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合集下载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 句:“九死南荒吾不恨” (1分)。 • 人生态度: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 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 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 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 感而放弃诗句。
• ②随遇而安。海南在别人眼中是荒蛮之地,但是 作者认为此地风景奇绝,冠绝天下,正所谓“此 心安处是吾乡"。
• 如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①直抒胸臆。重重打击磨难,作者却 说“不恨”,蛮荒之地,作者却说“奇绝”;
• ②倒因为果(翻因为果)。尾联第一句“九死离荒 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 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 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人生态度?
•是如何表现的?
• 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 表现的?
• 人生态度:
• ①乐观豁达。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 河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鲁叟,即孔子,他曾慨叹"道不行,乘棵浮于海"。

轩辕,即黄帝。

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是写诗人在船玉夜行所见,也含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而久作亦有晴时之意。

B.颈联中“空余”二字说明诗人虽然一再被贬,但还没有丧失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

C. 以黄帝奏成池之乐比拟大海波浓之声,同时暗写心境,“粗识”是谦逊的说法。

D.全诗回顾了在南方流放的经历,情调高昂,可见苏轼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胸襟。

16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2)险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两句揭示了人们经受艰苦磨炼的益处。

15.C(不是比拟,是比喻。

不是"谦逊",应该是诙谐。

)16.直抒胸臆。

诗人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表达出诗人的豁达。

(2分)借景为喻。

诗歌前四句借"参横斗转""苦雨终风"喻自己所受的种种打击、迫害;"欲三更"也解晴""云散月明"比喻人生的黑暗终于结束;"天容海色"澄澈清明,喻自己风霁月的人格,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歌鉴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歌鉴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歌鉴赏作者:徐中玉赵山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新党章惇等人复居要职。

绍圣元年(1094)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州治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耳(州治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苏轼这才遇赦内迁廉州(州治今广西合浦)。

六月二十日夜自海南岛渡海北返,诗人感慨万端,遂有此作。

首二联写渡海时所见。

首联“参横斗转”,在中原是天将黎明时的景色,海南纬度较低,星象有所不同,但也表明三更将近,离天亮已经不太远了。

“苦雨”是久雨,“终风”是终日刮的风,可见在此之前,飘风骤雨,终日不断,但“苦雨终风”毕竟也有停歇之时,仿佛老天也懂得人心望晴、不可违逆一般。

次联即就“晴”字进一步展开描绘。

云散月明,玉宇无尘;风恬雨霁,水波粼粼。

好一个宁静的海上明月夜!古人论诗,讲究有言外之意。

本诗前半,如纪昀所评:“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瀛奎律髓刊误》)这四句是写自然界的晴阴晦明,却又象征着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是写眼前景物,却又包含着弦外之音。

又据《晋书·谢重传》,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三、四两句正是暗用这一典故。

意思是说,政敌对自己的种种诬蔑不过象浮云蔽月,如今已经散尽;自己的内心本来磊落坦荡,就象寥廓海天一样澄澈清明。

五、六两句再就“海”字展开联想,抒发感慨。

五句想到当年孔夫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如今自己既已渡海北返,可不必嗟叹“道”之“不行”。

六句想到黄帝(即轩辕)曾经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并借音乐对“道”作了一番阐发(见《庄子·天运》),如今自己置身大海之上,倾听波涛之声,也象倾听黄帝的《咸池》之乐一样,粗略认识了一些玄妙之道,这样,对于个人的得失进退也就不那么耿耿于怀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姿,苏轼觉得十分的赏心悦目,于是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最开始只被人们认作写的是西湖美景,后来才发现苏轼写的是一名舞妓,
而这位舞妓便是王朝云。
王朝云的地位虽不及前面两位王夫人,却是最懂苏轼的伴侣,也是三位女性中
苏轼赠诗词最多的那位。如果说王弗是苏轼的贤内助,而王闰之是位贤妻良母
苏轼的空明 空明就是: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依然热爱它。 空明就是:深情地活在这薄情的人间。 空明就是:哪怕掉在了深沟里,也依旧要仰望星辰, 空明就是:让每一个日子就像鲜花,一朵一朵绽放。 空明就是:我已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我们,也如苏轼,把人生之 路,当成修行之路,一路走来 ,疗愈自己,更疗愈他人,慢 慢地,见了自我,见了天地, 也见了众生!
有一天,欧阳修说:“某医生向患者询问生病的原因,患者说自己乘船时遭遇 了风浪,受到惊吓后而生病,于是医生就从船舵上,刮下一些船老大长年手握 留下的汗渍粉末,与丹砂、茯苓等药物相配,给患者服用,竟药到病除……” 苏东坡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欧阳修,欧阳修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本草注别 药性论》一书上记载:‘止汗,用麻黄根节和用旧的竹扇的粉末,服下’,这 说明‘医者意也’貌似儿戏,实则多有应验,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 苏东坡对中医药也很有研究,他对医生“以意用药”所谓的一些偏方颇不以为 然,于是对欧阳大师反唇相讥:“按照您这种说法,那么喝了伯夷的洗手水, 就可以以此治疗贪心;吃比干吃剩的食物,就可以改掉谄媚的习惯;舔一舔樊哙 用过的盾牌,就可以医治胆怯的毛病;闻一闻西施的耳环,就可以治疗天生的 丑怪残疾了。”
《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yǔ),天公为下曼陀雨。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

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这首诗是元符三年(1100)苏轼北归夜渡琼州海峡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真切描绘了渡海夜景:参横斗转、风住雨停、云散月明、海天澄清。

然而,正如纪昀所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

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指物譬喻,有所寄托。

诗中的景物不仅仅是渡海时的具体环境,而且是时局的象征:滓秽太清的章之流被黜,朝廷恢复清明,襟怀澄澈的诗人终于洗脱垢辱。

借景寓意,意与景融,自无痕迹。

末二句的豪壮宣言,掷地有声,表达了诗人对南荒的热爱和赞美,更是充分体现了诗人坚持操守的信念和豪迈旷达的襟怀。

贺裳《载酒园诗话》云:坡诗吾第一服其气概。

后至垂老投荒,夜渡瘴海,犹云: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此胸襟,真天人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赏析一】诗歌从渡海所见开笔。

看似写景,实说自己的命运雨过天晴。

颔联用《晋书谢重传》事。

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曰: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作者以此表达自本澄清而陷害者居心不净。

颈联中鲁叟即孔子。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也力主改革弊政而道不行。

孔子想去海外行道而没去;苏轼去了也无法行道,因此,空余鲁叟乘桴意罢了。

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廉州,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

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赏析三】白的。

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

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

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五六句是议论。

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关于乘桴的主意。

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

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

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

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精神。

那天夜里渡海,是东坡终于被朝廷召回,要从海南回到中原了。

所以这里写的天容海色,是政治的天容海色,也是诗人渡海那夜时所见真实的天容海色。

连日的阴雨,终于露出了青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3)

“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 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朗读指导
朗读应做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读出停顿和句调。 3、要有感情,读出重音,变换语调。
激情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平缓深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州一绝(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6、从这首词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朗读指导
全词押平声韵(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且适当拖长,而不押韵句的尾 字为仄声,音调宜高,短促。这样交替变化,音节和谐, 刚柔相济。
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奇崛,读时 宜用较高的音调,吐字有力。上片结尾两句宜用升调。下 片感情由深沉到豁达,诵读时音调由低——较高——高, 速度宜由慢——较快,以表达引人向上的意蕴。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①参(s 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的是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形容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的是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的是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的是贬谪海南。

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的是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的是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 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这 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 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 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 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 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 “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 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 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 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 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 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 “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 《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 明之时的景象。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 “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 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 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 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 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 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 “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 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
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 (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 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 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 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 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 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 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 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 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 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 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 “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 “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 贯而下,灵动流走。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 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 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 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 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 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 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 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 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 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 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 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 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 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 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 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 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 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 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 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 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 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 乃不如微云点缀。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 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 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 “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 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 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 不得签书公事。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 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 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 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 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 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 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 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 句所写的一切。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 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 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 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 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 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 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 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 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 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 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 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 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 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 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 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 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 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 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 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 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 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 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 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 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 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 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 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 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 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 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 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 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 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 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 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 上“行道”的。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 也见于言外。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 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 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 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 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 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 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 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 “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 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 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 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 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 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 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从这里可以 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 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 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 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 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代·苏轼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
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 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 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 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 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 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 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注释:
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 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 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 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 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 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古诗文系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简析:
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
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 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 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 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 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 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 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 这是一种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