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黑瓦
《红瓦黑瓦》

《红瓦黑瓦》
标题:《红瓦黑瓦》——中国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一、引言
中国的古建筑,尤其是那些用红瓦和黑瓦覆盖的屋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和技艺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体现。
本文将以《红瓦黑瓦》为主题,探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二、红瓦与黑瓦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古代,红瓦和黑瓦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使用红瓦和黑瓦建造的宫殿。
到了汉代,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红瓦和黑瓦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
唐宋时期,红瓦和黑瓦更是成为皇家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显示出其尊贵的地位。
三、红瓦与黑瓦的艺术特色
红瓦和黑瓦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红瓦象征着吉祥、繁荣,而黑瓦则代表稳定、庄重。
这两种颜色的对比,既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平衡理念。
四、红瓦与黑瓦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红瓦和黑瓦的使用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使用红瓦,这反映了等级制度的严格;而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黑瓦可以辟邪驱鬼,因此常用于庙宇和祠堂等地方,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五、结语
总的来说,《红瓦黑瓦》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今,这些红瓦黑瓦的古建筑依然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红瓦黑瓦的阅读心得(优秀8篇)

红瓦黑瓦的阅读心得(优秀8篇)红瓦黑瓦的阅读心得篇1《红瓦黑瓦》是一本小说,它的作者是曹文轩。
我第一眼卡到这本书时,是被它的题目吸引住了,我很好奇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以瓦为题目的小说,后来我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在一个村子里的初中使用红瓦盖的,高中是用黑瓦盖的,书中讲的的是林冰的初中和高中的生活:林冰刚进入红瓦房时读初中时,在一个寝室里选了一个他认为最好的床,铺好被子,很快认识同一寝室的三个同学:马水清、刘汉林、谢百三,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
他们四个去外面吃了点东西回来后看到了乔桉,他把林冰的被子扔下床,换成了自己的被子而且理直气壮马水清差点和他打了起来,后来乔桉寡不敌众,被迫搬到了隔壁去。
乔桉为了当班长不断和班主任勾结,但是他的把戏被马水清看了出来,告诉了同学,同学们,推荐了刘汉林当班长,同学们也同意了。
不久以后就到了村庆祝会,村里拉琴最好的许一龙的队伍想让林冰参加,学校里的赵一亮不断让林冰降级,但是林冰最后还是选择了学校里的队伍,最后学校里的队伍赢了,气的许一龙吐了两口血。
、很快就毕业了,这里的毕业不用考试,直接由老师和校长评,林冰因为换校长才选上。
最后很多学生都有工作了,林冰也进城了。
红瓦黑瓦的阅读心得篇2我们的是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而这些就在我们身边。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丑人”。
这一章主要写了在艾雯老师的帮助下,林冰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艾雯老师指出林冰的作文虽然“写得很炫目,但最少真诚”。
艾雯老师指出他看书太少,于是借给林冰很多优秀的书籍阅读,并且认真地帮他修改每一篇作文,林冰逐渐提高了作文水平,他又变得非常自信了。
读完这章,我想如果没有艾雯老师的真心帮助,林冰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而艾雯老师对林冰的帮助是无私的,并且最后艾雯老师赠给林冰很多书,那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啊!每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我就会想起盛老师第一次教我们写作文的情景。
四年级上学期刚开学不久,盛老师便布置了第一篇作文。
作文一布置下来,我就发愁了:怎么写啊?我乱写了一篇,就交给了盛老师。
《红瓦黑瓦》读后感12篇

《红瓦黑瓦》读后感12篇《红瓦黑瓦》读后感1《红瓦黑瓦》是曹文轩的小说系列之一,讲述了一位中学生的校园生活。
主人公林冰在油麻地中学上完了初中和高中。
故事中也刻画出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壮实如牛的谢百三,爱照镜子的马水清,憨厚老实的刘汉林,漂亮可爱的陶卉……当我看到赵一亮的家被火烧了时,我很可怜他:当我看到林冰打篮球赢了时,心里也替他高兴。
看完了这本书,我学会了很多。
我学会了不能嫉妒,要羡慕;学会了执着,学会了细心,要互相团结、帮助;还学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到的东西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比地上的沙土还多。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像林冰一样勤奋好学,像赵一亮一样谦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红瓦黑瓦》读后感2最近我看了一本曹文轩的书,书名叫《红瓦黑瓦》,这是一本长篇小说。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上部红瓦房里面的“染坊之子”。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讲了一个名叫赵一亮的中学生,他家是开染坊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染坊的老板。
他喜欢拉胡琴,而且他的技术是一流的。
镇上成立了宣传队,林冰和赵一亮都参加了宣传队。
林冰是乐队的队长,他拉主胡,但是赵一亮的技术比他好,所以林冰被挤了下来。
但林冰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最后他们还是一起合作演奏了一曲,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林冰虽然胡琴拉的不太好,但是他很谦虚,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而赵一亮的胡琴拉的虽好,但是太骄傲了。
以后我一定要学习林冰的谦虚好学,赵一亮的勤奋。
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己的短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红瓦黑瓦》读后感3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震撼人心的书——《红瓦黑瓦》。
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满了如同手足的友谊,不仅是我潸然泪下。
__的主人公:林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与他形影不离的有马水清、谢百三、刘汉林,他们是在初入红瓦房时相见。
马水清曾因乔桉占用林冰的床位,把乔桉从床上连人带被子拉到地上,为林冰撑腰,可见马水清和林冰的友谊深不见底。
《红瓦黑瓦》读后感(15篇)

《红瓦黑瓦》读后感(15篇)《红瓦黑瓦》读后感1《红瓦黑瓦》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一,述了一个中学生校园生活的故事。
小说以油麻地为背景,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写出了对农村的依恋。
读完《红瓦黑瓦》的时候,我仿佛也已跟着文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回中学生活,体验了一次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顾名思义,红瓦就是初中校舍;黑瓦便是高中校舍。
红瓦黑瓦是油麻地镇唯一的中学,它是当地人们的理想。
所以那里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读书,将来先进红瓦,再进黑瓦。
《红瓦黑瓦》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林冰了。
他是一个小学教师的儿子,害羞这个毛病从小伴随着他。
早在小学的时候,他就被同学们嘲笑为“公丫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林冰的优点也是不少的。
他非常善良,别看他非常害羞,在帮人方面,他也总是很热情的。
他很文静,写得一手好作文而且是班里最棒的。
除了林冰以外,还有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马水清,为班级服务,总是汗淋淋的谢百三,还有热爱篮球的刘汉林。
在当时林冰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只有一元五。
还讲到了生性残忍、卑鄙无耻的乔桉,长工的女儿夏莲香,镇长的儿子杜高阳,以及美丽善良的陶卉,甚至还有地主的儿子杨文富。
这些人都出现在林冰的生活中,都有一段感人的经历。
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
林冰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艾雯,这位林冰的启蒙老师。
她对林冰非常照顾,把自己两箱子的书给林冰看,使林冰从中汲取知识,作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红瓦黑瓦》这本书内容生动有趣,感情细腻,无时无刻不让读者感受到温暖的感觉。
情节起落跌宕、震撼人心,使读者仿佛走进了小说里的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林冰的执着,陶卉的细心。
我在这里学到的如同天上的星星,看也看不完;如同沙漠里的沙子,数也数不完。
《红瓦黑瓦》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红瓦黑瓦》这本书,书中主人公林冰的印象令我记忆深刻。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林冰是一个女生,性格可爱像男孩,因为别人都叫他“公丫头”,可到了最后一节才读出,原来他是一个男孩子,由于见人“害羞”,所以,别人才叫他“公丫头”。
《红瓦黑瓦》读书心得范文感悟精选5篇

《红瓦黑瓦》读书心得范文感悟精选5篇读完《红瓦黑瓦》的时候,我仿佛也已跟着文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回中学生活,体验了一次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顾名思义,红瓦就是初中校舍;黑瓦便是高中校舍。
红瓦黑瓦是油麻地镇唯一的中学,它是当地人们的理想。
所以那里的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读书,将来先进红瓦,再进黑瓦。
《红瓦黑瓦》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林冰了。
他是一个小学教师的儿子,害羞这个毛病从小伴随着他。
早在小学的时候,他就被同学们嘲笑为“公丫头”。
害羞归害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林冰的优点也是不少的。
他非常善良,别看他非常害羞,在帮人方面,他也总是很热情的。
文静的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他写得一手好作文而且是班里最棒的。
除了林冰以外,小说里还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马水清,为班级服务,总是汗淋淋的谢百三,还有热爱篮球的刘汉林。
这些人都是林冰的好朋友,其中马水清的家庭条件最好,他经常请林冰他们到熟食铺去美美地吃上一顿猪头肉。
说到身世,马水清的确挺可怜的。
他三岁的时候它讲母亲去世,父亲在外当兵,之后又与别的女人结婚,每个月给马水清寄30元钱。
就凭这30元他就足够富足了,在当时林冰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只有一元五。
马水清从小跟爷爷在一起,爷爷有足够的积蓄,不需要那三十元,于是就全给马水清了。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小说里还出现了生性残忍、卑鄙无耻的乔桉,长工的女儿夏莲香,镇长的儿子杜高阳,以及美丽善良的陶卉,甚至还有地主的儿子杨文富。
这些人都出现在林冰的生活中,都有一段感人的经历。
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
林冰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艾雯,这位林冰的启蒙老师。
她对林冰非常照顾,把自己两箱子的书给林冰看,使林冰从中汲取知识,作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说感情真实,内容合情合里,又不失新鲜,起落跌宕、震撼人心,使读者仿佛走进了小说里的世界。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读者带到了校园生活当中,感受到了这群少年的青春活力。
《红瓦黑瓦》

《红瓦黑瓦》《红瓦黑瓦》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小说,小说于1993年出版,获得了当年的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尝试寻找自我、走出困境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当时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小说的主要人物、主题和情节等几个方面,详细展开对《红瓦黑瓦》的探究。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部小说主要的人物角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孙少安的男人,从小就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妻离子散,成为了一个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
他努力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却总是被现实所打击,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倒下。
尽管如此,孙少安仍然不放弃,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则是孙少安的妻子小草,她勇敢地承担了家中的支持和照顾工作,一直给予着孙少安相信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红瓦黑瓦》所传达的主题。
小说主要探讨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的崩溃和重建的过程,这个主题是整部小说穿插的根本。
小说中描述的是孙少安经过不断尝试后,最终意识到了他所缺乏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起的,真正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固执和韧性。
通过这个过程,他重新评估了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故事就是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向内探究,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人追求自我认识和尊严的过程,还将这样的存在方式与历史、社会和家庭联系在了一起,并注重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红瓦黑瓦》的情节设置。
这部小说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展开,大多数情节都是发生在孙少安和他的家人之间的。
小说以孙少安与小草的相识为开端,之后便展开了一个令人感到震撼的人生的故事。
有许多情节是寻求自我和追求自我意识的探究,也有许多情节是与家庭成员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关。
如孙少安为了建房而辗转求助,与地方官员吵架、受到暴力镇压;孙少安构思新建筑的惊人乌托邦式的理想,以及这个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遭遇阻碍等等,这些情节都在反映着作者所要探究的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如个人尊严、家庭、愿景,与社会关系等等。
《红瓦黑瓦》梗概作文六年级

《红瓦黑瓦》梗概作文六年级
六年级作文。
曾经,有一个城市叫做“红瓦”,那里的人们拥有美好的生活;如今,有一个国家正在发展中崛起,那就是我的祖国——中国!它像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东方,它也像海上的灯塔,照亮着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梦想!
有一首诗歌叫做《红瓦黑瓦》,很多朋友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什么红色代表了这座房子的外墙,而黑色则象征着窗户呢?原来啊,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当时许多难民逃到此地,他们由于没钱买粮食和生存用品,只能住在又矮又破旧的茅草屋中度过艰苦岁月。
但是即使环境恶劣、生活贫穷,却依然抵挡不住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于是大家合力盖起了第一所红砖黑瓦的瓦房。
虽然是平凡无奇,但它毕竟成为人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就像孩童迷失之后回归到母亲怀抱般温暖。
这便是历史的意义吧!时间慢慢流逝,风雨侵蚀下,红瓦黑瓦褪去了鲜艳夺目的颜色,但它并未消散在记忆深处,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中华儿女血脉,永远激励他们奋斗拼搏!
- 1 -。
《红瓦黑瓦》读书笔记15篇

《红瓦黑瓦》读书笔记15篇《红瓦黑瓦》读书笔记1《红瓦黑瓦》是一本小说,它的作者是曹文轩。
我第一眼卡到这本书时,是被它的题目吸引住了,我很好奇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以瓦为题目的小说,后来我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在一个村子里的初中使用红瓦盖的,高中是用黑瓦盖的,书中讲的的是林冰的初中和高中的生活:林冰刚进入红瓦房时读初中时,在一个寝室里选了一个他认为最好的床,铺好被子,很快认识同一寝室的三个同学:马水清、刘汉林、谢百三,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
他们四个去外面吃了点东西回来后看到了乔桉,他把林冰的被子扔下床,换成了自己的被子而且理直气壮马水清差点和他打了起来,后来乔桉寡不敌众,被迫搬到了隔壁去。
乔桉为了当班长不断和班主任勾结,但是他的把戏被马水清看了出来,告诉了同学,同学们,推荐了刘汉林当班长,同学们也同意了。
不久以后就到了村庆祝会,村里拉琴最好的许一龙的队伍想让林冰参加,学校里的赵一亮不断让林冰降级,但是林冰最后还是选择了学校里的队伍,最后学校里的队伍赢了,气的许一龙吐了两口血。
、很快就毕业了,这里的毕业不用考试,直接由老师和校长评,林冰因为换校长才选上。
最后很多学生都有工作了,林冰也进城了。
《红瓦黑瓦》读书笔记2我在寒假读了一本书——《红瓦黑瓦》。
《红瓦黑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中学生林冰和他的朋友们发生的一些事由顽皮走向成熟的过程。
曹文轩,以为了解孩子的作家,他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
红瓦是他们那里的初中,黑瓦房是那里的高中。
林冰是一个害羞作文写的很好的男生。
这本书里林冰最好的朋友是马水清,马水清失去了父母,一直以来都是爷爷照顾他。
开学第一天他们得罪了乔桉,在以后的日子中总是与他吵架。
还写了当众批评林冰作文写的不好的老师,可她也是让林冰作文写的更好的人。
这位老师她是从城里来的,他长的很难看,有洁癖所有的人都讨厌他。
只有林冰不讨厌她,她每天都会把林冰叫到房间去看书。
后来她还是走了,她送了林冰一箱书。
还有一个赵一亮,他和林冰是在拉胡琴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赵一亮很不服气,于是抢了林冰主胡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红瓦黑瓦》
晴朗的本周六,背一本曹老师的《红瓦黑瓦》去驾校练场地。
场地不比倒杆,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可以拿出一本读物来进入状态。
带着很期待的心情等教练说那句“你今天可以走了”,厕所都顾不得上,直接打车去了我需要转轻轨的地方石桥铺。
百脑汇旁边临街的85度cafe 是个很适合我看书的地方,要上一杯海岩,一坐就是一下午,舒适而惬意。
如果善于幻想,窗外穿梭的人群会让你有一种坐在行驶中的大巴车里的感觉。
其实你没动,是人流在不停地涌动而已。
不过待我很清醒的抬头时,外面已经天黑了。
曹老师的作品于我本是没有资格也不敢擅自在这儿胡说八道的,但浅陋的谈谈个人的读后感总是可以的。
诗意的乡村风情、少男少女间欲说还休的淡淡情愫、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我的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
而这一切将会随着二次阅读,三次阅读乃至多次阅读弥久愈坚。
诗意的乡村风情描写
曹老师笔下的油麻地是个有大河有流水有小桥有芦苇荡也有村落的地方。
写贫穷但不辛酸,写落后又没有嘲讽,甚至连油麻地人的愚昧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除了一个欺行霸市的无锡知青,求爱不成反生恨的娘娘腔农业技术员以外那里也没有什么大坏人。
在六十年代缺吃少喝的情况下孩子们的世界都是明亮的,可以先在茅草屋里面上小学,继而可以去红瓦房里面上初中,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去黑瓦房里面上高中。
除却红瓦房带来的欣喜,黑瓦房可能带来的荣耀,吴庒的两棵柿子树也很让人神往,深秋时节,枯叶尽落,打了蜡一般金黄的小柿子像灯笼一样满树挂着,空气里也飘着甜丝丝的味道。
不要说吃就是看上一眼也能让人心醉。
然而在吴庒那个本不产柿子的地方,这些成熟的柿子也不会奇货可居的拿出来高价出售,而是由一个温婉的女子戴着鹅黄的头巾挎着白柳条做的篮子挨家挨户的送。
女子死了,每逢深秋赠送柿子的行为其家人也没有间断过。
朦胧的初恋
都是还在上初高中的孩子,某某和某某经常被同学们放在一起起哄。
对大家来说就是一种玩笑,取乐,但对当事者而言其个中心情是又尴尬又害羞又期待又恐惧。
他看见她会脸红,她看见他也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害怕狭路相逢可又很期待对方能看到自己。
他和她的课桌在同一水平线上但非同桌。
他耍格尺的时候发现她也在用格尺,为了检测他和她是不是真有所谓的心灵默契,他便改耍圆规,侧过脸去发现她也正好翘着小指头煞有介事的在用圆规画圆,心里窃喜,他又拿起了一本书假装来看但是这次他发现她并没有同样的也拿起一本书在看,这下他就失落了。
觉得前面的两次相同行为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她在故意作弄他。
于是自己一个人深深自卑的同时脸也更加绯红起来,仿佛受到了极大的欺侮。
他期待和她巧遇但“巧遇”后大家谁都不愿意多说话。
于是一起脸红着。
不知当年他送她几米漫画的时候胡须还不那么浓密的脸上是不是也堆满了火烧云。
都是上进的青少年,都是好学的好孩子。
敏感,笨拙,朴实中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也传神了再现了很多年前的我们。
心心系系若干年,未曾牵过手也不会再有牵手的理由。
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是一切都那么真实。
犹如《红瓦黑瓦》中的他和她。
他们和她们。
冷漠中的脉脉温馨
在那个敏感的60年代,油麻地乡中学也幸运的分到了几个从大城市里来的名师其中主人公的大恩人,伯乐,长得奇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就是从复旦大学下放到他们村的。
语文老师没有朋友,她的行为和思想在油麻地也是显得和当地人格格不入,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
而老师一直就是颓废的默默的毫无生气的也不管不顾这些,作为一个家庭成分不好的弱女子还身处异乡其实也没有办法在乎。
因为不会有人在乎她的在乎。
主人公很幸运的得到了丑女老师的眷顾,和他分享了她从上海辗转带来的两箱禁书。
与其说是禁书,无非是一些国外名家如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
我个人认为在那个精神和物质同样匮乏的年代,那两箱“禁书"极大的影响了他日后的前程。
当然书不是白看的,丑老师给他规定了任务,每周两篇作文。
每篇作文老师总是很不留情面的在上面圈圈画画。
老师也不图他什么,估计就是爱才心切兼做把害羞腼腆的他看做了自己在异乡的小朋友。
因为害羞腼腆他便没有其他人那么嘴碎多言,因为作文是全部写得最差的,老师想帮助他。
年少时能得一良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全书以高中毕业各自散去结尾,同学走了,朋友走了,老师也离开了,当兵的当兵,务农的务农,升学的升学,回城的回城、、、他鼓起勇气字斟句酌写的一封表白信在等待回音多时后的离校那天又原封不动兜兜转转的回到了自己手里。
他将它丢入大河,它随着流水,一闪一闪的去了、、、
当然全书精彩感人之处远不止以上几笔,再读再更新,再品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