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含以下内容:1. 锐角三角函数的引入和概念介绍;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关系;4.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引入和概念介绍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关系,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 介绍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3.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关系1. 通过图像和表格展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之间的关系,如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关系、正切函数与正弦函数的关系等;3. 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关系。
三、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1.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斜坡的坡度等;2. 练习题目和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关系;3.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三角函数(割函数、余割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给予学生更多的应用题目和实例,提高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宽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3. 个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解答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全章(1)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1.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概念2 .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cosA、tanA表示正弦,余弦,正切教学程序:一.探究活动1 .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 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Z A的对边N A的邻边N A的对边siaA= ,cosA= ,ta nA=-斜边斜边N A的邻边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 ABC中的siaA,cosA,tanA 的值。
二.探究活动二1.让学生画30° 45° 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 ° cos45 ° tan60归纳结果30 °45°60°siaAcosAta nA2.求下列各式的值三. 拓展提高 P82例4.(略)73厂1.如图在"ABC 中,/ A=30° ,tan B= ,AC=23 ,2求AB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 p85— 86 2,3,6,7,8,10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一•教学三维目标(一)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 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 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 直角三角形 ABC 中,/ C=90° , a 、b 、c 、/ A 、/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 sia 30 ° +cos30 °( 2) , 2 sia 45-—cos30cos30sia45°+ta60-tan30aba(1)边角之间关系si nA= cosA= tan A=-c c b⑵三边之间关系a2 +b2 =c2(勾股定理)⑶锐角之间关系/ A+ / 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探究活动1•我们已掌握Rt△ 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评析例1在厶ABC中,/ C为直角,/ 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 a—. 6,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厶ABC 中,/ C为直角,/ A、/ B、/ 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0 .B=35°,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3在Rt△ ABC中,a=104.0, b=20.49,解这个三角形.(三)巩固练习在厶ABC中,/ C为直角,AC=6 , - BAC的平分线AD=4 . 3,解此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探究锐角三角函数,使学生掌握当锐角固定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研究惯。
教学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掌握当锐角固定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概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复旧知、引入新课老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
例如,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通过问题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活动一:问题的引入老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绿化荒山的问题中,通过计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和出水口的高度,求解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活动二:问题的探索老师通过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o,∠A=45o的问题中,让学生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从而得出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活动三:问题的拓展老师通过问题的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例如,在∠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让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
三、总结归纳老师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同时,让学生反思并总结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四、作业布置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锐角三角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锐角三角函数的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的教案【篇一:锐角三角函数教案】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篇二: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内容与已学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紧密,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 sina 、cosa 、 tana 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至于关键,因为只有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28.1 锐角三角函数(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难点:1.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2.难点与关键: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锐角三角函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 1 课时§1.1.1 锐角三角函数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2、理解正切的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探索。
3、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难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1、梯子的倾斜程度在很多建筑物里,为了达到美观等目的,往往都有部分设计成倾斜的。
这就涉及到倾斜角的问题。
用倾斜角刻画倾斜程度是非常自然的。
但在很多实现问题中,人们无法测得倾斜角,这时通常采用一个比值来刻画倾斜程度,这个比值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倾斜角的正切。
1)(重点讲解)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2)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则梯子越陡;3)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几种方法,以便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想一想(比值不变)☆想一想书本P2想一想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正切函数(1)明确各边的名称B斜边∠A的对边(2)tan A A的对边A的邻边A∠A的邻边C(3)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 A的对边与∠ A 的邻边的比值。
A☆巩固练习a、如图,在△ ACB中,∠ C = 90 °,1)tanA = ;tanB = ;AC B2)若AC = 4 ,BC = 3 ,则tanA = ;tanB = ;3)若AC = 8 ,AB = 10 ,则tanA = ;tanB = B;Cb、如图,在△ACB中,tanA = 。
九年级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示例教学法,结合几何画板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锐角三角函数随角度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
(4)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九年级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学会使用计算器或手工计算方法,解决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3.掌握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物体之间的距离等。
4.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如求角的度数、证明线段相等等。
3.利用计算器、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思考题:
(1)思考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锐角三角函数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的:1.理解锐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意义。
2.会由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锐角的正、余弦,正、余切函数值。
才能、情感目的: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再运用于理论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才能。
2.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进步合作交流才能。
重点、难点:1.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2.由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利用相似和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求一些线段的长度问题。
但有些问题单靠相似与勾股定理是无法解决的。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你能测出风筝离地面的高度吗?学生讨论、答复各种方法。
老师加以评论。
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对于以上的问题中,我们求的是BC的长,而的AB的长是可知的,只要知道AC的长就可要求BC了,但实际上要测量AC是很难的。
因此,我们换个角度,假如可测量出风筝的线与地面的夹角,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由一个学生比拟熟悉的事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述在Rt△ABC中与Rt△A1B1C1中∠C=90°,C1=90°∠A=∠A1,∠A的对边、斜边分别是BC、AB,∠A1的对边、斜边分别是B1C1、A1B2 〔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积极考虑,利用相似发现比值相等〕〔〕假设在Rt△A2B2C2中,∠A2=∠A,那么问题1:从以上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结论:这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要角的大小一定,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定了,与这个角所在的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这个角的正弦,即∠A的正弦= ,记作sin A,也就是:sin A=几个注意点:①sin A是整体符号,不能所把看成sinA;②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正弦值是固定的,与∠A的两边长短无关,当∠A发生变化时,正弦值也发生变化;③sin A 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一个角的正弦,对于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的正弦时,不能省略角的符号“∠”;例如表示“∠ABC”的正弦时,应该写成“sin∠ABC”;④ Sin A= 可看成一个等式。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 锐角三角函数(2)一、知识点1. 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2. 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 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能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理解锐角的正弦与余弦和梯子倾斜程度的关系.2. 能够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有用的数学.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交流分享的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正弦、余弦的数学定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体会正弦、余弦的数学意义,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引入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正切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脑负担重,而不会实际运用),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探究新知探究活动1(出示幻灯片4):如图,请思考: (1)Rt △AB 1C 1和Rt △AB 2C 2的关系是 ; (2)的关系是和222111AB C B AB C B ; (3)如果改变B 2在斜边上的位置,则的关系是和222111AB C B AB C B ; 思考: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1B 2AC 1C 2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呢?设计意图:1、在相似三角形的情景中,让学生探究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了.类比学习,可以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不变的.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规律,学生能记忆得更加深刻,这比老师帮助总结,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要有用得多.归纳概念1、正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________.2、余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A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_ _____.3、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都叫做∠A的三角函数.温馨提示(1)sinA,cos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一个锐角;(2)sinA,cosA中常省去角的符号“∠”.但∠BAC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BAC,cos∠BAC.∠1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1,cos∠1;(3)sinA,cos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4)sinA,cos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表示“sin”,“cos”乘以“A”;(5)sinA,cos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的关系.设计意图:1、类比正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含义;2、让学生了解: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是指求这个角的正切、正弦和余弦,不是单指某一个值;3、正弦和余弦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表示方法,在这里先进行明确,可以减少日后不必要的错误.探究活动2:我们知道,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A有关系,tanA越大,梯子越陡,那么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在探究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含义,体会正弦和余弦的生活意义,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通过利用正弦和余弦来描述梯子的倾斜程度拓展了学生思维,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的合理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发现: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cosA的关系:sinA越大,梯子;cosA 越,梯子越陡.探究活动3:如图,在Rt△ABC中,∠C=90°,AB=20,,求BC和cosB.BA C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sinA与cosB有什么关系呢? sinB与cosA呢?在其它直角三角形中是不是也一样呢?请举例说明.小结规律: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另一个锐角的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进一巩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同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六、归类提升类型一: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例1、在Rt△ABC中,∠C=90°, BC=3,AB=5,求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类型二:利用三角函数值求线段的长度例2、如图,在Rt△ABC中,∠B=90°,AC=200,sinA= ,求BC的长七、总结延伸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sinA= ,cosA= ,tanA= ;2、温馨提示:(1)sinA,cosA,tan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A,cosA,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切,习惯省去“∠”号;(3)sinA,cosA,tanA都是一个比值,注意区别,且sinA,cosA,tanA均大于0,无单位;(4)sinA,cosA,tan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关系;(5)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3、在用三角函数解决一般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实际问题中,应注意构造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同时能对知识进行及时梳理,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消化,特别对于重要的方法提示和要注意的细节,能再次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八、 随堂小测1、下图中∠ACB=90° ,CD ⊥AB 指出∠A2、1题中如果CD=5,AC=10,则sin ∠ACD= sin ∠DCB=3、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5,BC=6.求: sinB,cosB,tanB设计意图:设计各种题型,可以检验学生的方法掌握情况,同时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若时间不允许该部分也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BCABCsin a A c=cos b A c =sin b B c=cos a B c=bABCa┌csinA=cosB ,cosA=sinB (∠A+∠B=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单元要点分析内容简介本章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属于三角学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内容,而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锐角.(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贯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这些规律于实际生活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与难点1.重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很重要,•应该牢牢记住.(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2.难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讲课时应注意,只有让学生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掌握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才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三角函数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少单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三角函数的意义要通过问题经出,•再加以探索认识.3.对实际问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4.适度增加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减少机械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课时安排本章共分9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4课时28.2 解直角三角形4课时小结1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内容简介本节先研究正弦函数,在此基础上给出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通过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不管直角三角形大小,只要角度不变,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与斜边的比分别都是常数,这为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作好铺垫.这样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函数的思想,由于教科书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正弦函数的概念,因此对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概念的讨论采用了直接给出的方式,具体的讨论由学生类比着正弦函数自己完成.教科书将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这两个相反方向的问题安排在一起,目的是体现锐角三角函数中角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本节最后介绍了如何使用计算器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如何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角等内容.由于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教科书只就常见的情况进行介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2.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与难点1.重点:正弦、余弦;正切三个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应用.2.难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教学方法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在教学中应作为难点处理.第1课时正弦函数复习引入教师讲解:杂志上有过这样的一篇报道:始建于1350年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落成时就已经倾斜.1972年比萨发生地震,这座高54.5m 的斜塔大幅度摇摆22分之分,仍巍然屹立.可是,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已由落成时的2.1m 增加至5.2m ,•而且还以每年倾斜1cm•的速度继续增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此,•意大利当局从1990年起对斜塔进行维修纠偏,2001年竣工,使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比纠偏前减少了43.8cm . 根据上面的这段报道中,•“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已由落成时的2.1m 增加至5.2m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它能用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吗?这个问题涉及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学过本章之后,你就可以轻松地解答这个问题了! 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入教师讲解: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上述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写在纸上,•互相讨论,看谁写得最合理,然后由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在Rt △ABC 中,∠C=90°,∠A=30°,BC=35m ,•求AB (课本图28.1-1).CBA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A BC AB ∠=的对边斜边=12可得AB=2BC=70m ,也就是说,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教师更换问题的条件后提出新问题:•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要求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寻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上面求AB (所需水管的长度)的过程中,虽然问题条件改变了,但我们所用的定理是一样的: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也是说,只要山坡的坡度是30°这个条件不变,那么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教师提出第2个问题:既然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斜边与对边的比值不变,那么其他角度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不会变呢?•我们再换一个解试一试.•如课本图28.1-2,在Rt △ABC 中,∠C=90°,∠A=45°,∠A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多少?CBA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计算,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在Rt △ABC 中,∠C=90°由于∠A=45°,所以Rt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 2=AC 2+BC 2=2BC 2,BC . 因此BC AB ===2,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45°时,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 教师再将问题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从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一个Rt △ABC 中,∠C=90°,当∠A=30°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12,是一个固定值;•当∠A=45°时,∠A,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边板书,•边与学生共同探究证明方法.这为问题可以转化为以下数学语言:任意画Rt △ABC 和Rt △A ′B ′C ′(课本图28.1-3),使得∠C=∠C ′=90°,∠A=∠A ′=a ,那么''''BC B C AB A B 与有什么关系.B 'A 'C 'CBA在课本图28.1-3中,由于∠C=∠C ′=90°,∠A=∠A ′=a ,所以Rt △ABC ∽Rt △A ′B ′C ′,''''BC AB B C A B =,即''''BC B C AB A B =.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二)正弦函数概念的提出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和数学活动中上面所得出的结论是非常有用的.为了引用这个结论时叙述方便,数学家作出了如下规定:如课本图28.1-4,在Rt △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sinA= =ac. 斜边c 对边abC B在课本图28.1-4中,∠A 的对边记作a ,∠B 的对边记作b ,∠C 的对边记作c .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sin30°=12; 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三)正弦函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讲解课本第79页例题1.例1 如课本图28.1-5,在Rt △ABC 中,∠C=90°,求sinA 和sinB 的值.(1)34CB A(2)1353CB A教师对题目进行分析:求sinA 就是要确定∠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求sinB•就是要确定∠B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我们已经知道了∠A 对边的值,所以解题时应先求斜边的高. 解:如课本图28.5-1(1),在Rt △ABC 中,=.因此 sinA=BC AB =35,sinB=AC AB =45. 如课本图28.5-1(2),在Rt △ABC 中,sinA=BC AB =513,. 因此,sinB=AC AB =1213.随堂练习做课本第77页练习. 课时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 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做课本第82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只做与正弦函数有关的部分) 双基与中考1.如图1,已知点P 的坐标是(a ,b ),则sin α等于( )A .a b B .ba CD P(a,b)αyxOCBACB A(1) (2) (3)2.(2005,南京)如图2,在△ABC 中,AC=3,BC=4,AB=5,则tanB 的值是( )A .34 B .43 C .35 D .453.在Rt △ABC 中,∠C=90°,sinA=513,则sinB 等于( )A .1213B .1312C .512D .5134.(2004.辽宁大连)在Rt △ABC 中,∠C=90°,a=1,c=4,则sinA 的值是( ). A11..43B C D 5.如图3,在Rt △ABC 中,∠C=90°,AB=10,sinB=25,BC 的长是( ). A ..4B C D28.1.2 余弦、正切函数(第2课时)复习引入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它.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上道,如课本图28.1-6所示,在Rt △ABC 中,∠C=90°,当锐角A 确定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了.现在我们要问: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了呢?为什么?∠A的邻边b∠A的对边a 斜边c CBA探究新知(一)余弦、正切概念的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论,•其证明方法与上一节课证明对边比斜边为定值的方法相同,都是通过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证明.学生证明过后教师进行总结:类似于正弦的情况,在课本图28.1-6中,当锐角A 的大小确定时,∠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分别是确定的.我们把∠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osA=A ∠的邻边斜边=cb;把∠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tanA=A A ∠∠的对边的邻边=ab.教师讲解并板书:锐角A 的正弦、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对于锐角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sinA 是A 的函数.同样地,cosA ,tanA 也是A 的函数. (二)余弦正切概念的应用教2题意:如课本图28.1-7,在Rt △ABC 中,∠C=90°,BC=6,sinA=35,求cosA 、tanB 的值.6CB A教师对解题方法进行分角三角形中一条边的值,要求余弦,正切值,就要求斜边与另一个直角边的值.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的正弦值与对边值及勾股定理来求. 教师分析完后要求学生自己解题.学生解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解:sinA=BCAB , ∴AB=sin BC A =6×53=10,又∵=,∴cosA=ACAB=45,tanB=ACBC=43.随堂练习学生做课本第78页练习1、2、3题.课时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大小确定时,∠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把∠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作业设计课本练习做课本第82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只做与余弦、正切函数有关的部分)28.1.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第3课时)复习引入教师提问: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正弦、余弦、正切值是怎么定义的?在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再复述一遍,提出新问题:两块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锐角?是多少度?分别求出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提醒学生:求时可以设每个三角尺较短的边长为1,•利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求出这些三角函数值.探究新知(一)特殊值的三角函数学生在求完这些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后教师加以总结.30°、45°、60°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下表:教师讲解上表中数学变化的规律:对于正弦值,分母都是2,,.对于余弦值,分母都是2.对于正切,60,即是下一个角的正切值.要求学生记住上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师强调:(sin60°)2用sin 260°表示,即为(sin60°)·(sin60°). (二)特殊角三角函数的应用1.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79页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60°+sin 260°. (2)cos 45sin 45︒︒-tan45°.教师以提问方式一步一步解上面两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1)cos 260°+sin 260°=(12)2+2=1(2)cos 45sin 45︒︒-tan45°=2÷2-1=02.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80页例4:教师解答题意:(1)如课本图28.1-9(1),在Rt △ABC 中,∠C=90,,A 的度数.(2)如课本图28.1-9(2),已知圆锥的高AO 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求a.教师分析解题方法:要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先求它的某一个三角函数的值,如果这个值是一个特殊解,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角的度数.解:(1)在课本图28.1-9(1)中,∵sinA=36BCAB=2∴∠A=45°.(2)在课本图28.1-9(2)中,∵tana=3AO OBOB=3,∴a=60°.教师提醒学生:当A、B为锐角时,若A≠B,则sinA≠sinB,cosA≠cosB,tanA≠tanB.随堂练习学生做课本第80页练习第1、2题.课时总结学生要牢记下表:30°45°60°sinα122232cosα322212tanα331 3对于sina与tana,角度越大函数值也越大;对于cosa,角度越大函数值越小.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时作业设计课本练习做课本第82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3题.双基与中考(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一、选择题.1.已知:Rt△ABC中,∠C=90°,cosA=35,AB=15,则AC的长是().A.3 B.6 C.9 D.12 2.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A.sin260°+cos260°=1 B.sin30°+cos30°=1 C.sin35°=cos55°D.tan45°>sin45°3.计算2sin30°-2cos60°+tan45°的结果是().A.2 BCD.14.已知∠A为锐角,且cosA≤12,那么()A.0°<∠A≤60°B.60°≤∠A<90°C.0°<∠A≤30°D.30°≤∠A<90°5.在△ABC中,∠A、∠B都是锐角,且sinA=12,cosB=2,则△ABC的形状是()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6.如图Rt△ABC中,∠ACB=90°,CD⊥AB于D,BC=3,AC=4,设∠BCD=a,则tana•的值为().A.34B.43C.35D.457.当锐角a>60°时,cosa的值().A.小于12B.大于12C.大于2D.大于18.在△ABC中,三边之比为a:b:c=12,则sinA+tanA等于().A.311...6222B C D++9.已知梯形ABCD中,腰BC长为2,梯形对角线BD垂直平分AC,•则∠CAB等于()A.30°B.60°C.45°D.以上都不对10.sin272°+sin218°的值是().A.1 B.0 C.12D.211tanA-3)2+││=0,则△ABC().A.是直角三角形B.是等边三角形C.是含有60°的任意三角形D.是顶角为钝角的等腰三角形二、填空题.12.设α、β均为锐角,且sinα-cosβ=0,则α+β=_______.13.cos45sin301cos60tan452︒-︒︒+︒的值是_______.14.已知,等腰△ABC•的腰长为,•底为30•°,•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周长为______.15.在Rt△ABC中,∠C=90°,已知cosA=________.16.正方形ABCD边长为1,如果将线段BD绕点B旋转后,点D落在BC的延长线上的点D′处,那么tan∠BAD′=________.17.在Rt△ABC中,∠C=90°,∠CAB=60°,AD平分∠CAB,得AB ACCD CD-的值为_______.三、解答题.18.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30°·cos45°+cos60°;(2)2sin60°-2cos30°·sin45°(3)2cos602sin302︒︒-; (4)sin45cos3032cos60︒+︒-︒-sin60°(1-sin30°).(5)tan45°·sin60°-4sin30°·cos45°+6·tan30°(6)sin45tan30tan60︒︒-︒+cos45°·cos30°19.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30°,∠C=45°,BD=10,求AC.20.如图,∠POQ=90°,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B在OP上,C为CQ•上,•且∠OBC=30°,分别求点A,D到OP的距离.30︒QP ODCBA21.已知sinA,sinB是方程4x2-2mx+m-1=0的两个实根,且∠A,∠B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求:(1)m的值;(2)∠A与∠B的度数.22.如图,自卸车车厢的一个侧面是矩形ABCD,AB=3米,BC=0.5米,•车厢底部距离地面1.2米,卸货时,车厢倾斜的角度=60°,问此时车厢的最高点A距离地面是多少米?(精确到0.1m)23.如图,由于水资源缺乏,B、C两地不得不从黄河上的扬水站A处引水,•这就需要在A、B、C之间铺设地下输水管道.有人设计了三种铺设方案:如图(1)、(2)、(3),图中实线表示管道铺设线路,在图(2)中,AD⊥BC于D;在图(3)中,OA=OB=OC.为减少渗漏,节约水资源,并降低工程造价,铺设线路应尽量缩短.已知△ABC•恰好是一个边长是a的等边三角形,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个铺设方案最好.第3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C 2.B 3.D 4.B 5.B 6.A 7.A 8.A 9.B 10.A 11.A二、12.90°13.21214.33155162173三、18.(1222362(3)1;+--(53;(6)019.∵AD是BC边上的高,∴△ABD和△ACD都是直角三角形.∵ADBD=tan30°,BD=10,∴AD=1033∴ADAC=sinC,∴AC=1031063sin32ADC==.20.过点A、D分别作AE⊥OP,DF⊥OP,DG⊥OQ,垂足分别为E、F、G.在正方形ABCD中,∠ABC=∠BCD=90°.∵∠OBC=30°,∴∠ABE=60°.在Rt△AEB中,AE=AB·sin60°=233cm).∵四边形DFOG是矩形,∴DF=GO.∵∠OBC=30°,∴∠BCO=60°,∴∠DCG=30°.在Rt △DCG 中,CG=CD ·cos30°=2×32=3(cm ). 在Rt △BOC 中,OC=12BC=1. 21.m=22+1 A=45° B=45° 22.A 距地面4.8m23.(1)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AB+BC=2a . (2)在Rt △ABD 中,AD=ABsin60°=32a , ∴(2)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AD+BC=(32+1)a .(3)延长AO 交BC 于E ,∵AB=AC ,OB=OC ,∴OE ⊥BC ,BE=EC=2a . 在Rt △OBE 中,∠OBE=•30°,OB=cos30BE =33a .∴(3)所示方案的线路总长为3.3(32+1)a<2a ,∴图(3)•所示方案最好.28.1.4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第4课时复习引入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30°、45°或60•°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探究新知(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教师讲解:例如求sin18°,利用计算器的18,得到结果sin18°=0.309016994.又如求tan30°36′,利用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0.59139835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因为30°36′=30.6°,所以也可以利用30.6,•同样得到答案0.591398351.(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教师讲解: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已知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依次按键 0.5018,得到∠A=30.11915867°(如果锐角A 精确到1°,则结果为30°).还可以利用 A=30°07′08.9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8′,精确到1″的结果为30°7′9″).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教师提出:怎样验算求出的∠A=30°7′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以再用计算器求30°7′9″的正弦值,如果它等于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随堂练习 课本第81页练习第1、2题. 课时总结已知角度求正弦值用90°的锐角用 •对于余弦与正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 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时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做课本第82页习题28.1复习巩固第4题,第5题. 双基与中考(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 一、选择题.1.如图1,Rt △ABC 中,∠C=90°,D 为BC 上一点,∠DAC=30°,BD=2,则AC•的长是( ).A B . C .3 D .32D C BADCBAsβαDCBA(1) (2) (3)2.如图2,从地面上C 、D 两处望山顶A ,仰角分别为35°、45°,若C 、•D•两处相距200米,那么山高AB 为( ).A .100(3+1)米B .1003米C .1002米D .200米3.如图3,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s 米,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为α,测得C 点的俯角为β,则较低的建筑物的高为( ).A .s ·tan α米B .s ·tan (β-α)米C .s (tan β-tan α)米D .tan tan sβα-米4.已知:A 、B 两点,若由A 看B 的仰角为α,则由B 看A 的俯角为( ). A .α B .90°-α C .90°+α D .180°-α5.如图4,从山顶A 望地面C 、D 两点,测得它们的俯角分别是45°和30°,•已知CD=100m ,点C 在BD 上,则山高AB 等于( ).A .100mB .503mC .502mD .50(3+1)m(4) (5) (6)6.已知楼房AB 高50m ,如图5,铁塔塔基与楼房房基间水平距离BD 为50m ,塔高DC•为15033+m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60°B .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60°C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30°D .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30°7.如图6,一台起重机的机身高AB 为20m ,吊杆AC 的长为36m ,•吊杆对水平线的倾角可以从30°转到80°,则这台起重机工作时吊杆端点C 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和离机身的最远水平距离分别是( ).A .(36+20)m 和36·tan30°mB .36·sin80°m 和36·cos30°mC .(36sin30°+20)m 和36·cos30°mD .(36sin80°+20)m 和36·cos30°m 8.观察下列各式:(1)sin59°>sin28°;(2)0<cos α<1(α是锐角);(3)•tan30•°+tan60°=tan90°;(4)tan44°·cot44°=1,其中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9.角a 为锐角,且cos α=13,那么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