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中国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诗歌发展简史中国诗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诗歌向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承载着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简史,从古代到现代,从经典到现代派,带您一窥中国诗歌的瑰丽之旅。
1. 古代诗歌的发展古代中国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其中,风、雅、颂三大类诗歌,以及民歌、爱情诗等各种题材都有所涉及。
《诗经》被誉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相继涌现。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壮丽、感人的风格著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唐诗不仅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现代派诗歌的崛起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诗歌也经历了现代派的崛起。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启蒙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在这个时期,一批杰出的现代派诗人崭露头角。
例如,胡适、郭沫若等人提倡自由诗和白话诗,反对古体诗的束缚。
他们试图以新的形式和内容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些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 当代诗歌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诗歌在当代也经历了多样化的发展。
当代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涵盖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
一方面,一些诗人延续了传统的写作方式,以古体诗、律诗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量。
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则尝试了新的写作形式和风格,例如自由诗、抒情诗、象征主义等。
当代诗歌也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和交流。
许多诗人通过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表达了人类情感和思想。
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五个部分介绍诗歌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诗歌的起源:古代诗歌最早起源于口头传承的民间歌谣和祭祀诗歌,用于记录人们的生活和神话传说。
1.2 诗经的诞生:《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时代的诗歌作品,对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古代诗歌的发展:在古代,诗歌逐渐从祭祀和宴会场合走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如古体诗、乐府诗等。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2.1 中世纪的宗教诗歌:中世纪的诗歌主要以宗教为题材,表达了人们的虔诚信仰和对神圣的敬畏之情。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开始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以爱情和自然为主题,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3 莎士比亚的戏剧诗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诗人,他的作品以戏剧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冲突。
三、近代诗歌的革新与多样化3.1 浪漫主义诗歌: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崛起,强调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代表作家有拜伦、雪莱等。
3.2 现代主义诗歌:20世纪初,现代主义诗歌出现,打破传统的形式和语言,追求表达的自由和个性,代表作家有艾略特、庞德等。
3.3 后现代主义诗歌: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诗歌兴起,强调语言的游戏和多样性,挑战传统的意义和结构,代表作家有希尔、阿帕布拉姆斯等。
四、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4.1 各国诗歌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诗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各国的诗人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创作风格。
4.2 抒情诗与社会批判:当代诗歌既有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的抒情诗,也有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批判性作品。
4.3 技术与诗歌的结合:当代诗歌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多媒体,创造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1. 古代诗歌(先秦时期至唐代)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元词和诗(宋代至元代)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体。
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词人传统,但也有所创新,以杨万里、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元代词人注重自然描写和社会批判。
3. 明清诗词(明代至清代)明代的诗歌注重文人雅致和宫廷风格,代表作家有文徵明、于谦等。
清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明清时期的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平,代表作家有杨慎、纳兰性德等。
4. 近代诗歌(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起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倾向。
代表诗人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当代诗歌(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诗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代表作家如毛泽东、艾青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诗歌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继续传承传统的作家,如北岛、余光中等,也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作家,如海子、杨炼等。
总体而言,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不断演变和创新。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诗歌一直承载着诗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诗歌文学的发展历程

诗歌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随后经历了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被称作“诗三百”。
这些诗歌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变迁,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楚辞: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的诗歌以楚歌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即楚辞。
楚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句式灵活多变,使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兮”。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3.汉乐府民歌:汉代出现了乐府诗,这是一种由民间采集并经过整理的诗歌形式,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乐府诗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孔雀东南飞》和《十五从军征》。
4.唐诗: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
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宋朝时期,诗歌逐渐向长短句发展,形成了宋词。
宋词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情感和风景名胜等。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是宋词代表性作家。
6.元曲:元代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文学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元曲是元代最流行的戏剧形式之一,它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元曲以白话文为基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
7.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之后建立起来的诗歌形式。
现代诗歌注重表现内心感受和情感,语言简练、意象丰富。
代表诗人包括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
总体来说,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和风格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

古典诗歌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漫长而精彩的演变历程,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华丽舞蹈。
一、先秦——诗歌的起源与萌芽。
二、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与转型。
东晋时期,田园诗开始兴起,陶渊明就是田园诗的大家。
他的诗就像田园里的一股清风,淡雅宁静。
他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一句简直把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他就站在我们面前,手持菊花,望着南山,心中没有一丝烦恼。
三、唐代——诗歌的繁荣鼎盛。
除了李白和杜甫,还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了塞外壮丽的景色。
孟浩然的诗则清新自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给人一种春天早晨的清新感觉。
四、宋代——诗歌的创新与转变。
宋代的诗歌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转变。
宋代诗歌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期,诗坛上流行西昆体,这种诗体模仿李商隐,辞藻华丽,但内容比较空洞。
不过很快就有诗人开始变革,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开始倡导诗歌的革新。
五、元明清——诗歌的延续与多元发展。
明清时期,诗歌继续发展。
明代的诗歌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而公安派则反对复古,提倡性灵说。
清代的诗歌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发展。
龚自珍是清代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批判封建制度,充满了革新的思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概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概览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一些重要的时期和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古代诗歌的起源
古代中国诗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这是一部由多位古代诗人所作的诗歌集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曹操、曹丕、陶渊明和谢灵运等。
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包括咏史、山水田园、抒怀等多个主题。
3. 唐代黄金时期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这一时期活跃,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唐代诗歌以五
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4. 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960年-1279年)和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后续发展阶段。
宋代的诗歌注重表现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修辞和写作技巧。
5. 现代诗歌的兴起
中国现代诗歌起源于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许多新诗人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对传统诗歌进行了颠覆和改革。
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对世界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第一阶段:格式自由的古体诗作为有韵律的语言,最初的形式就是民谣。
据记载,周朝时期天子要派人采风,收集民谣以了解社情民意,各地诸侯也要向周天子献诗。
春秋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书中收录的诗歌既有民谣,也有宫廷乐歌,一般篇幅不长句子较短。
例如其中《周南·关雎》就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民歌。
《周颂·清庙》则是宫廷祭祀演唱的祝词。
《诗经》原来只称为《诗》,汉代时被推崇为《诗经》,从而确定了“诗”这种文学体裁,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又出现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称为《楚辞》。
《楚辞》虽然与楚地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多出自文人的创作,所以文辞铺张华丽,内容深刻幽远,形成了一种与《诗经》有着显著差别的新的文学体裁。
一般认为《楚辞》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的源头。
由于《楚辞》中最著名的诗篇是屈原的《离骚》,所以人们也称诗为“骚”,称诗人为“骚客”。
汉代仍然实行采风制度,主管机关称为乐府,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词等。
这种由乐府制作、收集、传唱的作品在汉代称为“歌诗”,魏晋以后称为“乐府诗”,被视为一种新的诗体。
乐府诗在艺术上较前更为成熟,并出现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情节完整的叙事诗。
后世文人模仿创作的诗其实并不入乐,也称为乐府诗。
在《诗经》和乐府诗中,多数是四言诗句,到了汉代,随着语言的发展,大量双音节词汇出现,诗句的表达可以更为复杂,于是形成了五言诗。
五言诗句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并且使句式音节富于变化,更有音乐感,遂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诗体。
五言诗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乐府诗中的五言民歌逐渐增多,到东汉时期文人们也开始创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
从《诗经》到汉代五言诗,诗只有一个特征就是“押韵”。
对于诗篇和诗句的长短都没有要求,诗句的内部结构更没有要求,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
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
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
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
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
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
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
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更讲究追求声律。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
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
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
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
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
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
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
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
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
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
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
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
“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
——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
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