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区别
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讲义——小学儿童学习的理论

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讲义——小学儿童学习的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第二信号系统名词解释

第二信号系统名词解释第二信号系统(Dynamical modulation system of the second order)又称“有理信号的动态调制”或“相干调制”第二信号系统(Dynamical modulation system of the second order)又称“有理信号的动态调制”或“相干调制”。
一个用以模拟外部环境变化的模拟系统,是由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微处理器组成的自动控制装置。
第二信号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对输入信号进行前后加权平均,实现了对模拟量的数字式处理。
第二信号系统是一种能将来自被控对象的模拟信号经放大、整形后转换为数字信号供计算机或控制器使用的自动控制装置。
它通过将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先变换为数字量,然后进行相应的数字处理以得到与模拟量成比例的数字信号送往显示、记录、计算和存储等设备中,从而代替了传统的由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直接输入电气控制装置的模拟调节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对模拟信号的前后加权平均功能。
它既可用于控制,也可用于检测。
第二信号系统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典型自动控制系统。
1、数字信号是指已经用数字方式表示的信号,或者说是0和1的组合。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数字信号是0和1之间的各种离散值。
2、在数字系统中,逻辑运算和信号变换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
3、采样定理:对任意正实数n,如果存在正实数δ>0,使得对任意n>δ,对应的有限字长信号序列有: logn=1。
4、理想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5、实际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6、设数字滤波器的输出端全是模拟量,而输入端的模拟量都是连续变化的,则称这种滤波器为模拟滤波器。
7、设数字滤波器的输出端全是模拟量,而输入端的模拟量都是连续变化的,则称这种滤波器为数字滤波器。
8、实际滤波器都有截止频率和带宽两个性能参数。
9、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为: 10、数字滤波器的相位响应为: 11、采样速率是采样周期的倒数,即: 12、位同步的作用是保证所有的开关量的状态反馈信号都能及时地传送到输出装置。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剧变。
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
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
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
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
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
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
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1.抓好青春期教育。
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1.要自然适度。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讲解归纳整理《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1 、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具体的个体,它是从抽象、共同的角度来研究)2 、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和谐共进、协调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
生理影响心理。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 -1 、1.5 岁)幼儿期(1 、1.5 -6 、7 岁)童年期(6 、7 -11 、12 岁)少年期(12 、13 -15 、16 岁)青年期(16 、17 -25 、30 岁)成年期(26 、31 -55 、60 岁)老年期(55 、60 -死亡)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1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 、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A 、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黑龙江教师招聘体育学科“运动生理学”知识点(四)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黑龙江教师招聘体育学科“运动生理学”知识点(四)通过近几年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公告可知,黑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贯穿全年进行,笔试科目不太固定,一般以是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和专业岗位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为主。
中公黑龙江教师考试网整理了黑龙江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1.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3.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c.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
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
5.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6.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7.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
8.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成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得无意识。
9.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4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4.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支配内脏 器官和腺 体活动的 神经受脑 控制,但 不受意志 支配,称 为自主神 经,也叫 植物性神 经。
自主神经的分类:
交感神经: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紧张 时活动加强(如: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血糖上升) 。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动员机体 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急变,即应激反 应。 副交感神经:往往安静时活动加强,能保 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 和生殖等功能。 特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拮抗的
大脑皮层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
虽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 拮抗的,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 两者的拮抗作用表现为对立统一,协调一 致,这样对整个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是 有益的。
3.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条件反射
脑的结构:
大脑皮质功能区:
大脑皮质分为许多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 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 等,它们都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高级神 经中枢。
大脑皮质的主要功能区:
两种反射方式: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出生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 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强化过 程,即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的 过程才形成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图: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 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 ↓ 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
当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只用条件刺激,而不 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那么条件反射将会消退。
人类的条件反射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如光、声音、 气味、食物等的形象发生反应,建立条件 反射。而人类不仅能对具体的信号发生反 应,而且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 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辨析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
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
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
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
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
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
在之前叙述的概念里,需要明确两个知识点:1.“条件刺激”
2.“充当刺激物的是具体的刺激还是语言文字”,只要弄清楚这两个
点,这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我们就能区分开了。
1.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区分了两种反射,分别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
件反射是我们本能就会的反射,比如膝跳反射、见光眨眼、吃食物分
泌唾液的反射等;条件反射是需要后天学习才学到的反射,比如听见
别人大喊“蛇”你会跑、狗狗听见铃声会分泌唾液等,都不是生下来
就会的反射。如果需要判断某一个反射是第一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反
射,第一步就是判断这个反射是无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如果是无
条件反射的话,直接就谈不上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但如
果是条件反射的话,我们就需要再去讨论。
例1:尝梅生津
字面意思即是他真正的意思——吃到梅子会分泌唾液。认真思考
一下就知道了,这个成语,既不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也不属于
2
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因为它是本能的行为,即无条件反射。
例2:望梅生津
字面意思即是他真正的意思——看到梅子会分泌唾液。这个行为
和上面的不同,不是每个人生下来看到梅子就会分泌唾液,之所以分
泌,是因为你之前吃过,知道它酸,因此这个就是条件反射。我们有
必要去探究其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知识点。
2.充当刺激物的是具体的刺激还是语言文字
“具体的刺激”就是我们能具体感知得到的刺激,比如说声音、
光、味道等。如果刺激物属于这一类,那么就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
射。“语言文字”就是语言作为一个刺激,因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因此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只有人类才具有。就刚才的例2来说,看到
的梅子是一个具体的刺激,因此判断它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与之
相同的还有望而生畏。
例3:谈梅生津
首先它是个条件刺激,其次“谈”这个字,告诉我们这个刺激与
语言有关——说到了梅子分泌唾液,因此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与
之相同的常见的还有谈虎色变。
例4:望梅止渴
这个词要特别关注,我们要用典故去分析这个词,而不是用字面
的理解去分析它。通过常识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出自曹操,士兵没有
真正的看到这个梅子,而是通过曹操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士兵们的嘴
3
里才产生了唾液,不觉着渴。所以,首先是条件反射,其次为第二信
号系统的反射。
还有做题的时候会经常见到的几个容易出错的题目,比如“学生
听见上课铃声回教室”“看见红灯停”。这两个如果不仔细分析的话,
我们会把他们认为成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因为铃声和红灯都很具
体,但其实他们两个都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我们其实可以把曾经
的感受调用出来,学生听见上课铃声的时候,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上
课铃响了,要上课了”,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同学在的话,他也许还
会说“别玩了,上课了”。所以,听见铃声回教室上课中也有一个语
言在中间起着作用,“看见红灯停”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再进
一步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对比一下,以便于更好地区分。“望梅生
津”刚才说到它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在这个反射过程中,没有谁
会在看到梅子的同时心里告诉自己“看到梅子了,我要分泌唾液”,
在这里,分泌唾液是个即时的反应,中间不涉及任何语言的联结。
通过本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对于此
类容易混淆,考试又容易考到的问题,各位考生都应该自己去斟酌,
得到一个真正的理解,从容面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