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神答案:B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D.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 B, D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
()答案:正确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论述题9.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它们服务于经济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六、案例分析题10.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分工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答案:B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A. 形而上学B. 唯心主义C. 对立统一D. 机械决定论答案:C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
A. 纯粹的思维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科学实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系统性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人的情感答案:A, B, C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对/错)答案:错7.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被动的。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普遍联系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9.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味着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能够产生直接的、可以感知的结果。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确定理论的真理性。
五、论述题10.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它帮助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马哲考题及答案17套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7套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进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进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缘故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发必然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熟悉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熟悉进程确实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查验和进展真理的进程6.区分社会的依照主若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成立在必然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定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必然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依照,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本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进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大体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因此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大体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彼此规定、彼此作用的关系C.要紧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缘故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华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全然矛盾和非全然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信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假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致使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活着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全然不合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仍是精神23.我国现时期社会的要紧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趋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掉队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体会和间接体会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关系C.熟悉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类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依照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两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维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制造作用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全然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制造历史的新时期,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依照社会规律制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大体适合C.大体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进展到一按时期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确信是A.内在地包括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确信B.不包括对个人作用的确信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确信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以下哪一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信,不多很多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进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大体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照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特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酷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专业知识整理分享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17.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D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18.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DA.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D.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19.人口因素可以C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B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6.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C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2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C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C.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28.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CA.社会秩序的稳定B.民主程度的提高C.生产力的发展D.自然环境的改善29.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DA.两个不同的阶级B.两条不同的道路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二、多项选择题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ABC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E.它把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3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有ACDE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就搞好了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为条件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CE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物极必反,乐极生悲3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CEA.否定是自我否定B.否定与肯定的区别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E.否定是“扬弃”3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BCD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E.第二性与第一性的关系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BD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C.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E.人口的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决定国家的强弱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CD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E.政治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则有BC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则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39.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ABD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E.保守落后思想的消极作用40.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是ABD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C.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E.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4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42.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43.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4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46.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12分47.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4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分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2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从而成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使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伟大认识工具;3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又不断地用新的实践经验充实自身,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42. 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7分答: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2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3分43. 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6分答: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从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标志,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2分2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分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2分44. 简述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6分答:1社会分工与职务高低同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应越大;2分2不能把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绝对化;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社会价值就高于前者;4分四、论述题45.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2分答: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4分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4分46.答: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四,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2自从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特别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以来,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矗巴夤南冉芾砭椋岣呔眯б妫铀傥夜缁嶂饕逑执ㄉ璧姆⒄埂5诙谡紊鲜敌卸酝饪牛欣诟谋洳缓侠淼氖澜缯沃刃颍⒑侠淼氖澜缯沃刃颍丛炝己玫暮推轿榷ǖ墓驶肪场5谌诳蒲幕鲜敌卸酝饪牛欣谖夜萍既瞬诺呐嘌涌煳夜萍肌⑽幕⒔逃乱档姆⒄埂6分47.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分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着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着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分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A. 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B. 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C. 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的哲学体系D. 既包含社会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哲学体系答案:C2.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唯物论以物质为唯一真实存在,唯心论以意识为唯一真实存在B.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物质C. 唯物论强调实践基础,唯心论强调观念基础D. 唯物论注重经验验证,唯心论注重逻辑推理答案:A3. 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答案:B4. 观察事物不能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而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这是因为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B.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C. 事物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D. 事物的发展是历史的答案:B5. 人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哪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否定?A. 形而上学的历史观B. 唯物史观C. 概念史观D. 唯意识史观答案:D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人世界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活的总和。
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通过分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状况。
2.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分别简要阐述其含义。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质量、量、形态转化、因果关系等。
- 矛盾:指事物内部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辩证法认识事物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揭示矛盾。
- 质量:指事物性质的内在特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本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CDE )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
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E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BCE )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DE )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DE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 BCD )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
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7.哲学上的二元论( BD )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
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
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
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
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
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CD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BDE )
A、否认世界可知性
B、机械性
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
D、形而上学性
E、不彻底性
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BC )
A、人的主观意识
B、人的主观感觉
C、人的心
D、宇宙精神
E、绝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