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四林区划分

一、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主要用材树种:针叶林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沙松、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有桦、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榆、槭、柞树等。
东北林区特点是:营林和木材生产集中,国有林业企业规模比较大,机械化水平比较高,采伐率高,林区道路密度大,林区经营水平高。
目前,木材生产量仍占全国林业系统木材产量的一半。
二、西南地区这里所指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
该区的森林资源有如下特点:主要林区处在横断山脉,既受太平洋的影响又受印度洋的影响。
多数山脉和水系为南北走向,海洋湿润气团可以从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较远的地方,西边的山坡上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构成了西南地区林业的主体。
这里山体在30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在千米以上。
地带性是这里最明显的特征。
几个热量带、森林带同处在一座山上,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
因而,森林类型和树种非常复杂。
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
面积占90%以上,蓄积量比重超过95%。
三、南方地区本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10省区。
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的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
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
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
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占65%。
四,东部少林地区本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
本地区的林业类型主要是以平原林业为主,即农田、沟渠、道路、村庄等防护林为主,绝大部分为带、网状的形式,还有林农间作形式,极少量的片林。
林业经济学 第三章 林业经营

⑸林地管理机构、机制、法制等不健全 。
林业产权的界定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1)明确产权主体 (2)发展多样化的产权制度:私有产权、公 司产权、社团产权、公共产权、国有产权
国有
集体所有
58%
42%
(3)改善产权制度实施的环境:产权市 场及其法规
4.林业产权制度的稳定及其维护
(7)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8)可持续林业理论 (9)社会林业理论
三、我国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1.生态林业理论 2.现代林业论 3.木材培育论和林业分工论 4.林业二元结构论 5.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林业的经营形式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现阶段我国
林业主要经营形式、其影响因 素及我国的林地使用制度。
⑵林业生产特点;
⑶森林资源状况;
⑷经营特点。
第三节、林业产权
一、产权基本理论 1.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产权概念属于现代经济学范畴
现代经济学使用产权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 注 重 产 权 的 现 实 形 式, 即 产 权 的 实 际 支 配 权。 2. 产 权 主 体 的 泛 化。 3.产权分析的定量化
㈠印度的社会林业 ㈡泰国的社会林业
第五节 社会林业
四、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㈠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 ㈡我国社会林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⒈权属与责任问题 ⒉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利益分配 问题 ⒋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发挥问题
第五节 社会林业
五、社会林业的发展前景
林业经济学揭示林业经济学在决策和规划中的重要性

林业经济学揭示林业经济学在决策和规划中的重要性林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林业资源利用、管理、保护以及林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也关注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决策和规划中,林业经济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森林资源配置林业经济学通过研究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决策者决策依据。
在森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森林经济效益,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经济学的核心目标。
通过对不同资源、不同森林产品的供需关系、价格和市场行情等因素的深入研究,林业经济学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实现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目标。
二、提高经济效益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林业产业链的研究,了解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和潜力,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例如,在林木种植方面,研究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生长速度和木材品质等因素,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合适的树种,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
又如,在林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研究市场需求、产品附加值以及销售渠道等因素,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三、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学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林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和政策,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林业经济学可以研究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措施,提出合理的保护政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总之,林业经济学在决策和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研究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今后的决策和规划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学 第二章 森林资源评价

2 林地价格的种类 (1)交易价格:指林地在市场交易中成 交的买卖价格。 (2)评估价格:指依据一定的评估方法 对林地所做的价格性估价。 (3)租赁价格:指承租方为取得土地租 赁权而向发租方支付的代价。
(4)抵押价格:指以林地为担保物而取 得贷款时,银行对林地所估定的价格。 (5)林地所有权价格:指人们为购买林 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代价。 (6)林地使用权价格:指人们为取得林 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一定的经济代价,其 实质是地租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间节约论和级差地租理论
2:消费理论 3:成本理论
第四节 :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 益的经济评价
二:森林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方法 1.森林资源状况评价:
2.功能评价: 3.结构评价: 4.环境评价:
(一):防护林的防护效益评价 Z=∑Pi(Qi-Qr) Z-防护林的防护效益评价值 Qi-第i个单位受益后的产量 Qr-单位受益前的产量 Pi-第i单位产品的价格
第二 节:林地资源的经济评价
3:林地资源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 (1):林地生产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1:立地等级表法 2:比较分析法 W=Y/Y。*100 W-被评价林地的级分 Y-被评价林地的指标值 Y。-级分为100的标准林地的指标值 3:回归分析法 运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建立函数模型 4:大片林区林地平均生产力评价
1、林地价格理论
(2)土地价格理论
①土地收益理论: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收 益即地租的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
v=a/p
试中: v——土地价格; a——土地纯收益; p——资本还原利率。
1、林地价格理论
②土地供求理论:土地与其它商品一样, 其价格取决于本身的供给和需求。土地 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则地价下跌;土 地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则地价上升。 (见图5-1、5-2)
林业经济学了解行业的关键经济指标

林业经济学了解行业的关键经济指标林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行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并研究林业经济学中的关键经济指标,有助于我们评估和监测行业的运行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经济政策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个林业经济学中的关键经济指标。
首先,林木资源量是衡量林业经济的重要指标。
林业产业依托于林木资源,因此掌握林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评估行业的经济潜力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林木资源量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监测和测量。
同时,了解不同类型林木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指导合理规划林业开发和保护。
其次,林业产值是衡量林业经济贡献的核心指标之一。
林业产值反映了林产品和林木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包括木材加工、林产品销售、旅游观光等各个方面。
林业产值可以通过林业企业的营业额、出口额、税收和就业数据进行估算。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林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度,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三,林产品贸易是林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林产品的贸易数据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林业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
通过了解林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情况,可以评估一个国家在国际林业市场中的位置,找出市场机遇和潜在风险。
同时,林产品贸易还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收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此外,林木价格也是林业经济学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林木价格对于林业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林木价格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情况,可以帮助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把握市场机会。
同时,林木价格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
最后,林业就业是衡量林业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了解林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可以评估林业经济对于社会的促进效果,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学中的关键经济指标对于了解和评估林业行业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
林业经济学掌握林业产业的经济原理

林业经济学掌握林业产业的经济原理林业产业是指通过林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产业形态。
而林业经济学则是研究林业产业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掌握林业经济学的知识,对于有效管理和发展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林业经济学相关的经济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林业经济学。
一、供需关系对林业产业的影响在林业经济学中,供需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给代表了林木资源的可利用量和生长速度,而需求则反映了市场上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量。
供需关系的平衡与调节,直接影响着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上的林木产品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利润;而需求大于供应时,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林业投资与回报林业产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包括林木种植、管理和采伐等。
在林业经济学中,投资回报率是评估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不仅与林木资源的生长速度和市场需求有关,还与投资者对于林木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能力相关。
三、林业产业的价值链分析在林业经济学中,价值链分析是对林业产业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价值链是指林木从种植、采伐、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在每个环节中都会增加一定的价值。
通过对价值链进行深入研究和管理,可以发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潜力。
同时,价值链分析还可以帮助林业产业进行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空间。
四、外部性与林业经济在林业经济学中,外部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外部性指的是产业活动对于除了市场交易双方外的其他人或者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在林业产业中,外部性往往表现为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林木作为一种生态资源,其管理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外部性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利益。
五、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学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利用森林与林木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学科。
它结合森林采伐、森林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经营和林木经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改善森林产业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林木经济,实现森林与林木产业的双赢。
林业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施工领域的林木科学研究。
尽管林业经济的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它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要素。
1930年以后,由于全球林木采伐激增,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重视林业经济学的发展。
1950年代,西方开始把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以维持地球环境的均衡,他们建立了林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生态、社会、技术以及经济学等多种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林业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此外,随着森林与林木产业的发展,林业经济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林业经济学的内容林业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森林利用、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林木经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在经济发展方面,它研究森林与林木产业的经济动态,以及森林和林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
森林利用方面,它探讨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
森林保护方面,它研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以及在森林保护中所涉及的各种政策与技术等。
森林经营方面,它研究了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与管理等。
林木经济规划方面,它研究林木资源的规划利用,以及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等。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结合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理论模型、技术方法以及森林与林木经济学的实践经验,按照科学逻辑,采用比较研究、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理论、实践两种方面研究林木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改革与规划,从而为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林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林业经济学正在以全球视野来研究林木资源的发展与利用,同时开展森林与林木产业的经济社会改革研究,以及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研究。
林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林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林业经济资源学林业经济资源学是研究林木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利用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林业资源的分类与特征:林业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森林资源、人工林资源、天然草原资源和灌木资源等。
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树种构成、物理结构、树龄组成等特征。
2. 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林业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竹、木浆、果实、树脂、草药等重要的产品,同时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护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 林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管理是林业经济资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林业经济生产学林业经济生产学是研究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林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林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经济林的种植、管理、抚育、疏伐、采伐、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研究这些环节的经济学规律,可以为提高林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2. 林业产品的销售与市场营销:林业产品的销售与市场营销是林业经济生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林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竞争状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为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林业产品的加工与开发:林业产品的加工与开发是提高林业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研究林业产品的加工加值和开发利用,可以为提高林业产品附加值,拓展产品市场提供理论支撑。
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研究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林业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林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决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研究林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内容,可以为提高林业企业经营效益提供理论支撑。
2. 林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林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例如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和应用的学科。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于部门经济学科。
它与林业技术科学一起形成了林业科学体系。
当前的林业经济学模型建立在可持续木材利用系统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上,存在许多局限性。
可持续森林管理(SFM)系统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与木材的可持续利用不同。
因此,可持续森林管理经济学将基于多重均衡经济学和消费者偏好理论。
其中,消费者偏好理论考虑了个人的复杂性,环境的特殊性,偏好的动态,需求的差异和需求的层次。
鉴于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内在要求,有必要扩大当今社会的林业经济学领域。
随着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经济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其分支机构因国家而异。
它们通常包括林业经济学概论,森林工业经济学,林业管理经济学,林业经济史,林业法律法规,林业管理科学,林业统计,林业会计以及其他边际学科,例如林业技术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学。
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地理等。
林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于19世纪诞生于瑞典。
当时,欧洲林业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由于以森林为商品木材采伐和林产品原料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计算成本和收益并预测市场,以促进林业经济研究并逐步形成林业经济学原理。
20世纪初,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著作,例如Patterson(1912)的瑞典林业和Hamilton(1915)的瑞典森林经济对策。
随着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林业管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以促进林业经济学的深入和广度发展。
有许多工作,例如林业管理,林业经济学和组织,木材税收和木材流通。
在欧美,在亚洲成立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森林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学院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学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研究了林业经济问题。
例如,《礼记·月令》中写道:“孟春月禁止伐木。
孟夏月不砍伐大树;旺季夏不砍伐大树。
繁华,但人们被命令进入山上,种树,没有砍伐;在季节的秋天,植被是黄色的,但薪水是木炭的;在冬季中旬,白天很短,孟菲斯提到:“如果斧子随时间进入山林,木材将无法使用。
”在公元前一世纪汉代司马迁撰写的《史志活志传》中,对人工林和经济林的人工管理进行了讨论。
在11世纪的宋代,陈竺的“通铺”讨论了种植桐树的经济利益,韩延之的“橙色记录”讨论了柑橘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在十四世纪的
明代于振木的植树书(于宗本的书)中,也讨论了林业经济问题。
在17世纪和清朝的著名植物文献研究中讨论了森林植物的经济价值。
但是,尽管在过去的朝代中有许多专着,但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林业经济学部门。
直到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西方林业经济学著作才开始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