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爱护水资源一、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治水体污染二、、水体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三、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工业上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课题二水的净化一、自来水厂处理水的一般步骤:①取水②沉淀③过滤④吸附⑤消毒⑥配水二、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①仪器: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2个烧杯、玻璃棒、滤纸②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①滤纸破损;②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对仍浑浊的滤液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4、硬水和软水的定义: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②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5、硬水软化的方法:①生活中:煮沸②实验室中:蒸馏③工业上: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6、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常用的方法:取等量样品,分别加入等量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产生泡沫很少的是硬水,产生很多泡沫的是软水。
三、其他(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课题三水的组成一、电解水的实验1、装置―――水电解器2、电源种类---直流电通电 3、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4、化学反应: 2H 2O===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5、检验: 正极端玻璃管---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更旺(证明是氧气)负极端玻璃管---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证明是氢气)6、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 质子(带1单位正电) +
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构成
核外电子(带1单位负电)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电荷数量) = 质子数(原子 离子均成立)
= 核外电子数(仅对
原子成立)
质子数 =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号)
核外电子的排布:第1—4层最多排:2,8,8,12个
相对原子质量 = 中子数
例:氧原子 O
核电荷数 = = 8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8 = 2+6(第一层满,第二层6个)
相对原子质量 = 16 中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16 – 8 =8
二、离子
离子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后带负(正)电 例:Na 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后变成Na +离子,带1单位负电 离子带电,分子、原子均不带电!
例:氯离子 Cl -
带1个单位的负电(18个电子带18个单位负电,17个质子带17各单位正电,最终带1各单位负电)
三、化合价、化学式
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子不带电)常见价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水资源的保护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71% 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二、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2、水污染(1)、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2)、防治水体污染: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物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课题二、水的净化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二、净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A仪器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三、硬水与软水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锐式和钝式晶体:讲述了晶体的构成和晶体形态,介绍了锐式和钝式晶体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 晶体的晶格和晶面:介绍了晶格和晶面的概念,讲解了晶格和晶面的关系,并讨论了晶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3. 晶体的晶体系和晶体面指数:介绍了晶体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讨论了各种晶体系的特点和晶体面指数的表示方法。
4. 晶体的物理性质:介绍了晶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透明性、硬度、断裂等,并解释了这些性质与晶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5. 晶体的化学性质:讨论了晶体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性、腐蚀性等,并解释了这些性质与晶体的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6. 晶体的应用:介绍了晶体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化学传感器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是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以下是这个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笔记: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它反映了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5、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6、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7、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8、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不变的物质。
9、酸、碱、盐:酸是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解离时能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10、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用来指示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如酚酞和石蕊。
11、水的离子积:水的离子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乘积。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涉及到反应与化学方程,我们将讨论以下内容:一、化学反应与物质转化1.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核、电子互相重新组合的过程。
2.物质转化的证据:物质变色、发出气体、产生光、放出热量等。
3.物质的转化过程:单向过程和逆向反应,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的一种。
4.物质转化的速度:影响物质转化的因素有温度、浓度、物质状态等。
5.化学平衡: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的定义: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2.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方程中反应物写在反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反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分子式、离子式、化学式等。
4.化学方程的平衡:平衡标准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5.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左右原子数和电荷数相等。
三、化学方程的平衡1.方程的平衡法则:化学方程中不平衡的原子种类、原子个数要相等。
2.平衡方程的调整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系数来平衡方程。
3.化学方程的平衡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相等。
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摩尔比和质量比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摩尔数来计算其质量比。
2.质量比和体积比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来计算质量比和体积比。
3.化学方程中有限性原理:根据有限性原理来计算实际物质转化的量。
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1.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量来计算生成物的量。
2.预测反应的进行程度:根据平衡常数来预测反应的进行程度。
3.反应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根据反应速度和温度、浓度的关系来分析反应过程。
以上只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只占2.53%,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还不到总储水量的1%,可见,淡水资源极其有限。
2.水资源更显短缺的缘由有二,一方面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的等造成了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5.天然水含有的杂质可分为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呈浑浊(如图4-13),可溶性杂质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
6.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沉淀池和过滤池主要是为了除去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池主要是为了吸附掉水中有毒和有异味的物质,投药消毒主要作用是杀菌。
7.沉淀、过滤和吸附是工业中和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8.过滤操作要领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防止滤纸与漏斗壁间留有气泡而使过滤速度减慢)。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防止过滤液体的液面高于漏斗口),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的缝隙流走)。
三靠:烧杯口靠着玻璃棒(防止水流冲破滤纸),玻璃棒斜靠在滤纸三层的一边(防止滤纸戳破影响过滤效果),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9.明矾净水的原理: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于水中的杂质进行吸附,将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使之沉降。
10.未经处理的天然水仍较浑浊,加明矾处理过的水较清澈,加明矾处理过的水过滤后最清澈。
11.如果用像活性炭这种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掉水中的一些可溶性杂质, 除去臭味。
12.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13.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硬水和软水的试管中,振荡,软水中产生较多泡沫,硬水中产生较多浮渣,可用这种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doc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一、水1、水的组成:(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反应原理:水通→电氢气 + 氧气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 1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偏大的原因:1、氧气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2、氧气的氧化性强,与电极发生反应,消耗了一部分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现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现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2)结论:直接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间接结论: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③电解水产生气体体积比=分子个数比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2(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
(2②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中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和赤潮,因此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3)爱护水资源:①节约用水放、提倡零排放;②防止水体污染(措施):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水的净化(蒸馏的标准装置不是中考课标要求、活性炭吸附和过滤是重点)(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淀明矾(kal(so4)2·h2o)吸附沉淀: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活性炭吸附:①吸附一些可溶性杂志、臭味和色素(主要)②滤去不溶性物质(次要)消毒:o3、clo2、cl2、漂白粉----消灭大肠杆菌(消毒效果由高到低)蒸馏:蒸馏过后的水是纯净物★注意:除消毒外其余净化方法均为物理方法。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理解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 过滤的注意事项:(重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贴紧,加快过滤速度液面低于滤纸边----防止液体未经过滤,使滤液浑浊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防止液体洒出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重叠处----防止滤纸破损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飞溅★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①滤纸破损;②盛接仪器不干净;③滤液高于滤纸边★过滤速度减慢的原因:①滤纸和漏斗间有气泡;②大颗粒不溶物堵塞滤纸孔★蒸馏装置的注意事项:(理解就可以)如果是正规装置,冷凝管下进水上出水的目的:使水填满冷凝管,起到更好的冷凝效果烧瓶中放碎瓷片或沸石的作用:防止暴沸刚开始的馏分弃掉,以防仪器中的杂质溶解在蒸馏水中如果是简易装置,接蒸馏水的试管浸没在冷水浴中,使水蒸气冷凝如果是简易装置,实验完毕后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简易净水器所有的物质都有过滤作用,层层过滤,由粗到精,顺序不能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的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物质的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淀粉、蛋白质
(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和它的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没有质量单位,国际单位为一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三决定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3、决定原子的质量的是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四、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特点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谈种类不谈数目。
(如果是微粒则既可谈种类也可谈数目)
(3)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意义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 2、微观: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
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按质子数多少依次排列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宇宙:H
五、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
区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
别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六、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化合价标上头,正价前,负价后)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Fe 铁的化合价为正二
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化学式H2O的意义: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2:1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