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实验

合集下载

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

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

氮氧化物 ( O )作为一类重要的空气污染 N 物, 主要包括一氧化氮 ( O 和二氧化氮 ( O ) N) N : 另 ,
非催化还原法 、 催化分解法 、 液体吸收法 、 微生物 法、 吸附法等。其 中吸附法工艺相对简单 、 易于 自
外还有 N 、 、 2 等。据中国科学技术研究 N N0 所发 布 的 国家 能源 基 本 构 想报 道 ,我 国 20 00年
的体积比约为5氧气含量10温度为22的条件下分别用质量为5g7g9g的活性万方数据40万方数据庞成勇等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4i口处的no增长缓慢从而使穿透时间增长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0
20 年 1 06 2月
能 源 环 境 保 护
E e n嘧 脚 l 】 ∞瑚 noe 0 m 啪 t砸 n
反应温度 、 气含量、 氧 活性炭的预处理等 因素对 N x O 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不 同种活性填料对于吸 附性能影 响显著。吸 附荆的质量、 气含量增加 , 氧 穿透时间变长 ; 气 体中 N O 的体积百分 比变大,穿透时间先增长后下降, N 在 O 的体积 百分比约为 2 %时 5
id. h f c ftek n f e T ee e t ido o h AC, ema so h t s f AC, mp rt r , x g n c n e t t n a d p e e t n t eau e o y e o c nr i n rt ame t e ao r
Vo . 0, . 1 2 No 6 De , O 6 c. 2 O
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
庞成 勇 , 李玉平
( 京理 工 大学化 工与 环境 学院 , 北 北京 108 ) 00 1 摘要 : 用活 性 炭进行 了氮氧 化 物 (O ) 吸 附试 验研 究 。讨论 了活性 炭种 类 、 充质量 、 应 N x的 填

实验五 活性碳吸附实验

实验五 活性碳吸附实验
染料水600mL,置于搅拌机上,以200r /min转速搅拌15min。
3、取下烧杯,静置15min。
4、取上清液测定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吸光度。
五、实验数据
表一 确定废水的最大吸收波长
染料的浓度mg/L
吸光度
0
0.000
5
0.086
10
0.156
15
0.216
20
0.283
25
0.343
30
0.415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mg/g)表示。所谓吸附量是指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
的吸附质的重量。本实验采用粉状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染料,达到吸附平衡后,用分光光
度法测得吸附前后有机染料的初始浓度C0及平衡浓度Ce,以此计算活性炭的吸附量qe。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二者之间
的关系曲线为吸附等温线。以lgCe为横坐标,lgqe为纵坐标,绘制吸附等温线,求得直线斜率1/n、截距lgK。
三、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
1、可调速搅拌器;2、烧杯1000 ml;3、721型分光光度计;4、pH计或精密pH试纸、温度计;5、大小烧杯、漏斗;6、粉状活性炭;7、:100mg/L活性艳蓝KN-R染料废水;8、0.45微米的滤膜。
0.225
14.89
1.17
0.97
-0.01
12800
0.027
2.96
0.47
1.04
0.02
以lgCe为横坐标,lgqe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如下。
由于最后一组中活性炭浓度过大导致上清液中悬浮部分颗粒物,无法较好测定吸光度,因而取其组的二次滤液偏小。从上图可以看出,误差较大的点应舍弃。故做下图,作为吸附等温线。

活性炭吸附气体中氮氧化物实验装置的设计开发

活性炭吸附气体中氮氧化物实验装置的设计开发
Ab ta t A x rt d la s x e i n a u i wa e in d a d d v lp db s gt ei t e la s r t n po esa d ame i s r c n o yfr e c n e e p r ii e me t l nt s d s e n e eo e y u i oh ma b op i rc s n d g n h s o un o c v td c a c  ̄.ti u i c n a crn o i ea s rt n n e pin o x ntiei la s x e i n . r f t ae h ro ai h s nt a crr p l ht b op i g a d d mr t f y l d t cen ee p r s h o o o r n he me t T e e p r nsrs l s  ̄vdta te ce n e e ii c h x e i t eu t h e h t l s f ce yw ud a u t o踟 % i il K eta nh u .t ea t ae me h a n l mo n t nal t r  ̄ h n a o r h ci td te r v c a c a b d v l e p n ta d i b u 0 n a d s o d b e e eae .T f x ei n l u i h  ̄ n e c l n h ro l e  ̄u d b e e t n a o t ml n h u e rg n r td os e p r re 9 l me t n t¥o N a x el t a e p r r n e e oma c . f Ke o d a t ae h ro l a s  ̄t n o y i ie e ei na u i; e i n e eo e t yw rs c v t d c a c a ; b o i ; x nt d ; x r i o r p me tl nt d s n a d d v ll n g  ̄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
本实验旨在研究活性炭材料在吸附过程中的性能和效果。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孔隙度和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

通过实验确定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以为其在工业和环境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
1.活性炭的原理和特性
1.1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活性炭的物理特性和表面结构
1.3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2.实验设计和方法
2.1活性炭的选择和准备
2.2吸附试剂的选择和制备
2.3实验装置和操作流程
3.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吸附平衡实验
3.1.1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2吸附剂颗粒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3吸附剂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吸附动力学实验
3.2.1吸附速率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2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3吸附剂可重复使用性能的评估
4.吸附实验的结果讨论
4.1吸附平衡实验结果分析
4.2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4.3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前景
5.实验改进和未来研究方向
5.1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5.2活性炭的改良和性能提升
5.3活性炭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活性炭吸附过程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效果受到吸附剂用量、颗粒大小、pH值、吸附速率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炭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吸附材料,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于改进实验方法、提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色度、某些离子以及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速率,被吸附物质浓度对吸附也有影响。

此外,PH值的高低、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活性炭间隙和连续吸附的方法确定活性炭对水中某些杂质的吸附能力。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加深理解吸附的基本原理;2、掌握活性炭吸附设备操作步骤,包括吸附工作过程和再生过程。

二、实验原理吸附是发生在固-液(气)两相界面上的一种复杂的表面现象,它是一种非均相过程。

大多数的吸附过程是可逆的,液相或气相内的分子或原子转移到固相表面,使固相表面的物质浓度增高,这种现象就称为吸附;已被吸附的分子或原子离开固相表面,返回液相或气相中去,这种现象称为解吸或脱附。

在吸附过程中,被吸附到固体表面上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吸附质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吸附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面都受着同等大小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使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过程为物理吸附;另一方面是由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过程为化学吸附。

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的结果。

当活性炭在溶液中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活性炭吸附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在活性炭表面的浓度均不再变化,而达到了平衡。

此时的动态平衡称为活性炭吸附平衡。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1) PH计或精密PH试纸、温度计;(2)大小烧杯、漏斗;(3)活性炭吸附柱;(4)自配废水;(5)恒位箱注:A、B都为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工艺流程图四、实验步骤1、配制水样,使其含COD50~100mg/L;2、用高锰酸盐指数法测定原水的COD含量,同时测水温和PH;3、在活性炭吸附柱中各装入活性炭并进行洗清,至出水不含炭粉为止;4、启动水泵,将配制好的水样连续不断地送入活性炭柱内,控制好流量;5、运行稳定5min后测定并记录各活性炭柱出水COD或浊度、色度;6、连续运行2~3h,并每隔60min取样测定和记录各活性炭柱出水COD、浊度或色度;7、停泵,关闭活性炭柱进、出水阀门,并进行活性炭再生;8、打开反冲洗阀门与反冲洗进水阀门;9、启动水泵,将清水以较大的速度送入活性炭柱内,带走活性炭中的杂质实现再生目的;10、运行5min后,停泵,关闭反冲洗阀门及进水阀门。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

二、实验原理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活化处理的炭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强大的吸附能力。

通过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能够吸附并固定气体、溶液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活性炭吸附仪;
试剂:活性炭,甲苯溶液。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将活性炭样品加入活性炭吸附仪中,调节仪器参数,使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 将甲苯溶液滴加到活性炭吸附仪内,记录下溶液滴加的时间和滴加的量。

4. 观察活性炭的吸附过程,记录下吸附过程的时间和活性炭的颜色变化。

5. 当活性炭吸附饱和或滴加完甲苯溶液后,关闭吸附仪,取出活性炭样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甲苯溶液滴加的时间和量,并观察活性炭吸附过程的时间和颜色变化。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活性炭对于甲苯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能够将溶液中的甲苯吸附并固定在其孔隙结构中。

同时,通过观察活性炭的颜色变化,我们也可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和吸附饱和点。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和吸附能力。

活性炭在工业和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水处理、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有助于我们正确选择和使用活性炭材料,提高其吸附效果和利用率。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研究更多类型的吸附材料提供了基础。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2、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其基?原理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V(C0?C)qe?m式中 qe—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mg/g;V—污水体积,L;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mg/L;m—活性炭投加量,g;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吸附等温线,通常用Fruendlich式加以表达。

qe?K?Cn式中 K、n—是与溶液的温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e、C相应之值,将式上式到对数后变换为下式:1lgqe?lgK?lgCn将qe、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振荡器一台;2、分析天平一台;3、分光光度计一台;4、250mL三角烧杯5个;5、100mL容量瓶6个;6、活性炭(粉状和粒状);7、亚甲基兰。

8、活性炭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四实验步骤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①配制浓度为50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②用十倍稀释法依次配制浓度为5mg/L、1mg/L、0.5mg/L、0.1mg/L、0.05mg/L、0.01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③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值(吸附波长为665nm),记录到表1中,绘制标准曲线;④取5个250mL的三角瓶,用天平分别称取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的粉活性炭投入三角瓶中,每瓶中加入100mL50mg/L 亚甲基兰溶液;⑤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震荡器的速度要由小变大,但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将活性碳粉粘到瓶壁上),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停止振荡。

最新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最新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最新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以及影响吸附效果的各种因素,如活性炭的类型、粒径、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和pH值等。

实验方法:
1. 材料准备:选取两种不同来源的活性炭样品,分别为木质活性炭和果壳活性炭。

2.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恒温水浴、磁力搅拌器、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配制一定浓度的目标污染物溶液。

b. 称取一定质量的活性炭样品,加入到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中。

c. 在设定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使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使活性炭充分吸附。

d. 经过一定时间后,使用离心机分离活性炭和溶液。

e.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污染物的浓度,从而计算吸附率。

f. 改变实验条件(如活性炭粒径、pH值、吸附时间等),重复上述步骤,获取不同条件下的吸附数据。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木质活性炭和果壳活性炭对目标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木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略高于果壳活性炭。

吸附效果随活性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加,且在pH值为7左右时达到最佳。

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率逐渐增加,但在达到某个时间点后,吸附率的提升趋于平缓。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吸附率的下降。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并找到了优化吸附效果的条件。

这些发现对于实际的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因素,如共存污染物的影响、活性炭的再生能力等,以提高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实验
5.1 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活性炭吸附广泛应用于防止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或有毒气体进化领域。

用吸附法进化NO X尾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通过吸附剂的物理吸附性能和大的比表面将尾气中的污染气体分子吸附在吸附剂上;经过一段时间,吸附达到饱和。

然后使吸附质解吸下来,达到进化的目的,吸附剂解吸后重复使用。

本实验采用玻璃夹套式U型吸附器,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媳妇进化浓度约2500ppm 的模拟尾气,得出吸附进化效率和转校时间数据。

应达到以下目的:①深入理解吸附法进化有毒废气的原理和特点:②了解活性炭吸附剂在尾气进化方面的性能和作用。

③掌握活性炭吸附、解吸、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技术。

5.2 实验原理
活性炭是基于其较大的比表面(可高达1000m2/g)和较高的物理吸附性能吸附气体中的NOx。

活性炭吸附NOx是可逆过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吸附平衡,而在高温、减压下被吸附的NO X又被解吸出来,活性炭得到再生。

在工业应用中,由于活性炭填充层的操作条件依活性炭的种类,特别是吸附细孔德比表面、孔径分布以及填充高度、装填方法、原气条件的不同而异。

所以通过实验应该明确吸附净化尾气系统的影响因素较多,操作条件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方法的技术经济性。

5.3 实验的装置、流程、遗弃或试剂
5.3.1 实验的装置、流程
本实验采用一夹套式U型吸附器,如附图8所示。

吸附器内装填活性炭。

实验装置及流程如附图9所示。

5.3.2 实验设备规格及试剂
(1)吸附器硬质玻璃,直径d=15mm,高度H=150mm,套管外径D=25mm,1个。

(2)活性炭果壳,粒径200目。

(3)稳定阀YJ-0.6型,1个。

(4) 蒸气瓶体积V=5L,1个。

(5)冷凝器1只。

(6)加热套M-106型,功率W=500W,一个。

(7)吸气瓶1个
(8)储气罐不锈钢,容积V=400L,最高耐压P=15kg/cm3,1个
(9)空气压缩机V-0 1/10型,排气量Q=0.1m3/min,压力P=20kg/cm2
(10)真空泵2XZ-0.5型,抽气量Q=0.5L/min,转数N=140r/min,1台
(11) 医用注射器容积V=5ml,V=2ml,各1只
(12)721型分光光度计1台
(13)调压器TDGC-0.5型,功率W=500W,1台
(14)对氨基苯磺酸分析纯1瓶
(15)盐酸萘乙二胺分析纯1瓶
(16)冰醋酸分析纯1瓶
(17)氢氧化钠分析纯1瓶
(18)硫酸亚铁工业纯1瓶
(19)亚硝酸钠工业纯1瓶。

5.4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前根据原气浓度确定合适的装炭量和气体流量,一般预选气体浓度为2500ppm左
右,气体流量约50L/h,装炭量10g.吸附阶段需控制气体流量,保持气流稳定;在气流稳定流动的状态下,定时取净化后的气体样品测定其浓度;确定等温操作条件下活性炭吸附NOx 的效率和操作时间,当吸附效率低于80%时,停止吸附操作,开始对活性炭进行解析。

解析前将吸附系统管路关闭,开启解析系统阀门,然后通入水蒸气对活性炭加热,使吸附在活性炭上的NO X解析出来,竟冷凝器后,NO2和水蒸气一起被冷凝成稀硝酸和亚硝酸混合物液,解析完成后停止向吸附器通水蒸气,并继续对保温加热套通水蒸气加热干燥活性炭,以便为下一个实验操作过程作好准备,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NO2吸收。

(2)检查管路系统,使阀门e、f和a关闭,处于吸收系统状态。

(3)开启阀门a、b和c,同时记录开始吸附的时间。

(4)运行10min后取样分析,此后每30 min取样一次,每次取三个。

(5)当吸附进化效率低于80%时,停止吸附操作,关闭阀门a、b和c。

(6)开启阀门e、f和d。

置管路系统于解吸状态,打开冷却水管开关,向吸附器及其保温夹层通入水蒸气进行解吸和保温。

(7)当解吸液pH值小于6时,停止解吸,关闭阀门e和f待活性炭干燥以后再停止对吸附其保温夹层通蒸气。

(8)实验结果取样分析有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具体步骤参见环境监测。

5.5 实验结果讨论
(1)活性炭吸附NO X随时间的增加吸附进化效率逐渐降低,试从吸附原理出发分析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及操作时间。

(2)虽吸附的温度的变化,吸附量也发生变化,根据等温吸附原理简单分析吸附温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解释吸附过程的理论依据。

(3)本实验实际采用的空数为多少?通常吸附操作空数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