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合集下载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课堂教学设计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课堂教学设计
课后完成
作业
设置
必做:
选做:
板书
设计
反思及
作业反馈
三、盘点收获,对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学生寻找图片中的信息,
交流共享,小组内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生画图,动脑动手。





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提示:纯碱是碳酸钠,器具可以考虑用输液器的塑料软管;
食醋中含有醋酸。)
2.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3.类比氧气的制法,探究二氧化源自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上节课学习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持续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保持平衡吗?
从实际出发,引到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信息转化能力,从化学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投影氧气的制取装置,制取氧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药品的选取,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正确的操作顺序、
如何验证、验満?
首先,药品的选取,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和酸。
观察现象:气泡的多少、速率的快慢等。
确定反应原理
从制取二氧化碳来看,选择药品时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实验装置
装置大比拼:各种变式装置,评价优劣
确定二氧化碳的验证验満方法。
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提供思路参考。
由特殊推演到一般,提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成为具有可迁移、可延伸的方法武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一般不用硫酸)2.原理:CaCO3+2HCl CaCl2+CO2↑+H2O3.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装置(固+液)(2)收集方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又由于CO2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CO2。

5.检验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6.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7.有关药品选择(1)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反应太快,不利于实验控制和气体收集;(2)不用稀硫酸与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原因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但是,可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气体而不纯。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效果,和用做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无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集体备课记录)

执教人课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
碳1
执教班级集体备课地点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
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用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软塑料瓶、小木头、紫色石蕊试液、锥形瓶、集气瓶、小试管、分液漏斗、烧杯(200ml)、弯管、胶头滴管、胶皮管、弹簧夹、玻璃片、双孔橡皮塞、托盘天平、
酒精灯、石蜡、铝片等。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教时2课时
一次备课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
1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默写:碳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一、CO2的循环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31图像思考问题1.在每一年中CO2量的变化有何特点?2.在1960---1990年之间CO2量的变化有何特点?
3.CO2量的变化情况对你有何启示?(教师及时引导并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32活动天地中图片思考问题获取信息
1.CO2的生成途径有哪些?
2.CO2的消耗途径有哪些?
3.以上得到的大气中CO2的含量变化情
况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加强自然平衡的保
思考并解答问题
(略)
学生观察课本P132活动天地中图片获取信息
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
森林砍伐微生物分解
2.光合作用、溶解并生成石灰石3.循环中CO2的产生大于消耗。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课件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课件
(4)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 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是 不能燃烧 、 __不__能__支__持__燃__烧_____且密度比空气的 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 灭火 。
一、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性质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典例2】(2010·广安中考)实验室中,利用下列 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试__管__ ②___集_气__瓶__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 装置是(填代号,下同)___B__,最好选用的收集装 置是___C__。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
活动天地
---寻找图像中的信息
冬季 夏季
(1)认真观察上图中的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
①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 变化的? ②是不是每一年度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呢? 原因是什么呢? ③在不同年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呈现 了怎样的趋势? ④你还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6.烧水的铝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主要 成分是碳酸钙),除去这层水垢最好方法是 _加__适__量__稀__盐__酸__。
7.(2010·娄底中考)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 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 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__铁__架__台______b___酒__精__灯_____.

4.(2010•遵义中考)遵义市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

初三化学教案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

初三化学教案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

年级学科初三化学课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备课人张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界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和反应原理,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循环图,提高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课时 1 时间45分钟12 【教学过程】:复习: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导入新知】: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100多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怎样在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呢?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规律 (1)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总体上是每年都在_____,但在同一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同。

造成二氧化碳含量总体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主要消耗途径是 。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的产生 因为能源(燃料燃烧)增多,森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光能量不易散失而形成全球变暖,这种现象称“_____________”。

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臭氧(O 3)、甲烷(CH 4)和氟氯烃等。

(2)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装置: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且不需要加热,所以它的装置可以与我们前面学到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_______的装置相似。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复习回顾: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4℅ ),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 O2 ),
这是自然界中的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
CO2的含量是一直 不变的吗?
O2
CO2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31页图片,回答 下列相关问题: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
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
首。
1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了解大自然中CO2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来具有积极作用。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阅读教材134页【多识一点——低碳生活】,交 4. 流讨论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减少CO2的排放 增加CO2的消耗
减 少 化 石 燃 料 的 利 用
随 手 关 灯
“ 绿 色 ” 出 行
双 面 用 纸
能开 等发 清利 洁用 能太 源阳
溶解。
作业
1.查阅所在地的历年气温,看看最近三十年 的平均气温是否升高。若升高,对环境有 什么影响? 2.预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
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X处表示的 过程不包括( C ) A.动植物的呼吸 B.煤的燃烧 C.使用氢气作燃料 D.生物遗体的腐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任务单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任务单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认识二氧化碳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3、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了大自然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4、思考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策略和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

二、学习重点1、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机制,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海洋吸收等。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

三、学习难点1、理解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

2、分析和评估不同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学习方法1、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和研究报告,获取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

2、观看纪录片、科普视频,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角色和其对环境的影响。

3、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五、学习过程(一)知识储备1、阅读以下推荐书籍:《二氧化碳的自然之旅》《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2、观看以下纪录片:《大自然的碳平衡》《二氧化碳:隐形的气候杀手》(二)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介绍大自然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火山喷发、有机物的分解等。

阐述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探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对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地的改变等。

(三)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模拟二氧化碳的产生和吸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

2、利用在线数据库或科学研究报告,收集有关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实地考察1、组织到附近的森林或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

2、参观当地的工厂或能源设施,了解其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和采取的减排措施。

(五)项目作业1、个人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短文。

8-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导学案

8-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导学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重点)2.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学:1.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你能获得哪些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何冬季比夏季二氧化碳含量高?(3)二氧化碳连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2.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是绿色植物的原料,同时,也是“效应”的起因,它的产生除有自然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

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三、学情诊断:【诊断1】右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1)自然界C02的来源途径有______ (任写一点);(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0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 (写一点);(3)人类降低空气中C0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02排放,二是增加C02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02的方式或途径。

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寻找图像中的信息(活动天地6-6)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A. 使用太阳能淋浴器B. 燃烧煤C. 超音速飞机尾气排放D. 使用氟利昂作致冷剂2.吸烟的危害之一是烟气中含有能破坏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能力的有害气体,这种气体是()A.氮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3.一定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工厂的废气B.人们的呼吸作用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4.有效地减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的生态学措施是()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D.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5.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停止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
内江市第五初级中学校廖彬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对环境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药品的选择及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产生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消耗途径:光合作用,海水中的溶解。

3、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表明: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冬季高于夏季,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每年都在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生活取暖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缘故。

4、节能减排: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5、低碳生活: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低碳的排放量。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
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媒体展示)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原理:
CaCO
3 + 2HCl====CaCl
2
+ H
2
O + CO
2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提问】可不可以用浓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用碳酸钠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所以不用浓盐酸。

由于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使反应停止,所以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
制取二氧化碳。

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所以不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反应装置:
用多媒体展示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①.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②.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③.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④.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①.因为普通漏斗的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②.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③.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④.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操作步骤: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将固体药品放入锥形瓶
⑶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⑷收集二氧化碳
5、收集方法:
向上排气法(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6、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则已经收集满。

7、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练习:
1、国际冰川专家最近指出,喜马拉雅山正在逐渐消融。

造成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跟“温室效应”有关的气体是()
A、N
2 B、O
2
C、CO
D、CO
2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人工净化除去二氧化碳
3、下列不是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的是()
A 、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汽车尾气
D 、植物的光合作用
4、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①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5、鉴定二氧化碳气体常用(),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集满可用()
A 倒入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B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 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收集装置可选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用,收集装置可选用。

⑶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用,收集装置可选用。

⑷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盐酸制取硫化氢气体,硫化氢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制取硫化氢的的发生装置应选用,收集装置可选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原理: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3、实验装置
4、操作步骤
5、收集方法
6、验满方法
7、检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