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模式转型研究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的发展和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乡村治理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对书中的观点与论述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第一章:乡村治理的历史回顾起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人民公社这一基本单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乡村治理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

这些改革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第二章: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进入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重要的一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通过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选派优秀的干部和为乡村公共事务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来改善农村社会治理。

第三章:农村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乡差距的存在,尽管乡村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其次是乡村公共服务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平衡。

此外,农村社会治理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移民潮等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未来的乡村治理展望为了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此外,还需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个人思考与总结阅读这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让我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进程、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70年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6日在“第九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减贫脱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虽历经艰难,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一)新中国成立后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新中国成立时基本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特别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力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响了一场新的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救济式扶贫发展为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多方式综合扶贫,加强对口援助扶贫,发挥举国体制作用。

中国贫困治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第7期(总第39期)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194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不过1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

新中国《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1949—1977年,党和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50—1953年,通过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包括新老解放区在内)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农民每年给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到70%。

70年我国减贫的实践探索及新展望

70年我国减贫的实践探索及新展望

70年我国减贫的实践探索及新展望作者:李晓嘉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4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减贫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貧模式已经逐渐形成。

但不可否认,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新时代贫困的内涵,明确下一阶段我国的扶贫重点,适应新形势,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减贫实践扶贫模式绝对贫困【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合国已将其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贫困、污染、人口)之首。

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没能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反贫困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的反贫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的1.7%,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人。

但要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历程,我国一直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战略,并根据每个阶段的贫困特征变化,不断调整扶贫模式以及政策侧重点。

当前,我国的减贫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过去的扶贫经验,可以把扶贫模式的演进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救济式扶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开发扶贫攻坚阶段、综合扶贫开发阶段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

每一个扶贫阶段的侧重点和成效皆存在差异。

第一个阶段: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整体经济状况较差,贫困人口数量庞大,生存型贫困普遍存在。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当时主要依托民政救济系统对贫困人口提供暂时性和补偿性的援助以及采取一些紧急救助计划。

政府通过提供物资和优抚等方式直接救济贫困家庭,重点缓解贫困家庭缺衣少食的情况。

扶贫模式以“输血式”生活救济为主,主要为贫困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研究背景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

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的乡村自治到现代化的村级自治的转变,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传统的影响等。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农民权益、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农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与创新不仅关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对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则是这些变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也有助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对过去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变革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借鉴历史经验也可以避免走弯路,提高治理模式的效率和效果。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新中国七十年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新中国七十年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34
州市组织贫苦市民生产自救工作,共组织了 34个生产自救机构,容纳 855人,这 34个生产自救机构 中,半机器生产的 4个,手工业的有 19个,挑土方、打石子和临时工的组织有 4个,贩卖板皮、磨糠和 经营商业的门市部 6个,洗衣组 1个。”①1954年据全国 52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生产自救的 贫民有 22.57万人”,②贫民通过生产所得收入多数超过政府发放的救济金,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善。
新中国七十年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李小尉
摘 要 经过七十年的实践,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在扶 贫工作上始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城市、农村的扶助贫困工作的探索,努力改进扶贫工作的 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顾新中国七十年以来的扶贫工作的发 展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有利于为党和政府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资鉴。
① 《当代中国的民政》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民政》(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 136页。 ② 扶贫的内涵存在动态的发展变化:本文此处的“扶助贫民”则特指改革开放以前党和政府对城市贫困家庭扶 持生产的历史。20世纪 80年代中国的扶贫工作是指根据贫困户的家底、劳力、财产等状况及脱贫的能力,国家和集 体有计划地在物资款项、政策上予以照顾他们,使他们在国家、集体和群众的扶持之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 活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摆脱贫困,逐渐富裕起来。(廖益光、苏佑明等编著:《民政工作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第 192页)而当前的扶贫内涵有所扩展,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年 11月 27-28日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 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参见《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张洪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 6 期。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 29页。 ④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 10月 1日),《毛泽东选集》(第 3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1年,第 933-936页。 ⑤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山东政报》1950年第 6期。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和变迁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当前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多地方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未来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的历史回顾和当前状况分析,深入探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为农村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对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和治理体制的变化过程,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历程提供重要线索。

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变革,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研究是否科学、严谨。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转变和实施,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主要侧重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住房、食品、医疗、教育等。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帮助了贫困人口摆脱了物质困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调整了扶贫开发的目标。

政府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手段消除贫困的理念。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等政策,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这一时期,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人口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改革开放中后期,中国在扶贫开发中更加注重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的产业支撑体系。

通过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如发展旅游业、建设基础设施、提供金融支持等,为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的经验是,政府应该成为推动力量,但不应过分倚重政府的资金和资源,而应通过激励市场主体积极投身扶贫开发来增加可持续性。

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是推动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扶贫开发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的调整与完善,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工作,解决贫困地区的结构性问题,提供更多的脱贫机会,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T%编者按:贫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地理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人类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一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

我国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并让数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创造了世界扶贫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梳理我们党和政府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的演进过程,总结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分析当下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指出未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庄严承诺。

现刊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郭劲光教授、博士研究生俎邵静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执行:张晓月易晓艳)(策划:唐青阳文丰安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期总第295期七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模式转型研究郭劲光俎邵静(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耙梳我国扶贫开发模式的演进脉络,从救济式扶贫阶段、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过渡阶段、开发式扶贫普及推进阶段到当前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阶段;剖析扶贫开发路径轨迹!从整体性救济到区域瞄准层级再到县级瞄准、村级瞄准!终至下沉入户;探微贫困变化规律,从单一收入型贫困转向多元支出型贫困,单维绝对贫困转向多维相对贫困。

扶贫发展到当下,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式微,开发式扶贫边际效益递减,表明政府需要从长期以来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进入构建公平社会的总体政策阶段。

诠释扶贫开发战略阶段性演变的内在逻辑,解析当前开发式扶贫转型的潜在因素,研判扶贫开发转型走势,并据此展望2020年后扶贫政策走向,贫困治理需转向以保障式扶贫为主的综合治理阶段,表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已逐渐形成。

关键词: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支出型贫困;相对贫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贫困跨代干预复合架构的机理分析与政策系统设计”(71774027);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立项课题“构建以反贫困为核心的面向家庭和个人公共转移支付制度研究”(1(VSJ071)*[中图分类号]C913.7[文章编号]1673-01(6(2019)06-0006-01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19631/ki.css.2019.06.001贫困一直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藩篱o我国的扶贫开发战略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究其原因,从时间上看,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水平整体偏低,社会资源较为匮乏,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基本生活难以为继,而且并无可资借鉴的国际扶贫经验,中国必须自力更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扶贫方式!基于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以提供救济为主要扶贫路径,这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暂时性救济手段,有助于缓解贫困人口的生存困境,但也容易形成福利依赖,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贫困,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因此,我们党和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确立以开发式扶贫作为扶贫工作基本方针,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政策。

由此,我国正式进入开发式扶贫阶段,成果斐然。

开发式扶贫契合当时农村贫困特质,是扶贫开发实践、新的重要成果。

此后,伴随农村社会结构悄然重构,农村贫困属性亦发生连带性流变,呈现阶段性特征!立足于此,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适时调整扶贫开发的目标和手段:扶贫目标由整体化、区域化走向集中化、精,扶贫手段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当今,随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人口异质性的特点正日益突出,贫困认知也正趋于全景化,从单纯的收入型贫作者简介:郭劲光(1976—),男,汉族,河北唐山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贫困治理;俎邵静(1985—),女,汉族,河南许昌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6-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SPECIAL COLUMN FOR THE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困拓展至囊括健康、教育、医疗等多元化的支出型贫困,多维度的相对贫困趋显,而开发式扶贫减贫效应正逐渐递减,以经济增长为依托带来的自主性减贫动力趋于弱化#综上,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决定扶贫手段的多样化,贫困特征的动态化决定扶贫政策的创新性。

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扶贫开发模式的演进脉络,探寻贫困结构和贫困类型变化规律,阐释开发式扶贫演变逻辑,即由生存转向发展、由效、由间接转向直接、由单一转向多维,并分析开发式扶贫转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研判2020年之后开发式扶贫的未来走势,未来贫困理要从开发式扶贫转向以保障式扶贫为主的综合治理模式,以建立长效可持续性机制,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一、脉络梳理:扶贫开发模式的演进历程纵观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演变及发展历史,我国从1949年就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战略到现阶段开发式扶贫已实现在深领域、多发展,其演变历程一直遵循贫困的阶段性特征,每一个扶贫阶段的侧重点和成效皆存在差异,据此可以把这一历程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过渡阶段(1978-1993年)、开发式扶贫普及推进阶段(1994-2010年)和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阶段(2011年一)。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救济式扶贫源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为摆脱整体贫困状况而采取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呈现普遍性贫困和生存型贫困特征。

由此,我们党和政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道路: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保障农民获得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并把农民组织起来纳入人民公社体系,从而使公社成为农民的福利依靠,为缓解贫困建立制度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和农民的贫困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改变,同时这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状况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财力有限、负担沉重,难以对贫困人口展开大规模的扶贫救助,而主要采取紧急救助计划和依托民政救济系统对贫困提供暂时性和补偿性救助。

农村扶贫主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灌溉设施。

二是在全国建立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三是初步建立针对小范围特殊贫困群体的“五保”制度和以农村特困人口救济为主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

这一阶段政府扶贫模式以自上而下的“输血式”生活救济为主,针对贫困家庭缺衣少食等贫困状况,政府以提供物资救济、优抚等方式直接济贫、缓解贫困,以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为目标,属于暂时性措施$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救济式扶贫策略在计划经济的定并实施,以平均分配和社会救济为基本手段,附带明显的形式单一性和规模分散性等特征,救济力度和救济水平较低$作为一种道义性、慈善性的扶贫模式,救济式扶贫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具有较大局限性$一方,时民经济发展水低,济式扶贫策短内减缓贫困和活困难,贫困态多的基本,一定度上暂时缓解模的贫困困境,提业生产力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为后续开展农村系列扶贫工作奠定了前期基础$另一方面,这种“输血式”扶贫虽然可以暂缓贫困人口的燃眉之急和提供临时生存需要,但难以消除贫困根源。

长期来看,救济式扶贫对贫困人口的发展缺乏全面考虑,忽视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容-7-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期总第295期易形成贫困人口的惯性依赖,实质上制约个人生产力发展,贫困人口很难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脱贫成效并不显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高达2.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4,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7%⑴。

(二)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过渡阶段(1978—1993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生产方式长期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持续低迷,单纯依靠民政救济系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广大农村仍然处于普遍贫穷的阶段。

1978年政府开始实施农村体制改革,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开始显现。

一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贫富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中西部地区o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使得城乡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并形成阶层固化,农民流动性较弱,人均耕地不足,更容易陷入绝对贫困。

政府继续大规模实施“输血式”扶贫面临成本过高等问题,继续采用救济式扶贫,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转变思维,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鉴于此, 1984年国务院发布通知,纠正单纯救济的扶贫理念。

该通知成为1986年以后扶贫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2$,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扶贫理念已开始转变。

1986年,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成立,管理协调农村扶贫计划,设立专门的扶贫办事机构,目标瞄准特定地区和贫困人群等,根据农村贫困的实际状况确立开发式扶贫方针。

此后,农村扶贫工作开始转入大范围开发式扶贫阶段,实现扶贫开发的根本性转变。

为防止扶贫资源分散使用,实现资源有效分配,我国政府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两次确定国家级贫困县名单,集中主要扶贫资源予以重点扶持⑶,并安排机关定点帮扶,这说明政府开始注重目标瞄准的精确性o随后政府颁布系列扶贫政策,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

一是改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以激发贫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拓展其增收渠道。

二是实施以工代赈的措施加强农村地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给予贫困农民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明确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及政策支持重点,重点扶持划定的集中连片贫困区。

这一时期贫困呈现区域性等特点,贫困类型以绝对贫困、收入型贫困为主,扶贫主要瞄准贫困集中区域,并以县作为瞄准单元。

贫困人口基数大,其劳动所得难以维持基本生存所需最低消费。

因此,必须提高贫困人口创收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扶贫模式由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向外力推动的开发式扶贫转变,即以项目扶持、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辅以以工代赈等扶贫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o这意味着扶贫工作开始从一般的社会救济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工程。

开发式扶贫模式实施之后,减贫效果明显,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下降到8000万,约占农村总人口的8.7%⑷。

(三)开发式扶贫普及推进阶段(1994#2010年)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扶贫瞄准机制从区域瞄准层级转向县级瞄准和村级瞄准,最后下沉到户,精准度持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从区域式转向点状分布,从区域性的普遍贫困转向阶层性贫困,从单一的收入性贫困开始转向多元化贫困,这需要政府随之调整扶贫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