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专题十 1 第28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1 第30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线索二 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 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 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 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2.形成标志:1947 年,美、中等 23 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3.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 促进__自__由_贸__易_____。
4.评价 (1)体现了__自__由_贸__易_____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 支柱。 (3)以美国为主导的__资_本__主__义_世__界_经__济_体__系________形成。 (4)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___体__系_化______和___制__度_化______的发展 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史料一 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 30 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 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 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使它们的 货币可以自由转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结论】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 (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 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的具体步骤。 (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专题十 1 第28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临沂高三期中)1923年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
据此推断,当时美国()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B。
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可知,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
2.(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发展而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不多,这样容易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
3.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1929年总和的近3倍;1930年胡佛政府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贸易保护。
这说明胡佛政府()A.采取自由政策加剧了危机B.大幅度财政支出导致经济危机C.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发展D.实行贸易保护恶化了国际关系解析:选C。
材料“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表明胡佛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故选C项。
4.(2020·太原二模)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12 1 第32讲 百家争鸣

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优化试题:专题十四_第27讲_专制下的启蒙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_含解析

一、选择题1.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解析: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他们不迷信于上帝,不反对宗教信仰,也不否定神创论,尊崇理性与科学,C项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与题干材料“仍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不符,排除A项。
宗教改革者批判天主教会的专制权威,而非提倡理性,且仍然坚信神创论等基本教义,排除B 项。
进化论倡导者否定神创论,排除D项。
答案:C2.有思想家主张:“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
”这一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君主立宪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三权分立解析:社会契约指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与材料“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相符合,故C项正确。
答案:C3.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
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解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还是要为政治服务,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创造一个上帝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28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八)一、选择题1.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均田制。
材料中北魏至隋唐实行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均田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须还给官府;到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已无田可授,均田制破产;可见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政府控制部分土地,故选C。
无主荒地的出现、人口大量的减少均仅适用于北魏及隋唐等朝代初期的战乱时期,北魏至隋唐统一和稳定后此情况消失,故A、D两项错误;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均田制起到破坏的作用,故B项错误。
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 解析: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故答案为B。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其根本原因是( )A.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B.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C.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D.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此后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原因是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税征收的来源,以巩固封建统治,故选B。
A、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小农经济尽管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但未反映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故D项错误。
4.《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32讲 精练——高效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
2.(2020·肇庆模拟)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
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社会权势变动,故C项正确。
3.(2020·洛阳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选A。
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其主张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4.(2020·德州期末)与孔、孟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人民版1.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里“社会的转变”是指( )①分封制崩溃及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的迅速崛起③各种治国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才建立,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故选B。
答案:B2.(xx·辽宁沈阳质检)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B.义C.仁D.忠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宣言第一条主要体现出人的自由、平等、良心、兄弟关系等,这与孔子“仁”的思想观点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睦相处和爱人。
答案:C3.(xx·西安模拟)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首先的规范,不是人际关系。
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xx·上海模拟)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11讲 精练——高效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平质检)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社会出现一股英雄化的趋势,一些战士、诗人被提升为英雄,这种英雄化的趋势为后世统治的神化提供了范本。
这一现象() A.是城邦政治和宗教整合的产物B.旨在维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C.反映城邦意识形态宗教化过程D.体现了希腊社会的个人崇拜解析:选A。
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材料中的现象都与民主政治及宗教相关联,故选A项;“一些战士、诗人被提升为英雄”与维护民主政治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此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不是扩张神的作用,排除C项;“一些战士、诗人”是对普通人价值的肯定,排除D项。
2.(2020·石家庄一模)下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
据此可知()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解析:选D。
由图片看出,雅典卫城的建筑群里剧场和神庙数量较多,说明雅典非常重视公民的公共活动,并通过公共活动来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D项。
3.(2020·博雅闻道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希腊各城邦中的政治集体或公民集体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古代雅典就曾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B.财产资格会影响公民参政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D.城邦政治的弊端已经显现解析:选B。
据材料“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可见财产对参政会有影响,故B项正确。
4.(2020·蚌埠质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
他强调了() 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解析: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临沂高三期中)1923年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
据此推断,当时美国()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B。
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可知,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
2.(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发展而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不多,这样容易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
3.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1929年总和的近3倍;1930年胡佛政府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贸易保护。
这说明胡佛政府()A.采取自由政策加剧了危机B.大幅度财政支出导致经济危机C.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发展D.实行贸易保护恶化了国际关系解析:选C。
材料“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表明胡佛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故选C项。
4.(2020·太原二模)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年~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史实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5.(2020·桂林、贺州、崇左一模)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
6.(2020·蚌埠质检)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
该说法的依据是()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解析:选A。
根据材料“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新政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国家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实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大规模干预,故选A项。
7.(2020·石家庄二模)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
据此可知,以上认识()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解析:选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即题干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
8.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
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B.信息化时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解析:选A。
据材料“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可知,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信息化时代是在二战后才到来的,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9.(2020·深圳模拟)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
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
这反映了()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解析:选D。
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制于国内政治制度,新政之路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10.(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下表反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A.大力调整产业结构B.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C.提高民众福利水平D.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解析:选B。
题干中显示第二个时间段美、英、法经济年平均增速都降低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石油危机后欧美国家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故选B项。
11.(2020·太原期末)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注: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等六国)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解析:选A。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对美国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对比,美国的优势不再明显,故A项正确。
12.(2020·四川教考联盟三模)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法国在二战后先后制定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与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也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3.(2020·达州一诊)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
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
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
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
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困境,据材料一信息从农产品价格、市场饱和度、土地租售情况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国际背景,据材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作答。
第三小问国内政策因素,据材料一“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普遍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相关知识作答。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从立法、农产品进口情况、农业补贴、机构建设及农业研究与教育推广等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分析得出国家干预。
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从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
国际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
国内政策因素: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
特点:国家干预。
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14.(2020·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上台后的罗斯福推出“三R”新政,即复兴、救济、改革。
为保障《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对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摘编自康拉德·布莱克《罗斯福传》等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的案例,蕴含了国家应对危机和改革复兴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启示: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