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_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制度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民营经济;政府意识形 态偏好模型 ;制度安排 【 作 者】徐成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 士,西昌学院经济学讲 师。四川西昌,6 5 1 103 【 中图分类号 】F2 . 【 17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4 (0 0 2 14 0 7 0 4 5 X 2 1 )0 —05 — 0
I s i to a t d n t e De eo m e to i a e Ec n my i n tt i n lS u y o h v lp n fPrv t o o n u
M i o iy Ar a n rt e
— —
Li n s a to a iy Au o o o s P e e t r fS c u n f r E a p e a g h n YiNa i n l t n m u r f c u e o i h a o x m l t
mi oi ra i f u d Ho v r b c u eo mpe u n t n o me t n t emi o t r s e v n r b n r y a e n . we e , e a s f o lx h ma i e  ̄rn n n r y ae ,rl a t o — t so c y i h i 2 e p lmss o l e p i te t n t e h t u in r e g c a g . e h ud b ad at n i O wh n t e i i t s ae b i h e o s n t o n n d
本 文 系 西 昌学 院校 级 课 题 项 目 “ 制度 变 迁 与 凉 山州 民 营 经 济 发 展 研究 ”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号 :YNS QD 9 2 。 编 S 0 2 )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
本文将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初步探讨其特点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位于边远山区或高原地带,交通不便,导致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困难。
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积极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特色产业,例如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和高山地区的果蔬种植,以提高当地经济自给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这些文化传统往往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相结合。
藏族地区的手工艺品制作和传统医药产业,彝族地区的苗木、竹编和彝绣产业,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积极开拓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较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困难,物流成本较高。
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短缺。
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支持和创新引领,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风险担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和产业发展。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只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才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现 下降 , 也就是 说凉 山州人 均 G P 高与最 低地 区的差 D 最 距有 过短期 的缩小 态势 ,而 20 年 与 2 1 年的极值 比 09 00 率 又 由 20 0 8年 的 最 低 点 急 剧 扩 大 到 518 ,直 至 . 8 8
增趋势更 胜之 ,表 明凉 山州境 内各地 区之 间发展极 其不 平衡 。2 0 0 6年 测算 的标 准 差 为 3 2 4 6元 ,0 7年 扩 大 到 20 43 元 , 0 年 则升 至 5 1 元 , 20 年 的 1 6 , 10 2 8 0 2 0 是 07 . 倍 到 2 20 年 为 59 元后 , 1 年 继续升 至 70 元 。 年间经 09 99 2 0 0 57 5 济发展水 平的绝对差 距一直 在不断 拉大 。
应 坚 持推 进 新 型 工业 化 , 极推 进 新 型城 镇化 , 筹 三 大 经 济 区协 调 发展 。 积 统
【 键词 1 凉山彝 族 自治州 ; 关 区域经济差异 ; 协调发展 【 中图分 类 号】 F2 17
一
【 献 标识 码】 B 文
、
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 , 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 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 用标准差和均值
际差距越大 。 (标准差 2 )
( 经济总量的差异分析 二)
“ 十一 五” 时期 , 山州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成效显 凉
著, 地区生产总值 由四川省第 8 位上升到第 7 年均增 位, 长 1. 比全省平均增速高 1 个百分点 , 5 %, 5 . 8 是改革开放 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最快最好 的时期。2 1 年凉山州 G P 0 1 D
平衡。
由表 I 山州各县市 20 凉 06年至 2 1 年的人均地区 00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关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关乎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与内地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比于内地地区的发达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开发难度大、交通不便等问题,这一直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差异大,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文化经济融合难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种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诸多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其也具有诸多的优势,这也为其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包括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这些文化资源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相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能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经济发展上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国家各级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在 民族 经济发展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民族 文化是其生存 的自然空间长期 上 升到 3 . % ,而第一 产业 的 比重逐 步 下降到 l. %。到 75 0 8S 8
为 :3 7 %、4 2 %、2 g %;到 l9 年第一产业 占地 区生 s4 39 Q7 98 凉 山州 民族 经济 发展过程 中 ,特别是彝族族群 与汉族族 产 总值 的比重在下 降 ,第 三产 业比重在上升 ,全 国第一产 业
群交往 发展过程 中 ,处于弱势 地位的彝族族群 ,其 发展如果 占 1. 8 %、第三产业 占3 9 4 2 %,而民族地 区平均水平为 :第一
大力发展 第一产业 ,增加 民族 劳动者收入 ,提 高民族 劳动者 的素质 ,使 民族劳动者真正成为各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 而推
动 民族 地 区 经济 的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
就 业结构
民族经 济 的发 展是 整个社 会经济发 展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族 劳动者真正成为备 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而推动 民族地 在 民族经 济发展 过程 中以 “ 区域 ”( 为东 中西部 )为划分 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分 依据 的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 ,对整体经 济的迅速发展起 到了带 动作用 ,但却忽视 了一个区域 内不 同民族之间经济发展 的差
()年 8 %,第一产 业 7 积累 的结果 ,与 该区域 内经济发 展具有一定的调适 性 ,其存 2X8 ,民族地 区第 三产业的 比重 上升至 3 . 在 具有它 的合理 性 ,因而只有 形成各 民族文 化的互 动机制 , 的比重下 降至 1. 5 %,从数据资料 显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 0 产业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1. ( 0 % 如 7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区 域 经 ; 纛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凉 山彝族 自治州为例
I 陈 建军 l l 西 昌学 院
20 年 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 ,编号 :0 S 0 2 07 7 B 2
[ 摘 要 ]本 文论 述 了凉 山 民族地 区特 色农 业 与 民营 企业 实 现 共 赢 , 突 出资 源优 势 和 核 心 竞 争 力 , 具 有 深远 的 意 义。提 出 了凉 山
一
特 色 农业
共 赢 多种 。 各 种 作 物 生 长 快 ,产 量 高 . 品质 优 .素 有 西 南 基 因 库
、
引言
何谓共赢 7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 ,互惠互利 ,共存共 之 称 具 有 极 大 的 开 发 价 值 。 荣 按照多方得利 、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实现特 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 , 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
特 色 农业 。
强农产 品竞争力 高商 品率 提 加快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 .为地
凉 山 民族 地 区 ,具 有 烤 烟 、蚕 桑 、脐 橙 、石榴 、青 花 椒 花 方 经济 建设 服 务 进 地 方 财 政 增 收 ,为地 方 政 府 决 策提 供 依 据 。 促
三 、凉 山民族地 区特 色农业与 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 2 5 万 ,占总人 14 % 是全 国最大的彝族聚居 区和四川省 民就 业 ,提 高 民 族地 区扶 贫 开 发 水 平 培 育 有 文 化 、懂 技 术 、会 6 9 3 49
民族 类 别最 多 、少 数 民 族 人 口最 多 的地 区 。 农 业 比重 高 特 色 农 业 资 源 丰 富 的特 点 .在 农 业 产 业 化发 展 的过 程 中 ,凉 山 民族 地 区普 遍 选择 了开 发 特 色 资 源 、走特 色经 济 的 道 经 营 的新 型 农 民 ,发 挥 民 族 地 区农 民建 设 新 农 村 的 主体 作 用 ,吸 2 突 出核 心 竞争 力 . 核 心 竞 争 力 .是 指 企 业 在 生 产 经 营 gl 务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 9 , E , 凉 山民族 地 区 ,发 展 特 色 农业 ,具 有 得天 独 厚 的 优 势 。基 于 纳 农业 剩余 劳动 力 ,扩 大 就 业 。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娄海灵(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运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方面对凉山州各地区存在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指出差异形成的原因。
基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7-10[作者简介]娄海灵(1989-),女,四川西昌人,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衡量的相关指标1.绝对差异的测度指标⑴极差极差又称全距,是指区域内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与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之间的差值,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绝对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中最简单、最直观的测度方法。
R=Ymax-Ymin式中,R 为极差,Ymax 为区域内最高的人均GDP ,Ymin 为同期区域内最低的人均GDP 。
极值越大,表明实际差距越大。
⑵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各样本远离总体均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式中,S 为标准差,Yi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i=1,2,…,n ;Y 为N 个地区人均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
标准差越大,区域绝对差异越大。
2.相对差异的测度指标(1)极值比率极值比率是区域内最高人均GDP 与最低人均GDP 的比率,反映了区域内相对差异的比较情况。
I=Ymax/Ymin(2)式中,I 为极值比率,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2)变异系数当两个不同系列的数值单位不同、均值相差较大,或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用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即变异系数来消除均值的影响,这个比值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时期的差异程度,而不会受到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
千亿GDP的冷思考——凉山彝族自治州案例分析

23 人 论 0f 民 坛
责 编/ 丰家卫 ( )
的 唯 一 定 量 指 标 , 种 做 法 显 然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凉 山州 干 亿 这 GD 背后 , 然 有 不 少 问题值 得 思考 。 P 仍
一
一
是 坚持 走科 学发 展 的道 路 。 济 的发 展 不能 全 面开 发 , 经
千亿 GDP 的助推 因素
提 升 消 费 ” 2 1年 , 山州 实现 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 2 7 亿 , 01 凉 8. 9
元, 同比增长1. 另一方面, 76 %: 随着全 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的 凉山州 作为全国最大 的彝区, 四川省少数 民族 地区的 上涨, 是 全州重点监控的物价指数也水涨船高, 其中食品价格较
赖资源的开发和消耗, 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 而其他资
其 次 , 统 计 数 据 的 构 成 而 言, 从 大项 目的 带 动 作 用过 于 明 源 并未 发 挥 最 大化 的资益 。 今后 , 充分 了解 资源 的 结 构 , 资 应 对 显 。 山州 千 亿 G 有 很 大 比重 是 来 自一 些 大 项 目。 山州地 源 进 行 结 构 重 组与 优 化 , 现各 资 源 板块 间 的无 缝 对 接 , 找 凉 DP 凉 实 寻 处 偏 远 的西 部 山 区, 交 通 和 地 区 发 展 水平 的限 制 , 多企 业 不 可 再 生 资源 的替代 资源 , 受 许 努力 形 成 多资 源 板块 的协 调发 展 以
占千 亿 G 的近 7 % 。 如 果 按 地 区 来 算 , 宁 河 流 域 六 县 一 会 理 石 榴 、 DP 0 而 安 盐源 苹 果 、 波 脐 橙 、 雷 宁南 蚕 丝 、 色苦 荞 茶 、 态 特 生 市 生 产总值 7 49 元 , 2. 亿 占全 州 的 7 . ,“ 昌经 济 圈”实现 生 马铃薯等 , 25 % 西 质优物美 , 供不应求 。 而旅游产业也同样有较 大发 产 总值4 88 元 ,占全 州 的4 . , 彝 区和 藏 区总 共 实 现 生 展 。 自治州 首 府 西昌为 例 , 0 1 , 昌旅 游 业 旅游 人 次接 待 O .亿 09 而 % 以 2 1年 西 产 总值 2 25 元 , 占全州 的2 . 凉 山州 其余 的县 市 中, 9. 亿 仅 93 %。 还 数突破1 0 万人次, 00 这个数字超 过了美国夏威 夷2 1年7 0 0 1 3 万 有 1个 国 家 级 贫 困县 , 住着 大 量 少数 民族 群 众 , 些 地 区交 的游 客量。 1 居 这 西昌市继成 功创 建国家级 森林 城市之后, 正全力向 通 条 件 落后 , 活 水平 较 低 , 未能 对 千 亿 GD 起 到 明显 的 推 着 建 设 现 代化 生 态 田园城 市 的 目标 推 进 。 生 并 P 动 作 用 , 至 是 拖 了后腿 。 甚 如何 让 这 些 地 区 “ 富 ” 来 , 凉 后 起 是 山州今 后 经济 发 展 的 重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3———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产业结构 一、前言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确保持续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1]。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应当注重地区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赋予特色产品中,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使特色产业更具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山区,受历史、区位、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但是民族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先决条件。
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开发特色产业。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构成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所有制结构单一且非国有经济比重低。
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能有效克服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三)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者也是相辅相承的。
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特色经济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能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城镇的城市化步伐。
(四)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共建和谐社会少数民族地区内交织着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贫困问题,形成一种非常脆弱的政治经济体系,贫穷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对统筹区域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三、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现状(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我国著名攀西裂谷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选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优点。
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751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2005DG3D09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5Z0066A)佳地区。
现已探明矿种达84种。
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
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18万吨,为全省第一位;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1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919%;铅矿保有铅金属量7818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锌矿保有锌金属量26710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锡矿探明金属储量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106万吨。
居全省第一位[2]。
对丰富的矿藏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钢铁产品开发到钢材为止,没有进一步发展延伸产品,钒、钛、钪等资源的应有效益远未发挥;地方小矿开采利用和加工程度低,资源破坏严重[3]。
(二)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凉山境内群峰险峻,江河纵横,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为36681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1113万千瓦。
目前国家在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中,州境内就有8座(即溪洛渡1440万千瓦,瀑布沟350千瓦,锦屏一、二级680万千瓦,白鹤滩1200万千瓦,乌乐德460万千瓦,官地180万千瓦,杨房沟220万千瓦,卡拉80万千瓦)。
全州中小河流理论蕴藏量14781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2118万千瓦[2]。
水能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水能资源的开发受到目前一些因素的限制州内大部分河流缺乏流域规划,自2003年开始,州内外、省内外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司、个人纷纷来凉山抢占水资源,目前全州中小河流基本上被抢占瓜分,其中部分开始作流域规划,但为数不少的是占着资源不开发,或把一些电源点进行炒作,牟取暴利。
州境内目前仅有“国网”和“地网”各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输送容量仅20万千瓦。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数量少、容量小,输送容量仅2-3万千瓦。
而且只联上几个县。
电网建设滞后将严重制约水能资源开发[4]。
(三)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具有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和土地辽阔、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显著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
具有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州内有5个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有16种农业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金奖和优质产品称号。
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是“川南粮仓”,现已列为国家和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地区。
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的经济作物显露优势。
烤烟色泽好,纯度高、保火力强;甘蔗平均亩产在5吨以上,最高可达15吨,平均含糖量1315%;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达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特点。
境内有野生动物达66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兽类7种、二级保护兽类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38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8种。
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400多种,被称为川南的中草药“宝库”[2]。
特殊的气候、地质地貌既带给凉山州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目前凉山州内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低下,这些现状制约着凉山农业的发展。
(四)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现有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泸沽湖风景名胜区、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冕宁彝海、雷波马湖、会理龙肘山—仙人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冕宁冶勒和螺髻山自然保护区)。
还有多处著名的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有:被誉为川南胜境的邛海和泸山,集险、秀于一体的螺髻山曾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还有高原明珠泸沽湖,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公母山,有童话世界韵味的木里寸冬海子,有钟灵毓秀的雷波马湖,大熊猫之乡的美姑大风顶,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万里云山入画图的会理龙肘山,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观———百万亩飞播森林。
变化万千的西昌黄连土林人文景观主要有:高科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会理,宗教圣地灵山寺、木里大寺。
还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岩画、唐宋塔楼、明清高阁。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会理会议遗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皎平渡遗址[2]。
凉山民族文化也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凉山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项目还不太丰富。
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质量不高[5]。
(五)凉山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从2001年以来凉山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2001年为16014亿元,2002年为17810亿元,2003年为20214亿元,2004年为250156亿元。
四年间增长了近100个亿。
按照国际惯例将凉山州内的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却有所不同(见表1)。
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见表2)。
851表1 凉山州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可比价)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1913%4318%3619% 2002年1614%5010%3316% 2003年1515%5312%3113% 2004年3417%4310%2213%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统计年鉴》表2 凉山州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3730332002年3532332003年3334332004年333631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虽然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程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4年突然增长很大幅度。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大,但在2004年时贡献率回落到了2001年时的水平。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不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逐渐在减少。
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同时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凉山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很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
占总就业人数8018%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创造了3313%的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闲置,大量劳动力资源没能转化为国民财富。
凉山地区的经济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二元性。
我们用二元结构指数(d I)来规定判定二元结构水平。
令Ag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ag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定义二元结构指数为:d I=A g3ag/(1-A g)(1-ag)d I越大,表明二元结构程度越高。
通过计算得到凉山州2004年的二元结构指数为2107,远远高于全国的0142,其经济结构的二元程度相当深。
因为凉山州社会经济经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解放前凉山州许多地区处于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社会,1949年后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随后又在凉山州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
现代工业的出现,凉山州的经济社会中形成了两种结构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包括渔猎经济、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分工与交换不发达;一个是由国家移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大工业经济,而且这两个部门之间长期互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