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3-1 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b 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7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点整合汇总

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点整合考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1)概念:指通过半透膜的过程。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
(3)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相当于半透膜;②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2)引起细胞失水与吸水的条件:外界溶液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发生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发生现象。
(3)质壁分离的原因①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②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判断正误](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3)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2013·上海,7A)()(4)相对细菌和植物细胞而言,动物细胞离体培养更需关注培养基的渗透压,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对培养基的渗透压更敏感(2012·上海,22A)()题组一渗透作用的分析与判断1.下图所示的U形管中间被半透膜(体积小于或等于单糖的物质才能通过)隔开,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0.1 mol·L-1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形管两侧加入等量某种微量物质,最终右侧液面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什么()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葡萄糖B.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蔗糖酶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D.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蒸馏水2. 如图是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B.若向漏斗中滴入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C.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减小D.若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题组二细胞吸水与失水情况的分析判断3.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C.ab段细胞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D.b点对应的时刻,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4.(2014·新课标Ⅱ,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PPT课件

10
其他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二
微生物
P2O5
大肠杆菌 33.99
圆褐固氮菌 4.93
酵母菌 米曲菌
51.00 48.55
K2O 12.95
2.41
38.66 28.16
结论: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有选择性。 11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三
I- 20 —25倍
血液中碘的浓度 250mg/L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
而死亡
17
2019/12/5
.
18
a
a
bc C
bc D
15
3、利用高浓度盐水(NaCl溶液)杀菌防腐的原理
是( D)
A、盐水中的Cl-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B、盐水中的Na+不利于细菌的生活 C、盐水是中性的,不适于细菌的生活 D、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内的水分渗出而死亡
16
• 4、利用高浓度盐水(NaCl溶液)杀菌防
腐的原理是( D ) • A、盐水中的Cl-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 B、盐水中的Na+不利于细菌的生活 • C、盐水是中性的,不适于细菌的生活 • D、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内的水分渗出
0.9%生理盐水中 就处于动态平衡 2
生物兴趣小组展示课下实验: (模拟咸湖中的生物)
•
•
盐水
清水
3
[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液泡膜
原生质层
4
探究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 (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吗?)
作出假设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设计 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
水分子的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 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由此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 细胞膜与细胞壁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细胞膜的成分常结合组成细胞的分子进行综
合考查,对细胞膜功能则结合跨膜运输、信息传递等进行命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小。
命题法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
1.下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C.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答案 B
解析图甲中①表示多糖,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中a是亲水性头部,b是疏水性尾部。
①、②、③共同构成了细胞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磷脂分子无此功能。
2.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应用于鉴别细胞的死活。
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着色。
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 .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 的进入
答案 D
解析 活细胞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使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水溶性染色剂(PI)就可以大量进入细胞中使细胞核着色。
【解题法】 细胞膜功能与成分的实验探究方法
(1)细胞膜的功能探究
①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②识别功能的验证 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验证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糖蛋白的作用)
(2)细胞膜成分的鉴定方法。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4 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和观察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单独考查本实验的题目较少,常常与其他实验相结合考查试剂的使用、原理的分析等。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很少出现在非选择题中,属容易题。
命题法有机物鉴定和观察的原理和方法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 min才能看到紫色答案 C解析斐林试剂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所以斐林试剂不可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鉴定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若用花生子叶制作临时装片,需用显微镜观察,若用花生种子组织液,则不需要显微镜观察;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加热。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B.将载玻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即用染色剂染色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D.冲洗载玻片时,要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难度较小。
A错误,应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染色;B错误,水解后应先冲洗涂片后再染色;C错误,应选择细胞质色泽较浅的区域,容易观察;D 正确,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防止载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解题法】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方法“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2)使用方法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8-1 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及全能性的原因分析、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及表现条件等内容。
题目一般以干细胞在医疗中的应用和植物组织培养为载体,难度不大,抓住细胞分化及全能性的原因是解题的基础。
命题法细胞增殖、分化及全能性的判断1.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甲的分裂能力最强,分化程度最高B.过程①②中均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C.T细胞与B细胞内所含的基因不同D.淋巴因子作用于膜受体后即被灭活答案 D解析细胞甲的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低,A错误;①过程为有丝分裂,②过程为细胞分化,这两个过程中均不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B错误;T细胞与B细胞所含的基因相同,C错误;淋巴因子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D正确。
2.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骨髓瘤细胞,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因素C.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D.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答案 A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通过细胞培养获得大量骨髓瘤细胞利用了癌细胞无限增殖的原理,不能说明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题法】图解法分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全能性从上图可解读以下信息:(1)图中①③⑤细胞特征相似: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液泡小或无,都应具有较旺盛的细胞分裂能力。
其中①→③表示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加倍;③→⑤表示通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2)图中②④细胞形态特征与①有较大区别,所以①→②和①→④均表示细胞分化过程。
(3)图中⑥⑦⑧表示从图中②取出的一个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017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4章 物质的输入

基础自主梳理
4.如图表示某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三个不同生理状态。
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的正误。 (1)图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是 C>A>B。( ) (2)假如三个细胞是由于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所致,则 A 图与 B 图细胞所 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 B>A。( ) (3)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该过程的顺序是如上图所 示的 B→A→C。( ) (4)A 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答案:(1) √ (2) × (3)× (4)√
第 1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基础自主梳理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渗透作用 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 通过半透膜,从低浓 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①具有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基础自主梳理
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植物) 细胞质浓度(动物) ⇒ 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1.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流程
基础自主梳理
2.三次观察的实验现象
观察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观察现象 中央液泡 有一个紫色的中央液泡 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 中央液泡逐渐变大(紫色变浅) 原生质层位置 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
如果该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过高,会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及 复原的现象 ?为什么? 提示: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因为细胞会失水。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复 原的现象,因为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度导致细胞死亡。
要点归纳探究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 :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 盖玻片, 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 :蒸馏水,0.3 g/mL 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 KNO3 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 X 和 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 蒸馏水,分别在装置 X 和 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 KNO3 溶液,均 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
【学霸优课】2017生物一轮对点训练:30-2 动物细胞工程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常与一些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知识相联系,以相关的重要成果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通常结合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内容进行考查。
命题法1对体细胞克隆过程的分析1.如图表示绵羊“多利”的克隆过程(控制面部毛色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1)写出图中①②所指的生物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实施细胞工程①时,所需的受体细胞大多选用动物卵母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利”面部的毛色是________,请根据遗传学原理说明判断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植物组织培养之后,克隆羊的培育成功,证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2)动物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并且含营养物质多(3)白色由于控制面部毛色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因此“多利”的面部毛色应与核供体相同(4)全能性解析(1)由图示可知,①为细胞核移植过程,②为胚胎移植过程。
(2)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并且还含有能诱发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及丰富的营养物质,比较适合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
(3)由于控制面部毛色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因此“多利”的面部毛色应与核供体相同,即白色。
(4)克隆羊的培育成功表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虽然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解题法】对体细胞克隆的全面理解(1)在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的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同时伴随有两细胞融合现象,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该技术中形成的重组细胞最终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3)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产生的新个体的绝大多数性状与供核亲本相同。
(4)利用核移植技术获得的动物与供核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①克隆动物绝大部分DNA来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但其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
第1课时 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第1节被动运输第1课时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内容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1.阐述渗透现象的原理及条件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细胞的结构决定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水平二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对渗透作用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渗透作用原理水平二研读教材·梳理探究渗透现象的原理及条件———————————————知识梳理———————————————渗透现象的原理及条件1.原理渗透作用。
2.条件3.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渗透作用———————————————素养提升———————————————科学探究——渗透作用的原理与应用A、B分别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据图思考下列问题: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区别:渗透作用必须有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扩散作用则不一定需要;扩散作用适于各种物质,渗透作用仅指溶剂分子(1)渗透达到平衡,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________(填“是”或“不是”)静止不动的。
(2)Δh不变时,S1、S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S1________S2(填“>”“<”或“=”)(S1、S2中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3)在B图所示的U形玻璃管内,左右管内分别装入质量分数相等的葡萄糖、麦芽糖溶液。
初始时两管中液面相平,假设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①一段时间后,两管中液面的变化为:左管液面________,右管液面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如同时向两管内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酶,两管中液面的变化分别为:左管液面________,右管液面________。
(4)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上述A、B装置内S1、S2液面如何变化(初始浓度:S1>S2)? 提示(1)不是(2)>(3)①升高降低②降低升高(4)因为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则最初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1→S2的,随着溶质的扩散,最终S1和S2溶液浓度相等,外观上表现为S1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1和S2溶液液面持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
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
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
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一定时间后甲的浓度变小,说明细胞失水,则实验前甲的
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由乙的浓度不变可知,实验前乙的浓度等于
细胞液的浓度;由丙的浓度变大可知,实验前丙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
浓度,故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项错误;乙的浓
度不变是因为液泡内细胞液的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项错误;实验
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项错误;因蔗糖
分子不进出细胞,则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
移动引起的,D项正确。
2.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
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
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
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
-
1
之间
答案 D
解析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a、b、c三组花冠切条实验前长度与
实验后长度的比值变大,表明细胞吸水,其中a组细条浸泡后较b
组细条浸泡后长,说明a组吸水较多,其液泡中细胞液浓度应比b
组低,A项错误;d、e、f三组花冠切条在实验后比值变小,表明细
胞失水,所以浸泡导致f组液泡的失水量大于b组的,B项错误;水
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实验前长
度/实验后长度=1时,花冠切条长度不变,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其对
应的蔗糖浓度应介于0.4~0.5 mol·L-1之间,D项正确。
3.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
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
的前提下(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
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
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
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
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 D
解析 将同一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
该细胞中的液泡失水越多,液泡的紫色越深,其蔗糖溶液的浓度越高,
A、B项错误;将不同细胞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值越小,
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X/Y值越大,则说明该细胞的细
胞液浓度越高、失水越少。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其原理是通过水压使水由较
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对人体
有害的物质几乎不能透过逆渗透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的差异是前者需要消耗能量
B.逆渗透膜也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C.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控制有害物质
D.逆渗透膜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可放心饮用
答案 A
解析 逆渗透膜是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
半透膜,没有生物活性,不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没有载体蛋白,
不具有选择透过性,B、C错误;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的
通过具有选择性,生物膜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逆渗透膜,D错误。
5.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光照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
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 g/mL蔗糖溶液取
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推测可能是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6.回答下列问题:
(1)将贮藏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蒸馏水中,水分通过________的方
式进入马铃薯细胞,引起马铃薯鲜重增加。随着蒸馏水处理时间延长,
该马铃薯鲜重不再增加,此时,马铃薯细胞的渗透压比处理前的
________。
(2)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
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将发芽的马铃薯制成匀浆,使其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
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马铃薯匀浆中含有________。
答案 (1)自由扩散 低
(2)不会
(3)还原糖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还原糖的鉴定有关知识。
(1)水分以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马铃薯细胞吸水,细胞液浓
度降低,渗透压降低。
(2)死细胞原生质层变成全透性,故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
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该实验现象说
明马铃薯匀浆中含有还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