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王朝如何走向灭亡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最终覆灭在清末,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延续至今。
想知道各朝代是什么灭亡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
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
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
如人祭和人殉等;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中国各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精简版)

中国各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精简版)王朝有兴起,也有灭亡,好像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宿命。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历代封建王朝最长的都没有超过300年,不经让人想去探寻这些王朝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下面就一起盘点中国历史上个王朝灭亡的原因。
一、夏朝时间: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灭亡原因:1、内部生产力衰退;2、外部环境不稳定;3、统治阶级腐朽;4、夏“桀”昏庸无道,统治无能。
二、商朝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灭亡原因:1、奴隶主贵族生活奢侈腐朽,实行活人祭祀和殉葬;2、奴隶主和平民、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3、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国力空虚,加剧国内矛盾;4、战争俘虏太多,商纣王没有处理好,导致阵前反水。
三、周朝时间: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灭亡原因: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让周王朝雪上加霜;2、周厉王横征暴敛,烽火戏诸侯,废长立幼等让诸侯对西周离心离德;3、周天子式微,诸侯开始称霸;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5、分封制度导致周天子权利越来越弱,东周建立后,成为名义上的天子。
四、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灭亡原因:1、强势统一后,没有给予人民时间休息、恢复;2、政策法规过于残酷,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原六国贵族势力没有彻底清除,留下了复辟的种子;4、秦二世统治能力有限,朝廷有赵高等奸臣乱政。
五、汉朝时间: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灭亡原因:1、吕后开启了汉朝外戚势力干政的先河,之后外戚和宦官势力轮流登上舞台,无休止争斗;2、娃娃皇帝太多,导致外戚掌权的多;3、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4、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5、黄巾起义是最终的导火索,中央已经无力控制局面。
古代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古代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古代,众多王朝如璀璨的星辰般升起,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陨落。
这些王朝灭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
本文将尝试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矛盾、外族入侵、自然灾害、领导无能、军事失败以及文化衰退等八个方面,探讨古代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当官员们贪婪成性,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时,国家的政治体系将逐渐失去效能。
民生疾苦,赋税沉重,导致民众对政权失去信任和支持,从而加速王朝的衰败。
二、经济崩溃经济崩溃是王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王朝的经济体系出现严重问题时,如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农业生产衰退等,民众的生活水平将大幅下降。
经济崩溃往往导致社会动荡,民众对政权的不满情绪加剧,最终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
三、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指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当王朝无法有效调和这些矛盾时,社会将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贫富差距加大,民不聊生,都可能成为推动王朝灭亡的力量。
四、外族入侵外族入侵是导致古代王朝灭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外部势力强大到一定程度,能够突破王朝的防线时,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将受到严重威胁。
如果王朝无法有效抵御外族入侵,最终可能导致政权的覆灭。
五、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也可能成为王朝灭亡的推手。
当自然灾害频发且严重时,国家的生产力和民生将受到严重打击。
如果王朝无法有效应对这些灾害,恢复生产和民生,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不稳。
六、领导无能领导无能是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王朝的领导者缺乏远见、智慧和能力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和处理内外事务。
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无法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和最终灭亡。
七、军事失败军事失败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王朝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失利时,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将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军事失败也会导致军队的士气低落和民众的失望。
长期的军事失败可能引发民众对政权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
清朝的灭亡历史趋势

清朝的灭亡历史趋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清朝灭亡的历史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清朝政治上的衰落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建立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形成,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皇权达到顶峰。
然而,后期清朝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政治体制开始出现困扰无数的问题。
官僚制度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逐渐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满和民众的反抗。
清朝政权逐渐丧失了对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政治动荡不断加深了清朝灭亡的危机。
其次,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朝在建立初期实行了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制度,这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掌握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与之相比,清朝的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长期以来,清朝的财政困难和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导致了国家的逐渐衰弱。
同时,清朝在内地的种植封建经济也未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使得土地集中化、民众负担加重,进一步破坏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的崩溃是清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的军队虽然在建立初期曾经取得过一定的战争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军队的衰败日益显现。
首先,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军队内部的团派纷争导致了军队的组织混乱和指挥失灵。
其次,由于清朝政权的削弱以及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使得清朝的军队经常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迫于列强的侵略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推进,清朝军队在战争中频频溃败。
这加速了清朝军事力量的崩溃,最终导致其无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
最后,文化的变革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在建立初期依靠满洲族群的特殊身份来维持统治,对其他民族实行了歧视政策。
这引发了在中国各地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并形成了各种反清运动。
同时,自19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这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政权的危机。
许多知识分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并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漫长而又发展变迁很丰富的社会形态。
自西周时期开始,至清朝满清王朝被推翻,这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为几个朝代的政治灭亡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政治腐败造成社会不稳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通常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的稳定是农业生产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两个方面共同促成的。
然而,在各朝代的封建社会里,政治腐败经常导致国家的财政恶化、官员唯利是图、民众生活困苦等问题出现,这都会干扰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也会引起对封建社会统治合法性的质疑,从而促成了某些朝代的政治灭亡。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经常出现官民矛盾、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最终促成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在唐朝时期,唐朝王朝的后期腐败也是导致唐朝短暂的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一些叛乱和革命也同时诞生,此类革命的代表如黄巢起义、安禄山割据等。
二、异族侵略导致统治瓦解中国封建社会多属于大一统政治体系,统治阶级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继承、战争、统一等方式来维持对社会的统治。
因此,封建社会中存在较强的政治纪律,一旦瓦解,那么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最终导致封建王朝的政治灭亡。
在历史上,由异族统治的朝代往往面临比汉族王朝更多的封建社会问题。
如隋朝和元朝等就是异族维持较短时间的王朝,这些王朝的政治体系、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重要官员的选拔标准、民族文化的传统、制度结构的底层规定等方面,往往与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差异。
而当异族王朝的统治不能得到稳妥维持时,封建社会往往由此面临的改变,有可能最终导致异族王朝的政治灭亡,也可能导致与传统封建社会不同的新政权的产生。
三、民族觉醒造成政权瓦解民族觉醒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种大发展,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这种现象。
在一些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民族觉醒往往是直接催生了这些王朝的政治灭亡。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在不同的时期执掌着中华大地。
然而,它们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兴衰变迁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起、辉煌、衰退和灭亡的过程,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王朝的兴起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往往是通过农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城邑和贵族制度,随着国家的形成,王朝也逐渐兴起。
最早的中国王朝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当时夏王朝由大禹建立,并统治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夏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的建立。
接着,在夏朝衰落后,商朝兴起。
商朝统治者以商汤和商武丁为代表,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商朝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周朝的崛起与商朝的灭亡有关,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荒淫无道,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最终,周武王发动了“伐纣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二、王朝的辉煌中国古代王朝在兴起后往往会经历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往往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是两个最为辉煌的王朝。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法制和货币制度。
在秦朝统治下,中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时期。
汉朝统治者不仅经营内政,扩大疆域,还积极外交,与西域国家和中亚国家发展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三、王朝的衰退尽管王朝在辉煌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们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衰退的阶段。
造成王朝衰落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权力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其次,经济萧条也是导致王朝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者逐渐增加了财政开支,并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和社会动荡。
封建王朝灭亡的规律

封建王朝的灭亡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经济问题、军事失败以及外部的入侵等。
以下是封建王朝灭亡的一些常见规律:
1. 政治因素:统治者权力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
宫廷斗争、皇位争夺也常常引发内乱,削弱国力。
2. 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常常引发农民起义。
3. 经济问题:过度的战争开支、财政负担加重、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4. 军事失败: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军事上的失败会导致国土沦丧,国力大幅削弱。
5. 外来入侵:周边国家的军事压力,特别是当国家内部矛盾激烈,国力衰弱时,容易受到外敌的入侵和侵略。
6. 统治者个人因素:如统治者的无能、昏庸或荒淫无度,不能有效治理国家,也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7. 思想文化因素:思想僵化,文化保守,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导致国家的落后和衰亡。
8. 制度因素:封建社会的制度可能逐渐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无法通过制度内的途径解决。
9. 自然因素:如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也会导致农业生产减少,民不聊生,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10. 民族融合与分裂:民族的融合与分裂也对王朝的命运产生影响,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
以上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不尽相同,但都难以逃脱这些规律的影响。
王朝消亡的真实原因与历史借鉴

败。前者是行政监察与对 民众 申诉的接
受处理 ,后者主要就是接 受处理民众的 申诉 ,相当于接待 民众 访 。
从政治制度 的设计来看 ,一个正常 的国家 ,自有检察机关处理腐败案件 ,
因为官员腐败本来就是犯罪行为 ,而检
专制制度的根本缺陷是什 么?首先
察机 关正 是针对 犯 罪而设 的机 关 。 日
监察的公正 ,官员报酬太低引起贪污泛
滥 ,中国 传统 文化 的 缺 陷 ,等 等 。但 是
训都应该再作深入研究 ,以作为现在反
将这些都作为 中国古代政治容易滋生腐 败的原因 ,仍 然是难以给出最有力解释 的。最有力的解释应该是能够清楚地说 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且相应地提 出解决之道 。
的原因。
同派系 ,争相利用监察制度打击迫害对
手 ,有时会出现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一 些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背后其实是残
酷的政治斗争 ;有时皇帝会在监察制度
之外使用特务政治 ,对 臣民实行严密监 视,甚至可以任意逮捕 、杀害对朝政不 满的 人士 ;由于实行 的是 自上而下的监
当我们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及
每 个 王朝 来 看 ,在 长 期 的斗 争 之 后 ,往
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具有很高的独立 ,
它独立于行政机关 ,直接在皇帝领导下 开展工作 ,它也直接外派监察御史分别 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 。应该说这样的制 度设计对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中国是 适宜 的。并且它也确实发挥了较好 的作 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腐败的滋生与 蔓延 ,使历代专制王朝得以维持。仅有 监察机关还不够 ,每个专制王朝都有派
史上很好的政治制度 ,如果达到其理想 状 态 时 ,都会 取得 良好效 果 ,政 治安 定 ,经济繁荣 ,人 民生活幸福 。 中国历 史上 开明君主严于律 己、虚 心纳谏 ,能够领导统治集团达到较高程 度的清廉 与高效 ,贞观之治就是最 有名 的例子 。但是专制制度的根本缺陷使它 必然走向衰落 ,中国历代专制王朝 的盛 极而衰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世 界其 他文 明 国家 的历史 也 证明 了这一 点。这就是为什 么民主是世界发展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不出去的腐败周期律:专制王朝如何走向灭亡?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腐败,是古代专制王朝难以根除的顽疾,和专制王朝相伴始终。
但是,腐败的表现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呈现出周期规律。
大致来说,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仅以清朝为例,看看这个腐败周期的表现。
顺治皇帝入关的时候,王公大臣们还保留着不少关外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作风,和晚清官场的贪墨胡为形成鲜明对比。
有些贪官污吏在明朝没有遭到惩处,卖国求荣、归顺清朝后却因为贪污而遭到严惩,即使立有建朝大功者也不能免罪。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亲自对朝野官员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共有969名官员因为违法违纪问题而受到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
此后,朝廷对官员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康熙年间,天下欣欣向荣,国库开始充盈,但朝廷继续保持相对廉洁。
当时的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费只及明朝的1/8,廷苑规模只有明朝的3/10,甚至还出现了于成龙这样堪比海瑞的一代廉吏、万古楷模。
接下去的雍正年间,腐败问题有所抬头,但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严刑峻法,自上而下对腐败保持高压,处罚了上至亲兄弟,下至地方胥吏的腐败分子。
因此,腐败势力在清康、雍、乾盛世的前期,还不敢公开抬头。
乾隆时期,腐败现象走出谷底,开始强劲上扬。
乾隆四十年以后,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
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
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狭制,无可如何”。
官场已经和市场无异,政务也变异成了商品。
进入嘉庆、道光时期之后,官吏的腐败堕落呈恶性膨胀之势。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细微吏员,玩忽职守、敷衍怠政,“岁久相沿,几成积习”。
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官场一切公事,皆点缀了事,就连御林军官兵都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
咸丰以后,清朝加速腐败,百姓怨声载道。
天地会曾在告示中称:“照得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太平军颁布的檄文则说:“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
”可见,腐败问题不仅放大了其他社会矛盾,对晚清乱象推波助澜,还要为清朝的灭亡和晚清中国的沉沦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样的“腐败周期律”并不只存在于清朝,放到其他朝代也同样有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套用现代用语,就是官场中人的“信仰”不断丧失。
所谓的信仰,在古代官吏的身上体现为对儒家道德的认同,对仁、义、礼、智、信的个人操守的坚持,对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执政理念的实践。
在王朝建立之初,新政权的君臣们因为亲身经历了前一个朝代的覆灭过程,或深受其害,或是前朝的背叛者,因此,他们对腐败问题和人亡政息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对个人操守比较坚持,再加上社会刚走出混乱,百废待兴,他们的进取心也比较足。
所以,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政治清明,君臣廉洁。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连剥皮抽筋、诛灭满门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为什么?因为他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元朝贪官污吏的剥削迫害,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父母死后连包裹尸体的破草席都没有,还是幼小的朱元璋和哥哥拖着双亲尸体去荒郊野地埋葬的。
此后,朱元璋当小沙弥、做乞丐、扛枪造反,真正是苦大仇深,和贪官污吏有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在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一接到某人贪污或枉法的报告,很可能就联想到贪赃枉法的元朝官员、父母的悲惨结局。
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在朱元璋时期还会有好日子过吗?遗憾的是,这种仇恨会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消失,进取心也会在安逸中被消磨殆尽。
朱元璋的忆苦思甜,对嘉靖、万历等后辈皇帝是没有作用的。
清朝定鼎中原的实际主持人、摄政王多尔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
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亦不得用,所以贤者皆抱恨隐沦,不贤者多夤缘幸进……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
”这样的认识,清朝的末代摄政王载沣是万万没有的。
就连清朝中期的曹振镛,虽历事三朝,也只有多磕头少说话的认识。
第二个原因,皇帝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单单说皇帝,而不说大臣呢?因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条条权力线索、不同的官僚系统,最后都要归结到皇帝那里。
随着朝代更替,君主专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到了清朝,相当于丞相的军机大臣们都只能跪着记录皇帝的旨意,皇上由此实现了绝对的独裁。
因此,皇帝个人的优劣关系到整体政治的好坏,也是政治清明与否的重要因素。
同时,皇帝是贪赃枉法最大的受害者。
官吏贪污的公款说到底是皇帝腰包里的,胡作非为败坏的是皇帝的圣旨律法,不作为则是将皇上的谆谆教谕当做耳边风,分明是把皇帝当做买单的冤大头。
更可气的是,贪官污吏们腐败的恶果却要由皇帝来承担:国库被掏空,民心被弄丢,政务被败坏,最后皇上的江山也危险了。
所以,皇帝比任何人都有反腐肃贪的动力和要求。
在实践中,权力越大,皇帝就越辛苦。
高度专制的君主政体对皇帝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皇帝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因为他要日理万机,每天翻阅如山般的奏折和文件。
从汉武帝开始,每天就有太监不断地把竹简抬过来让他批阅,到雍正皇帝时虽然竹简已经改为纸张,但他每天还是要挑灯夜战批阅文件,只能在凌晨的时候睡上几个小时。
每天面对文山、案牍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工作,没有超强意志力和职业道德的人是接受不了这份终身职业的。
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就为要不要按时上班和开会,和大臣们闹了一辈子的矛盾,而万历皇帝则干脆拒绝履行皇帝的职责,躲进深宫几十年不出来。
其次,皇帝还要有健壮的身体和极强的能力。
既然不断地把权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要承担越来越大的工作量。
皇帝的工作是终身的,一天都不能停止,还要在纷繁复杂的危机、难题、抱怨、告状、申诉、邀功和鸡毛蒜皮中发现真相,分清轻重缓急,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份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们总是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西汉的刘邦,东汉的刘秀,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北宋的赵匡胤,清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都是真刀真枪在社会动荡中杀上来的。
他们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对自己亲手奠定的江山十分珍惜,所以干起活来不会抱怨,更不会逃避。
然而,即便是像朱元璋那样对腐败恨之入骨的工作狂也不能根绝腐败,那我们又怎么能奢望那些生在温柔富贵乡中,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子孙后代们会更加尽职做得更好呢?因此,皇帝的能力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反腐倡廉的力度一代不如一代,腐败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宽松。
第三个原因,作为腐败主体的官僚系统越来越强大。
无论什么样的信仰,什么内容的政策方针,都需要官僚系统来落实和执行。
强大而稳定的官僚系统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大特色。
一般来说,在王朝建立之初,草创的政府机构规模还很小,官吏人数也不多,加上信仰尚在、皇帝出色,所以官僚系统的腐败并不突出。
但几代人之后,官僚系统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很容易背离应有的宗旨,发展出独立的逻辑。
那是一套保守、中庸的逻辑,以自私求利为目的。
于是,官僚系统的部门利益超过皇帝和百姓的利益,也超越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利益。
最可怕的是,随着机构与人员的膨胀,官僚系统独立的逻辑会不断强化,整个系统会越来越强大。
嘉靖皇帝即位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帝登基之际,用登基诏书的形式裁撤编制外人员14.87万人,仅口粮一项每年就可为朝廷节省漕粮153.2万石。
应该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却遭到了官僚系统的激烈反对。
此后,杨廷和上下班都要由嘉靖皇帝特旨派遣的上百名禁军团团护卫,否则便会有生命危险。
因为,裁员不仅直接损害被裁撤掉的官吏的切身利益,而且损害了与之相关联的圈子、部门的利益,多少人的生计和发展,多少部门的面子和权力都寄托在上面,他们哪能善罢甘休,能不把杨廷和视作头号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吗?所以,不断有人整杨廷和的黑材料送到嘉靖皇帝的案头,甚至朝杨家射箭,或者埋伏在杨廷和上朝的必经之路旁行刺。
最终,杨廷和在强大的官僚系统面前败下阵来。
这个事件警告后人,给官僚系统“瘦身”是异常危险的事情。
官吏们身处官僚系统之中,目的已经不是为国为民,而是纯粹追求个人利益。
金字塔形的结构决定官员要想获取更多的利益,必须向上攀爬,追求升官。
于是,王朝发展到中期,官僚系统无不以钻营为能事,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嘉庆初年,被官场斥为迂腐而遭流放的洪亮吉把官员分成模棱、软弱、钻营、苟且四种类型,并感慨地说:“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
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这样的官场风气,使得各级官吏将公事视同虚设,甩开膀子贪赃、乱作为和不作为。
比如清朝中后期,军队极端腐败。
军官们的腐败手段远比不上直接管理百姓、负责财政和司法的文官们广泛,可他们依然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搜刮手段,如吃空额、克兵饷、冒功请赏、参与走私、贩卖鸦片等等,大小军官“全不以军务为事”,“寡廉鲜耻,营私肥己”,部队中官兵关系紧张、派系林立、纪律散漫、操演废弛,以至于出现水兵不识水性,骑兵没有马的怪事。
就是这样的军队,清朝一直整顿不得,更是裁撤不得。
因为军队的官僚系统已经强大到欺上瞒下、抗拒监督的地步了。
乾隆年间,甘肃赈灾案爆发,牵出集体腐败的甘肃官场,其中仅布政使王亶望一人即贪污白银三百余万两。
若依法办事,甘肃府道以上官员要为之一空。
这显然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乾隆不得不从宽处理,法外开恩,没有将甘肃官员全部拿下。
但即便如此,仍有56名甘肃官员被杀,46人免死发遣,而革职、降调、罚赔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官僚系统的集体腐败也产生了强大的力量,让执法者投鼠忌器,不敢依法办事。
王亶望是捐纳做的官,乾隆皇帝认识到“纳资授官,本非善政”。
他的孙子道光皇帝也感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
”可祖孙俩就是不能废除捐官。
直到八国联军把北京给占了,光绪皇帝才终于痛下决心,以上谕形式明确严禁全国捐纳买官。
然而,因为捐纳涉及到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官府的财政收入、人情网络等等,所以一直到清朝灭亡,捐纳行为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