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过度的使用和浪费将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因此,生态足迹的概念应运而生,被认为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方法。

生态足迹通常被定义为“为满足人类生产和消费需求所需的生态系统面积和水资源的总和”。

它是一个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消耗、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

通过衡量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对环境的贡献和影响。

生态足迹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Wackernagel和Rees 提出。

他们认为,地球只能承受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到一定限度。

如果人类持续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生态足迹被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于,生态足迹是一个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全球社会更好地了解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使用。

此外,生态足迹也可以用来评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性,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生态足迹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城市规划、产业和商业活动等。

通过测量生态足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生态足迹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通过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和浪费,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当前,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是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选择,亦成为判断、评价地区开发、运行状况的指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极为严峻的挑战,其迫切需要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测度评价、实证评估,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但是,大部分研究方法和测度手段都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和距离综合评价法,未能真切反映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河北各项资源的供给与消费,同时未包含人文发展状况,不能反映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本思想”。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基于生态足迹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方法,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二、方法、数据和结果本文主要是运用生态足迹定量评价方法和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国民发展公报、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相关数据、资料。

1.生态足迹定量评价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主要包括生态足迹供给、生态足迹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

(1)生态足迹供给在计算生态足迹供给时,考虑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的差异,引入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

同时,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建议,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公式如下:SEFI=∑(sefi=ai×ri×yi)(i=1,2,3……n)其中,SEFI为生态足迹总供给,sefi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i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主要指6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CO2吸收用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而生态足迹评估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足迹评估概述生态足迹评估是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生态足迹计算和生态足迹解读。

1. 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估的地理范围:将评估的地理范围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城市、企业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人口数量、能源消耗、粮食产量、工业排放等各项指标。

(3)选择和计算指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国际公认的计算方法,计算生态足迹指标,如碳足迹、水足迹等。

(4)统计和分析数据:对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 生态足迹解读生态足迹解读是对生态足迹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可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确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的关系,可以确定人类活动是否超越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界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ae ) ra 。因此 ,任何一个 已知 人 ( 个个人 、 两者 密不 可分 。 某 第二类是个人消费量和公众消费量 , 划分 更加详细 。 有消费都 所 某个城 市或某个 国家) 的生态足迹 , 即是生产
相应人 I所消 费的所有 资源和消纳 这些人 I = 1 = 1 可能成为引起环境 问题的主要问题 , 然而其大 部分却与实体规划以及 很显然 , 消费量与居住群尤其是 居住在这 所产生的所 有废物所需 要的 ,包括陆地和水 可持续发展 方面关 系密切 。 域的生物生产面积。
这种行为每天都会发生 。这三种消费分类有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 量、 核能量以及水利 电力; 建筑用地包括各类 动 ,
4其他。例如用于 比较长 的假 日和休 闲旅程 人居 设施及道路所 占用的土地 。在估 算土地 它们都和实体规划相关 。 假 面积方面 ,上述每一类都有一种计算土地 面 的能源应用 。这种分类 已经被用于调查 诸如 “ 设赔 偿”中去 。这项
建筑并不是单 一的消费源 , 还包括建筑材料以及为了开发室内 ( 谷物 、 果、 水 蔬菜等 ) 以及非食用的食物 ( 为 来说 , 家具 、 相关设备 、 安装技术 、 电力器具等 ) 。 动物种植的谷物 、 棉花等 ) 牧草地适于发展 和室外区域所需 要的装备 ( ; 但是一旦将它们加起来消费量却 畜牧业 的土地 ,通过这 些用地人们可 以获取 虽然这些方面并不是主要 的消费源 , 95 on s指 0 亿的经费应用在革新和单 肉类、 牛奶产品以及羊毛产品; 林地是 指产出 极高 。据 1 9 年 R les 出,几乎有 30 3交通消 费量。或许 可以说 , 在最近几年消费模 木材产 品的人 造林或天然林 ;水域则指需要 独维修各种设备上 。 91 91 生产鱼类以及海产品的地区 ;化石能源 用地 式 中 日益增加的消费量主要集 中于交通方面 。从 15 年 到 19 年交 在这些交通消费 中家庭是最主要 的 指为了补 偿因化石能源消费而损失的 自然资 通方面的消费量增加 了七倍之 多 , 本存量 , 包括 了四类能源:化学燃料 、 生物数 方面 ,包括去工作 、日托 中心 、学校 、商店 、以及各式各样的休闲活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指标,它度量了我们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数量,以及消耗处理废物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已成为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什么是生态足迹以及为什么它非常重要。

一、生态足迹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度量单位,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量。

计算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人类对土地、水、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土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别占据了生态足迹的40%和30%的比重。

二、生态足迹的意义和重要性生态足迹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当代社会可持续性水平,并为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生态足迹的几个重要意义:1.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足迹通过衡量资源使用和环境压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监测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保护。

2.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生态足迹可以帮助制定政策和规划措施,推进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为政策、法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提供指导。

3. 衡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可以揭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评估经济发展在环境承载压力下的持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生态足迹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如何减少生态足迹减少生态足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个减少生态足迹的方法:1. 节约用水水是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用水可以降低生态足迹。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约用水、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等方法减少用水,进而减少生态足迹。

2. 降低能耗减少能耗同样可以减少生态足迹。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以及更加节约用电、用气、用油等方式来减少能耗。

3. 节约用纸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少使用纸张,这样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包括的内容较广泛,易错易混点较多。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应对考试,本文将就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复习方法。

一、易错点:1.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削弱未来的需求,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与之相比,经济增长则只关注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等其他因素对未来的影响。

2. 三大可持续发展维度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维度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即只有在三个方面的协调和平衡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区别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占用和消耗,即以人类活动所需的土地面积、水资源和能源等资源消耗量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而碳足迹则是指人类对环境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量,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4. 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差异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域、人口、资源分配、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例如,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发展迅速、人均资源消耗量大、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等方面领先;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组织管理和资源分配、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问题。

二、易混点:1.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仅涉及经济发展方面。

因此,在学习时需要明确它们的差别。

2. 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与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要求平衡和协调,而不是互相独立。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支持,发展经济需要社会和环境的合作和支持,社会稳定需要经济和环境支撑等。

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全部。

在发展城市时,需要重视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等问题。

4. 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差异高中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可持续发展面貌,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更具体地分析和理解。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 分 类 号 : 2 X3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生 态足迹 是 一个 较好 的可 持 续 发 展定 量 分 析 指标 , 在世界 范 围 内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和认 可¨ . 原 2 但 ]
始 的生态足迹是 基于消费的资源量来核算得到的,
Re in l u t ia i t E au t n go a S san bl y v la i Ba e o 当其 应 用 于全 球 可 持续 评 价 时 , i o sd n 由于全 球 生态 系 统 Mo i e o o ia o t rn d f d Ec l g c lF o p i t i 是一 个 自给 自足 的封 闭系 统 , 费 的资 源 量 与生 产 消
文 章 编 号 : 2 33 4 (0 0 0 —180 0 5 7 X 2 1 )81 8 .6
D I1 .9 9 ji n 0 5 .7 x 2 1 .8 0 6 O :0 3 6 /. s .2 33 4 .0 0 0 . 1 s
基 于 修 正 的 生 态 足 迹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评 价
杨 海真 , 爱梅 , 李 叶 田
(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 09 ) 0 02
摘要 : 针对传统的生 态足迹模型在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存 在的不足 , 将其分为 消费性生 态足迹 和生产 性生 态足迹 , 并 以苏州为案例 , 计算分析 了其 19 93年 ̄2 0 0 2年 的可持续发 展状况 , 测算 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 系统发展能 力. 结果表 明 :
04h , . m2人均 消费性生态赤 字则均 大于 0 4h 2 其 生态环 . m , 境是区域 可持续 、 全球不可持续 型, 且生态效 率逐年提 高 ;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9, 9(2), 161-16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sdhttps:///10.12677/sd.2019.92022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 Chu, Qian Sun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Received: Mar. 20th, 2019; accepted: Apr. 9th, 2019; published: Apr. 16th, 2019Abstract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we canjudge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atis, ecological deficit or ecological surpl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Key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储雁,孙倩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19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判断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即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

储雁,孙倩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一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文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杜绝过度开发,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于94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纳入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2015年,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一致通过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

201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尔政策中心主任侯法拾·巴拉拾表示,“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两者存在内在联系。

近年来,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评价,对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启到了指向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和借鉴。

2.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理论基础2.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 Rees)提出[2]。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求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当数值大于0称为生态盈余,反之,数值小于0为生态赤字,来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3]。

生态足迹一方面反映出个人或区域的资源消耗强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数量,同时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与区域持续发展的生态阈值。

因此,生态足迹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2.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基础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是从区域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4]。

1) 生态足迹分析()i i EF N ef N c p =⋅=⋅Σ (1)EF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足迹,单位:hm 2Open Access储雁,孙倩N :研究区域人口数ef :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 2/人i :评价资源类别c i :第i 类生态资源的需求量,单位:kg/hm 2p i :第i 类生态资源的供给量,单位:kg/hm 22) 生态承载力分析()i i i EC N ec N r a Y =×=×Σ×× (2)EC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单位:hm 2N :为研究区域人口数r i :第i 类生态资源均衡因子a i :第i 类生态资源人均种植面积,单位:hm 2/人Y i :第i 类生态资源为产量因子3) 生态赤字分析ED EF EC =− (3)ED :生态状况EF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足迹,单位:hm 2EC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单位:hm 2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揭示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2000年以来,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每年都发布年度政策报告,2016年度政策报告名为《生态文明:中国与世界》,也标志着中国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

另外,《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技术手册》的发布,其中概括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核算方法与原则,这对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Willian Rees 的博士生Wackernagel 等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此外,各国学者纷纷开始对本国城市的生态足迹分析,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等。

WWF 公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显示:在2012年对2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生态足迹跟踪调查发现,碳足迹是其中145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生态足迹组分。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实践性运用,分析了包括四川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京市、株洲市等区域的生态足迹。

其中部分学者也指出生态足迹模型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指标选择偏向性、足迹测度静态性、计算项目偏颇性等问题。

因此,对于生态足迹的深入探索以及模型的修正,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 生态足迹分析的优缺点4.1. 优点1)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路相一致,是对一个区域环境供给能力与需求能力综合性的储雁,孙倩评价指标;2) 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可以反映出当下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阈值之间的差距,对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定可以提供参考;3) 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测算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

4.2. 缺点1)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只反映出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一些其它影响因素,因此测算出来的区域生态状况可能存在误差;2) 生态足迹模型只计算人类的生态足迹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没有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涉及到的其它方面作出全面的分析,因此模型的运用仍需进行修正[5]。

5. 结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区域的发展不仅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及废弃物的消纳空间。

生态足迹是一种科学地、定量地计算区域生态供给、生态需求,以测度生态环境是否出现赤字或盈余的分析方法。

通过区域生态足迹与实际的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揭示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制定区域的整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郭荣中, 申海建. 基于生态足迹的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20): 3955-3970.[2]Rees, W.E. (1990)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st, 20, 18-23.[3]高鹭, 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2): 19-26.[4]韩召迎.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案例[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2.[5]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 生态经济, 2000(10): 8-10.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1. 打开知网页面/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540,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投稿请点击:/Submission.aspx期刊邮箱:s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