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我,浮华时代中——观看《梁思成林徽因》后的一些感想

观看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后,内心有太多的触动。
几次不知不觉中已是热泪盈眶,悲悯他们的颠沛流离生活,震撼他们对学术的热忱与奉献,无奈时代社会的制约,感慨而今继承者的浮华。
我本是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人,城市规划与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心也因此激荡起要热爱它为它献身的澎湃,可是我也深知,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和学术世界里,这种激情将会很快就消失,所以,为能够让自己还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激情,我想写点内心的世界。
片中多次闪现制图教室的画面,也曾讲到梁先生对整日面对图板的抱怨,不由的联想起来我现在的生活,也是整日沉浸在画图的日子中,可是我缺少太多的激情。
或许我现在应该调整一下心态,并不是让自己去应试,应该让自己去热爱它,并且由衷地倾心于它。
我想我现在是应该好好思考自己要怎么做的时候了。
回顾高中的日子,我对中国的现在的应试教育深感担忧。
其实,担忧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可是大家却迟迟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各种政策下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但是这种应试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人文的发展,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我正处于这样一个浮华的时代,我既庆幸又悲哀,若是没有高校浮夸的扩招,我或许也无机缘接受大学的教育,可是,高校教育的浮华又实在令我窒息,不知道要如何应对大学的应试。
大学里的成绩是可以抄出来的,考试考得是你作弊的胆量和技术,而不是你肚子里究竟有多少的墨水。
所以大家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大学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曾经看过职来职往说大学学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提高情商。
我对这样的大学定义其实并不否认,但是也并不苟同。
每个人都抱着升华的期待来到了大学的世界里,可是有的人却也选择了沉沦。
大学,这个云集中国大地上知识分子的地方,浮夸之气正在四溢,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奄奄一息,追求着自由的学子们,群聚一起时都以谈论学习为耻,突然想到韩愈《师说》一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家都沉浸在浮夸的信息网络时代,逐渐沉沦于浮华的信息中,娱乐交往中,却把真正可以让我们升华的中国古老的文化摒弃。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

科艺交融的典范——观纪实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有感高一(12)班“急就章”众里寻他,艰难跋涉终觅大佛寺。
惊喜之余,几声炮响,风云变幻将劫难。
一封信,几叮咛,奔赴疆场救国难。
——王誉达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学,穷其一生,无怨无悔。
林徽因&梁思成——范轲一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颇高,两人走访了许多地方,绘下了许多当地雄伟的建筑。
——杨非絮中国的历史建筑怎么能让日本人来研究呢?还好当时中国还有梁思成,他把他的爱国放在了对中国历史建筑研究的执着上。
——张旭峰他们生不逢时,运气不佳。
好不容易有了巨大发现,结果战争来了……唉,他们无法再深入研究了。
——无名梁思成、林徽因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热爱、钻研、贡献令我感动。
——孟维翔梁思成、林徽因与费正清、费尉梅的相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成就了一段奇缘、一些佳事、一丝友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何况是四个人呢?——王伊涵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辛苦考察古代建筑物是出于对建筑的热爱与民族尊严融合的一种伟大精神。
——王砚斐两位相当仔细、认真、精准、博学、智慧,绝对的毅力,画全国200多古代建筑群精细的测绘图稿1898张。
——王佳雨林徽因是现代女性应该有的标准,每位女性都理应力争做到像她那样的女“先进”,我钦佩她的美,自内而外的美丽。
——徐驰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路漫漫其修远,梁、林二人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磊“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爱国精神永远是一个民族强盛与不屈的写照。
——付凌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不懈研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于搜集古代建筑的奉献和民族责任感,他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严文皓梁思成对建筑学的热爱令我十分敬佩,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令我十分羡慕。
——赵天吉科艺。
科艺!——汤正寰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建筑学上的天赋以及其钻研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万分。
两人去考察各地建筑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却依然坚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doc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新版多篇由***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
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共同阅读《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精选,请您阅读!《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
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
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
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8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8观后感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女性建筑师,他们不仅对中国建筑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以其不朽的爱情故事而被世人津津乐道。
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他们的纪录片,深受感动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八个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平事迹。
从他们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到相识相爱,再到合作创作和事业成就,纪录片几乎囊括了他们一生的经历。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他们的事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入了解了他们的追求和奋斗。
第二,纪录片展示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杰出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现代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保护古老建筑的理念,并且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扩展。
林徽因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她设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设计风格而闻名。
他们的合作创作产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坚持不懈的精神与追求。
他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纪录片中展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浪漫爱情故事。
他们从相识到相爱,一直到结婚生子,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动人和坚定。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
第五,纪录片中揭示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他们不仅在建筑创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还在家庭生活上付出了很多。
他们为了事业和家庭不懈努力,忍受了许多困难和磨难。
这让我明白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珍贵的录像资料,将我们带回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的时代。
这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通过纪录片,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尽全力平复了许久心情。
我最早认识林先生,是通过她的诗文。
十六七岁的年纪,总是喜欢柔软美好又有力量的文字。
而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林先生。
现观看完八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仿佛参与了一遍梁林二人的人生,跟随着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以及命运走了一遭。
只惜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如此的醉心古建筑学术,如此的赤子之心,到最后竟如此的意难平。
她的诗浪漫又温柔,直入人心并撩人心弦。
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童年经历了大家族的复杂人事,聪慧的她选择了早熟而理性;她辩论起来伶牙俐齿,整个人熠熠生辉,而她又不仅是在朋友眼中的这一种形象;她对子女教育前卫又严格,在病榻上又“体重日渐减轻,作为补偿,脾气倒是一直在长。
”她是有脾气的。
她这样的人,真是不世出,太过于丰富多彩。
她描述了美好又轻盈的四月,最终也留在了她所描述的四月中。
林先生,精神至死也没有屈服。
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建筑方面的研究,对待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一丝不苟。
他怀着一颗热爱建筑事业,热爱党,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奋力投身到几十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为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留下的无价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财富。
他是如此的深爱她,两人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家境上,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
在林先生走的那一年,他的心也随着去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用在梁先生的身上何等的适合!从《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到退而求次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又被上纲批判;再到“左”的错误被纠正,梁先生终于又可以发表专业文章。
只要空气有一点松动,一个学者第一个想起的永远的是他的学术。
即使不被认同,即使被批斗、被否定,梁思成依旧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认真,对建筑的热爱,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执着、坚持。
回观第一集的《父亲》,从林长民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纪录片。
让我们走进,邂逅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梁思成大概如此,他是伏案写作的书生,亦是行千里路的游侠,世间几度繁华在他看来不过是路下尘,在坎坷的人生中寻寻觅觅,最终方得一片净土,那便是学术和她。
她是溪涧的花,柳梢的月,香漫诗书的午后,她是“太太客厅”的谢语花,亭台楼阁的飞檐上,她是收鞘之剑,不经意间却能展露锋芒。
一生心事一人解,一生书影一壶茶;弹指挥间,留得一身正气,书香鬓影,化作夕阳照影阑珊,唯有一世传奇荡气回肠熠熠生辉。
春暖秋凉,世事变幻,他们的故事从这里结束,开始花开缘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梁林的成就源于父辈,不骄不躁,心思纯净的老学者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培养出了中西合璧式教育的儿女。
梁林身上人格的力量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亦来自于西方开放式教育的无羁洒脱。
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华夏儿女的血统,对建筑的研究源于西方习得的技术。
中国营造学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灵巧的思绪在笔尖盛开出花朵,谁又能想到一群青年人的研究成为了建筑学的瑰宝?落花归尘动荡的山河迫使流亡的人风餐露宿,李庄成为了这群年轻学者们的归宿,刚刚落定却噩耗传来,测绘稿纸惨遭浸泡;贫病交困却难凉热血,辗转考察度五年光阴。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动荡的岁月难挡学着们智慧的迸发,《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成为了灰暗岁月里的英雄赞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短暂的安定,却得知林徽因命不久矣,有人说他在没有能力保证她健康的前提下拼事业,而她,却懂他,不怨他,以至于后来他坦然的说“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的向前走。
很少回顾,今天我依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的难受。
”这波荡起伏的15年,15个省,200多个县,每一处皆有他们是足迹,他们的努力,让古建筑被认识,被保护,被传承。
是他的吃苦耐劳,是她的不让须眉,以至今天那一句“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影片大量反映了两位丰富的情感。
无论是情、、亲情、才情······皆是真情!和朋友一起看《走出非洲》时,曾经听到一句令我震惊的话:一个男人真爱一个女人,并不一定要和她结婚,并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拥有她。
当时我不是很明白,心中很诧异。
徐志摩爱恋林徽因是世人皆知的。
他为林“诌”的每一首诗都令人感动不已。
《一个祈祷》徐志摩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朝的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在给良师梁启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那么,在徐志摩赤裸裸的爱恋面前,林徽因是的心路历程呢?影片没有介绍。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林在徐的影响下,步入了英国文学殿堂。
那一晚林徽因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有感情的,但那时的她只有十六岁。
我是这样理解的,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需要,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况且,梁林两家早有约定。
再者,林徽因肯定也是了解梁思成的,对这件父辈安排的婚姻也是同意的。
而婚后的林徽因并没有断了和徐志摩的来往,徐志摩常是梁林家的座上客。
《梁思成与林徽因》观后感

古典还是现代——《梁思成与林徽因》观后感那令我难忘的一张张图纸,仿佛浸染了先辈们那一腔沸腾的热血,正在缓缓的燃烧为灰烬,但那些灰烬却又渗入地下,为我国的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营养,使其茁壮成长;或许,这就是他(她)们希望看到的吧。
他们一起从美国,到东北,再到北平,跨越十省测量千年木构,又在战争的炮火中艰难南下,流离失所数年。
战后一个在病榻上直到死去,一个忍辱负重,几经打击,最终事业未尽而终。
但是,他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也留下了那凄美而又悲壮的一生。
他们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那个乱世,学术只能在战争下的苟且偷生,没有人会注意他们,更没有人因他们受到的外欺挺身而出,有的只是自己的汗水与辛酸,却又伴随着研究上的欢喜。
他们,是那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她)们,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为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石。
两个人的人生,是那么的迥异,又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却走到了一起,共同献身于艺术,奔波在中华大地上。
有时,看着都市中的高楼大厦,就会想:这些建筑到底好在哪里?以至于这世界上到处都充斥着西式的现代建筑,极目四望,一片片的棱角方块,与自然难以相溶,好似一块块的补丁,还是那种最粗糙的。
这次看了片子以后,了解了当年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纷争;这才知道,现代建筑,就是在画室里进行立体几何的组合拼装,所谓的创新~~由此,大量的新式的现代建筑就这样轻松的诞生了;并且因为简洁大方而又学习方便最终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封锁,成为了世界建筑的新宠。
可是,我很想问一句,除了那些一脉相承的现代派,还有谁说过这些现代建筑是艺术品呢?更不要说普通人了,这些建筑充其量就是漂亮,相对来说更加简洁大方,更现代化,更实用一些;可是,实用是因为它们的建设及装修中充斥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如果去除以后呢,或许,它们甚至连一个茅草房都不如——毕竟,茅草房更加环保,还是绿色建筑呢。
而如果说是古典建筑浪费材料,耗费人力财力大,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现代建筑都存在着不少的无用部件,或者他们会说,这是装饰的需要;那么所谓的古典建筑浪费的材料难道是当地基埋在地下了吗?更何况,现在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进行大量的装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而且很多建筑的装饰所消耗的金钱,物资,似乎并不下于古典建筑(当然,这是指不太高大的建筑,因为古典建筑并没有继续发展到能建成摩天大厦),至于审美方面,似乎也不咋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尽全力平复了许久心情。
我最早认识林先生,是通过她的诗文。
十六七岁的年纪,总是喜欢柔软美好又有力量的文字。
而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林先生。
现观看完八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仿佛参与了一遍梁林二人的人生,跟随着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以及命运走了一遭。
只惜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如此的醉心古建筑学术,如此的赤子之心,到最后竟如此的意难平。
她的诗浪漫又温柔,直入人心并撩人心弦。
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童年经历了大家族的复杂人事,聪慧的她选择了早熟而理性;她辩论起来伶牙俐齿,整个人熠熠生辉,而她又不仅是在朋友眼中的这一种形象;她对子女教育前卫又严格,在病榻上又“体重日渐减轻,作为补偿,脾气倒是一直在长。
”她是有脾气的。
她这样的人,真是不世出,太过于丰富多彩。
她描述了美好又轻盈的四月,最终也留在了她所描述的四月中。
林先生,精神至死也没有屈服。
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建筑方面的研究,对待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一丝不苟。
他怀着一颗热爱建筑事业,热爱党,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奋力投身到几十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为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留下的无价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财富。
他是如此的深爱她,两人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家境上,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
在林先生走的那一年,他的心也随着去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用在梁先生的身上何等的适合!从《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到退而求次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又被上纲批判;再到“左”的错误被纠正,梁先生终于又可以发表专业文章。
只要空气有一点松动,一个学者第一个想起的永远的是他的学术。
即使不被认同,即使被批斗、被否定,梁思成依旧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认真,对建筑的热爱,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执着、坚持。
回观第一集的《父亲》,从林长民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
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和梁启超的“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
”这两句话中,我能感觉到梁林两家儿女是如此的幸运,他们有着这般至性至情的爹爹,温暖,亲昵,充满仁爱和责任。
他们为儿女们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
八集浓缩了梁先生和林先生的一生,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一生的爱与伤。
梁先生和林先生的毕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掌权,成就赫赫,学子环球。
这是一部让人为之激动,又让人为之平静的纪录片。
我激动崇拜那种上进、积极、奋进、视中国事业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平静思考若是自己又能感触何等的成绩,或有?或无?或置之不理?觉悟的差距,思想的愚钝,学术的优劣,社交的掌握,人才的把控,这些因素都是体现英雄与平民的重要指标!时势造英雄亦是英雄创时势?很明显梁林二人都是英雄,都是建筑界的翘楚。
是时势造就了他们,同时他们也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或许那些苦难也是他们能有那些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他们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至少现在的他们是不会被批判的了,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辉煌篇章,值得世人永远的铭记以及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