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机制。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帕夫洛夫提出了古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和改变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还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影响。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记忆过程,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

2.2 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操作阶段再到抽象逻辑阶段。

2.3 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2 文化心理学理论:柯尔霍斯特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3 社会发展理论:沃尔科特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

四、生物学理论:4.1 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进化机制,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浮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者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者削弱。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味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五、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描述了人类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冲突。

通过了解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发展过程和生活经历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个体生命周期中最初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依赖他人的主要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并发展基本的安全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了适当的照顾和满足基本需求,他们将培养出信任他人的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经历了疏忽或虐待,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他人的倾向。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探索自主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学习并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

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合适的自我控制和独立性。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合理的自主性支持和赞赏,他们将培养出自信和决策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了严厉的限制和批评,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决策困难。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期(3-6岁)在学前儿童期,个体开始发展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识。

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合适的责任感和产生创造性的能力。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规范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培养出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反,如果个体受到了过分的限制和指责,他们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和丧失创造力的倾向。

第四阶段:童年期(6-12岁)童年期是个体开始培养自信和社交能力的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个体的自尊心和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反,如果个体受到了贬低和排斥,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个体面临身份认同和独立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自身的身份认同,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适当的身份探索和支持,他们将培养出明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十分一致。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

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肛门阶段一致。

3、主动性对内疚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

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一致。

4、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

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生殖阶段。

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6、亲密对孤立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不存在与它或以后的心理社会阶段相对应的阶段。

7、繁殖对停滞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8、自我完整对失望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

——我找不到比自我完整更好的词来表述它。

(1963,第268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

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

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

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里克森认为,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

所有的人在生命中都面临着八种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或冲突。

无论某个特定阶段的冲突成功解决与否,个体都会在生物成熟和社会要求的推动下进入下一阶段。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阿德勒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界,而且对教育、社会工作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出生至1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喂养和爱护,他们会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

相反,如果他们饱受忽视或虐待,他们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

这个阶段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信任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产生兴趣。

他们渴望自己决定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果他们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自主性和积极性。

否则,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缺乏自信心。

3. 3岁至6岁:倡导与罪恶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试图从他人那里学习,并与同伴互动。

如果他们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认可,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否则,他们可能会产生罪恶感和低自尊心。

4. 6岁至12岁:勤奋与劣等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圈子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他们得到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他们将培养出积极的努力和竞争意识。

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劣等感。

5. 青春期:认同与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认同问题,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如果他们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将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清晰的目标。

否则,他们可能会陷入角色混乱和自我怀疑。

6. 成年早期:亲密与孤独阶段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寻找长期的伴侣。

如果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他们将形成稳定的个人和家庭生活。

相反,如果他们面临孤独和缺乏支持,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内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一、儿童发展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传感期: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 操作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和表达。

- 具体操作思维期:儿童开始具备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只限于具体的对象和事件。

- 形式操作思维期:儿童具备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处理抽象的概念和推理问题。

2. 爱因斯坦情感发展阶段理论- 依恋阶段:婴儿形成基本的信任与依恋关系。

- 自我和情感的认识阶段: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懂得调节。

- 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建立阶段:儿童学会与他人建立互动和合作的关系。

二、青少年发展1. 克里斯滕森身份认同理论- 冒险和探索期: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

- 混乱期:青少年在身份形成中经历困惑和矛盾。

- 责任感和成熟期:青少年逐渐接纳自我身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

2.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性激情期:青少年面对自我身份和性欲望的内外冲突。

- 困境和抗拒期:青少年逐步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倾向,面对性取向的挑战。

- 成熟期:青少年建立稳定的性身份。

三、成年期发展1. 马尔科夫区域辅助性习得理论- 探索阶段:成年人开始探索个人和职业发展道路。

- 满足和参与阶段:成年人逐渐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满足感,并融入社会。

- 责任和责任阶段:成年人承担起家庭、工作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

2. 中年转折期理论- 抗拒和否定阶段:成年人面对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抗拒和否定自己的年龄。

- 探索和调整阶段:成年人努力探索新的兴趣和生活目标,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 接受和成就阶段:成年人逐渐接受自己的年龄,并感到满足和成就。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的详细介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来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遗传因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塑造来改变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和知觉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体通过不断的观察、思量和理解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来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社会化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沃尔波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经历一系列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能力的差异,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轨迹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主和自由的,个体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释了人的发展和行为,并对于教育、社会化和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发展提供了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个体和社会的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 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 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Animism)
☺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 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 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
☺ 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 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 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 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第二章 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
第四节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 皮亚杰简介
☺ 生平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20 世纪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最有影响 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 授,卢梭研究的所长。 1918年(22)获博士学位 1921年受瑞士日内瓦大学邀请任卢梭研究 主任及后任所长 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 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2)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性(concrete)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 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如:通过数手指和摆弄糖果等实物来计算,识字要 有图片或事物才能理解字义。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
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
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
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
的是哪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
☺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

(2)前运算阶段(2~7岁)
☺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 有泛灵思想,但不普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言语
•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 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 著作
40多本专著 200多篇文章 最重要的著作是《智力心理学》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 1、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 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 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又有阶段。 ▪ 第二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 具体运算:
这种思维一般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运算是零散的不能组成一个结构整体。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
☺主要认知特点:
具体的逻辑推理 守衡性(conservation) 群集结构(groupment)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守恒(conservation)能在变化的情况下 把握事物的本质。
(2)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Animism)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 机和意愿;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 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 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认知特点:
❖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 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Object permanent)
❖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 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 “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
☺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一个特定概念
特点:
• 观念性:是一种内化的动作,既能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 守恒性:能在变化的情况之下,把握事物的本质。
• 可逆性: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即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又能向相反方 向运转。如1+1=2,它的相反就是2-1=1
• 系统性: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了因果联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两个小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 如语言
☺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主要智慧(认知)特点
☺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 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 直觉性(concrete) ☺ 泛灵论(Animism) ☺ 自我中心言语
(2)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 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各阶段出现有一定的次序。 ▪ 第四,前一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 ▪ 第五,两个阶段之间非截然划分。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