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作文素材: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合集下载

碎片阅读的作文5篇

碎片阅读的作文5篇

碎片阅读的作文5篇碎片阅读的作文篇1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能成为大众的喜爱。

首先是因为科技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现在这种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想细细读一本书,有点不太现实,正因为这样,简短精炼的碎片化阅读就能天衣无缝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充当主导地位。

其次,碎片化阅读大多都是各种各样,形色不一的人生哲理,并不想一片小说那样,花费大量时间来总结人生道理。

碎片化阅读与看报又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所以内容选取赶得上潮流,也追得上时事的新颖内容,这让读者所沉谜与其中。

因此就喜欢碎片式阅读。

不能因为碎片式阅读不出自名师之手不得到认可,而漠视了它的存在。

然而,碎片化阅读是压在你思想上的一座大山。

渐渐地,随着科技的进步,碎片式阅读霸占版面。

事实上,碎片式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阅读是静下来捧着一本书,幸福的阅读,而不是坐在公车上、地铁上,拿着手机,埋着头手上随意划来划去。

大多数的碎片化阅读都很肤浅地将道理写了出来。

就少了一种领悟的过程,也少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失去了阅读原本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了,现在让我谈谈自己吧。

记得小的时候,我看过许许多多的厚书,如三国、西游记,那时候还没有接触那些电子设备,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书,但是现在呢,长时间地依赖于电子设备的我们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一本厚厚的文学书了,大家都会选择去看同名电影,所以忽略了原文的意思,现在我们的阅读已经在改变成了看头条、朋友圈、论坛、知乎,来获取信息了,可是如今的网络上造谣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我们根本分不清什么信息是真的,什么信息是假的了,简直就是真假难辨。

我们相信大家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吧,假如你长时间地看着书,时不时地会拿出手机看两眼,这正是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可见,如今科技发达的世界,是有那么多的弊端啊!碎片化阅读渐渐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体验片面知识。

但它弱化了我们思想的进步。

碎片阅读的作文篇2阳光一如既往地炙烤着大地。

在这短短两个月的暑假里,我迎来了最后一个星期,自然颇有几分不舍。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人提到“碎片化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碎片化”呢?“碎片化”就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说白了,碎片化的生活就是指生活被分成一块块,很琐碎。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碎片化的呢?因为随着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忙碌了起来:看微信,发短信,发邮件,看电视剧,打游戏,看小说等等,想想都觉得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小说的流行。

现在的人们,坐地铁时,打饭时,甚至走路时,都会看手机,看网络小说。

甚至有人看了网络小说的穿越套路之后,而去自杀求穿越。

网络小说有很多都没经过审核,会有很多不太适宜的内容,而且会导致很多人沉迷其中,耽误了学业,荒废了工作。

正是因为所谓的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忽视了纸质的书籍,忘记了中华的传统,人类的文明。

鲁迅的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们一味地去追求前两者,却完全忽视了最重要的第三句,这样是本末倒置的。

在现在这个时代,网络小说的出现,使人们彻彻底底地将读书当作了消遣,变成了一目十行,却对小说中讲爱情的部分十分痴迷,这将对我们的社会风气带来极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小说中一些不健康的不跟部分保持抵制的态度。

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网络小说。

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令我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手机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而且,一些作者也是在积极认真地写书,相当一部分小说无论是知识、哲理还是文学价值都是很不错的。

我个人就很爱看这类小说,我第一次接触《沁园春雪》,不是在语文课上,而是在小说里;我对历史的兴趣,不是历史课的缘故,而是因为历史小说;甚至包括“三从四德”“七出”甚至爱因斯坦的“平行空间”论,我都是在网络小说中看到的。

有很多作者,他们也是怀着满腔热血去写的,我们又怎能伤了他们的心?更何况,我认为,同样的书,不同人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看网络小说时不要只关注风花雪月,而应去看描写出彩,带有真情实感的地方。

在小说中,我读到的是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忠贞的爱情和永不放弃的信念!这是我所热爱的网络小说,也是我所支持的碎片化阅读!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希望我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不要迷失了自我,不忘初心!。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高分作文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高分作文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900字“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一句名句。

读书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读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有用的。

无论你想了解什么知识, 都可以从书中去获得。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籍, 对于我来说, 更是一位与我关系密不可分的挚友。

高兴时, 可以在书上写下欢快的语句, 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伤心时, 可以翻阅自己喜欢的书, 缓解自己的情绪……可是, 怎么阅读才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呢?接下来, 就让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吧。

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不太喜欢纸质实体书籍的阅读, 更加喜欢看电子书。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当今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进行“碎片化”的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碎片化”的阅读呢?其实, “碎片化”的阅读就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

它的特点就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

但随着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更多关于“碎片化”的阅读的问题和优势也渐渐地浮出水面了。

“碎片化”的阅读也有它的优点与缺点。

它的优点就是能使我们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 了解更多的信息。

利用碎片的时间, 比如等车的时候, 公交车上, 睡前等等, 获取新闻, 朋友的新鲜事;缺点就是让人们不言自明, 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 放眼望去,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长期的碎片阅读往往会让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 时不时地掏出手机, 对着屏幕滑动几下, 也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

在未来, 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读电子书, 这样不用去书店, 就可以看书, 还可以通过网络知道很多在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 也不用像实体书那样占面积, 也很便宜。

但, 我还是推荐大家多多去书店里看纸质的实体书, 这样对我们眼睛的伤害能够减到最小。

所以, 在这里, 我个人建议大家在忙碌的时候, 选择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在休息的时候选择进行“整体”的阅读。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了解到了更多的内容, 何乐而不为呢?“碎片化”的阅读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学生。

碎片化阅读作文申论

碎片化阅读作文申论

碎片化阅读作文申论篇一《碎片化阅读:看似充实,实则空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就像一阵狂风,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伸手去拿手机,先刷一波新闻资讯。

那些短短的标题像是一个个小钩子,把我的注意力勾得死死的。

我看到哪里火山喷发了,还没等我仔细去了解是怎么回事呢,眼睛就被旁边一个明星的新恋情给吸引走了。

在坐地铁去上班的途中,我又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里的一些读书软件。

看的那些文章啊,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

有讲健康小贴士的,什么要多吃西兰花能防癌,但也没说为啥;有说职场小技巧的,什么跟领导说话要多用肯定句,可具体啥时候用也没个准儿。

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感觉自己好像学了很多东西。

实际上呢?到了公司,跟同事聊天提起那火山喷发的事,我只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具体在哪,因为啥喷发的,我全说不上来。

谈职场技巧的时候,也是一知半解。

我就像一只小蜜蜂,在碎片化阅读的花丛里忙忙碌碌,看似采了很多花的蜜,其实肚子里都是些杂乱的东西,没有一点深度。

碎片化阅读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我的阅读习惯给扭曲了。

它让我变得浮躁,失去了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认真研究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

我就像个在知识海洋里追逐泡沫的傻孩子,抓了一把又一把,最后双手空空。

看着手机里满满的未读文章提示,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滑稽,忙碌又空虚,这就是碎片化阅读带给我的真实感受。

篇二《碎片化阅读:一场忙碌的空虚之旅》现在的我们啊,都在碎片化阅读的浪潮里扑腾。

就说我有次等公交车的时候吧,等车的地方有个小广告栏,上面花花绿绿的。

我没心思看那上面的促销信息,而是拿出手机又开始碎片化阅读之旅。

我打开一个知识类的小程序,里面的内容就像一个个小点心,看起来很可口。

有历史冷知识的模块,我点进去看了几个,知道了原来杨贵妃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具体是啥癖好我记不太清了,反正是很稀奇的那种。

然后又看到一个讲科技新发展的,说是一种新的电池材料要问世了,但是这个材料到底新在哪也没看全,因为眼球很快又被电击治疗网瘾这个奇葩新闻给勾走了,还看到图片里那些被治疗的孩子惊恐的脸。

碎片化阅读作文600字-4

碎片化阅读作文600字-4

碎片化阅读作文600字随着科技的发展, 碎片化阅读已遍布这个社会。

人们更多地会去选择阅读电子书, 或从网络上获取信息,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 静心地看完一本厚厚的书。

碎片化阅读, 有利也有弊。

常常在人潮拥挤的地铁、公交车、甚至道路上, 都会看到人们低着头, 看着手中的手机。

大多数人们都利用这这些碎片的时间, 获取新闻、资讯、看看新鲜事。

这不仅方便, 而且还充分利用了时间。

也避免了人们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中, 还要抽出时间来阅读的烦恼。

不仅不多花时间,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

一些网络产品也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

它们让消息传播地更快, 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些弊端。

比如, 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自我约束观点, 思考的能力正渐渐下降。

网络上传播出了一件新闻, 伴随着它的还有网友们的评论。

于是, 就出现了人云亦云的现象。

当人们翻看这些评论时, 总觉得别人说的很有道理, 久而久之, 便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同时, 也使人对手机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放眼望去,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长期地进行碎片化阅读, 使人们更加无法拒绝手机的诱惑。

时不时地掏出手机, 翻翻看看, 即使什么新内容都没有, 即使有空闲的时间, 人们也不愿意拿起几本书细细阅读。

即使人们再怎么无事可做, 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机, 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充实自己。

人们仿佛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而手机也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

虽然我也经常这样碎片式阅读, 但不得不承认, 留在我脑子里的东西却几乎没有。

而那些耐人寻味的经典著作, 却使我受益良多。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700字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700字

碎片化的阅读作文700字碎片化的阅读,简而言之即是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通过零散的时间碎片去进行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方式。

通勤路上、工作间隙、睡前片刻,都可以成为碎片化阅读的时间节点。

碎片化阅读的存在,无疑是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必然产物。

碎片化阅读也引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让我们看看碎片化阅读的好处。

碎片化阅读节省了时间,不需要专门腾出大块的时间来读书,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适应了人们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特点。

碎片化阅读能够更好地利用零散时间,使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生活效率。

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多样化,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从而扩宽了视野,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碎片化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短暂和分散,难以专注,容易影响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碎片化阅读很容易受到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干扰,使人们更倾向于浅层的阅读,而非深入思考。

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错失大段时间阅读的机会,长此以往,可能会使人们逐渐失去大段时间阅读的耐心和能力。

针对碎片化阅读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去加以解决。

我们可以尝试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补充和扩展深度阅读。

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等时间段,去深入阅读一些长篇作品,以弥补碎片化阅读的不足。

我们也应该学会保持专注,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沉静的环境和时间段,加强对阅读的专注度,提高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我们也要警惕社交媒体对碎片化阅读的干扰,适度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存在是符合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好保持专注、深入思考。

我们应该赞扬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便利,并且也应该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深度阅读和专注力的培养,使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更为丰富有意义的一部分。

碎片化阅读的联考作文

碎片化阅读的联考作文

碎片化阅读的联考作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就像一阵风,呼呼地吹进了我们的生活。

啥是碎片化阅读呢?简单说,就是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快速浏览一些简短的文字、信息。

比如坐地铁的时候刷刷微博,排队的时候瞅瞅公众号文章,上厕所的时候看看新闻推送。

有人说,碎片化阅读好啊,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让我们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多方便!就像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塞了一些知识的小零食,解解馋。

但也有人吐槽,说这碎片化阅读不靠谱。

读来读去,都是些皮毛,没啥深度,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捡到了几个小贝壳,根本没捞到珍珠。

而且,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注意力都被打散了,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我觉得吧,碎片化阅读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能给我们的生活加点料;用不好,可能就把自己给“忽悠”了。

比如说,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碎片化阅读能给你开个头,让你知道个大概。

但要是真想深入研究,光靠这点零碎的东西可不行,还得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系统的书。

还有啊,这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变得浮躁。

读了几篇短文,就觉得自己啥都懂了,其实呢,只是懂了个表面。

就像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就以为看到了整座冰山,那可就闹笑话了。

所以啊,对于碎片化阅读,咱们得有个清醒的认识。

别把它当成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别被它带偏了节奏。

该深入的时候深入,该整合的时候整合,让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知识大厦的一块小砖头,而不是一堆散沙。

碎片化阅读这玩意儿,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

咱们得聪明点儿,让它为咱服务,可别被它给“奴役”了!。

碎片化阅读 申论作文

碎片化阅读 申论作文

碎片化阅读申论作文篇一《碎片化阅读:一场信息的“游击战”》现在这碎片化阅读可太流行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天早上一睁眼,先摸手机,然后就开始了我的碎片化阅读之旅。

我打开新闻软件,那里面的新闻像开杂货铺似的,啥都有。

标题是一个比一个劲爆,就像促销员在大声吆喝吸引顾客。

我看到一条标题是“惊!某地惊现神秘现象”,这标题勾得我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看。

结果呢,就那么几句话,把事情大概一说,有些还语焉不详。

可是就像吃快餐,虽然没营养,但吃得快香啊。

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又会打开一些微信公众号,刷那些小文章。

这些文章写得也是五花八门,有写明星八卦的,说哪个明星又出轨啦,和标题配着的就是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还有写生活小妙招的,像什么用牙膏擦鞋子很干净,为了验证这个我还真试过。

那天我找出我那双旧运动鞋,挤了些牙膏在上面,就开始擦。

嘿,你还别说,虽然擦的时候有点费劲,但擦完之后,那鞋还真白了不少。

不过,擦完了鞋,我文章也没读完,又被别的推送吸引了。

碎片化阅读就像在草丛里找小虫子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像雪花片一样落进我的脑子里,刚觉得好像积累了新知识,可是没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之所有会这样,就是因为阅读太碎片化了。

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知识进了脑子根本站不住脚。

就像我那鞋,擦白了没几天又脏了,这碎片化阅读看着热闹,可真要学东西,还得需要深入完整的阅读啊。

篇二《碎片化阅读:那一口口的小零食》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啊,碎片化阅读就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堆小零食。

我就特能感受到这一点。

就说我每晚睡前那阵儿吧,我躺在床上,本来说好的要看本书,但拿起手机就开始刷各种东西了。

先是刷到了那些短视频的读书分享。

看他们讲历史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比如讲三国那点事,就简短地说了几个经典战役,像官渡之战啊,就说曹操多么多么机智勇敢,用了一招火烧乌巢就赢了袁绍。

我是看了个大概,觉得好像了解了这段历史,其实根本没深入。

然后我又看到有写美食的碎片化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作文素材:对碎片化阅读保持
高度清醒
导读:本文2019年中考作文素材: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

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

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

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

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
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

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

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

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

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

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

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

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

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
认真对待。

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师生互动,一次规则和公平的示范课
高校校园频频传出的新闻,给人这样的印象:维护规则和纪律、维护教师尊严、师生间平等相待,这些好像很难同时做到,很难兼顾。

不是某位老师言行失当,就是哪个学生举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项规定不尽合理。

但是,发生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次因交作业引起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却令人深有感触、深长思之。

有网友以“事虽小,理不轻”论之,非常恰当。

这次师生互动,堪称一堂内容丰富的示范课,既是一堂“规则课”,也是一堂“公平课”、“公开课”;甚至是一堂非常出色的作文课。

许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可能影响学期评分。

她以对规则“理解不同”为由,在微信群里要求马寅翔老师接受她补交作业并“共担风险”,即视她没有违反规定,不扣分。

马老师要她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由。

许同学用了3个小时,交出一篇长文《论迟交作业之合理性》,马老师随即撰文一篇《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来回复。

因为许同学证明自己不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只是没有按时上交,而马老师最终认为论证有效,并认为接受其作业不会伤及对其他同学的公平。

马老师让许同学为自己晚交作业提出正当理由,还有一个用意:考察她是不是能把所学内容运用到为自己辩护上。

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会把法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

让学生通过
自身体验来掌握专业。

马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对教学的负责,都在不言之中。

马老师说,许同学的文章写得很长,而且从形式上来看还比较专业,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一两句话打发她,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没办法让其他同学理解我为什么又接受了她的作业。

这里,马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个学生的尊重,与对其他同学的尊重,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也包括对教学的负责。

做到了这些,教师的尊严,自然就在其中了。

马老师说,要许同学撰文论证,是对她的考验;但是,这何尝不是对马老师自己的考验?论证的合理,逻辑的严谨,语言表达的准确,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写好议论文。

没有坚实的多方面的能力,不可能有这么精彩的“即兴”发挥。

这次师生间的“辩论”,是在一个有三百名学生的大群里进行的,众目睽睽,任何违背公平、曲解规则都逃不过众人眼睛。

这堂课告诉人们:公开,是公平的保证。

马寅翔这样的老师,是让很多学生折服、羡慕的“别人家的老师”,应该也是校长们最想要的教员。

马老师能够这样专注于教学,相信这是一个让人安心于业务、鼓励人钻研业务的学校。

马老师只是因偶然的机会而网红,其实每所高校都有很多热爱专业,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他们都希望拥有马老师那样的教学环境。

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
关照留守儿童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还
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父亲给我的那一个眼神”“那个拥抱和那句话,一直给我力量”“我抱着爸爸说:‘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的玩具’”……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我太爱那件礼物了》中,几句简单的话,勾勒出这一群体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看到一颗颗渴望陪伴的孤独心灵。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断增加,改变也一直在发生。

前些年,在四川凉山“悬崖村”,孩子们背着书包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的身影让人牵挂。

如今,有了坚固的钢梯、新建的通信铁塔、连着网线的路由器……大凉山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变得顺畅了。

不过,守护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却依然任重道远。

前不久,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出炉,这已是这一白皮书连续第四年发布。

从此前的“陪伴”“守护”,到今年的主题“牵绊”,白皮书也在不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记录和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聚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心理机制,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心理帮扶路径。

比如,孩子虽然最需要亲情陪伴,但研究发现短暂而粗糙的相聚、亏欠心理下的补偿,比不上平时的涓滴交流;比如,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倾向将真我一面掩藏,因此偶尔回家“看看”,可能不如平时多打电话;再比如,大人外出打工,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父母关爱的缺失,却能造成难以抚平的伤害。

应该说,近些年社会帮扶力量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儿童家庭或学校的物质条件,不少志愿者
的倾情付出给予了孩子情感的抚慰,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填补了时间的空白。

然而,这种来自社会第三方的努力,难以从根本上缓解造成亲子关系淡漠的时空分离。

有人用“归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从”来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比物质匮乏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精神上的慰藉。

彼此牵挂的父母与孩子,是什么成了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从帮助孩子到帮助家长,如何纾解两个群体的共同焦虑?可以说,将这些问号拉直,在爱与被爱之间传递力量、消除误解,更有利于帮助这群孩子免于孤独,克服迷茫消极的负面情绪,从而走出心灵的困境。

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时至今日,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长大的成长问题,也是如何发展的教育问题、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

纪录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中,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孩,早早辍学陷入迷茫,随父母出门打工身心疲惫,再想回去读书却已没有了退路。

小女孩的故事反映一系列待解的命题: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学校如何在心理健康、人格养成上发挥更大作用?强求父母单方面“弃城还乡”并不现实,依赖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唯有用社会大家庭的力量搭建情感沟通的渠道,培厚亲子关系的土壤,才能让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充满阳光。

在白皮书发布会的摄影展上,一幅作品尤其引人注目。

一个孩子
紧紧握住满是磨痕的座机话筒,斑驳的墙上刻的是几串难忘的电话号码。

一个完整的中国视野,不仅需要看到高楼大厦,也需要看到乡村田野。

关照留守儿童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