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省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贵州省都匀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

贵州省都匀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2期贵州省都匀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黄水英(都匀市种植业发展中心,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通过多种核心技术构建整体生态链良性循环,能够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构建农业废弃物全消纳、零排放及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系统。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解决耕地质量下降、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因此,以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为例,通过厌氧发酵种养模式、堆肥发酵种养模式、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等的应用阐述其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发展模式;都匀市0 引言2021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

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

由于农村畜禽养殖对乡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为了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所以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十分重要。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实践分析1.1 厌氧发酵种养模式1.1.1 种养一体化模式(企业小循环)分析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中心,周边配套有充足的农田、果林或茶园,养殖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以后,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可以作为农田肥料;对沼渣进行深加工,处理后的沼肥有机肥用于代替或部分代替化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沼气可作为燃料、发电能源[2]。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厌氧发酵装置、好氧处理设施,沼液或肥水的贮存设施,输送设备、田间利用管网与配套设施等。

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及参数分析——以新余市南英沼气站CSRT工艺为例

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及参数分析——以新余市南英沼气站CSRT工艺为例

农业工程学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1期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及参数分析以新余市南英沼气站CSRT工艺为例徐怀志万里平龚贵金陈芬(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338000)摘要本文以新余市渝水区南英沼气站CSRT工艺为例,介绍了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运行情况,并对系统参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运行最适温度为32~33益,原料的总固体浓度为6%~10%,需要监测罐体pH值及氨氮情况,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研究可以为沼气工程稳定运行提供相关参数和参考。

关键词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参数;CSRT工艺;产气量;发电量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176-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7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冤:Operation and Parameters Analysi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Biogas Projects:Taking the CSRT Process of Nanying Biogas Station in Xinyu City as an ExampleXU Huaizhi WAN Liping GONG Guijin CHEN Fen(Jiangxi Zheng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Ltd.,Xinyu Jiangxi338000)Abstract Taking the CSRT process of Nanying Biogas Station in Yushui District of Xinyu City as an example,the oper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biogas projects was introduced,and th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operating temperature was32-33益,the total solid concentration of raw materials was6%-10%.The pH value and ammonia nitrogen of the tank should be monitored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This study provides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reference for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biogas project.Keywords large and medium-sized biogas project;operating parameter;CSRT process;gas yield;generating capacity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和主要供港生猪产地,其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生猪养殖占比最大[1]o据统计,江西省每年粪污排放总量约1.27亿t,其中生猪粪污占65%,约0.83亿t,粪污治理形势严峻[2]o2016年以来,随着我国畜禽粪污治理推进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畜禽粪污集中治理模式应用日趋广泛[3]o我国大型沼气工程多采用CSTR工艺,其发酵原料总固体浓度为6%左右豊大中型沼气工程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目o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省级特色小镇和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特定区域(以下统称改革区域),加强规划环评宏观管理,制定项目准入环境标准,编制环评审批负面清单,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以“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模式创新环评审批验收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当前环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同时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更精准的“管”,促进更大幅度的“放”,为实体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改革内容高质量编制改革区域规划环评,制定改革区域统一的项目准入环境标准,编制改革区域环评审批负面清单,根据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推行以下改革措施。

(一)免于环评手续。

对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外的建设项目,除环境影响或环境风险较大的新兴产业外,无需履行环评手续。

(二)网上在线备案。

对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要求,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在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前,在线自行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办理备案手续。

吉林省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

吉林省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

吉林省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李延国李建军任慧赵红星黄雷杨眉孙雪娇欧志鹏何禹张航Summary: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水资源缺乏及水肥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和产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解决该难题最有效的一项重大技术,更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控水减肥一个关键途径。

本文对吉林省水肥一体化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水肥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同时明确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方向,实施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解决水、粮食安全的必然途径。

Key:水肥一体化;水肥耦合;微滴灌;发展前景1概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是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是作物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导致我国大部分土壤结构改变,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土壤盐化碱化加重,同时也加剧了地表径流的水质污染,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危害。

由于缺水与肥料的不合理施用,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健康、高效发展。

因此,节水与减少肥料的使用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也是发展民生的重要选择。

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根据作物需求,对水分和肥料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实现水肥耦合,使水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水肥利用效率。

它的意义不只是节水节肥、环保高效,更重要的是,它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所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2.1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政策导向201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中提出扩大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2015年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到40%以上;2012年国办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CD1]2020)》,提出加强水肥一体化的集成应用;201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总则》,规定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案和主要模式,对指导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与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2016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CD1]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在吉林中西部推广玉米、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强调与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667m2均可稳定增产粮食200~300kg,每667m2均节水150m3;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沼液田间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沼肥充分高效利用,保障优质农产品生产。

新时期推进山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考

新时期推进山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考

新时期推进山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考近年来,我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特别是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其中,沼气、秸秆、节能炉灶,太阳能热利用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了农民喜爱和社会认可。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农业部提出“巩固成果,优化结构,建管并重,强化服务,综合利用,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导向,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新能源,实现多能互补,为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优质、清洁、经济、可靠的现代能源;积极培育农村能源新的产业,为新农村提供更好节能产品和服务;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创造更多新模式新技术;以项目为抓手,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以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一、山西农村能源建设实践与成效农村能源建设,是在农村开展农业农村废弃物能源转换和资源化开发利用。

我省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主要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人畜粪便沼气发酵及“三沼”综合利用;二是秸秆能源开发及秸秆气化、秸秆地暖、炭化、液化(制取乙醇);三是以秸秆、木屑、果木剪枝等生物质原料生产成型燃料及节能炉具普及推广;四是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俗称吊炕)普及推广;五是农村清洁新能源,如太阳能热和光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1、发展概况山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起步于80年代初,在建设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探索、试点示范、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

(1)起步探索。

80年代,针对我省农村能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农村居民依靠铲草皮、挖草根来解决烧水做饭等用能的现状,我省在闻喜、安泽等县开展了燃料改进和优质化能源开发的户用沼气池、省柴灶、节燃炕、太阳灶等试点建设的试点探索工作,在没有电网偏僻山区开展“畜力发电”试点工作。

(2)试点示范。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农村能源建设又拓展到生态环境建作者:杜艳萍1 温建卉2赵 力21、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2、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设领域,在保护植被资源、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作重点也从增加能源供应总量转为优化能源结构。

2022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2022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一、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典型案例1.辽宁朝阳三江村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将原有燃煤锅炉替换为2台6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以秸秆捆为燃料,为农村社区、中心小学、镇政府、商户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9万平方米。

实际运行情况:2019 年运行以来,年消耗秸秆近7000吨,解决了三江村周边15000 亩地秸秆处理难题。

综合效益情况:相比传统燃煤锅炉,供暖成本显著下降,年可替代标煤3500 吨,减排二氧化碳8700 吨,实现了村镇居民冬季清洁供暖,减少了秸秆焚烧、随意丢弃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案例特点:利用供暖期与秸秆收获期吻合的特点,将秸秆就近就地进行能源化利用,替代了燃煤,降低了供暖成本,探索了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有效途径。

2.山西长治上党区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

该项目建有5个生物质供热站,安装11 台共54 蒸吨秸秆打捆直燃供暖锅炉,为上党区二镇三乡七个村3673 户,以及学校、敬老院、超市、村委会等公用设施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42 万平方米。

实际运行情况:2018 年建成运行,年利用秸秆 5 万吨,供暖期间农户室内温度不低于18℃。

综合效益:项目年可代替标准煤 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6.2 万吨,秸秆收储运和供热运行可提供5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相比用煤年可户均减少取暖支出3000多元。

案例特点: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克服了“煤改电”“煤改气”气源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制约瓶颈,实现了农村地区清洁取暖。

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典型案例3.宁夏青铜峡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供暖项目。

该项目建设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基地 1 处,以园林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和秸秆等为原料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为周边生物质集中供暖站和农户取暖提供燃料。

实际运行情况:2014 年运行以来,采用企业+农村合作社、企业+农村经纪人模式,收集半径100 公里内的原料,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 6 万吨,为青铜峡市各乡镇公共场所13.25万平方米和6000 户农户清洁取暖提供燃料。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119号提案的答复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119号提案的答复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119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0.06.19•【字号】•【施行日期】2020.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循环经济发展正文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119号提案的答复许峥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在全省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我省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一是推进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我省成立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县政府逐级签订责任状,制定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及考核办法等。

2017-2019年,我省争取中央8.2亿元扶持22个畜牧大县,2018年起省级每年统筹2个多亿元支持非畜牧大县,整省推进资源化利用。

2019年底,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

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组织开展部省示范创建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制定生猪等6个主要畜种养殖场建设规范,2019年全省创建493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新增3个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打造一批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畜牧业新典型。

加大对规模畜禽养殖监管力度。

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建立排污权相关制度。

2017年我省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目前我省在排污权制度体系建设、排污权机构建设、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排污权储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推进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

加快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高附加值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落实秸秆还田目标任务,规范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政策。

2019年度,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4300万亩,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财政部秸秆补贴政策

财政部秸秆补贴政策

财政部秸秆补贴政策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央财政继续支持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并选择部分地区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地方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一、工作目标与原则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秸秆综合利用和地力培肥为主要手段,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在上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得到加强,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

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优先支持秸秆资源量大、禁烧任务重和综合利用潜力大的区域,整县推进。

二是多元利用、农用优先。

因地制宜,多元利用,突出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重点,科学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

三是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二、实施区域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根据秸秆综合利用和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两项内容确定实施区域。

围绕加快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以下简称试点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北京、天津市可结合相关工作要求、立足自身财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试点省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重点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集中投入,提高试点效率。

其他省份主要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工作,要根据耕地质量实际状况,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选择部分重点县建设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示范区,综合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治理退化耕地等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省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起,在全省着力推进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根据“十三五规划”和相关项目支持政策,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体部署,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为切入点,推广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集成创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以“三大循环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着提高,沼气产能和使用率、沼气产业化程度显着提升,绿色农产品和绿色能源生产贡献率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一是整体化设计。

要选准示范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依据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禀赋和沼气工程基础,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合理规划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形成完整、通畅、闭合的循环链条。

二是菜单式选项。

要依据选择规划的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围绕保障沼气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三沼”的综合利用,根据“填平补齐”原则,菜单式选择所需建设内容,确保产业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通畅,确保模式内容、配套技术成熟可行。

三是市场化运作。

要发挥企业积极性,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着力建立多方共赢的市场化机制,建立可靠的赢利模式,吸引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循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循环产业链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建设和运营,保障模式可持续运行。

四是政策性引导。

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等资金政策,支持关键环节建设,落实沼气发电、有机肥利用等政策,引导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2017年起,每年重点支持建设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30个左右,以规模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着提高,沼气产能和使用率、沼气产业化程度显着提升,绿色农产品和绿色能源生产贡献率明显提升。

2.绩效目标示范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基本进行了粪污减量化改造,粪污含水率普遍不高于95%,粪便、秸秆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沼气工程全年全天候持续稳定运行,沼气、沼液、沼渣等全部充分合理利用或达标排放,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建设内容(一)县域大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建设1.技术路线以规模养殖重点县为重点,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引入第三方集中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专业化投资建设主体,以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核心,重点支持规模化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展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建设,推进沼气发电上网、提纯入网、加压灌装加气或“镇村微管网联供”等高值利用,推进沼肥综合利用或精深加工有机肥,促进县域大循环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简称“县域大循环”)。

2.建设规模2017年,以建成或在建的新余罗坊、彭泽马当、鹰潭余江、赣州定南等规模特大型沼气工程或生物天然气工程为基础,开展县域大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建设或总结。

3.建设内容(1)原料收储和预处理子系统推广规模养殖粪污减量化及全量便捷收集技术模式,推广水稻机械化低茬收割及打捆等离田利用技术模式;建设规模养殖畜禽粪便的收集、输送设施设备,农作物秸秆的收集、仓储和预处理设施设备。

(2)沼气发酵子系统按照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推广高浓度、高温度、高产气率等高效沼气发酵工艺,建设进出料、厌氧发酵、增温保温和搅拌等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全自动化智能操控系统和远程在线监测平台。

(3)沼气利用子系统推进沼气发电上网、提纯入网、加压灌装加气或“分布式镇村微管网联供”等高值利用,按照相关设计、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等标准,建设沼气脱硫脱水、气柜、管网等沼气发电与气热电利用系统;建设沼气提纯,接入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加压灌装、CNG运输及加气站、分布式镇村联供CNG供气站等多元用气设施设备。

(4)沼肥利用子系统推进沼肥综合利用或精深加工有机肥,按照沼肥加工、施用技术等标准,建设高浓度沼液、沼渣存贮设施,有机肥加工生产,推广沼肥、有机肥特色农产品绿色种植生产。

(5)循环机制子系统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试点PPP模式机制,开展养殖粪污全量化处理试点,试点“一县一法人”的第三方企业养殖粪污特许经营许可,推行养殖场粪污台账制度。

(二)区域中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建设1.技术路线以分布式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密集区为重点,以区域内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核心,推进社会化沼气服务,以专业化运营企业为主体,重点支持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三改二分”养殖粪污处置模式,推广粪污减量化改造和粪便、污水分离处理,高浓度、中高温沼气发酵工艺,推广沼气发电、联户供气、沼气保暖等多元全量利用,沼肥就地就近通过配送综合利用,促进区域中循环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简称“区域中循环”)。

2.建设规模2017年,在全省计划建立11个以上示范点,开展区域中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建设。

3.建设内容(1)原料收集和预处理子系统推广“三改二分”养殖粪污处置模式,重点进行养殖粪污减量化改造,建设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收集、固液分离设施设备,粪污暂存、运输和预处理设施。

(2)沼气发酵子系统按照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推广高深度粪污集中高效厌氧发酵处理利用、低浓度污水分离厌氧发酵工艺,改造现有沼气工程,完善建设进出料、厌氧发酵、增温保温和搅拌等设施设备,保障沼气工程持续稳定运行。

(3)沼气利用子系统建设沼气工程脱硫脱水等净化设备,气柜、管网等沼气发电输配系统,建设沼气发电、联户供气、沼气保暖等多元全量利用设施设备。

(4)沼肥利用子系统推广沼肥就地就近综合利用,建设沼气工程配套沼渣、沼液贮存池、田间沼肥贮存池和沼肥运输设备;建设低浓度沼液多级生物净化沟塘、肥水一体化利用设施。

(5)循环机制子系统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立沼液沼渣就地消纳和区域加工配送机制,引导第三方专业化沼气服务企业和网点托管沼气工程运行管理,引导试点建立专业运营机构(或沼气发电机4S店),引导沼气服务企业和网点开展沼肥配送服务,提高沼气工程运行效果,打通种养“藩篱”。

(三)主体小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建设1.技术路线鼓励以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主体,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中小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通过社会化沼气服务,提高沼气使用率,配套种养生产,沼肥就地就近利用,发展主体小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简称“主体小循环”)。

2.建设规模2017年,以南昌市新建区、瑞昌市、修水县、芦溪县、乐平市、浮梁县、余江县、信丰县、会昌县、赣州市赣县区、万年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吉安市青原区、永新县、新干县、吉安县、抚州市东乡区、南城县等20个县(市、区)为重点,建立20个示范点,开展主体小循环沼气生态农业示范。

4.建设内容(1)原料预处理子系统推广“三改二分”养殖粪污处置模式,养殖场进行粪污减量化改造,建设养殖场畜禽粪便收集和预处理设施。

(2)沼气发酵子系统按照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推广粪污全混合厌氧发酵工艺,改造现有沼气工程,完善建设进出料、厌氧发酵、增温保温和搅拌等设施设备,保障沼气工程持续稳定运行。

(3)沼气利用子系统配置沼气脱硫脱水等净化设备,建设气柜、管网等沼气输配系统,配套联户供气、沼气保暖、沼气发电等利用设施设备。

(4)沼肥利用子系统推广沼肥就地就近综合利用,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沼渣、沼液贮存池、田间沼肥贮存池和沼肥运输设备;建设肥水一体化利用等设施。

(5)循环机制子系统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立沼液沼渣就地消纳配送机制,引导试点建立专业运营机构和网点,托管沼气工程运行管理,开展沼肥配送服务,提高沼气工程运行效果。

三、工作要求(一)统一认识,合力推进推进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是农村沼气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各地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促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的高度,推动示范建设。

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以县级为主,省、市协助,打造“县域大循环”示范,每年全省建立2-3个示范点;以县级为主,设区市协助,打造“区域中循环”示范,每年每个设区市建立个2-3示范点;以县为主,打造“主体小循环”示范,每个重点县建立1-2个示范点。

(二)积极主动,规划选点各地要依据“十三五规划”,根据基础条件和地方支持力度,选准示范项目和模式。

要按照“三大循环模式”建设要求,作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立项主要条件,严格审核、提前储备。

要利用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省级财政专项、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各方资源,支持循环链各个关键环点建设,引导各方力量,投资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领域。

各地前期未能实施的沼气工程项目资金,经过清理后可按程序重点调整支持区域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各设区市在4月15日前将遴选示范点情况(见附表)汇总报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备案。

(三)强化支撑,创新发展各级农村能源环保主管部门要以示范建设为平台,调动全省农村能源环保系统技术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投身打造江西升级版“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热潮。

建立全省农村能源与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协同创新联盟,进行技术协同攻关,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升。

(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和“补助资金切块到县、目标任务落实到县、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管理责任明确到县”的原则,具体示范工作全部由相应示范县负责落实,省、设区市农村能源环保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指导、政策制定及加强资金使用监督考核。

四、现代农业生态监控解决方案一、现代农业生态监控概述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托普云农依照《农业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实施方案》,以智能化信息支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方向,采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建设控水、控肥、控病、控湿、控温、控污和服务、展示等设施,集成应用智能化控制、服务、监控管理技术,实现精准投入、远程服务、实时监控和集中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