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

合集下载

大运河历史人文简介

大运河历史人文简介

大运河历史人文简介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

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到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太过严重,连女皇都坐不住了。

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据《隋书》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

当年三月,他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也就是说,通济渠的源头在西苑,今天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汉朝的水利工程灌溉排水与运河的建设

汉朝的水利工程灌溉排水与运河的建设

汉朝的水利工程灌溉排水与运河的建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在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汉朝统治者充分意识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灌溉排水和运河建设。

本文将介绍汉朝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对农业和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灌溉工程的建设为了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汉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灌溉方式,包括引水渠、水库和水车等。

1. 引水渠汉朝修建了大量的引水渠,将水源引入农田,确保了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是洛阳白马渠,全长约四百余公里,贯穿洛阳城内外。

白马渠建设了大量的支渠和分水口,使得洛阳地区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此外,汉朝还修建了其他重要的引水渠,如雍水渠和开济渠等。

2. 水库为了蓄水供应农田灌溉和民众生活所需,汉朝修建了很多水库。

水库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并提供了足够的水资源。

代表性的水库有巨渠水库,该水库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汉朝修建的最大水库之一。

3. 水车汉朝还广泛使用水车进行农田灌溉。

水车是一种将水源引入田地的设备,可以大面积地进行农田灌溉。

水车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让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二、排水系统的建设除了灌溉工程,汉朝还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农田的排水能力,防止农田积水。

1. 渠道排水汉朝修建了一系列排水渠道,将农田中的积水排除出去。

这些排水渠道在农田中纵横交错,尽可能地排出了大量的过剩水分,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排水渠道还可以防止农田的盐碱化,保证了土地的肥沃。

2. 沟渠治理为了加强对农田排水的管理,汉朝还采取了沟渠治理的措施。

修建了大量的排水沟渠,清理河道,保持河流和沟渠的畅通。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田的排水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

三、运河建设在运河方面,汉朝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以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

1. 大运河汉朝开始修建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长江和北方的黄河。

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南北地区的物资和人员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境汉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

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

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

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是构成这里成为天下之中或天下名都的重要条件。

盆地内先后留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汉魏洛阳城处于盆地中最优越的位置。

化汉魏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城址形制变化据文献记载,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

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皆为都城,为都约540年。

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使用了约1600年。

该城1954年洛阳发掘队阎文儒先生首先进行地面踏查。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派队考察,已近六十年,获得了城址规模、文化内涵、空间格局等重要收获。

西周时期城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勘察,早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9世纪)这里就存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

其位于东汉洛阳城中部,东西长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四里。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建,但由于它是洛阳发现确认的唯一西周城址,地望又与记载周公所制的成周城有关,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东周成周城址西周末年为避犬戎,周平王东迁洛邑,都王城,此即历史上的东周时期。

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在王城作乱,众诸侯在晋侯率领下迁敬王至成周城。

因该城狭小,不受王都,故绕狄泉扩其城,以居敬王。

之后,十代周王皆以成周城为都。

20世纪80年代初,在汉魏洛阳城汉晋大城北墙垣的考察证实了上述记载,城址北部东周夯土是新筑,城址中段东周夯土包砌在西周夯土外侧。

东周时期城圈东西仍为6里,南北已扩为7里,为南北长方形。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情况的汇报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情况的汇报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管理维护·日常监测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管理维护·开发利用
三、工作体会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
一、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统筹考虑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项目 完成后的维护工作,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 建设和资源浪费。
《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 《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汉魏洛阳城遗址管理规划》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工程实施·建设框架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园是依托 汉魏洛阳城遗址,通过模拟复原展 示汉魏洛阳城的城垣、城门、宫殿 、路网、水系等重要遗址,揭示汉 魏洛阳城的平面格局。主要是以宫 城区为核心,以“一轴一殿一环三 门三点”为重点,即:以铜驼大街 为中轴线,太极殿为北端点,向南 延至洛河南灵台、明堂、太学礼制 建筑区,以宫城为中心,连接西阳 门、阊阖门、东阳门,形成东西轴 线,以永宁寺、灵台、东周王陵为 重要节点,构建考古遗址公园的基 本框架,通过主要建筑遗址的保护 展示工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和区域综合开发利用,在“十三五 ”期间基本建成汉魏故阳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是我国最大的考古遗址公园。
永宁寺遗址出土比丘头像 莲花化生瓦当
永宁寺遗址出土石螭首
兽面雕砖 永宁寺遗址出土彩珠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前期准备·出土文物
北魏 仿波斯风格陶盏
东 汉 玻 璃 瓶
北魏 彩绘胡俑
北魏 彩绘骆驼
北魏 彩绘昆仑俑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前期准备·研究成果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前期准备·规划先行
二、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建设情况·工程实施·太极殿遗址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

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发展的典范。

标签:汉魏洛阳故城;阳渠;城市水利“居中而治,四塞险固,山河拱戴”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选址的既定理念。

纵观历代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山傍水而建,说明古代都城的选址对于以山川河流为载体的水源的高度依赖,其中还有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等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满足都城对水源的需要。

汉魏时期的阳渠就是伴随着洛阳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有关洛阳故城阳渠的修造、改建及其功能,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但关于阳渠的建设对汉魏洛阳城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态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拟对此方面做一讨论,以说明人工河渠在古代都城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所产生的影响。

一、汉魏洛阳故城的修建与阳渠的开凿1.汉魏时期洛阳城的修建汉魏洛阳故城修建始于周朝,周成王时期,先后命召公和周公规划营筑雒邑。

“成王在丰,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

”②“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周公“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③。

经过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皆卜兆大吉。

遂在涧水东、瀍水西、洛河北岸修建王城,作为周之东都,周王居之。

周人又在王城东四十里处建都城,以迁殷民,史称成周。

郑玄《诗谱·王城谱》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

”④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洛阳城址在洛水以北,邙山以南,瀍水以西的地带。

隋唐东都洛阳城水系浅析

隋唐东都洛阳城水系浅析

隋唐东都洛阳城水系浅析马依莎【摘要】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此外,在城内以洛水为主干兴建了许多渠道,在洛水北岸有漕渠、泄城渠、写口渠,在洛水南岸有通济渠、运渠等,还南引伊水与运渠相通.同时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所开四段运河中,有三段的衔接处均在洛口,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的全面建立,给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自然水系;人工水系;漕渠;通济渠【作者】马依莎【作者单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4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管子·乘马篇》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短短的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古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从史前时代的原始聚落发展到中古时代的功能完备的大都市,都邑选址无不遵循着这一规律。

中国古代城市多傍水而建,或依江河,或临湖海,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也不例外。

随着古代都邑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对水系的选择和利用。

从对自然水系的利用发展到对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的综合利用,从对水系的简单的利用发展到利用水系进行排污、航运并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笔者依托《隋唐洛阳城水系分布图》(如图 1)对隋唐东都洛阳城的水系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

洛阳“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

”[1]可见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

1.1 自然水系(1)洛水洛河古称洛水,黄河支流之一,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

东流入河南境内,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

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意义分析

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意义分析

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意义分析古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多个朝代修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它们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前人留下的古代水利工程入手,探讨其建设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东汉时期修建的汉江大堤东汉时期,由于气候变暖,汉江水位不断升高,大量农田因此遭受水患,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魏相从此提出了建设汉江大堤的建议,此次工程涉及到青岗、华阴、辕门、彭阳、黄河之间的一段约400余公里的水道工程,修建2个泄洪渠和8个泄洪渠,最终完成了一座总长约160公里,平均高度超过20米的巨型大堤,这成为了古代工程的壮举之一。

汉江大堤的建设,首先带来了很明显的生产效益,大大减少了水灾范围,增加了灌溉面积,对于改善当时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项工程的成功,也对于之后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了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说成为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起点。

二、永乐年间修建的翠微隅渠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扩张,北京城面临着构筑孔道的严峻任务,而翠微隅渠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首先这个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京城城市化给人口和环境带来的问题,对于之后北京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翠微隅渠建设大量运用了沟渠、闸门、桥梁等技术手段,其设计精妙,施工工艺娴熟,为当时的应用科学、水利工程和民用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文化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后来,历朝历代新旧都颇有修整,而今,它已经成为了古今中外游客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

三、三峡大坝的建造三峡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一项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而且涉及范围广,单单是建设阶段就已经吸引了众多业内外的科技人才参与其中。

三峡大坝的修建,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长江流域水电缺乏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要标志之一。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展开全文【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

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

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

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西汉又称狼汤渠。

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

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鸿隙陂】是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

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发展的典范。

标签:汉魏洛阳故城;阳渠;城市水利“居中而治,四塞险固,山河拱戴”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选址的既定理念。

纵观历代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山傍水而建,说明古代都城的选址对于以山川河流为载体的水源的高度依赖,其中还有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等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满足都城对水源的需要。

汉魏时期的阳渠就是伴随着洛阳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有关洛阳故城阳渠的修造、改建及其功能,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但关于阳渠的建设对汉魏洛阳城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态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拟对此方面做一讨论,以说明人工河渠在古代都城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所产生的影响。

一、汉魏洛阳故城的修建与阳渠的开凿1.汉魏时期洛阳城的修建汉魏洛阳故城修建始于周朝,周成王时期,先后命召公和周公规划营筑雒邑。

“成王在丰,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

”②“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周公“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③。

经过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皆卜兆大吉。

遂在涧水东、瀍水西、洛河北岸修建王城,作为周之东都,周王居之。

周人又在王城东四十里处建都城,以迁殷民,史称成周。

郑玄《诗谱·王城谱》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

”④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洛阳城址在洛水以北,邙山以南,瀍水以西的地带。

这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建城之始。

近年来,有关考古工作者也对西周时期的成周城(洛阳城)进行了勘测,认为成周呈东西长方形,位于汉魏洛阳旧城城址的中部。

其具体范围大约北到自东墙上东门至西城上西门的东西一线,二门附近南北向城墙有东西向小转折;南到东城墙望京门和西墙广阳门北侧各自的城墙转折处一线。

经测量大致约合当时东西六里,南北五里。

⑤秦灭周后,洛阳城有所扩建,“洛阳城,周公所制,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侯,大其城。

”⑥吕不韦向南扩修洛阳城,使其初步达到“九六城”规模。

东汉时期,洛阳城又有大规模的修缮和营建,东汉中期在北宫以北修建苑囿,直抵北墙,形成南、北两宫对峙。

“(洛阳)城东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⑦东汉末年,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尽徙洛阳人数百万于长安”“悉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⑧。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迁都洛阳后重修洛阳城和宫殿,建百官朝堂,营立太学,形成了都城的基本轮廓。

到魏明帝时,开始了全面建设。

《三国志·魏书》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

”“筑阊阖诸门”“于芳林园中起陂池。

”⑨元帝咸熙二年(265),对洛阳城进行了增辟和扩建,增辟了国子学、明堂、辟雍、灵台,扩建了一系列园林别馆。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

景明二年(501),宣武帝决定在东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内城基础上修建外廓城。

“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

”⑩经大规模改建,都城形制为之一变。

北魏之后,随着隋朝都城的迁址,汉魏洛阳城遂渐荒废。

由以上文献可知,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从东周算起,直至北魏天平元年(534)废弃,时间累计达540多年。

但由于东周考古资料缺乏,因此,习惯上多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

2.阳渠的开凿及其称谓变化汉魏时期的洛阳城位于伊洛盆地,其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盆地内有伊、洛、瀍、涧(谷)等河流。

洛河自西而东从盆地中穿过;瀍、涧(谷)二水于盆地西部纳入洛水;伊河于盆地中部会流于洛河。

出于战略的考虑,成周选址在伊洛河之北,依山面河,由山麓至河岸,海拔高度缓缓下降,平均海拔在120—140米。

洛水虽流量大,但河床海拔低于120米,因此,想要河流自主流入洛阳城很困难。

而且由于季节性因素,洛河水量不稳,汛期水量增加,极易对洛阳城居民生活产生威胁。

谷水和瀍水虽海拔相对较高,注入洛水前海拔高度达150米,但谷水距洛阳城较远,且穿越地段地势较崎岖,减弱了谷水的流量。

因此,为了满足成周城用水的需要,势必要对周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

阳渠就是伴随着成周的营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韦昭说:“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

”由此可知,周公旦营建王城和成周时,曾引谷水(涧河)从王城北(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北)向东,越瀍河至成周,再向东南流入洛河。

此渠当有供王城、成周用水的作用,即为周阳渠。

“城(洛阳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

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偪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吕不韦。

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

”《水注经·谷水注》载:“故李尤《鸿池陂铭》:鸿池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阳渠)左合七里涧”“阳渠水流经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阳渠水又东经亳殷南。

”从中可以看出,李尤認为鸿池陂北岸的阳渠是圣王规划的。

李尤、陆机、刘澄之、郦道元的观点吻合,进一步证实阳渠的始建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的文献对阳渠的名称没有明确描述,至东汉时期文献统称“阳渠”。

曹魏、西晋时期,阳渠的称谓,分为城东、城西两部分。

城西部分有“千金渠”“五龙渠”“代龙渠”“九龙渠”等称谓,这些都是在原来阳渠基础上新修造的,当属阳渠的一部分。

而城东部分,有“阳渠”“九曲渎”的称谓。

北魏时期,城东、城西统称“阳渠”,环城阳渠和城南漕运渠道有“谷水”之称。

阳渠的修建为历代洛阳故城的供水、防洪、城市防御、农田灌溉、水运交通(漕运)、环境美化等提供便利条件,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功能及社会效益。

二、阳渠的功能1.阳渠的供水、灌溉、防御功能修建开凿阳渠主要是为了解决洛阳城城市供水的问题。

前述对洛阳故城地理位置的分析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阳渠与洛阳城的建设相辅相成,是营建成周城之初就有的必备工程。

此外,阳渠还在农田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充分说明自西周、东周时期,阳渠已经作为农田水利设施来使用。

为当时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灌溉条件。

东周时期,随着洛阳城的向北扩建,阳渠也在西周时期沟渠的基础上不断改造。

《洛阳伽蓝记》记载:“谷水周围绕城至建春门外,东入阳渠石桥。

”可见至少从东汉建武二十二三年起就已经可以“谷水周围绕城”了。

至北魏,《水经·谷水注》记载了谷水(护城河)在洛阳城周围的流向,“谷水于雒阳城西北枝分,一东流迳金墉城北”,“迳洛阳小城北,又东历大夏门下”,“又东迳广莫门北”,“又东出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谷水自城西北枝分,其一水南注,自阊阖门而南”,“迳西阳门”,“又南迳西明门”,“谷水又南,东屈迳津阳门南”,“又东迳宣阳门南”,“又东迳平昌门南”,“又东迳开阳门南”,“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又北,迳东阳门”,“又北,入洛陽沟”。

此记载已为现代考古勘查证实,此时洛阳城的护城河已非常完善,渠道四面绕城,既宽且深,其走向与城垣平行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宽约18—40米不等,这也使城市防卫能力有所增强。

2.阳渠的漕运功能阳渠的“堰洛通漕”功能在东汉比较显著。

东汉建都洛阳后,随着洛阳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洛阳坐落于关东地区,接近粮食产区,周边河流众多,具备大规模漕运的条件。

因此,东汉建都后立即着手解决京都的供水和水运问题。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为漕运而对阳渠的修建至少发生过三次。

建武五年(29),从周王城故址以北(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北),筑堰开阳渠,“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当时引谷水东流,经洛阳城下,在今巩义市附近东注于洛,但因水源不足、渠道太浅等原因,未能成功。

现代的考古勘查对此进行了证实,“城东阳渠东段,渠浅且窄,底部无淤泥流水痕迹,当是此次工程的真正遗迹”。

建武二十三年(47),对阳渠进行了第二次修建,“建武二十三年,纯为大司空,‘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

《水经注·谷水注》也记载此事:“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

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

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

”从文献可以看出,王梁开渠所引的河水为谷水,张纯引的为洛水。

王梁开的旧渠,从洛阳城北流过,在东北城角再南流,至建春门石桥下。

张纯开的新渠经过城西白马寺东,南流从西南城角向东折,再由东南城角折向北,也至建春门石桥下。

两渠汇合,再向东经过偃师城南,注于洛水。

张纯这次穿凿阳渠,达到了堰洛通漕的效果。

为京都范围内的灌溉和运输提供了方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东阳渠段是漕运畅通的关键,但由于地势较高,常淤积严重,影响水流。

因此各朝都十分重视对城东阳渠的疏浚。

阳嘉四年(135),汉顺帝下诏书兴修上东门外的漕渠和石桥。

“桥首建两石柱。

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撰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

”阳嘉四年,在阳渠的旧址上,城东阳渠再次进行改造,渠道被加宽、加深。

此记载已被现代考古勘查证实,发现“城东阳渠西段比东段宽而且深,中途与鸿池陂北侧打通并汇入”“且鸿池陂北壁自然冲刷的痕迹扩大”“从此可以看出此次阳渠的改道,利用鸿池陂与洛阳城南的渠道汇合,非常成功地打通了一条重要漕运渠道。

”阳渠经数次的修造之后,其城东、城西的行经路线及功能已基本确定。

城西阳渠主要为引谷入洛工程,以保障洛阳城城市供水、农田灌溉所需;城东阳渠主要为堰洛通漕工程,引入谷水过城东,南经鸿池陂,再向东至堰师东南入洛河,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通过阳渠连接黄河、汴渠、淮河的一条水运航线。

把洛阳同中原、江淮等农作物的主产区更紧密地联结起来。

彼时洛阳水运商路已相当畅通,“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也对洛阳到江南水路商运有过记载:“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

边远下土,亦竞相放效。

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阳渠的“堰洛通漕”使洛阳成为当时最大的漕运中心,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巩固了洛阳的政治中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