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诊断治疗

合集下载

拇外翻(大脚骨)

拇外翻(大脚骨)

拇外翻(⼤脚⾻)⾜拇趾外偏⼤于15度即可定义为拇外翻,该诊断以临床症状得名,俗称脚孤拐,⼤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们⽣活的⽇益提⾼,各种各样鞋⼦的出现,拇外翻的发病⼈数也是与⽇俱增。

总的发病率在2~4%(即使在不穿鞋或⾚脚⾛路的情况下),但在穿鞋特别是⾼跟鞋的情况下,发病率可增加⾄48%。

其中妇⼥的发病率较⾼约占85%。

拇外翻畸形的青少年(在⼉童时期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相关,其中72%由母系遗传。

在患有拇外翻的⼈群中,仅有不到⼀半的患者进⾏就诊,因为在发病早期,患者⼀般⽆⾜部疼痛症状。

随着年龄的加⼤,畸形逐渐加重,⾜部⾻骼结构改变明显,超出代偿。

出现疼痛,前⾜变宽,拇趾以外的其他⾜趾畸形,⾻性关节炎等等。

最终难以⾏⾛。

如上图所⽰:拇外翻⾓⼤于15度即可称为拇趾外翻——拇外翻,正常⼈跖⾻间夹⾓⼩于8度。

拇外翻患者通常会⼤于12度。

如图所⽰,拇外翻患者拇趾外翻,对第2趾造成挤压,前⾜增宽,内侧缘有⼀较⼤⾻突,与鞋帮内侧摩擦,产⽣肥⼤、红肿拇囊。

⾜底局部有肥厚的⽼茧,⾛路⾏⾛疼痛,需定期清除。

拇外翻发病因素:内在病发因素主要有两种:遗传与脚的结构。

遗传学因素:较为复杂,⽬前具体原因不清,可能与韧带发育异常有关。

脚的结构异常:如内侧序列过长,包括第1跖⾻较长或近节趾⾻较长;外侧第2跖⾻较短,或第1趾外伤缺失外在病发因素:⾼跟鞋、尖头鞋、⾼跟尖头鞋、外伤等其他因素:类风湿等病发机制:拇趾外偏后,通过第1跖趾关节铰链机制,将第⼀跖⾻推向内侧—第1跖⾻内翻,因第⼀跖⾻连接前后两个关节:第⼀跖趾关节;第⼀跖楔关节。

跖⾻内翻的结果造成第⼀跖楔关节在⽔平⾯活动度加⼤,同时拇趾进⼀步外翻,甚⾄1/2或2/1趾骑跨。

另外第⼀跖⾻内翻造成前⾜增宽,使得⾜底的拇收肌进⼀步牵拉拇趾,拇趾外翻加重。

两者通常互为因果。

这种结构性改变⼀旦发⽣,通常是不可逆的。

严重拇外翻及x线照⽚拇趾长期处于外偏,第⼀跖趾关节内侧关节囊及关节侧副韧带变得松弛,外侧挛缩。

拇外翻的最佳治疗方法

拇外翻的最佳治疗方法

拇外翻的最佳治疗方法拇外翻,又称为“拇外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通常指大脚趾向外侧偏移,与其他趾相叠。

这种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疼痛和不适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行走。

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法对于拇外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治疗拇外翻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矫形鞋垫和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畸形的发展,并帮助患者延缓手术的时间。

然而,对于严重的拇外翻畸形,手术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治疗拇外翻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现代的微创手术。

传统的开放手术通过切开皮肤和骨头来矫正畸形,但术后恢复期长,创伤大。

而微创手术则是通过小切口和内固定器械来进行矫正,术后恢复快,创伤小。

因此,现代的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拇外翻的首选方法。

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X光检查、足部功能评估和术前准备等。

手术治疗的目标是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恢复足部功能。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以帮助恢复足部功能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手术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走路、定期进行足部保养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延缓畸形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治疗拇外翻的最佳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而严重畸形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拇外翻最佳治疗方法

拇外翻最佳治疗方法

拇外翻最佳治疗方法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它会导致足部外翻,影响行走和站立的稳定性,甚至引发其他足部问题。

因此,了解拇外翻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拇外翻的最佳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首先,对于早期拇外翻,非手术治疗是首选。

这包括物理治疗、矫形鞋垫、矫形器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加强足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来改善足部的稳定性,减轻疼痛感。

矫形鞋垫和矫形器可以通过调整足部的姿势和减轻足部的压力来改善症状。

这些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拇外翻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拇外翻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矫正足部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来改善足部的外翻情况。

常见的手术包括软组织重建、骨骼截骨术、关节复位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足部外翻情况,恢复足部功能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的康复和恢复也非常重要。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比如足底筋膜按摩、足部瑜伽、运动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足部的柔韧性和力量,来改善拇外翻的症状。

虽然这些方法可能需要长期坚持,但它们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症状。

总的来说,拇外翻的治疗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拇外翻,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矫形鞋垫等来控制症状;而对于严重的拇外翻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值得尝试。

最终,患者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严格遵守医嘱,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拇外翻治疗与护理

拇外翻治疗与护理

病理
① 拇外翻,跖趾关节半脱位 ② 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 ③ 第2、3跖骨头胼胝 ④ 第2趾锤状指 ⑤ 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
鞋的推挤及不平衡的肌力是拇外翻的可能诱因,它们均 会加重拇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和第一跖骨籽骨关节脱 位。
临床表现
① 好发于成年人
② 女性多于男性
③ 症状最多为拇囊炎、 疼痛
个案分享
患者:陈宝美,女,60岁,诊断:双足拇外翻。 病史:患者诉多年前逐渐出现双足拇趾轻度外翻,伴有疼痛,
活动尚可,自予局部中药贴敷等保守治疗,局部疼痛稍缓解, 6个月前感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疼痛明显加重,畸形加重, 活动略受限,不能穿鞋,影响日常生活,休息后无明显减轻, 来我院就诊,门诊阅片以“双足拇囊炎,双足拇外翻”收入 我科。 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双足 部肿痛,活动受限,无发热畏寒,平素纳可,夜寐安,二便 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手术, 输血史。
致病因素
① 遗传 (1)有专家研究报道:63%患者有家族史 (2)有家族史患者在发病年龄,病情加重上都要早于无 家族史患者。
② 鞋袜因素 (1)85%患者有穿高跟、尖头皮鞋习惯,但无确切证据。 有专家研究认为对于功能正常的足,并没有证据表明穿高 跟、尖头皮鞋就能够引起拇外翻畸形。 (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穿高跟鞋的人都出现拇外翻, 有一些没有穿高跟鞋的人也出现了拇外翻。因此,穿鞋并 不是引起拇外翻的唯一原因,它可能只是加重了某些病理 变化。
(3)足拇的跖趾关节轻度脱位









1,

2
HVA

足踇外翻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足踇外翻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足踇外翻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足踇外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足部畸形,指足部向内收缩,踝关节外翻,足弓变平或塌陷。

这种畸形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足踇外翻在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而且病因复杂多样。

因此,准确地诊断足踇外翻并确定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足踇外翻的定义、症状、影响和原因,并重点阐述足踇外翻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意义。

通过对足踇外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疾病,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明确足踇外翻的定义和症状。

了解什么是足踇外翻以及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足踇外翻。

接着,我们将介绍足踇外翻对患者的影响和可能的原因。

对于那些不了解足踇外翻的人来说,这一部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最后,结论部分将着重讨论足踇外翻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和意义。

明确和确立诊断标准对于标准化诊断和治疗足踇外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有的足踇外翻诊断标准,并对其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足踇外翻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评估和治疗该病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足踇外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为足踇外翻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首先介绍了足踇外翻这一病症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信息。

随后,在文章结构中说明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为读者介绍本文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足踇外翻的定义和症状以及其影响和原因。

在足踇外翻的定义和症状部分,将详细介绍此病症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症状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足踇外翻这一疾病。

拇外翻分型及治疗

拇外翻分型及治疗

拇外翻的概念
• 50年代:拇趾斜向外侧 • 70年代:拇趾向外倾斜,伴有第一跖骨内收 • 80年代:拇趾过度外偏,第一跖骨头向内侧移位高起,
前足增宽,前横弓减弱或消失。
• 90年代以后:IMA(第I、II跖骨间角)10~12°,
HVA(拇外翻角) 20 °,伴有明显 拇趾外翻畸形或拇囊炎。
2021/10/10
2021/10/10
39
Austin(1981)手术:
• 在跖骨头颈交界处作侧 方的V形外移截骨
• 同时纠正IMA及PASA角 • 短缩仅1mm,需内固定
2021/10/10
40
Chevron截骨术
• 与Austin手术区 别是不做内侧楔 形截骨
• 只改善IMA角
• 目前应用广泛
2021/10/10
垂线与其纵轴线之夹角 • 正常6~15°
2021/10/10
14
X 线片测量
• 跖骨内收角 • Metatarsal Adducent Angle MAA • 在跗骨内外侧缘的连线上各作中点
;然后把两点连成线,在此线上作 垂线;垂线与第二跖骨纵轴延长线 之夹角 • 正常8~12°
2021/10/10
2021/10/10
28
Mc Bride手术(1928年):应用广泛
2021/10/10
29
Hiss手术(1931年) • 切除内侧骨赘与滑囊
• 把拇展肌腱止点从跖侧抬高 移止背外侧
• 同时切断拇内收肌腱。
2021/10/10
30
Dalton手术(1993年)
• 实际是改良McBride手术
• 拇内收肌腱切断
除HVA外,负重位IMA等均大于非负重位。

大脚趾外翻拇外翻的处理方法

大脚趾外翻拇外翻的处理方法

大脚趾外翻拇外翻的处理方法大脚趾外翻(又称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通常是由于鞋子不合适、鞋跟太高或者长期穿着高跟鞋等原因导致的。

外翻的大脚趾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改善症状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处理大脚趾外翻的方法可以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种,具体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在此,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1. 功能性矫正鞋垫,对于轻度的大脚趾外翻,可以尝试使用功能性矫正鞋垫。

这种鞋垫可以通过提供支撑和稳定的作用,帮助纠正足部的畸形,减轻疼痛并改善步态。

选择合适的鞋垫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足病医生,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2. 牵引和按摩,对于较为轻微的大脚趾外翻,可以尝试进行牵引和按摩。

通过适当的牵引和按摩可以缓解足部的疼痛和不适感,同时有助于改善趾关节的活动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牵引和按摩的力度和方法要得当,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大脚趾外翻的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电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大脚趾外翻,尤其是伴有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更为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矫正趾关节的位置和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大脚趾外翻的问题。

手术治疗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

总之,对于大脚趾外翻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

在进行处理之前,建议患者务必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足病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或者不合脚的鞋子,以预防大脚趾外翻的发生和恶化。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处理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足拇外翻x线诊断标准

足拇外翻x线诊断标准

足拇外翻X线诊断标准
一、足部结构观察
在进行足拇外翻X线诊断时,首先需要对足部结构进行观察。

正常的足部结构包括脚趾、跖骨、跗骨和韧带等组织。

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骨骼和软组织的轮廓,从而判断足部结构的正常与否。

二、骨骼位移
在足拇外翻的情况下,第一跖骨会向外侧偏移,导致足底内侧纵弓的高度下降。

因此,X线诊断足拇外翻的一项重要标准是观察第一跖骨的外侧偏移程度。

正常情况下的第一跖骨应位于脚的中间位置,当第一跖骨明显向外侧偏移时,则提示可能存在足拇外翻。

三、骨骼密度
骨骼密度也是诊断足拇外翻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骨骼密度应均匀,而在足拇外翻的情况下,由于长期受到异常应力的作用,第一跖骨的密度可能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通过观察X线片上的骨骼密度变化,可以判断足拇外翻的严重程度。

四、软组织观察
除了骨骼结构的变化外,软组织的变化也是诊断足拇外翻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足拇外翻的情况下,由于长期受到异常应力的作用,足底内侧的软组织可能会出现炎症、水肿等情况。

通过观察X线片上的软组织变化,可以判断足拇外翻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总之,足拇外翻X线诊断标准包括足部结构观察、骨骼位移、骨
骼密度和软组织观察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准确判断足拇外翻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谢谢!
39
足背侧
拇长伸肌腱通过关节背侧止 于远节趾骨基底背侧。
拇短伸肌腱止于近节趾骨基 底背侧。
拇展肌腱止于近节趾骨基底 内侧。
足底侧
拇长屈肌腱通过内、腓侧籽 骨间沟,向远侧止于远节趾 骨基底.
拇短屈肌腱在跖趾关节跖侧 分为内、外侧腱两部分,分 别经籽骨止于近节趾骨基底 内、外侧跖面
21
第1跖趾关节可主动背伸50°~ 60°,被动背仲最大可达90°; 主动跖屈30°~ 40°,被动跖屈 45°~50°
29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第4、5跖骨夹角 第4、5跖骨中轴线的夹角。此角一般 <5°
30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跖骨伸出长度(MPD) 以第1、2跖骨轴线交点为圆心分 别向第1、2跖骨远端关节面画 弧,两弧之间距为第1、2跖骨 相对长度
31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胫侧籽骨位置(TSP) 观察胫侧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中轴 线的关系,将籽骨从跖骨头颈部的胫侧缘向腓侧缘划 分为7个部位。
4
拇趾外翻后,第一跖骨头内侧骨 赘形成,与鞋面摩擦,形成滑囊 炎,成为拇囊炎
5
在第一跖骨头背侧突出并伴有滑囊炎者, 又被称为背侧拇囊炎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由于拇外翻后常常伴有足的其他部位病变,如锤状趾、 跖骨痛、小趾滑囊炎、扁平足等,因此,又有人称拇 外翻为“拇外翻复合体”或“拇外翻综合征”
22
足的x线测量对于进一步了解拇外翻的病理及设计手术 方案是非常重要。负重足的基本功能,很多足的畸形 在负重状态下可以表现得更清楚。一些测量指标在负 重和非负重状态下可以明显不同。足部各种x线测量一 般都是在足负重位摄片下完成。手术前常规需要拍摄 患足负重位、前后位和侧位,根据需要拍摄足的非负 重位内旋斜位和籽骨轴位。
1
概述
拇外翻:也叫大脚骨病,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 度的一种足部畸形,是目前最常见的足病之一。一般认为拇 趾的外翻角>15º可诊断为拇外翻。
>15度
2
A为正常,B图中拇外翻角约15°,C、D、E的拇外翻 角以15°递增。
3
但一部分人拇趾外翻虽 然超过此角度而没有 症状,而另一部分人 拇趾外翻角度虽然不 到15°,却有拇囊部 位的疼痛。
8
文献报道拇外翻发病率从2%—50%, 差别很大
9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 约1︰9~1︰15。
10
致病因素
一。鞋袜因素 拇外翻患者大多出现在人类使用鞋的时代里,穿鞋过紧, 前足受压是拇外翻的一个病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 跟鞋引进日本,但随之而来的是拇外翻患者快速增多。 中国的研究数据表明穿高跟鞋者拇外翻患病率为不穿高 跟鞋的15倍。但穿鞋并不是引起拇外翻的唯一因素。
第1跖骨头远端呈椭圆形, 与近节趾骨基底的凹形 关节面形成关节
18
第一跖趾关节两侧有扇形的侧副 韧带、止于籽骨的悬韧带,跖侧 有厚韧的足底韧带(又称为跖板)
19
拇趾籽骨是组成第1跖趾 关节的重要结构,起着 保护屈拇长肌腱和跖骨 头的作用,同时类似一 个滑车增加了屈拇长、 短肌腱的力量。
20
拇趾跖趾关节周围有6条肌腱通 过或附着
32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跖、趾关节面相对关系:分别连接第1跖趾关节跖骨远 端关节面内、外侧缘的连线和近节趾骨近端关节面内、 外侧缘的连线, 根据两条关节 面连线的相对 关系,可分为 三种关系
33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形态 从前后位X线上可以观察到第 1跖骨头有着不同的形态。一般可分为三种:①圆形, 比较不稳定。②方形,较稳定。③中央脊形,较稳定
34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内侧跖楔关节面倾斜角(MTCA) 从内侧楔骨内侧缘划 一连线,内侧楔骨远端 关节面作一连线,后者 与前者垂线的交角。一 般为8°~10°。
35
二:侧位片观察和测量
第1跖骨倾斜角 第1跖骨中轴线和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正常约为15°。此角对于术前选择手术方式意义不大, 可以作为术后判断第1跖骨位置的一个参考。
14
虽然拇趾的外翻畸形一目了然, 很快就能作出诊断,但相关的病 理改变,需要仔细的检查方能更 加清楚地了解。
15
16
病理
➢ 第1跖骨内收。 ➢ 第1、2跖骨间夹角(IMA)增大。 ➢ 拇外翻角(HAA)增大。 ➢ 软组织平衡改变。
17
第1跖趾关节由两个关节构成。
跖骨头关节面延伸于跖 骨头的跖侧,并被一嵴 分为两个斜形关节面分 别与胫、腓侧籽骨成关 节
23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拇外翻角(HAA) :拇趾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 线之夹角。正常 为15°~20°
24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第1、2跖骨间夹角(IMA): 第1、2跖骨中轴线之夹角。 正常为9 °拇外翻时此角通常大于正常。
25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近端关节面固有角(PASA或DMAA) 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内、外两点引 一连线,跖骨中轴线与上述连线 有一交点,经此交点做关节面连 线的垂线,该垂线与跖骨中轴线 的夹角。正常人一般<7.5°。
11
致病因素
二。遗传因素 有专家研究报道:69.48%患者有家族史,其中55%
的患者在20岁之前就出现了拇外翻 至少50%以上的患者在20岁之前就已经发生拇外翻
12
致病因素
三。足部结构异常 第1跖骨内翻 第1跖骨过长 前足或拇趾的旋前 跖趾关节形态异常 扁平足
13
致病因素
其他因素 (1)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2)小儿麻痹后遗症 (3)创伤
26Biblioteka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ASA) 通过近端趾骨中线与趾骨 近端关节面连线交点引关节面 连线的垂线,该垂线与近端趾 骨中线之夹角。正常人一般<7.5°。
27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拇趾间外翻角(HAIA) 拇趾远、近节趾骨中轴线交 角。正常<10°。
28
一:前后位观察和测量
跖骨内翻角(MAA) 跖楔关节和 舟楔关节内侧缘连线中点与第5 跖骨、骰骨关节和跟骰关节外缘 连线中点相连,通过该线与第2跖 骨中线交点做一垂线,此垂线与 第2跖骨中线夹角。正常人一般<15°。
36
二:侧位片观察和测量
第1跖骨相对于距骨关系 比较距骨颈中轴线和第1跖骨 中轴线的关系。正常两线应当重叠。跖骨线位于距骨 线背侧时,表示跖骨头背伸。跖骨线位于距骨线跖侧 时,表示跖骨头跖屈。
37
二:侧位片观察和测量
第1、2跖骨关系 分别画出第1、2跖骨干背侧缘,比较 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常时,两重叠或平行。在第1跖骨 头背伸或跖屈时,可见两者成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