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绪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第一章: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物质、运动、相对止、实践、联系、发展、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度、扬弃、必然性与偶然性、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非理性因素、真理、价值、价值观、人文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社会形态、改革与革命、科学技术、人的本质、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四章: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货币、劳动力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经济危机。
第五章:垄断、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二、原著理解1.“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3.“……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5.“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6.“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7.“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8.“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哲详细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7、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9、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0、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但是也是有差别的。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的一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13、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成本的价值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1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马哲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答:它有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前提与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2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科学前提:三大理论成果: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理论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人文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答:本质:实践性;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4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时代有何意义/答:1在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仍是实践、科学和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2马哲与现时代特点相联从而不断发展自身,就能继续拥有创造性地指导现实生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答: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2意义:1它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5、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揭示了事物最本质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因素相互发展,规定了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4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造成事物质变;5矛盾同一与斗争性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6、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答: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3矛盾的特殊性包含和表现着普遍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理论武器;3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认识方法的理论依据。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哲复习资料(精华版本)

绪论章节:1、什么是马克思一、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个人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四、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船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这一本质特征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这一本质特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规定4、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二、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三、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睡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可知或者不完全认识)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综合种抽象出来的(马克思)哲学物质概念同各种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哲复习资料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复习资料第一章1、怎么看待马克思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第二章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2)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丰富与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3)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研究对象角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轨迹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⑴革命理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最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⑵实践活动:①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②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③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
Ⅱ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演变轨迹:⑴普列汉诺夫被列宁称为“从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过修正主义者滥调的唯一马克思主义者。
批判考茨基和修正主义的恩斯坦⑵列宁:①创办《火星报》俄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②批判马赫主义,即经验主义著有《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批判》⑶斯大林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等人。
⑷用辩证的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
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由新文化运动的胡适,李大钊等人引入中国,经过李大钊,李达等人的发展。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传统解读:⑴社会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矛盾);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③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④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⑵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基础: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理论③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傅里叶,圣西门,欧文等人⑶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⑷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归宿5讨论题:理想与信仰。
自由发挥理想:即理性的认识,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存在的,是对于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
信仰:对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恐惧,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第三章6哲学与人生: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天地境界——圣人宇宙道德境界——贤人社会功利境界——普通人自然境界——动物人衡量人精神境界的标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程度7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会追求人生的终极关怀。
⑴人的世界时五彩缤纷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⑵时间构成了人真正的存在⑶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生存—安全—归属—审美—自我实现⑷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自我实现:强调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实现自我中心:具有功利性的⑸人注定要追求和热爱智慧,人是矛盾和对立的哲学脱离人生将变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从定位。
8与马恩同时代的西方哲学⑴乐观主义:①代表人物:法国:孔德,英国:约翰穆勒、斯宾塞(经验论实证主义哲学),马赫经验的批判主义,毕希纳、海克尔等人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德国:新康德主义②主要观点:对"历史向何处去"持乐观态度,相信现有社会秩序下,依靠科学和工业能够保证欧洲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欧洲的未来是美好的。
⑵悲观主义:①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祁克果,柏格森,弗洛伊德②主要观点:欧洲文明正在没落,科学的进步、工业文明的兴起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福利,但使人本身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补充:尼采的主要思想:①重新估价一切价值②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③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④超人才是目的(overman)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⑴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⑵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⑶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⑷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统一于实践为基础人文关怀维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复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追求第四章10剩余价值率理论:⑴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公式:W=c+v+mW: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已消耗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的不变资本的价值,v:雇佣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价格,m: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⑵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公式:M'=m/v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表现在资增殖过程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
11绝对与相对剩余价值:(易出选择题)⑴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⑵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社会范围的提高→商品社会价值的降低→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对价值12垄断是怎么产生的?(材料题)自由竞争→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⑴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高度,极少数的企业就会联合起实行垄断,以追求高额利润。
⑵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⑶为避免激烈竞争而导致的两败俱伤的损失,企业间会达成妥协,联合形成垄断。
13垄断有没有消除竞争?(材料题)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得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⑴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⑵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⑶生产社会化的日益增长,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社会生产。
14经济全球化:⑴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①发达国家:A控制国际组织B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C获取巨大的分工利益②发展中国家:A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B优化产业结构C吸引外资扩大就业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①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②忽视社会进步,导致环境恶化③各国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统治与管理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Eg: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论④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一国的经济风险更有可能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大论述思考题:1.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如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你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政治经济学过时论?3、共产主义在你心中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信仰,为什么?4、结合本学期内容,你能否勾勒出心中的马克思形象?选择题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 C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2、马克思主义是( A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 A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C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9、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D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0、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D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C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1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13、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要素是( B )A、地理环境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政治和思想文化1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B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1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17、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矛盾是( A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8.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9、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B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21.剩余价值来源于( C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2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D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2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2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5.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29.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 D )存疑???A二者相等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D上述三者都有可能30.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31.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A.G—W…P…W’—G’;B.W…P…W’—G’—G’;C.P…W’—G’—W…P;D.W’—G’—W…P…W’;32.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B )A.G—W…P…W’—G’;B.W…P…W’—G’—W;C.P…W’—G’—W…P;D.W’—G—W…P…W’;33、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D )A、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先后继起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35、某私营纺纱厂每个工人6小时内可生产10斤棉纱,消耗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劳动力日价值3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每小时创造价值0.5元,该厂每个工人每天创造剩余价值(A)A、3元B、6元C、15元D、27元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A、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剩余价值的实现37、一般情况下,剩余价值率总是(A)A、大于利润率 B.等于利润率C、小于利润率 D.与利润率呈反比例变化38、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D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 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 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39.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C )A.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 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40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A[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解释: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但投入的活劳动量不变,所以,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