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公卫)】2003级中医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卷A答案
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细菌形态哪项是正确的 A. 球菌形体椭圆的都是链球菌 B. 杆形菌一定不是螺旋体 C. 丝状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D. 颗粒性抗原一定是革兰氏阴性菌正确答案是:B. 杆形菌一定不是螺旋体。
2、革兰氏染色法的关键步骤是 A. 切片 B. 漂洗 C. 初次染色(复红) D. 媒染正确答案是:B. 漂洗。
3、不属于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是 A. 凝集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免疫荧光技术 D. ELISA 正确答案是:B. 中和反应。
4、可引起风湿热的细菌是 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丙型链球菌 D. 草绿色链球菌正确答案是: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5、关于抗体的产生特点哪项是错误的 A.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纯度高 B.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滴度高 C. 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产生快 D.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正确答案是:A.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纯度高。
6、下列哪种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的分化的终端细胞 A. 浆细胞 B.干细胞 C. 记忆细胞 D. 单核细胞正确答案是:A. 浆细胞。
7、下列哪种细胞器是细胞合成抗原的细胞器 A. 内质网 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正确答案是:D. 核糖体。
8、一个完整的免疫学检验应该包括以下哪些基本内容? A.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别技术 B. 抗原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C. 免疫学检验的原理及方法研究 D.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正确答案是:D.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9、下列哪种细胞器是细菌合成抗原的细胞器 A. 内质网 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质粒正确答案是:D. 质粒。
10、下列哪一种方法是制备疫苗时必须采用的方法? A. 灭活法 B. 减毒法 C. 加温法 D. 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是:B. 减毒法。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外毒素和类毒素都是细菌的分泌物质,而内毒素是菌细胞壁的成分。
完整word版,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附答案)(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注意事项: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
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
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共90个选择题)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A.疯牛病B.梅毒C.结核病D.沙眼E.体癣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单细胞B.二分裂方式繁殖C.对抗生素敏感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A.肽聚糖含量少B.缺乏五肽交联桥C.对溶菌酶敏感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E.有蛋白糖脂外膜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B.与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C.影响核酸复制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E.损伤细胞膜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B.不直接引起疾病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D.代谢不活跃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A.10倍B.100倍C.400倍D.900~1000倍E.10000倍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A.红色和紫色B.紫色和紫色C.紫色和无色D.无色和无色E.无色和紫色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A.鉴别细菌B.初选抗菌药物C.了解细菌致病性D.了解细菌的染色性E.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0.在自然界中,细菌与其他生物相比,繁殖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细菌:A.细胞膜有半透性,允许水分及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B.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代谢类型多样化D.表面带有电荷,可以吸附营养物质,利于吸收E.具有多种酶系统11.研究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最好是选用细菌生长的:A.迟缓期B.对数生长期C.稳定期D.衰亡期E.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12.有关“热原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合成代谢产物B.是细菌的内毒素成分C.微量热原质注入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D.可被高压蒸汽灭菌法(121℃,20min)破坏E.注射药剂中不得含有热原质13.检查细菌对糖和蛋白质分解产物的主要意义在于:A.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B.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强弱C.帮助鉴别细菌的种类D.确定细菌抵抗力的强弱E.了解细菌对营养的需要14.消毒是指:A.杀死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B.杀死物体上不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C.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D.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E.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15.高压蒸气灭菌法灭菌所需温度和需维持时间分别为:A.100℃,15~20minB.121.3℃,15~20 minC.100℃,10 minD.121.3℃,10 minE.160℃,2h16.紫外线常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其杀菌机制主要是:A.破坏酶系统B.损伤细胞膜C.干扰DNA复制D.干扰蛋白质合成E.干扰肽聚糖合成17.细菌毒力岛:A.是一个分子量较小的染色体DNA片段B.往往位于rRNA基因位点内或附近C.是较稳定的DNA区域D.毒力岛与该菌染色体DNA的密码使用有明显差异E.毒力岛两侧均有同向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18.细菌间的转导是:A.通过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B.通过普通菌毛传递遗传物质C.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D.以烈性噬菌体为媒介E.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19.白喉棒状杆菌由无毒株变成产毒株的原因是由于:A.溶原性转换B.接合C.转导D.转化E.转座20.细菌DNA的转化是否成功与哪一项无关:A.受体菌是否处于感受态B.转化的DNA片段的大小C.供体菌DNA的浓度D.体体菌DNA片段是否与受体菌基因组有同源性E.进入受体菌的转化因子应是双链DNA21.有关“接合”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F质粒B.Hfr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C.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染色体基因和F质粒D.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失去F质粒E.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F+菌不变为F-菌22.有关“细菌毒力增强或减弱”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一般因光滑型菌落变成粗糙型菌落而增强B.通过易感动物传代而减弱C.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传代而减弱D.失去形成菌毛的能力而增强E.溶源性转换后,可能减弱23.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耐药性:A.由抗生素诱导产生B.较易在细菌之间转移C.多为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D.不稳定E.发生耐药性变异的是群体中的全部细菌24.有关“质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多为闭合环状双链DNA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C.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因载体D.不能通过转导方式在细菌之间转移E.可在不同种属的细菌间转移25.较少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埃希菌C.铜绿假单胞菌D.结核分枝杆菌E.A族溶血性链球菌26.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生化机制主要是:A.产生灭活酶B.靶位改变C.减少药物吸收D.增加药物排出E.旁路代谢27.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A.大剂量使用抗生素B.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C.使用广谱抗生素D.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E.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使用抗生素28.导致菌群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正常菌群的定位转移B.细菌从无(弱)毒株突变成为有(强)毒株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E.微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29.条件致病菌感染:A.均为内源性感染B.均为医院感染C.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D.近年感染率明显下降E.仅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30.有关“二重感染”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二种细菌同时感染B.在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发生的一种新感染C.是一种严重的菌群失调症D.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E.多由耐药菌引起31.有关“医院感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指人们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B.感染对象主要是医务人员C.主要由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引起D.病原体来源广泛E.病原菌常具有耐药性32.有关“超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需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才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B.能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C.仅需10-12mol就能诱发免疫应答D.具有毒性作用E.可引起自身免疫病33.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34.可侵入人体血液的细菌是:A.白喉棒状杆菌B.破伤风梭菌C.结核分枝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35.有关“抗感染免疫”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菌感染B.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主要针对外毒素感染C.SIgA主要阻挡致病菌定植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胞外菌E.血-脑脊液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36.有关“Toll样受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一种跨膜蛋白B.表达在感染早期直接接触病原体的细胞C.不能诱导凋亡信号D.能调控天然免疫向获得性免疫的转变E.能特异性识别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37.目前可用类毒素进行预防的疾病是:A.伤寒与白喉B.破伤风与波状热C.破伤风与结核病D.白喉与破伤风E.百日咳与白喉38.注射或接种哪一项而获得免疫的方式称为人工被动免疫:A.破伤风抗毒素(TAT)B.卡介苗(BCG)C.百日咳疫苗D.脊髓灰质炎疫苗(OPV)E.白喉类毒素39.有关“核酸疫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免疫途径多种B.由免疫原编码基因与载体(如质粒)组成C.免疫维持时间短D.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E.安全性好40.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用于人工主动免疫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防过敏反应标准答案:一、A型选择题1、A2、E3、C4、A5、E6、A7、D8、E9、E 10、B 11、B 12、D 13、C 14、C 15、B16、C 17、D 18、C 19、A 20、E21、D 22、E 23、E 24、D 25、E26、B 27、E 28、C 29、C 30、A31、B 32、A 33、C 34、C 35、D36、C 37、D 38、A 39、C 40、E。
医学微生物学试卷03参考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 2。
E 3。
C 4。
C 5。
C 6。
A 7。
C 8。
A 9。
A 10。
C11。
A 12。
D 13。
C 14。
B 15。
C 16。
C 17。
B 18。
A 19。
D 20。
A 21.D 22。
B 23。
A 24。
B 25。
D 26。
A 27。
A 28。
C 29。
A 30。
B二、多选题1.ABCDE 2。
ACDE 3。
AB 4。
ACDE 5。
BC 6。
AE三、改错题1.肽聚糖、磷壁酸、吡啶二羧酸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
2.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不都为血清学试验。
3.溶原性细菌是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4.病毒的干扰现象不只发生在同种、同型、同株的活病毒之间。
5.革兰染色法的染色步骤是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
四、填空题1.水平传播、垂直传播2.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3.核酸、衣壳、核衣壳4. 膜融合、胞饮5. 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霍乱弧菌6. 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溶脲脲原体7. 古典生物型、ELTor生物型8.菌丝、孢子五、名称解释从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从5—8题中任选两题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环状闭合的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自我复制,传给子代菌;并能通过接合或转化方式转移给受体菌;非细菌生活所必需;具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可丢失3.。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毒性强,不耐热,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能引起特殊临床表现4.。
反应素:是人体感染苍白亚种螺旋体后所产生的抗体,此抗体可能由苍白亚种螺旋体表面存在的脂质或其破坏的宿主细胞释放的脂质刺激机体所产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袭的科学,下列哪项不属于免疫学范畴?A. 疾病预防和控制B. 免疫诊断和治疗C.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 生物化学反应的机制2. 以下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攻击病原微生物B. 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C. 免疫系统可以合成抗体来中和病原微生物D. 免疫系统不能产生记忆作用3. 具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是下列哪一种?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血浆细胞4. 免疫球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般分为几类?A. 3类B. 4类C. 5类D. 6类5. 关于抗体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B. 抗体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C. 抗体只存在于血液中D. 抗体只由B细胞产生二、判断题1.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它不会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
()2. 免疫应答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防御机制,能够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产生独特的抗体。
()3. 整合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能够通过与其他细胞表面分子的结合来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 天然免疫是指人体先天具备的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皮肤、粘膜屏障以及巨噬细胞等。
()5.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导致易患各类疾病。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
2. 什么是免疫调节?请列举两种免疫调节的方式。
3. 请解释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四、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急性炎症的发生机制。
2. 免疫缺陷疾病有哪些常见类型?请说明其发病机制。
3. 请解释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B4. B5. A二、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正确4. 正确5. 正确三、简答题1. 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请简要描述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2.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请列举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并说明其引起的疾病。
3. 简要介绍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生长环境要求。
4. 请简述细菌传播的途径,以及预防细菌传播的措施。
5. 请简要介绍病毒的结构及其寄生特点。
答案一:1. 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包括生物形态、细胞结构、代谢方式等。
微生物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既是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可以引起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
3. 细菌的结构特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等。
细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素。
不同的细菌对环境要求有所不同。
4. 细菌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预防细菌传播的措施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5.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核壳。
病毒具有寄生特点,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试题二:1. 细菌培养基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请列举几种常用的细菌培养基,并说明其应用领域。
3. 什么是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请简要介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4.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耐药细菌,并说明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 请简要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答案二:1. 细菌培养基可以分为富养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不富养分培养基等。
富养分培养基适合多种细菌的生长,选择性培养基适合某种特定细菌的生长,不富养分培养基可以选择部分细菌生长。
2.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
营养琼脂培养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适用于筛查大肠杆菌等。
3.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现象。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答题时选一个最准确的答案。
(20小题*3=60)1.免疫是指( )A抗感染的作用 B清除衰老死亡细胞的作用 C抗肿瘤作用D清除一切抗原异物的作用 E移植物被排斥的作用2半抗原是 ( )A异种抗原 B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C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D化学结构简单的物质 E分子量大的物质3类毒素具有的特征为( )A. 有毒性和免疫原性 B有免疫原性 C. 无毒性D无免疫原性、无毒性 E有免疫原性、无毒性4.人或动物体内代表个体特异性的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E.半抗原5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部位是( )A.Fc段B.Fab段C.CH1段D.CH2段E.CL区6能直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E.NK细胞7.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A. lgMB.IgAC.IgDD.IgEE.lgG8.在人类胎儿最早合成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EB.IgMC.IgGD.IgAE.IgD9.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包括( )A.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B.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C.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D.记忆阶段和效应阶段E.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10.下述哪项不是细胞免疫现象( )A.迟发型超敏反应B.免疫复合物病C.抗肿瘤免疫D.移植排斥反应E.对细胞内致病菌的抗感染作用11.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K细胞B.NK细胞C.巨噬细胞D.单核细胞E.Tc细胞12.机体抗感染的第—道防线是( )A.血脑屏障B.皮肤粘膜屏障C.胎盘屏障D.吞噬细胞E.补体13.下述哪项不是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A. 溶菌作用B.免疫粘附作用C.中和外毒索作用D.趋化作用E.中和病毒作用14.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肥大细胞D.K细胞E.NK细胞15.具致病作用的细菌的代谢产物是()A、毒素B、热原质C、侵袭性酶D、色素E、A+B+C16.免疫应答是指()A、免疫应答是B细胞对Ag分子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分化及产生效应的过程B、免疫应答是T细胞对Ag分子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分化及产生效应的过程C、免疫应答是机体准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自身稳定的过程D、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细胞准确识别病原微生物、发挥抗感染的过程E、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细胞对Ag分子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17.抗原的异物性是指()A(外来物质 B(异种物质 C. 异体物质D(胚胎期淋巴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 E(隐蔽的自身物质18.病原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叫()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19.抗酸染色是鉴别哪一种微生物()A、化脓性球菌B、肠道杆菌C、分枝杆菌D、棒状杆菌E、动物源性细菌20、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荚膜B、鞭毛C、芽胞D、菌毛E、质粒二、是非题(正确的答T,错误的答F) (10小题*2=20)21.高压灭菌是消毒方法之一。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附参考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9题,每题1分,共89分)1.典型霍乱粪便的特点为()A、果酱样便B、米泔水样便C、脓血便D、血水样便正确答案:B2.动物免疫血清的除菌宜采用()A、高压蒸汽灭菌B、紫外线C、煮沸消毒D、滤过除菌E、干烤正确答案:D3.病毒增殖过程中合成的早期蛋白是指()A、衣壳蛋白B、膜蛋白C、RNA/DNA多聚酶D、间质蛋白正确答案:C4.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A、人的腹腔B、马和牛的小肠C、人的小肠D、狗的小肠E、人的肝脏正确答案:D5.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特性中,对临床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生长缓慢B、抗酸性C、菌体结构复杂D、多形性E、抵抗力强正确答案:B6.大多数吸虫成虫获取能量的方式()A、通过有氧代谢B、通过肠道吸收C、通过三羧酸循环D、通过体壁吸收E、通过糖酵解正确答案:E7.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主要是:()A、表面抗原(HBsAg)B、表面抗体(抗-HBs)C、e抗原(HBeAg)D、e抗体(抗-HBe)E、核心抗体(抗-HBc)正确答案:C8.急性乙肝患者血液中通常检测不出的标志物是:()A、HBsAgB、HBcAgC、HBeAgD、Dane颗粒E、HBVDNA正确答案:B9.经粪-口途径传播并以侵犯神经系统为主的病毒为:()A、乙型脑炎病毒B、轮状病毒C、狂犬病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D10.布氏姜片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A、胆管炎B、铁锈色痰皮下包块C、消化不良、排虫史D、肝脾肿大、腹水正确答案:C11.姬氏或瑞氏染色时,疟原虫中红染部分叫()A、血红蛋白B、疟色素C、细胞核D、细胞质E、红细胞正确答案:C12.病毒与衣原体在性状上的相同点有()A、活细胞内增殖B、只有一种核酸C、以复制方式繁殖D、对抗生素敏感E、无细胞结构正确答案:A13.“黑死病”是用于形容那一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A、钩端螺旋体B、鼠疫杆菌C、麻风杆菌D、布鲁氏菌E、炭疽芽胞杆菌正确答案:B14.辅助诊断伤寒的是()A、肥达试验B、冷凝集试验C、外斐试验D、抗O试验正确答案:A15.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A、轮状病毒B、埃可病毒C、柯萨奇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正确答案:A16.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A、具有感染性B、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C、包括核衣壳结构D、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E、细胞外的病毒结构正确答案:D17.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挛而人院。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什么的主要科学?A. 病原体的分类与治疗B. 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D. 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答案:B2. 以下哪种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A. 巨噬细胞B. 树突状细胞C. 红细胞D. T淋巴细胞答案:C3. 微生物学中的“培养基”是指什么?A. 用于培养植物的土壤B. 用于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C. 用于培养动物的饲料D. 用于培养人类的食物答案:B4.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链球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大肠杆菌D. 梭状芽孢杆菌答案:D5. 在免疫应答中,哪种细胞负责产生抗体?A. 树突状细胞B. B淋巴细胞C. T淋巴细胞D. 巨噬细胞答案:B二、填空题1. 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皮肤、粘膜、体温调节2. 微生物按照其对氧气的需求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微氧微生物3. 在体液免疫中,______细胞负责识别并呈递抗原,而______细胞负责产生抗体。
答案:抗原呈递细胞、B淋巴细胞4. 微生物的______和______是微生物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
答案:分类、生理三、简答题1. 简述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答案: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的状态。
这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识别过程中,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在医学上,免疫耐受对于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和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细菌的生长曲线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滞后期、对数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死亡期。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繁殖速度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这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和制定有效的抗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2003级中医系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 30分)
1.免疫的基本功能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2.5类免疫球蛋白的重链类型分别是:μ、γ、α、δ、ε链,
一.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C3转化酶是:C4b2b,C5转化酶是:C4b2b3b,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
3.参与T细胞活化的CD分子有:CD2、CD3、CD4、CD8、CD28、CD58、CD152。
抗体产生的再次应答的规律有:潜伏期短,一般1—2天,甚至即可有抗体产生;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很长;抗体以I G G为主,而I G M的含量与留存时间与初应答相似;亲和力高。
4.MHC 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有:MHC-A、B、C ,主要分布在:有核细胞的表面,递呈的抗原主要是内源性抗原。
5.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其中,和致病性有关的是家某菌毛、荚膜。
6.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7.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和SPA,引起的毒素性疾病主要有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伪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症。
8.写出培养下列微生物所需的培养基的名称:
(1)脑膜炎奈瑟菌:巧克力培养基
(2)钩端螺旋体:珂氏培养基
(3)白色念珠菌:沙保弱培养基
(4)结核杆菌:罗氏培养基
(5)白喉杆菌:吕氏培养基
(6)霍乱弧菌: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 分)
1.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1),并将获得的抗原肽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1)。
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1)。
7.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
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HLA抗原:即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但因该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的,并且白细胞是进行此类抗原研究的最适宜材料来源,故称之为人白细胞抗原(HLA)。
8.MAC:是指在补体活化过程的终末阶段由C5b、C6、C7、C8、C9形成的镶嵌于细胞膜并形成孔道样结构的C5b6789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9.抗原内影像:指针对抗体互补结合区的抗独特型抗体即Ab2 ,其结构与Ab1针对的外源性抗原决定簇相似,能与外源性抗原竞争结合Ab1,故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
10.“双信号学说”: T、B淋巴细胞只有同时接受抗原特异性信号(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双信号刺激,才能进入完全活化状态,发挥免疫效能,否则走向凋亡或失能11.病毒: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12.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3.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14.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5.肥大试验: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和常见疾病。
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1.参与反应的物质和细胞
(1)变应原:外源性抗原物质
接触或吸入性变应原: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及注射
食物变应原:
(2)抗体:主要为IgE
主存在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及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中的B细胞合成。
具遗传倾向,MHC-Ⅱ类基因中的某些特殊位点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
IgE:具有牢固的亲细胞性(肥大细胞),其亲细胞性具有种族特异性
(3)参与细胞
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εRI存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
ⅰ.特点:F
C
ⅱ.分布:主要存在于血管、神经周围及皮下
ⅲ.功能
②嗜酸性细胞功能:I型超敏反应中起负反馈作用;分泌致炎因子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2)激发阶段(3)效应阶段
①平滑肌收缩②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3.生物活性介质
(1)预存在的介质
①组胺平滑肌收缩;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②激肽原酶致平滑肌特别是支气管平滑肌的缓慢收缩作用和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还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疼痛。
③类胰蛋白酶
④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新合成的介质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
①白三烯②前列腺素D
2
4.临床常见疾病
(1)过敏性休克
①药物过敏性休克
②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4)皮肤过敏反应
2.“TD-Ag需要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辅助才能够产生抗体”,试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TD抗原进入机体后,被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捕获加工后,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的有效成分递呈给Th细胞,而抗原递呈细胞则从组织迁移到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T细胞区)。
(2)循环中的初始CD4+Th细胞迁入淋巴结胸腺依赖区后,与位于此部位的抗原递呈细胞相互作用,在同时识别自身的MHC分子和外来性抗原时即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并释放IL-2、4、5和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
(3)循环中的B细胞穿过高内皮小静脉迁入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接受抗原刺激并通过表面表达的CD40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与活化Th细胞表面相应的CD40L等协同刺激分子结合而相互作用,获得活化第二信号而被激活。
(4)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活化Th细胞分泌的相应细胞因子作用后,其中小部分活化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大部分活化B细胞则进入初级淋巴滤泡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5)在抗原的诱导下,生发中心的B淋巴母细胞经过IgV基因高频突变、抗原受体编辑、亲和力成熟、Ig类别转换,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发挥效应。
(6)生发中心存活下来的B细胞,部分停止分化发育成为记忆性B细胞而离开生发中心。
当这部分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迅速活化,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
3.试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
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
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4.试述你对HIV的认识。
具有包膜,圆形,80~120nm;两条正链RNA基因组3.5×103~9.0×103;在病毒颗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转录酶;复制通过DNA前体;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HIV的结构,传播途径
(1)结构:圆形,直径约100nm。
为球形有包膜病毒。
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具有gp41和gp120
表面蛋白。
衣壳20面体对称,核心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和核衣壳蛋白P7、逆转录酶组成。
(2)传播途径:
HIV的传染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AIDS患者。
主要通过性、血源和垂直传播
预防AIDS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恶习如吸毒、性乱等。
(2)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等应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确保血制品的安全性。
(3)建立对HIV的监测,了解流行动态。
(4)积极进行疫苗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