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2 O世纪 8 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 新兴旅 游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 , 它追求与 自 然环境 的和谐发展 , 在享受 自然环境与体验 区域文 化的 同时不对 生态环 境造成 难 以承 担 的影 响和损害。生态旅游本身肩负着保 护 环境 的责任 , 然 而现实发展 中其在某些地方 却成为 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侩子手之一。 生 态旅 游与环 境保 护 的相 关概念
・
系统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4 . 缺乏规划意识 , 盲目 开发 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增增 日 上, 一味追 求旅游发展 。 只为 了发展 而开发 , 没有严谨 的规划意识 , 盲 目投入开发现象严重 。生态 旅游 景 区是 一个整 体 ,我 们需要 完整 的构 思 ,而不是把它分割 , 想 到什么变投人开发 什么。可 以把整个景区分成若干 区域 , 但 区 域之间要有联系 的纽带 , 不能孤立 , 要 注重 生态旅游景 区整体 的协调性。 ( 二) 我 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对环境产生
自我营销机制即根据企事业单位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常做常新地宣传档案工作的作用并在中心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筹划准备阶段提出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以期引起领导重视为保证档案生成质量奠定前期基础主动参与机制把上游的生成环节延伸到下游的利用环节有形有益地参与到中心工作或重大活动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更有益于彰显档案工作的作用提高档案管理的地位互动衔接协调机制即通过宣传和参与与相关业务或活动的主办部门就档案工作要求达成共识形成良性互动的下转第55维权者无处可去
1 . 观音山 国家森林公 园 观 音 山国家森林 公 园作为著 名生 态旅 游景 区,近年来命运多舛 : 输气管道穿园而 过 ,高压 “ 五线谱 ”悬空而立 。 高速公路洞 穿 山体。在 当今高唱保护生态资源 ,同环境 和谐发展的旗帜下 , 为何还会出现这种工程 施 工破坏生态资源 的情况 ,国家的相关 法律 是 否 只是一纸 条文 ?森林价 值与经 济价值 哪个更具有 时代意义? 2 . 南极旅游 南极 自 古 以来披着神秘的面纱 ,随着 当 今科技 的发展 , 南极旅游不再是奢望 , 到我 国长城站旅游的游客更是逐年增多 。 踏足南 极。 领 略极地 自然风光深受广大旅游者们的 喜爱 , 但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为南极生态系统 造成巨大的压力 。 南极 的一些苔藓需要多年 才能生长起来 ,而我们只需一脚就能结束其 短暂的生命 , 造成不可挽 回的破坏 ,本就绿 色少见的南极 冰雪世界更是 白茫茫一片 。 不 止如此, 旅 游者来到南极不可避免的形成 噪 音污染 、垃圾污染 等 , 也为南极脆 弱的生态 系统雪上加霜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介绍及发展

摘要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
本文作者提出了初步判断旅游经济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指标――旅游环境承载力,给出了它的定义、特征、组成体系及技术实现途径。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空间心理承载量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
目前旅游在各国已形成一种时尚,旅游业也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和雇工最多的产业类型。
然而旅游业的规模发展历史毕竟太短暂,它对人类经济和思维方式等的冲击太迅猛,致使人们无暇去思考旅游业应该怎样发展;旅游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它对旅游业的指导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各地旅游区出现了因游客严重超载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或因游客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资金占用……这一切促使人们去思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人类已进入“绿色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已深入人心,倡导旅游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主题;然而怎样才算是旅游的持续发展?怎样才算是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判据是什么?作者经过几年来的研究探索并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又可简称为旅游承载力)理论,认为它是衡量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1.1旅游环境的外延界定我们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称之为旅游环境系统。
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当地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旅游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环境(如生物环境、水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则构成了经济环境(如市场)。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分别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探讨当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实证研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年产值。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形式,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替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整个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如果这种人为影响与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存在一个消极作用并使其呈现出逆向演化的趋势,就会造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就是在一系列研究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和内容。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生态旅游活动强度。
即在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地域范围的所有生态系统资源和功能,对生态旅游活动本身,及其带来的所有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大缓冲能力。
或者说,是资源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
它是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上,随着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起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本文拟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并不很多,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研究其进展时,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归并其中。
武汉天兴洲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汉天兴洲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作者:胡晓婉赖梅东褚艳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12期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形式。
近年来,生态旅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并且在国内也蓬勃兴起。
武汉市创新性地提出城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天兴洲位于该生态框架体系中长江生态轴与三环线生态绿环、武湖生态绿楔交汇处,属于城市重要的生态节点。
2011年7月,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审查通过武汉市天兴洲(主城区A2001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该规划,天兴洲将发展建设为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博览园、生态创意园、体育运动园三大休闲园区。
本研究将以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方向为基础,探讨天兴洲的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容量,并核算在改容量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最终得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天兴洲后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模提供依据。
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1.1 理论概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旅游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孙道玮[1]、李丰生[2]、董巍[3]、曲小溪[4]等。
孙道玮认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游览、休闲、认知、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李丰生将其描述为“在一定自然地域,以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一是能够给当地带来益处;二是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到持续发展为条件,开展有责任的旅行行为时,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旅 游环境 容量概念 的研 究始 于2 0世纪 8 年代初。1 8 年 ,赵红红对 0 93 苏州园林 的旅 游容量进 行了阐释 :楚义芳 ( 8 在其博 士论文 “ 1 9) 9 旅游 的空 间组织”
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进行过一定研究 ,其 中
O Ri eI l y对旅 游环 境容量理 解最 为全面 ,
关■ 谓 :生 态旅 游环 境承 我 力 概 念 及
评价 体 系 量化 方 法 实证研 究
他认 为旅 游容量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旅游 目
的地 能容纳 的最大 游客量 ,旅游容量还应
旅游增长管理 过程 》 Nes n ( 9 3) 、 l 等 1 9 的 o
《 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等。
( )国 内研 究 二
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存在一个 消极作
用并使其呈现 出逆 向演化 的趋势 ,就会造 成生态旅游 区的环境 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
合作 出版的 《 户外 游憩的环境影响 》一书 中, 提出了一个具 有科 学性的概括性定义 ,
深入研究 ,但他指 出 ,要反 映区域 的综合 环境承 载力 ,须对设施承载力 、资源环境 承载力、经济 环境承载 力及社会心理承载 力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还有 Win 和 ls l i Gi( 9 1) 《 l 1 9 的 旅游环境容量管理:一种 l
生 态旅 游 环 境 承 载 力概 念 及 评 价 体 系 的研 究
对旅 游 容量 问题 提 出 了进 一 步 的 讨论 。
中,难免会 出现人 为因素影响 与干扰 整个
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 ,如果这种人 为影响与
1 7 年 出版的 《 游和休 闲的发展 :旅游 97 旅 资源评价 手册 》一 书中 ,F・ a o L ws n讨论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李 健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 143
开展有责任的旅游行为时, 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 的旅游人数。
董巍等[ 32] 。在一定时期内, 某一旅游地环境 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 害变化, 即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 力, 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的情况下, 它所能承受的 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容量, 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X26; F 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890( 2006) 09 - 1141- 06
Research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 tourism in China. LI Jian1, 2 , ZHON G Y ong de2, WAN G Zuliang 3, SU N Xue2 ( 1 School of T ourism & Healt h, Zhej iang Forestr y University , L in an 311300, China; 2 School of T our is m, Centr al South Univer sity of Forestr y & T echnology , Changsha 410004, China; 3 T ianmushan N ational N atur e Reser ve M anagement Bureau, L in an 311300,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资助项目( 2002DF000021) 。 *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6 - 01 - 20 接受日期: 2006 - 05 - 18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

· 封面文章 ·编者按: 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平衡共同进步,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有效工具和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被广泛开展。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由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形式发展至结合具体自然保护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现状。
在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
为了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并提出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环境保护科学》编辑部特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毋茜博士团队发起“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内容的约稿,以期通过针对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把握其研究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提供借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毋 茜1,2(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刊载的生态旅游评估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
通过对近20年生态旅游评估领域中的发刊量、科研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
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评估的研究主体和机构呈现出关联性弱的特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等高频词具有强关联性;研究方向和角度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研究指出,生态旅游研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未来对生态旅游者,及消费、体验将成为研究趋势;此外,需要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评估;CiteSpace;可视化中图分类号: X32;F592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10016 Analysis of ecotourism assessment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spaceWU Xi1,2(1. International Colleg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2. MTA Education Center,Hai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anya 572022,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search cooperatio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a knowledge map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keywords is cr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show a weak correl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for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such a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reser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chang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ecotourism research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The ecotourists and their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will become a research trend. 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Keywords: ecotourism;ecotourism assessment;CiteSpace;visualizationCLC number: X32;F592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