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大学设计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学习观察和分析原生质体融合实验的结果。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材料:1. 植物细胞:番茄、胡萝卜2. 生理盐水3. 2.5%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4. 融合诱导剂:聚乙二醇(PEG)5. 生理盐水6. 酶母菌培养基7. 显微镜8. 其他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细胞分离:取新鲜的番茄和胡萝卜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入含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液中,在37℃的水浴中酶解2小时,使细胞壁被分解,得到原生质体。
2. 原生质体洗涤:将酶解后的细胞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弃去上清液,然后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去除未分解的细胞壁和杂质。
3. 原生质体融合:将洗涤后的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具体操作为:将原生质体悬浮于含有PEG的溶液中,混合均匀,室温下静置30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去除未融合的原生质体。
4. 再生培养:将融合后的原生质体接种于酶母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使其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5. 观察与鉴定:用显微镜观察再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鉴定融合是否成功。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成功得到了再生细胞,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番茄和胡萝卜的原生质体成功融合,形成了新的细胞。
实验分析:1. 本实验采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功实现了番茄和胡萝卜细胞的融合。
2. 在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聚乙二醇(PEG)起到了诱导融合的作用。
3. 通过再生培养,融合细胞成功再生出新的细胞壁,表明融合过程是成功的。
实验结论:1.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植物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等领域。
2.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番茄和胡萝卜细胞的融合,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动物的融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 学习化学融合和电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3. 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与变化。
二、实验原理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在自发或诱导条件下,合并成为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等领域。
目前,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主要有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和电融合等。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鸡红细胞。
2. 试剂:聚乙二醇(PEG)、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胎牛血清(FBS)、台盼蓝染色液等。
3. 仪器: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小鼠成纤维细胞和鸡红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2. 细胞传代:待细胞生长至约80%融合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传代培养。
3. 细胞融合:(1)化学融合:将小鼠成纤维细胞和鸡红细胞分别消化、离心,重悬于PBS中,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
取等量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和鸡红细胞混合,加入1% PEG,室温下孵育5分钟。
将混合细胞用PBS洗涤两次,重悬于含10% FBS的PBS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2)电融合:将小鼠成纤维细胞和鸡红细胞分别消化、离心,重悬于PBS中,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
取等量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和鸡红细胞混合,均匀铺于细胞培养皿中。
使用电融合仪进行电融合,设置参数:电脉冲宽度200μs,脉冲间隔100μs,电场强度20kV/cm。
将电融合后的细胞用PBS洗涤两次,重悬于含10% FBS的PBS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4. 细胞观察:(1)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融合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变化。
(2)台盼蓝染色:将融合细胞用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核的染色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化学融合: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细胞呈现蓝绿色,细胞核染色质均匀分布。
陕师大细胞工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 学习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细胞工程技术的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细胞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改造、培养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细胞培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使细胞在体外生长、繁殖,为后续实验提供细胞材料。
2. 细胞融合:将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过程,可用于基因转移、细胞治疗等。
3. 基因工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造,实现特定性状的表达。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1. 实验材料: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小鼠血清、胰蛋白酶、DMSO等。
2. 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Hoechst 33342染料等。
3. 仪器设备:细胞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1)将HEK293和NIH3T3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2)待细胞长满瓶底后,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按1:1的比例将两种细胞混合。
(3)将混合细胞接种于新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
2. 细胞融合(1)将混合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加入适量的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
(2)将融合细胞接种于新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
(3)用Hoechst 33342染料检测融合细胞。
3. 基因工程(1)设计并合成目的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2)将扩增的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
(3)将重组质粒转化到HEK293细胞中。
(4)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培养HEK293和NIH3T3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生长良好,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活力较高。
2. 细胞融合Hoechst 33342染料检测结果显示,部分细胞核融合,表明细胞融合实验成功。
3. 基因工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
动物细胞实验报告

1. 掌握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3. 通过实验观察细胞融合现象,验证细胞融合技术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细胞膜的相互接触、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
细胞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
本实验采用电穿孔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成纤维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
2. 试剂与仪器:胰蛋白酶、DMEM培养液、Hanks平衡盐溶液、FCS(胎牛血清)、Hepes缓冲液、电穿孔仪、显微镜、细胞培养皿、移液枪、超净工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细胞收集: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收集细胞悬液。
3. 细胞洗涤:用Hanks平衡盐溶液洗涤细胞两次,去除未贴壁细胞。
4. 电穿孔:将细胞悬液加入电穿孔仪的电极室中,调整电穿孔参数,进行电穿孔处理。
5. 融合细胞培养:将电穿孔后的细胞悬液加入含FCS的DMEM培养液中,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融合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细胞的形态变化,记录融合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五、实验结果1. 细胞融合现象:电穿孔处理后,部分细胞膜发生融合,形成融合细胞。
2. 融合细胞形态:融合细胞呈多核、多倍体状态,细胞质丰富,核膜模糊。
1. 电穿孔法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电穿孔法是通过高电压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时孔道,使细胞膜发生融合。
实验结果表明,电穿孔法能够有效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2.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备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
3. 影响细胞融合的因素:电穿孔参数、细胞浓度、培养条件等都会影响细胞融合效果。
本实验中,通过调整电穿孔参数和细胞浓度,获得了较好的融合效果。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聚乙二醇介导的细胞融合2012年2月19星期一陈倩倩(118627140313)同作者:郑梦璐谢雨后赵松1、文摘细胞能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
它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
但融合后获得的杂种细胞具有染色体异倍性,致使细胞株的遗传性不稳定、植株不育性、畸形、生育迟缓等不符合育种要求的性状出现,直接利用杂种细胞作育种材料目前还有许多障碍。
细胞融合技术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在技术和仪器设备上的要求不像基因工程那样复杂,投资少,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
自从20世纪70年代Kao和Michayluk用聚乙二醇( PEG, polyethyleneglycol) 诱导大麦、大豆等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后PEG 法诱导细胞融合以其容易制备、活性稳定、不需要特别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等优点, 被普遍地应用于生物、遗传、医药等研究领域. 高体积分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会对细胞产生毒性,是限制其被广泛应用的瓶颈, 此外,由于该方法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 进一步加大了获得理想细胞融合率的难度.本实验主要研究PEG的浓度和细胞浓度对细胞融合率的影响。
2、背景介绍细胞融合现象最初是在动物细胞中发现的。
1958年日本学者阅田善雄用紫外光灭活的仙台病毒在体外诱导艾氏腹水红纲胞相互融合。
1965年他和Harris等在此基础上各自分别采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产主了第一个种间融合并培养成活。
一年后Yerganzan又进一步使用仙台病毒获得了能够增殖的杂种细胞。
后来Littlefield 用缺陷型细胞HGPRT-XTK-细胞杂交,用HAT 选择培养基选出杂种细胞,开创了细胞工程的新纪元,继而推动了整个生物工程的发展。
1975年英国科学家Milestein 和Kohler在体细胞杂交基础上创立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将在体外不能长期生存的经绵羊红细胞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与在体外能迅速增殖的小鼠骨髓溜细胞在聚乙二醇(PEG)或汕台病毒的作用下融合而产生杂交瘤细胞,所得杂交瘤细咆承袭了两种亲代细胞的遗传特性,既保存了瘤细胞在体外迅速增殖传代的能力,又继承了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力,即能分泌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鸡红细胞的融合

click
四、实验步骤
(1)鸡血与Alsever溶液按1:4混匀,4℃冰箱中 保存
(2)取1ml细胞悬液,加Alsever溶液稀释20~25 倍
(3)取上稀释悬液1ml,加5ml0.85%生理盐水混 匀
(4)1000rpm离心上述溶液5min,去上清液, 重复操作3次
4混匀4冰箱中保存2取1ml细胞悬液加alsever溶液稀释2025wwwthemegallerycom20211241000rpm离心上述溶液5min去上清液重复操作3次5第三次离心去上清液后加gkn05ml制成10悬液放在37水浴箱预热23min6逐滴025ml的50的peg溶液边加边摇匀37恒温静置15min7取上述液一滴盖上盖玻片镜检wwwthemegallerycom202112五数据记录及处理观察四个视野中的细胞记录鸡血细胞融合情况如下表所视野细胞核总数视野内融合细胞核数2核细胞3核细胞所有细胞核总数所有融合细胞核总数10512wwwthemegallerycom2021122数据处理
2核细胞 3核细胞
视野细胞核 总数
视野内融合 细胞核数
所有细胞核 总数
所有融合细 胞核总数
1 2
30 26
4 3
2 0
0 1
3
4
28
31
2
3
1
0
0
1
105
12
2、数据处理:由上表原始数据得视野内发生融合 的细胞核数为12个,视野内所有细胞核总数为 105个,由公式: 融合率=视野内发生融合的细胞核数/视野内所有细 胞核数× 100%
(5)第三次离心去上清液后,加GKN 0.5ml 制成10%悬液,放在37℃水浴箱预热2~3min
动物基因合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整合到同一细胞中,实现基因功能的互补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基因整合和表达调控的实验技术;3. 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基因合体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动物细胞融合实验是利用细胞膜融合技术将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在融合过程中,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发生融合,从而实现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电穿孔法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并与宿主细胞进行融合,实现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三、实验材料1. 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大鼠成纤维细胞;2. 基因质粒:pEGFP-C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3. 试剂:电穿孔试剂、DNA提取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细胞培养试剂等;4. 仪器:电穿孔仪、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将小鼠成纤维细胞和大鼠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
2. 基因质粒提取: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pEGFP-C1质粒。
3. 电穿孔法转染:将小鼠成纤维细胞和大鼠成纤维细胞分别用DMEM培养基洗涤两次,然后按照电穿孔试剂说明书进行电穿孔,将pEGFP-C1质粒导入细胞。
4. 细胞融合:将电穿孔后的细胞按照1:1的比例混合,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5. 融合细胞筛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细胞,选取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细胞进行培养。
6. 基因表达检测:收集融合细胞,提取总RNA,按照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得到cDNA。
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
五、实验结果1. 细胞融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融合细胞,证明细胞融合成功。
2. 基因表达:PCR扩增结果显示,融合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证明外源基因成功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动物细胞融合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聚乙二醇(PEG )法诱导的动物细胞融合实验2012/9/11实验目的:了解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用聚乙二醇(PEG)化学诱导法进行鸡血红细胞的融合实验,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观察鸡血红细胞融合的不同时期。
实验原理:1. 细胞融合的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或原生质体在自然或人为诱导的情况下细胞质膜相互融合,细胞质相互混合成为一个整体杂合细胞的现象被称为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可以发生在同种细胞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物种间实现。
2. 细胞人工融合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细胞体外融合的主要方法分为病毒诱导,化学诱导和物理诱导。
1953年,M. Kuroya 在临床中第一次分离到仙台病毒(HVJ )[1]。
1958年,日本学者Okada 发现仙台病毒(HVJ )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2],其基本原理是仙台病毒的衣壳上有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位点,可以诱导不同细胞凝集,最终使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融合。
1974年,加拿大学者高国楠发明了细胞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 ,PEG )化学融合法,由于该方法对实验条件要求极低,试剂易得,操作简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细胞融合方法。
化学诱导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是PEG 等化学物质能够诱导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极性基团发生结构重排,相互接触的细胞在细胞膜恢复过程中借助磷脂分子的亲和作用和表面张力实现融合。
比之于仙台病毒诱导法,PEG 诱导法的效率提高了几百倍。
8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细胞电融合法[4, 5],电融合法将细胞融合的产率提高到了50%-80%。
电融合法的建立是基于细胞膜表面带电荷的性质。
当在细胞悬液周围加入特定方向的电场时,细胞表面会发生极化现象,相邻的细胞将吸附在一起。
这时突然提高电场强度,细胞间彼此接触的细胞膜会被击穿,细胞膜修复时受到磷脂分子间的亲和作用和细胞膜表面张力的作用将会发生融合。
图2. 以电融合方法得到的3T3-C2融合细胞 (引自J. Teissie 等,198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1 【实验题目】 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3.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与变化。 【实验材料与用品】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50%PEG、GKN溶液、Alsever’s细胞保存液、0.85%氯化钠溶液。 3、 器材 倒置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离心管、废液缸、滴管等。 【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者诱导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为双核或者多核细胞的过程。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包括: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诱导融和和电激诱导融合。
1、病毒诱导融合 仙台病毒、牛痘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可以介导细胞的融时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用紫外线灭活后,这些病毒即可诱导细胞发生融合。
2、化学诱导融合
很多化学试剂能够诱导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山梨醇、甘油、溶血性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等。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在恢复过程中想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化学诱导方法,操作方便,诱导融合的概率比较高,效果稳定,适用于动、植物细胞,但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PEG是广泛使用的化学融合剂。
3、电激诱导融合 包括电诱导、激光诱导等。其中,电诱导是先使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为偶极子,沿电力线排布成串,再利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破细胞膜,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发生重排,由.....................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2 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两细胞发生融合。电诱导方法具有融合过程易控制、融合概率高、无毒
性、作用机制明确、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实验步骤】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化学诱导融合的方法,利用PEG使鸡血红细胞发生融合。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取鸡血2ml+2mlAlsever液,再加入6mlAlsever液,混匀后制悬液(4℃保存)【老师已做好,可直接使用】 2、取(1)中悬液1ml+4ml的0.85%的NaCl溶液,进行以下三次离心处理: 在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1000-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1000-1200r/min下离心7min 【因时间关系此次实验只离心一次】 3、 将离心后的沉降血球(去上清后约0.1-0.2ml)加入GKN至1-2ml,使之成为10%的细胞悬液; 4、 取上述10%的血球悬液1ml,加入3mlGKN液,使每毫升含血球15000000个; 5、分别取(4)1ml+0.5ml50%PEG,(4)0.5ml+0.5ml50%PEG,(4)0.5ml+1.0ml50%PEG, 混匀滴片,编号分别为号溶液。在常温下2-3min后,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1、 实验中可观察到两个和多个细胞发生质膜融合现象,可看到不同融合状态的细胞: 两细胞的细胞膜相互接触、粘连; 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崩解,两细胞的细胞质相同,形成一个细胞质的通道,呈现哑铃状; 通道扩大,两个细胞连成一体,呈现一个长椭圆形细胞;
④细胞融合完成形成含有双核或者多核的细胞,呈圆形。 比较典型的细胞融合时的形态如下图:
图1 图2 图3
初 步 接 触 融 合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3
图4 图5
图6
图 7 图 8
2、在三种不同浓度的细胞悬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发生质膜融合的比率不同,如下图所示:
细 胞 进 一 步 融 合
融 合 完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4 图1: 1号溶液中细胞融合整体图像 图2: 2号溶液中细
胞融合整体图像
图3: 3号溶液细胞融合整体图像 【讨论与结论】 1、 实验结果 经过PEG的介导融合,鸡血红细胞中有少部分细胞发生了融合,且多处于融合刚开始的阶段。大部分细胞仍处于离散状态,另外,视野中还发现有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另外,本次实验进行了细胞悬液三个不同浓度的融合实验,1ml+0.5ml50%PEG,0.5ml+0.5ml50%PEG,0.5ml+1.0ml50%PEG,前两组的细胞融合率明显没有第三组的细胞融合率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PEG的浓度越高,细胞融合率越高。另外,由于本次实验中的细胞悬液浓度偏低,因此无法直观的对前两组进行融合率的比较,但从理论上分析,在PEG浓度一定时应该是细胞浓度高的融合率高(细胞间的接触几率增大)。
2、 结果分析 本次细胞融合实验采用的是鸡血红细胞,鸟类红细胞存在细胞核,且细胞体积较大,易于实验观察。 本次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只进行了一次离心,而正常实验过程是要进行三次离心,目的是充分清洗细胞表面,使细胞接触面积达到最大,有利于细胞间的融合。每次离心前都要将样品小心混匀,否则有可能出现聚集成团的细胞。 若视野中出现聚集成团的细胞,还有一种可能:制备的鸡血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5 ④视野中经常会看到两个或多个细胞接触在一起,此时不一定就是融合的细胞,需要转动细
准焦螺旋对接触部分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接触部位细胞膜的有无判断其为融合细胞还是重叠在一起的细胞。
⑤本次实验采用的是PEG介导,融合效果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PEG分子的分子量和浓
度、PEG作用时间、融合温度、PH值。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节这些条件,可以将融合率提高。但在进行科研时还应考虑到,PEG分子对细胞存活的影响(PEG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分子量越大毒性越大),因此取分子量800-1000较适合。
⑥1号试管中的细胞悬液出现类似血丝的悬浊物,可能是加入PEG之后没有及时混合均匀,
细胞大量聚集。因此在加入PEG后先反应30s左右后小心混匀,否则会导致细胞融合不充分。且在加入时尽量避免震动。
附:细胞融合的应用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在培育动物新品种时,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于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1、 生产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核心是用骨髓瘤细胞与经特定抗原免疫刺激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像骨髓瘤细胞那样在体外无限增殖,又具有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因此,单克隆抗体技术又称为杂交瘤技术。 2、 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3、 动物育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动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难以发育再生为一个个体。但借助于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成熟卵内,可培育新的杂种。另外,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还为目前进行的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做了良好的铺垫。 4、 细胞疗法 将患者的任何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囊胚,囊胚的内细胞团是多能干细胞,对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分化可形成所需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6 植,不仅解决了器官和组织来源问题,而且也避免宿主对外来物的免疫排斥。
5、 植物细胞融合 植物细胞融合在育种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生产研究应用方面,通过诱导不同种属间甚至不同科间原生质体的融合,可能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性的界限,广泛地组合各种基因型,从而有可能形成有性杂交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新型杂交植株。 植物细胞融合可以将细胞器、DNA、质粒、病毒、细菌等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原生质体,从而有可能引起细胞遗传性的改变,为某些珍稀动物的复壮等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植物育种、种质保存、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有用物质生产等等。 6、 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 对微生物而言,该技术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 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突出应用是生物药品的生产,包括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疫苗等。它适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等。另一方面的突出应用就是为发酵工业提供优良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