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颜色(有图)

合集下载

明清服饰

明清服饰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 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 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 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 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 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 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 饰物。其 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 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 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 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 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 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 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朝衮冕图

明 神 宗 冕
明定陵出土冕冠
冕冠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 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liu2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 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 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 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衣水 田
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 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 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 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 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 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 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男子日常 服饰以宽衫大袖为时尚。妇女的日常衣服 仍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 “上俭下 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 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 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
• 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北方民 族短衣打扮的裤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 男女都可穿用。
9、明代服饰
•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平常 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 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 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基本样式大多仿自 唐宋。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
• 服饰用色方面,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 中废除不用。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 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 许用褐色。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深衣
胡服骑射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 服饰的定型阶段)
• 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 尚黑。
• 汉:出现最完整的官服制,讲究戴 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 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为主。
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 所戴的礼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 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 组成。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 完整的服饰。
曲裾深衣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中国传 统服饰的丰富阶段)
8、元代服饰
• 蒙古男子以蒙古装束为主,汉族男子以长 袍为主。
• 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 为特色,平民女子仍旧以短襦长裙为主要 装束。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

中国传统五色观简述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颜色方面剖析的话最经典的要数中国的传统五色观。

古人把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五色观系统的反应了古人的思维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领域,是中国古代色彩学科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可以说是非常有研究意义的,作为一个现代的设计师或者说是中国人都需要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色彩观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今后的设计才能把色彩运用的更加恰当,避免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这样对以后的设计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阴阳五行观下的“五行论”是构成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五行论认为世界由火、土、金、木、水这五种原初物质组成。

关于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时间发展,五数之说开始形成,并且日益丰富它的内容,五数中的色彩就是五色。

五色对应五个方位。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也相应的解释,“绘画的事,调配五色。

象征东方叫做青色,象征南方叫做赤色,象征西方叫做白色,象征北方叫做黑色,象征天叫做玄色,象征地叫做黄色。

青与白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赤与黑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玄与黄是顺次排列的两种颜色。

”所以现在人们也习惯将北方叫作黑土地。

战国末年阴阳学家提出了“五行相胜”的观点。

认为五行五色相生即又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观念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相克观念,生克循环,维持了世间事物的总体平衡。

中国古代的服饰变迁

中国古代的服饰变迁

元成宗
元代贵族便服
元英宗时期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
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 大珠的“质孙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 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 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 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 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 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 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 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 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 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 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 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 人类物质有形文化在人体外 部装饰上的反映。
服:指衣、裤、袍、裙、帽、鞋袜等 从头到脚的各种外包装物件。
饰:包括人体饰(纹身、纹面、画眉 等)、物件饰(手镯、项链等)、配 饰(佩刀、扇子、挎包等)。
一、原始服饰
《韩非子•五蠹》:“古 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 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 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 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 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 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 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 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 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西周妇女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西周男子服饰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色元素与古代颜色釉瓷器(下篇)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色元素与古代颜色釉瓷器(下篇)

收 藏瓷 器二、铜呈色的颜色釉铜在瓷器呈色元素中排行第二,仅次于铁元素。

铜在对氧0.126或0.253的比例下与氧结合。

前者叫做氧化亚铜(Cu 2O),呈赤色,后者叫做氧化铜(CuO),呈绿色。

所谓绿乃是碳酸铜。

瓷器上最早运用氧化铜作装饰是唐代的长沙窑高温红釉和巩县窑的低温三彩釉中的绿釉。

宋代河南禹县大量烧制钧红釉产品,直至元末明初景德镇才开始烧造出纯一色的红釉。

明清时期的铜釉有祭红、郎窑红、豇豆红和孔雀绿釉。

7含铜的天然矿物常用的有孔雀石和蓝铜石。

我国古代宋朝创造的铜红釉,开始就是用铜矿石呈色的,随着铜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后来采用铜器加工过程中的铜屑(又称“铜花”)。

现代配制色釉采用铜的化工原料,如氧化铜、碱式碳酸铜、氧化亚铜、氯化铜、硫酸铜等。

1.祭红(霁红)明代红釉是永乐时期御窑厂正式烧制成功的,当时称为“鲜红”。

由于当时的红釉器都是作为祭器,所以又称“祭红”。

这种高温红釉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下烧成的。

高温红釉色泽纯正,鲜丽,具有红宝石般的美丽光泽,有“宝石红”之美称。

氧化铜做呈色剂虽然色泽鲜丽,但对烧成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

温度低了烧不出正红色,温度高了铜离子又会逸出釉面,俗称“烧飞了”。

因此纯正的高温红釉烧成率极低。

这也是铜红釉自唐代出现后,经过五代,宋、元等朝代近八百年的时间,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烧出了真正的红釉的原因。

即使在永乐时期,红釉器也十分罕见,弥足珍贵。

《景德镇陶录》就有“永器鲜红最贵”之称。

目前国内也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大型博物馆中有为数不多的永乐红釉器收藏,特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红釉高足碗,碗心釉下印有云龙暗花纹饰,并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为传世极少的带永乐款的红釉器(图9)。

从传世器物看,永乐鲜红釉的器形,也比较少,典型的器物为刻花云龙纹盘、墩式碗以及高足杯等。

宣德红釉不仅继承了永乐鲜红釉的风格,而且造型更加规整,釉色更加纯正,因酷似红宝石的色泽,被称为“宝石红”。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余雯蔚‘。

周武忠2(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8;2.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五色观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特有的一套用色理念。

它区别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带有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精神。

通过对古代原始信仰、阴阳五行以及我国不同朝代色彩审美偏好的解读,探求五色审美观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进而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

关键词:五色观;用色传统;工艺美术;阴阳五行思想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Five--Color Theor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YU Wen—wei,ZHOU Wu—zhong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五色观”作为一种审美理论,无论是在工艺装饰,经济文化,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到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它作为审美标准。

乃至到了今天,我们的建筑装饰色彩设计依然效法其用色理念,以求传达中华之传统精神。

所以,对于古代五色观及其美学意义的探讨一直是设计工作者们必不可少的课题,并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

胡化凯认为。

中国古代未能提出七色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五行五色观念对古人的束缚有关。

⋯张缨探讨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问题,指出:“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1张蕾对传统五色观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l|’王飚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民同美术色彩的研究,系统解析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形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以民间色彩“五色观”为切人点,研究民间色彩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内在关联和设计应用方法,探索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道路。

本文则在解析五色观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五色观的认知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对传统用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古代官服颜色、图案与地位

古代官服颜色、图案与地位

古代官服颜色、图案与权力等级1 官服制度的确立及官服颜色的变化三国时曹丕建立魏国后,设立了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直到元明。

隋朝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衣;六品以下,兼用绯丝;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唐朝建国后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踰石带。

庶人并铜铁带。

宋代规定:品官章服一至四品服紫,五品六品服绯,七至八品服绿。

到了元丰年间则规定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

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2 官服颜色与“阴阳”“五行”思想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一开始就受到了“阴阳”和“五行”说的影响。

“五行”,对汉以前官服色彩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

夏以木德,尚青;商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尚红;秦以水德,尚黑;汉代总体上以火为德,尚赤。

3.官服图案与地位一品:仙鹤。

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

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

二品:锦鸡。

亦称“金鸡”、“玉鸡”,是吉祥的象征。

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

三品:孔雀。

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云雁。

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

五品:白鹇。

一直被视为吉祥物。

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

六品:鹭鸶。

是吉祥之鸟,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

七品:鸳鸯。

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八品:鹌鹑。

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九品:练雀。

象征着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