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情及民俗民风

合集下载

凉山州彝族传统民居介绍

凉山州彝族传统民居介绍

凉山州彝族传统民居介绍一.彝族民居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

民间有俚语:“彝人住高山”。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

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

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

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

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

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

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

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礼仪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彝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凉山高寒山地,彝族人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农作物。

在播种、耕耘、收割等各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农耕礼仪。

播种前,彝族人民会进行祭祖仪式。

他们会到田间地头,点燃香火,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

同时,他们还会杀鸡宰羊,将鸡血羊血洒在田间地头,以示驱邪避灾。

耕耘时,彝族人民会进行耕牛仪式。

他们会选择一头健壮的牛作为耕牛,用它犁地耕田。

在耕牛仪式中,彝族人民会为耕牛准备祭品,祈求耕牛能够为主人带来好运和丰收。

收割时,彝族人民会进行祭神仪式。

他们会到田间地头,燃起篝火,祭拜神灵,感谢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

同时,他们还会将收割的农作物带到村里的广场上,与村民们一起分享劳动成果。

除了农耕礼仪外,凉山高寒山地彝族人民还有许多与农耕生活相关的传统习俗和信仰。

例如,他们相信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神秘力量保佑它们生长,因此在耕种期间不能喧哗吵闹,以免
惊扰到这些神秘力量。

这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不仅丰富了彝族文化,也使得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礼仪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彝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礼仪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的主要风俗:
1. 火把节: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彝族舞蹈:凉山彝族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披毡舞》、《大刀舞》、《跳月》等。

这些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 婚俗:凉山彝族的婚俗非常独特。

传统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求婚、送聘礼、迎亲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喝酒,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4. 饮食文化:凉山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彝族人喜欢吃烤肉、荞麦面、酥油茶等传统食品。

此外,凉山的酿酒文化也非常悠久,著名的有“凉山酒文化博物馆”。

5.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主持祭祀、卜卦、治病等活动。

以上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风俗和传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展示了凉山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凉山概况

凉山概况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凉山概况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凉山旅游,祝您们在这里玩得开心、愉快,我叫谢艳霞,很荣幸为大家讲解,希望我的讲解会使您们满意,如果您们有什么要求或问题,请及时告诉我,我将尽力满足大家。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3,79%。

海拔约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称之为“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称,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凉山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司马迁、诸葛亮、忽必烈、徐霞客、马可.波罗等都有曾在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在会理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彝海与彝族首领歃血为盟。

凉山是一个资源十分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

他囊括了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

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

凉山自然风光雄奇秀美,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民族民俗风情别具特色。

著名的有泸沽湖、邛海、螺髻山、马湖等风景名胜区;大风顶、冶勒等自然保护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西昌地震碑林等。

为进一步加快全州发展步伐,构建和谐凉山。

全州上下抢抓机遇,正在为建设经济腾飞、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足的新凉山而努力奋斗。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对当地彝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地势起伏较大,高山深谷纵横交错。

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首先影响了彝族的居住方式。

在高山地区,彝族多选择依山而建的碉楼式建筑,用石头和木材搭建而成,既能抵御寒冷的气候,又能防御外敌入侵。

而在河谷地带,房屋则多为土木结构,以适应相对温和的气候和便利的交通。

气候方面,凉山地区气候多样,既有高寒山区的寒冷气候,也有河谷地带的温暖湿润气候。

这使得彝族的服饰民俗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高寒地区的彝族服饰厚重保暖,多采用羊毛、羊皮等材质,色彩以深色为主。

而在温暖的河谷地区,服饰则较为轻薄,色彩更为鲜艳,且装饰更为丰富。

在饮食民俗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样显著。

由于山地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彝族人民主要种植荞麦、土豆等耐旱作物。

这些作物成为了他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山区丰富的野生资源,如菌类、野菜等,也被纳入了他们的餐桌。

为了保存食物,彝族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腌制和熏制技术。

交通的不便也是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

这使得彝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有限。

这种封闭性在语言、歌舞等民俗方面得以体现。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其语言结构和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彝族的歌舞,如达体舞,节奏欢快,动作粗犷有力,充满了山地民族的豪放与热情。

在宗教信仰和祭祀民俗方面,凉山的自然环境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山、森林、河流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彝族人民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例如,火把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就是为了祈求消除虫灾、保佑庄稼丰收。

在婚姻民俗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过去彝族的婚姻范围相对较窄,多在本部落或相邻部落之间进行。

而在现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丧葬民俗中,凉山的自然环境也有所影响。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地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居住。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凉山民族的生活、文化、传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我进行了一次凉山民族的调研。

调研发现,凉山州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在凉山州各县都分布广泛,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农业方面,彝族和藏族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传承了千年的耕作和养殖技术,种植大米、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禽家畜。

而布朗族、阿昌族等一些小族群则以狩猎、捕鱼为生。

凉山州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习俗等都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彝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款式独特,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而藏族的传统服饰则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闻名。

此外,彝族、藏族等民族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舞、藏族的藏戏等,都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凉山州的少数民族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教育问题是凉山州少数民族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学校设施不完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和通信不便,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凉山州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改善凉山州少数民族的生活。

首先,加大投入,在教育方面提供更多资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凉山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通过本次调研,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凉山州的民族文化和问题所在。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凉山州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采取相应措施,为凉山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大凉山

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大凉山

家乡的风俗--大凉山
我的家乡位于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大山里---大凉山。

是中国西部山脉,是大雪山的支脉,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大凉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个别高峰近4000米,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差异性较大,主要景点有泸沽湖、彝海结盟遗址、灵山寺等。

其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

那里有着神秘美丽的泸沽湖,从攀枝花驱车前往泸沽湖。

没有高速路,只有崎岖的山路,回家的路上总会有人晕车,有人高反。

开车很久才能看见几户人家。

那里住的都是彝族人,大山里没有公交车,卡车喷上绿色油漆拉一个帆布篷,就是当地的交通工具。

孩子们到县城上高中要坐这样的车,五六十公里颠簸路走上两个小时,五十元路费。

他们上学不管年龄,读到几年级就一起读。

文理科还是老式的纯文纯理科。

每次过年回家,坐着这一路坐车,我看着绵延不绝的山,逐渐开始理解爸爸妈妈走出大山是有多么不容易。

但是当我翻过一座山,然后眼前又有一座山,咬牙翻过眼前的山,后面又有一座山等着。

就这么一座一座的山,真的会让人感到绝望。

当地的土特产还有野生花椒、苦荞、土豆野苹果。

野苹果规模不大,零散的生长,但那里交通并不发达,而且运输成本高,因此很多产品都会被滞销。

国家的扶贫办好在修了很多和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凉山与外界交流更顺畅!
我虽然没有居住过在大山深处,但是一座一座的山,已经逐渐消耗掉了我所有美好念想。

住在家乡那些天,虽然住宿条件不好,但是我觉得很安心。

因为看到厨房升起炊烟,我就知道这就是人间。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凉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州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北起大渡河,南极金沙江,东抵四川盆地,是川滇古陆隆起带,有着高原,山地,峡谷,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最高海拔有5938米,最低处海拔305米。

被称是“世界的地址博物馆”,凉山州幅员6300多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省那么大。

辖西昌,盐源,美姑,越西,木里等十七个县市,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

首府西昌是凉山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文明的航天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方,总人口470余万,有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傈僳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纳西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凉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最后废除奴隶制的地方,也是我国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

凉山过去鲜为人知,诸葛亮曾说他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说到凉山都会把同荒凉联系在一起,其实凉山并不凉。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立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西汉的司马迁,蜀汉诸葛亮,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都在这里有过游历和活动的记载。

凉山州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源,是攀西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也曾跨这里得天独厚。

首先,丰富的气候资源,凉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降雨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显著特点,有着丰富风能和太阳能。

二水力资源,凉山州境内有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及其支流50多条,水量充沛,流速快,落差大,含泥沙量小,水资源十分的丰富。

三凉山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幅员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00多平方公里。

安宁河两岸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的粮仓,已列为国家和省的重点农业开发区。

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州森林覆盖率28.6%,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有飞播林和各种经济林。

草地覆盖40%以上,优良饲草上百种。

州内的野生草本植物更是丰富,已发现药用植物2400多种,有“川南中药草宝库”之称。

全州共有4000余中植物,1200余种,和近千种微生物,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

五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大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现已探明矿种82种。

其中富铁矿,铜,锌,锡,银等中矿储量居四川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氧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稀土矿床。

有特大型和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

适合建设综合性和集团性工业基地,凉山是未来的“工业天赋”,是中国的乌拉尔,
六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不仅有着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无论是凉山皎洁硕大的月亮,还是明媚灿烂的阳光,是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川南胜景的邛海泸山,还是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无不向往。

自2006西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全州目前共有4A 级景区四个,3A级景区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

凉山名族风情浓厚,这个名族,主要是指彝族。

彝族是凉山的主体民族,关于彝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在解放前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形态,抗拒外来文化,也封闭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少与外民族交流,凉山彝族完整的保留了几千年来的彝族古老文化。

彝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古老民族,由于历史上迁徙时间和居住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所地,什乍,依诺三大方言区,后来也被称为大裤脚,中裤脚,和小裤脚。

虽然这些地区的方言在发音上有所不同,但地区间的交流也没有什么障碍。

彝族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

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带多聚居。

一个血缘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则几户,多则几十户,血缘较近的各支分散相邻。

按彝族习俗,儿子结婚后需另外建房居住,父母随最小的儿子居住。

彝族的饮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独特的风格。

主食型食物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

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

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

饮料类主要为酒,彝族待客以酒为主,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

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称为“吃绝业”。

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彝族的礼仪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婴儿诞生是件大喜事,按照传统习俗要举行许多仪式。

这些仪式主要有降生礼、出户礼、祝福礼、拜望礼等,以示庆贺。

少女成年,要举行成年仪式。

彝族少女成年的换裙仪式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俗称“换童裙”。

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最佳婚龄是17、19岁。

女子如果过了17岁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年礼。

彝族人热爱生命,认为有是有灵魂的,即使死去,也只是身体的死去,灵魂仍然存在,所以彝族的葬礼也是非常隆重的,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
彝族的节庆多彩多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主要的节庆有:彝族年。

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