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蒸气的温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2.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3.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成液体。
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3.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4..水沸腾的温度100℃水结冰的温度0℃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温度计1.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2.温度计设计的原理: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了不同的温度计。
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
5.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6.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等。
7.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
8. 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9.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前面加—表示零下。
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10.拿到一支温度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1.它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3.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度?11.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2.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3.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克服了酒精温度计不能测量高温物体的缺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蒸气 3教案 教科版(优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水和水蒸气一、教材简析:本课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教材安排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然后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
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通过上一活动的探究,学生会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
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
因此教材安排了“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
从而引出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
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二、教学背景: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的三、教学设计: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温度与水的变化-01-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温度与水的变化-01-教科版一、单选题(共3题;共6分)1.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 )来的。
A. 从杯壁渗出来的B.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浸出来的C.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一个冷的物体,会在它的表面形成小水珠。
2.-8℃读作( )A. 8摄氏度B. 减8摄氏度C. 零下8摄氏度【答案】C【解析】【分析】温度计的读数,在0刻度线以下,为零下,用“-”表示。
3.可以用( )方法准确的知道一杯水的温度。
A. 用手触摸B. 用温度计测量C. 用口尝【答案】B【解析】【分析】温度计是测量水温的精确仪器。
二、判断题(共7题;共14分)4.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一直在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
5.云、雾、露、霜都是由水变成的。
【答案】正确【解析】【分析】云: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水蒸汽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
6.我们看不水蒸气是因为它的微粒太小。
【答案】正确【解析】【分析】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
7.小芳测量水温时把温度计拿出水面读数。
【答案】错误【解析】【分析】测量水温时,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
8.冰不能直接变成水蒸气。
【答案】错误【解析】【分析】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蒸发的现象被称为“升华”。
9.用手捂温度计的玻璃泡,里面的液体会上升。
【答案】正确【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原理是热胀冷缩。
10.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当盐掺在碎冰里,盐就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使冰的温度降低。
三、填空题(共7题;共16分)11.水能变成________,这个过程叫蒸发。
________能加快水的蒸发。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温度与水的变化-03-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温度与水的变化-03-教科版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冰箱冷冻室里的温度是零下18摄氏度,应该写成( )。
A. 0下18℃B. -18℃C. 0~18℃【答案】B【解析】【解答】零下18摄氏度,应该写成-18℃。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2.我们研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实验时,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并不是为了( )。
A. 使冰变咸B. 制造更低的温度C. 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答案】A【解析】【解答】A、使冰变咸。
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B、制造更低的温度。
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C、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
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需要的条件是受冷-温度低于0℃;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需要的条件是受热-温度高度0℃。
3.使用温度计时,手应该拿在温度计的( )处。
A. AB. BC. C【答案】C【解析】【解答】在使用温度计测水温时,上端应该拿在手里,下端应该插入液体中。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夏天,为了减慢一杯冰块的融化,我们可以( )。
A. 把杯子放在通风处B. 用厚毛巾包起来C. 让杯子浸在温水里【答案】B【解析】【解答】想要减缓冰块的融化,就需要让冰块和外界尽量没有接触。
用厚毛巾把杯子包起来可以有效的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保持冰冻状态。
【分析】融化需要吸热,如果不想要冰块融化,就要尽量隔绝与外界的接触。
二、判断题(共8题;共16分)5.把温水和热水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不管过多久,它们的温度都不同。
【答案】错误【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错误的。
水放在室内,温度是要往室温靠拢的,如果高于室温会慢慢降到室温就不再下降了,因此两杯水最终的温度是一样的,都是室温。
【分析】两杯水一开始的温度不一样高,就会导致二者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的时间不同,但是最终的温度都会与室温相同。
三年级下册科学微课解读-3.6 水和水蒸气 教科版

水和水蒸气一、背景说明设计这堂微课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这一课。
由于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教材安排的三个实验中,第一个实验就非常耗时,这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在浅口的培养皿中加入水,做上标记,过一段时间后看一看水位的变化。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那么理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水蒸发的速度又不快,在课堂中很难观察到水位的变化,这样就很让学生理解水时刻都在蒸发,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所以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选择放弃这个实验。
这节微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微课还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将这个实验设计成对比实验,同时对放在室内和室外的两杯水进行8个小时的连续拍摄,然后利用快进的技术,将8个小时浓缩成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观影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看到水位的明显变化,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水时刻都在蒸发这个难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通过教材中的另外两个实验,学生有明显的感知,就是:加热能加速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遇冷会凝结。
但是对于“白气是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没能找到确准的答案。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水蒸气特点的认知容易受到前概念的影响所致,况且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通过一节课就理解水蒸气和水蒸气之间的转化确实有点难度。
所以本节微课,尤其针对这个疑惑,通过巧妙设计两个实验,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微课解决学生的疑问,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得到答案。
二、策划设计(1)内容分析本堂微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三个趣味实验,让学生感知:水时刻都在蒸发、水蒸气看不见以及白气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滴,突破教学难点。
本微课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学习《水和水蒸气》的基础上,对水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有进一步认知。
(2)适用对象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3)类型选择选择表现形式:微影采用的技术手段:DV式、软件生成式(4)组织构思流程图:生活现象导入→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初步了解加快蒸发的方法→了解水蒸气的特点→白气是什么?→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过程实录1、图片导入(1)、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生活中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现象?雨停后地上的积水不见了、擦过的黑板不一会变干了、湿衣服晾干了。
水和水蒸气-温度和水的变化PPT精品教学课件3

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 从水里蒸发出来的蒸气遇到较冷的玻 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 的水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 这种现象叫凝结。
水
水蒸气
水到哪里去了? 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
遇冷
水
选择你我他 1、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叫(A ) A、蒸发 B、沸腾 2、蒸发是在液体(C )发生的变化现象。 A、外部 B、内部 C、表面 3、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 B ) A、空气 B、热 C、氧气 判断小法官 1、江河湖海里的水时时刻刻在蒸发。(√ ) 2、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无关。( ×) 3、蒸气是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小水珠。(× ) 4、夏秋季窗玻璃上的小水珠,草上的露珠都是凝 结现象。( √ )
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
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人体时, 先会液化成100℃的水。此时会释放出 大量的汽化热,而这部分热是烫伤人最 主要的热量,比100℃的水通过热传导 传递给人的热量要更多更快,所以被水 蒸气烫伤更加严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杯壁上的水 是从哪里来的?
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 洼(积水)。天晴了,水 洼里的水便很快干了。水 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 无法看见。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水
蒸发 凝结
水蒸气
水蒸气变成水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它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它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你能解释杯子外的水珠从哪里来了吗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水和水蒸气》温度和水的变化PPT说课教学研讨课件

太阳下湿衣服被晾干
新知讲解
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的,你能解释吗?将你 们的想法画下来。
一是水是变成水蒸气 蒸发掉的; 二是渗漏,导致积水消 失。
新知讲解
水蒸气 渗漏
四面八方蒸 发及向地下 渗漏
新知讲解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猜一猜
水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生活中要加快水的蒸发,会怎么做呢?
新知讲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杯壁上的水 是从哪里来的?
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 洼(积水)。天晴了,水 洼里的水便很快干了。水 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 无法看见。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蒸发
水
凝结
水蒸气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这些水在不断地跑到空气中去
新知讲解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一个盛冰的玻璃杯,放在 空气中,过一段时间杯子 外壁出现了很多的小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这冷些的水玻珠璃是杯从就哪会里在来杯的壁?上 凝结成小水滴。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在阳光下,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_水__蒸__气____后进入到空气中。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___蒸__发___。
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人体时, 先会液化成100℃的水。此时会释放出 大量的汽化热,而这部分热是烫伤人最 主要的热量,比100℃的水通过热传导 传递给人的热量要更多更快,所以被水 蒸气烫伤更加严重。
水和水蒸气
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
导入新知
杯壁上的水是 从哪里来的?
导入新知 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天晴了,水洼里的 水便很快干了。
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蒸气 3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 3教案教科版的液体,如酒精等)、玻璃杯(一大、一小)、热水、太阳光、温度计等。
教学重点:水蒸发与凝结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水蒸气变成水的凝结过程。
教学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15分钟)分三部分进行讲授:1)水到哪里去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引导学生思考水变成了什么了。
然后介绍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2)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什么情况下水蒸发得更快,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有关系,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3)空气中的水介绍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
3.实验(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蒸气的存在和凝结的过程。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什么是蒸发和凝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水蒸气能变成水吗?”五、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水蒸气现象,并写一份观察记录。
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吗?实际上,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玻璃杯壁的冷凝而形成的。
在本单元的探究中,我们研究了水的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到,水和水蒸气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蒸发是加热的结果,可以加速蒸发的速度。
在观察水在阳光下自然蒸发的活动时,我们建议使用浅碟子来盛水,因为这样不仅容易观察水的变化,而且水的蒸发速度也较快。
同时,在给钢勺里的水加热时,我们也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身体,远离沸腾后产生的蒸汽。
在课堂评估中,我们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蒸发和凝结这两种物态变化,以及蒸发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加热是否能加速蒸发。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水的性质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