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唐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岐路,⼉⼥共沾⼱。

从军⾏唐·杨炯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陈⼦昂感遇其⼆兰若⽣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朱蕤冒紫茎。

迟迟⽩⽇晚,袅袅秋风⽣。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少⼩离乡⽼⼤回,乡⾳难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多,近来⼈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唐)⼋⽉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泊烟渚,⽇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

春江花⽉夜[ 唐] 张若虚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代代⽆穷已,江⽉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照何⼈,但见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限路。

不知乘⽉⼏⼈归,落⽉摇情满江树。

九⽉九⽇忆⼭东兄弟作者: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一、古代文学常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2.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4. 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的作者,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6. 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民间色彩,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

7. 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之一,他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打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气势磅礴的史诗。

9.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湘剧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古代文学流派有山水诗、田园诗、豪放派、边塞诗等,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面貌。

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4.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开始与现代文学交汇融合,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5.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它们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各种面貌。

8. 陈毅是中国现代文学界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出真挚深切的人民情感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10. 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人物有曹禺、老舍、丁玲等,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文学3 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3 重点整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整首诗歌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

中所表现了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能代表陆游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一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一一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髙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髙,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

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之盛行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

(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4、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宋词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

宋词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主要风格流派:婉约、豪放、典雅现存宋词与作者: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

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

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话本、诸宫调、戏剧(?)等。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诗文第一节宋初文学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二、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精)

1、杨维帧:牛鬼蛇神。

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

风格秾丽瑰奇, 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

《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 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 :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 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 :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

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

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

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 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

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 ;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

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

沈璟吕天成王骥德。

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 :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

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

忠义,诸葛亮关羽。

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 民间流传与创作 (历史与传统融合; 宗教色彩淡化, 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

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 ;三教观念; 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宋初文学1、宋初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①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内容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更重“白体”的讽喻诗,学白进而学杜甫,代表作《对雪》《村行》等。

②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主要有两个诗人群,他们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宗法贾岛、姚合。

一群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成就突出)、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

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林和靖)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其诗风格淡远,长于五七言律。

寇准长于气焰绝句,是初宋“晚唐体”重要诗人。

③西昆体:亦称昆体、西昆派,因杨艺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

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悠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

推崇李商隐,内容缺乏,追求形式美,杨艺为其代表诗人。

2、宋初散文①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首推柳开。

柳开,大名人,年轻时自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

主张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文被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花艳。

但其文章艰涩难读,应者寥寥。

②穆修刊刻韩、柳文集与当时风行一时的西昆派骈体文对抗。

姚铉编选《唐文粹》,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并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如祖无择、尹洙、苏舜钦等人。

③优秀代表王禹偁、范仲淹王禹偁散文虽未能摆脱骈文的影响,但力求立意高远,平易朴实并且深切关注现实。

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

范仲淹有大量政论、文赋及散记。

代表作《岳阳楼记》。

叙事简明、议论精辟、结构严谨、文气通畅。

3、诗词文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和靖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第四章苏轼一、苏轼生平和思想1、生平苏轼,子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

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

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

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

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

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

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

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

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

由于四人的字号中均有”灵”字,诗风极为相似。

他们学习贾岛、姚合,诗风清苦冷僻,刻画太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流派。

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流转江湖,相互唱和,无形中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等书。

后人以集内诗味皆相似,故称之江湖诗减。

江湖诗人中刘克庄、戴复古成就较为突出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调较自由, 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诗,宋词并称。

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调,故又称“北曲”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使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说话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以“小说”和“讲史”两家最重要,影响也大。

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简答或论述题讨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史发展的贡献1.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3.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变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eg.《望海潮》4.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5.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eg.《定风波》《满江红》6.柳永善于巧妙地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eg.《八声甘州》7.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而且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eg.《鹤冲天》《秋声赋》的审美特征及地位1.沿袭写秋这一传统,但写的却不是秋色秋景,而是看不见,摸不着,既无形又无色的2.铺写物象,是《秋》对赋体文学咏物传志的继承;而凭虚构象,传神写照,富于神韵,是欧阳修对赋体文字体物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3.《秋》遥承古赋设为问答的传统体制,又采用散文的手法和句式,正式确立文赋的完整形式,具有创新的审美特征。

4.《秋》正是欧阳修大力推行诗文革新运动在赋体文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

司马相如将汉赋推向顶峰之后,赋的创作便形成模仿因袭的不良风气。

这篇对受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则以其崭新的体式美作出了卓越的创新与变革。

试谈欧阳修词艺术多样化的特点1.两种风格,一是深娩含蓄,一是清新疏隽2.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于词中,在题材和格调方面较晏殊有所拓展,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创造性3.欧词中,情词艳曲占的北例较大,他的一些情词,将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表现生活的某一片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多情女于形象。

4.欧阳修的艳曲,体现了其词创作的另一种现象, 即写离别相思.男女恋情时,比较通俗泼辣和直露5.综观欧阳修词,既有土大夫文学“雅”的一面,反映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文学风味,写女子相思和艳情的随“俗”一面,艺术风格多样化简述王安石罢相前后诗歌的题材与风格的不同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咏史诗写得最好,抒发政治感情。

后期诗歌虽然表明诗风并没有忘却政治,有着“总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的倔强风骨,但诗歌创作已发生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

壮年时代的豪放雄起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惊觉,雅丽低回。

大体来说,风格较前期内敛得多,往往寓悲壮于闲淡,体现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时,在形式上也日趋精致工巧,尤以写景抒情的七绝著称于世。

苏轼的散文特征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深的纵横家习气,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 <贾谊论》,《留侯论》) ;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比史论和政论更具美文的性质(《日喻》)2.叙事、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文。

《石钟山记》3.笔记小品。

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前赤壁赋》审美特征1.“以文为赋”《前赤壁赋》既保留传绕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同的又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自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束埔。

骈散结合,句式有长有短。

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诱辟理念.2.“情、景、理”融合。

景有明月.江水、秋风:情有悲伤、欢乐,时而泛丹,和酒而歌; 时而’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而揪然发问,畅谈哲理。

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行云流水,意趣横生, 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渲染箫声的幽咽哀绝:“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者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苏轼的诗特征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1政治诗——关心民生疾苦,遭责贪鄙官史,关心国家命运《吴中田妇叹》、《落支叹》、《山村五绝》2理趣诗——对人生的思考,对事物的卓见,饶有趣味,优美动人《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琴诗》3.写景抒怀遣兴诗——景色优美,气象博大,奔放流畅,表现诗人乐既旷达的情怀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比喻,用典,对仗,想象等艺术技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游金山寺》《东坡》,《大月二十日夜渡海》《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刚柔并济的风格苏主张诗风意收并蓄,使阳刚之公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词的特征及表现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苏文和苏诗。

苏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一.苏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二.对词境的开拓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诗歌可以来达的题材皆可入词开豪放之风1.用词来抒豪情写性情词至东坡,其体始尊。

至比,同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江城子》2用词表现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定风波》(刀漠听算林打时声)(随缘任仕,旷达乐观)、《水调歌头》3用词来歌咏自然并融入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感慨)4用词来驾农村风物《浣溪沙》五首5.苏词也有传统的婉约一面三、以诗为词的手法“以诗为词“是苏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运用题序和典故1.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eg.《水调歌头》小序2.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eg.《江城子》孙权射虎,魏两与冯唐故事3.本质上,苏“以诗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博,把词从音乐的阶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四、苏词风格多样性苏词现存362首。

大部分词风与传统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作品奔放家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从文学史范围来说,有两点:苏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苏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审美范式李清照作品前后期特征李清照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昨夜雨疏)、《点绛唇》、《醉花阴》(薄雾浓云)、《一剪梅》(红藕看残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喜受,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2.后期家破人亡受尽劫难,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求伤的生死感歌,这类词备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词境灰冷凝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来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等陆游诗歌特点:1.在诗歌风格上返求雄辉豪健.气努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兼熔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