求,而这样的要求,普通的手机就可以胜任。正如比尔·盖茨1989年 在谈论“计算机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时所说的那样:“用户只需 要640K的内存就足够了”。从使用者角度来讲,云计算将带来硬件的死 亡。而且,现在的PDA正向着电脑和手机融合的方向发展,其内置的操 作系统和支持HTTP协议的浏览器,将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浏览器功能。 通信方面,目前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3G)技术正快速发展,其到来后 将带来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更好的为移动设备和“云”端的无线 通信服务。
特点
1.形式上是移动的 2.内容上是互动的 3.实现方式必须是数字的 4.易受干扰的 5.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
认识
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 更(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 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 是信息与知识获取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 究计划》中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 对移动学习的界定。 第三,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看,移动学 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认知 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和方式。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 小组的观点。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共同体建构

共 同体是共享客体 的若干个体的组合 ; 工 活动 理论从 2 O世 纪二 、 三十 年代发 展 至今 经历 化为结果 ; 了 3个阶段 , 第一代 活动理 论 以维果斯基 ( V y g o t — 具包括物质工具或心理工具 ,是将客体转化为结果
s k y ) 的 中介 ( Me d i a t i o n ) 思 想 为核 心 。维 果 斯 基受 巴 的过程 中用 到 的所 有事 物 ;规则是 在 活动 过程 中对 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影响,认为在人类行为刺激和 活动进行约束 的规定和惯例 ;分工则是活动过程 中
习 目标 的网上 多功 能 、 立 体化 的学 习空 间建 构 。 移动 式形成活动理论 , 被称为第二代活动理论 。 第二代活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不受时间、 地域限制 , 有效地扩 动理论强调个体在与他人在互动合作中完成活动的 展了学习空间, 有利于学习者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过程。 同时, 有助于增强学习者 自信心 , 克服学习焦虑 , 激
工具
工 具
规则
客摔 3
图1 有 部 分 共 享客 体 的 两 个 活 动 系统 的交 互 ( Y r j O E n g e s t r O m, 2 0 0 1 ) ’ 】
论 注重 活动 与活动 之 间的交互 性 ,提 出了两个 活 动 个体 , 学习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随着移
( 二) 学 习共 同体
劳动力 的分工 、 学习活动的规则 学 习共 同体 ( L e a r n i n g C o m m u n i t y ) 是指“ 一群 有 习主体的学习动机 、
着 共 同 的 目标 、 观念 、 信 仰 的人 , 在 相 互 协商 形 成规 和社会情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学习共同体 中的协 则 的规 范和分 工下 , 采取适 宜 的活动 方式相 互 协作 , 作与分工尤为重要 ,社会性学习已成为一种学习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引 言
随 着 当 前 因 特 网 技 术 、无 线 通信 技 术 的普 及 和 发展 及 现 代 社 会 对 教 育 的 全 新要 求 ,教 育 在 网 络平 台 的 实现 成 为一 种 新 型 的 教 育移 动学 习方 式 。 移 动 学 习 是 通 过 网络 系统 , 在移 动 通 信 设 备 的 帮 助下 ,不 受 时 间地 点 限制 自主发 生 的一 种 学 习 模式 . 能 实 现 教 师 与 学 习者 之 间 的双 向互 动 交 流 。 目前 。 高等 院校 在 校 的 大 学 生 多是 1 8 至2 2 岁 的年 轻 人 。 调查结果显示 : 计 算 机 类 专 业 的 二 三 年 级 学 生 每人 有 台 式或 者手 提 电脑 ,每位 学生有智能手机 , 9 5 %以上 是 A n d r o i d 系统的手机 , 少 数 学生 拥 有i P a d / P a d : 非 计算机类 的二三年 级学生5 8 %有 电 脑 , 每 位 学 生 都 有 智 能 手机 , 9 7 %以上 是 A n d r o i d 系统 : 一 年 级 新 生 拥 有 电 脑 只 占1 4 %, 每 位 学 生 都 有 智 能 手 机 , A n d r o i d 系 统 占9 0 % 以 上, 少数 学 生 拥 有 i P a d / P a d 。 从 这 个 调 查 结 果看 , 几 乎 每个 学生 都 拥 有 至 少 一种 智 能移 动终 端 , 满足移动学习对硬件的要求。 随着A n d oi r d 系 统 的 技术 成熟 和广 泛应 用 。 基 于A n d oi r d 的 移 动 学 习 平 台 可实 现 技 术 上 的 可 行 性 。 二、 移 动 学 习碎 片 化 学 习 内容 互 动 及 共 享 的关 联 对 于 移 动学 习 , 教 学 资 源 作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内容 , 在 教 学 资 源 中如 何设 计 好 学 习 内容 是 关 键 。 如 何 运 用 移 动学 习 的特 点 , 利用 琐 碎 或 短 小 的 时 间 , 碎片化学习内容 , 触 动 学 生 情 不 自禁 地 思 考并 解 决 问题 。 是 碎 片化 学 习 内 容 的 目标 。 为实 现 这 一 目 标 ,对碎 片化 学 习 内容 的提 炼 、互 动 及 共 享 的设 计 要 以人 为 本, 完 成 趣 味 性 和 可操 作性 的设 计 。 在A n d r o i d 移 动 学 习平 台 的 设计中 . 碎 片 化 学 习 内 容 的 呈 现 方式 可 以 设 计 为 两 种 : 一 种 是 按 章 节 的方 式 . 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学习 。 另 一 种 是 按 知 识 点 的 方式 . 有助于学习者系统学习后的提高 。 两 种 方 式 碎 片化 学 习 内容 能互 动 、 共享和关联。 三、 移 动 学 习碎 片化 学 习内 容 的具 体 设 计 ( 一) 章 节 方 式 内化 关联 移 动 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的 互 动 。 以 ( 1 i n u x 操作系统》 这 门课 为 例 说 明在 移 动 学 习平 台上 如 何 实 现 自主 学 习 和知 识 共 享 的互 动 。( 1 i n u x 操作 系 统 》 课 程 在 高 等 院 校 中 是软 件 技 术 和 信 息 安 全 技 术 等 相 关 专 业 主 要 开 设 的一 门 综 合 性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根据该课程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要求 , 以 翻 转 教 学 课 堂 为 目标 设 计 移 动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以 实 现 互 动 。 首先 . 分 析 学 生 对 章 节 自学 能 理 解 的 部 分 做 成 基 础模 块 : 然 后 把 这 些 模 块 嵌 入 事 先 设 计 好 的A n d oi r d 移 动 学 习共 享 平 台 中 , 学 生 学 习 完成 基 础 模 块 后 .提 出 问题 与事 先 设 计 好 的 为后 继 深 入 学 习 服务 的 问题 进 行 互 动 , 引导学生完成习题和实验 。 围 绕 提 高 学 生 的 动手 能 力 为 目标 以 翻转 教 学 课 堂 ; 最后设计“ 关 卡” . 学 习者 必 须 对 学 习 内容 进 行 自我 小 结 , 从 而 阅 读 教 师 设 计 好 的综 合小 结 , 找 出 异 同 点进 行 互 动 。 章 节 方 式 内 化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 容及 共 享 的互 动 . 解决学习的基础和重点 , 至 于一 些 难点问题 , 可 以通 过 后 续 设 计 的“ 知识 点 汇 总方 式 内化 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 容 及 共享 的互 动 ” 解决 . 这是 一个 螺旋 式 反 复上 升 的 过 程 。 为 提高 “ 章 节 方 式 内化 关 联 移 动 学 习 内容 及 共 享 互 动 ” 的 趣 味性 。设 计 展 现 的形 式 是 多种 多样 .有 文 字 版 的课 程 内 容, 有制作精美的P P , r 课件 。 还有 教学 视 频 与 动 画 等 学 习 资 料 ,
2 0 1 5 年 第 8 0 期考 试 周 刊
移 胡 玲 罗 耀 军
( 柳 州 铁 道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广 西 柳 州 5 4 5 0 0 7 ) 摘 要 :随 着 因特 网技 术 、 无 线 通 信技 术 的普 及 和 发 展 , 教 育 在 网络 平 台 的 实现 成 为 一 种 新 型 的教 育方 式 。 移动 学 习 以其 独 有 的 特 点 和 优 越 性 冲击 传 统 的教 学模 式 , 这 种新 型 学 习模 式 与 现代 通信 和 网 络技 术有 机 地 结合 起 来 。 实现 学 习 内容 内化 关 联 及 共享 , 满足 当今 社 会 以终 生 学 习 为主 导 、 个性 化 学 习为 需 求 的 新 的 学 习理 念 , 为 实现 社 会 化 的教 育模 式提 供 新 的 思路 。 关键词 : 移 动学习 互 动 共 享 关联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