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中国的文化中,中秋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1. 家庭团聚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团圆的喜悦,表达对家人间深厚的情感。
2. 月亮崇拜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圆月。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月亮抱有崇拜之情。
月亮被视为是家人团聚和和谐的象征,也被看作是爱情和美好祝福的象征。
因此,人们在中秋节会赏月,欣赏明亮的圆月,同时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3. 文化传承
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天,人们会怀念古代文人墨客,他们常常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以诗词赞美月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中秋节也是传统戏曲文艺演出的时刻,人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戏曲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传统食品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品尝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人们会互赠月饼,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份特别
的美食。
同时,各地还有不同的地方特色食品和食材,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
中秋节是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友情的亲切。
不论身在何处,中秋节都是人们思念故乡、家人和美好之情的表达时刻。
通过庆祝中秋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中秋节是中国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代代相传,并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祭拜月亮、团聚家人并享受美食。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主要的传统习俗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月饼——象征家庭团圆与和谐中秋节的最具代表性食品就是月饼。
月饼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而其圆形的外形寓意着团圆与和谐。
当月圆人团圆,家庭成员会一起品尝月饼并分享快乐。
这不仅代表着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也象征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2. 赏月——表达敬意与思念中秋节晚上的主要活动就是与家人一起赏月。
传统的赏月活动通常在户外进行,人们会推出桌椅、摆上水果和茶点,在月下共赏皓月。
赏月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与思念,同时也是向远方亲友表达思念之情。
近年来,赏月活动也逐渐融入文化表演,如舞狮、舞龙等,使得中秋节更加热闹繁华。
3. 点灯笼——祈福与希望在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
灯笼是中秋节传统的装饰品,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灯笼的形状和造型五花八门,有的是动物形象,有的是花鸟人物图案,每一款灯笼背后都蕴含着深远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4. 吃柚子和石榴——象征吉祥和富贵在中秋节期间,吃柚子和石榴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柚子象征着吉祥、平安,因为中文“柚子”与“有福子”谐音。
而石榴则象征着富贵、多子多福,因为中文“石榴”与“世世有余”谐音。
这些传统食品的选择不仅是满足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富裕的追求。
5. 赛月饼——展示技艺与传承文化赛月饼这一传统活动在一些地方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月饼的形式各异,可以是比赛制作最好的月饼,也可以是比赛挑选最具创意的月饼包装。
这样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技艺与智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习俗承载了人们对团圆、和谐、祝福与梦想的向往。
中秋节体现什么传统文化

中秋节体现什么传统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并且有着丰富多元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也体现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围绕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展开论述。
一、月饼文化中秋节是以月饼而闻名的节日之一。
月饼是中秋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具有丰富多样的馅料,例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月饼还有不同的形状和制作工艺。
月饼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于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人们通常会将月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思念之情和对家人的祝福。
这种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赏月文化中秋节也是赏月的好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外出观赏明亮的圆月,或者在家中的露台或阳台上摆放桌椅,一家人共同赏月。
赏月的同时,人们还会吃月饼、品尝美酒,有些地方还会举行月亮舞龙等特色活动。
赏月文化不仅是一种观赏活动,更是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三、家庭团聚中秋节是重要的家庭聚会时间。
无论身在何处,许多人都会努力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
这代表着家人之间的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家庭的核心地位。
中秋节是一个让家人团聚、欢声笑语不断的日子,人们可以一同欣赏月亮,分享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家庭团聚的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宝贵。
四、民间传说中秋节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等。
这些故事通过传唱、书写和口头传承等形式,流传至今。
这些传说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生态观念和人文关怀。
这些故事不仅给中秋节赋予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人们在赏月时讨论、分享的话题。
五、文化活动除了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社会中秋节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例如灯会、舞狮子、舞龙灯等。
这些文化活动旨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吸引人们的兴趣,增加人们对中秋节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1. 赏月:中秋节的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水果、糕点等食品,全家相聚在一起欣赏明亮的中秋月亮。
传说中,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代表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2. 吃月饼:中秋节最典型的食物就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里面通常包含着莲蓉、豆沙、核桃等馅料。
人们一般会在中秋节当晚一起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3. 嫦娥奔月传说:中秋节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紧密相关。
相传,嫦娥是一个古代的仙女,她偷吃了让人永远年轻的仙丹后,飞上了月亮。
人们在中秋节当晚不仅是为了纪念她,也希望能看到她在月亮上度过一个快乐的夜晚。
4. 花灯游行: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会有花灯游行的传统活动。
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其中包括动物、花卉、民间故事等各种图案。
在游行过程中,人们手拿灯笼,载歌载舞,庆祝中秋节。
5. 赛诗会: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办赛诗会。
参赛者们用诗歌表达对中秋月亮的热爱、对祖国的热情和对家庭的思念之情。
这个传统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延续。
总的来说,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团圆和庆祝丰收。
人们通
过赏月、吃月饼、赛诗会等传统活动,表达对亲人和家庭的思念之情,向丰收和幸福祈福。
这些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秋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色彩。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家庭团圆、月亮崇拜、传统食品和诗词赋诗四个方面来探讨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一、家庭团圆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努力回家与家人共度这个节日。
在中秋之夜,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分享美食、赏月、互相祝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中秋节的家庭团圆文化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睦、关爱亲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月亮崇拜中秋节与月亮脱离不了关系。
月亮作为中秋夜的主角,被中国古人视为圆满和团圆的象征。
人们特别在中秋节这一天赏月,观赏月亮的圆满和美丽。
同时,月亮也代表了希望和美好的象征,人们祈愿自己的心愿能够如同月亮一样圆满。
这种崇拜月亮的文化在中秋节表达出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食品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月饼,它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也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食品。
此外,糕饼、柚子、葡萄等也是中秋节常见的食品。
这些传统食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蕴含着对丰收和美好未来的祝福。
同时,人们在与家人、朋友分享中秋美食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四、诗词赋诗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诗词赋诗的传统。
古人将对月亮和思乡之情的表达融入到了优美的诗句中,成为了中秋节的重要文化形式。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篇都是以中秋为背景写作的。
这些诗词通过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念,将中秋的美好与文学的艺术相结合,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总结起来,中秋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家庭团圆、月亮崇拜、传统食品和诗词赋诗等方面体现了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对团结、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使中秋节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于中秋节的文化

关于中秋节的文化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秋季的中旬,人们会欢聚一堂,赏月、赏月饼、赏菊花,共度这个月球最圆、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的文化深厚,以下将从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说中,远古时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十太阳”同时出现,晒得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后羿为了拯救人间,射下九个太阳,保留一个太阳为人间带来光明。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的英勇行为,便将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
这个故事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渊源。
二、传统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赏月。
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按照传统习俗,合家团圆,一起赏月。
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家里,用心观赏月亮的人们往往会在赏月时思乡,思念远方的亲人。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是月饼。
月饼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口味。
人们常会与家人、亲友一起分享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3.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往往会去公园或花坛赏菊花。
菊花代表着高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也寓意着吉祥和长寿。
三、象征意义1. 团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无论亲人远在何处,人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
团圆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 祈福:中秋节也是人们祈求好运和幸福的时刻。
在赏月时,人们往往会向月亮许下美好的愿望,祈求平安、健康和顺利。
3. 传承:中秋节传统习俗代代相传,通过举家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这是一种宝贵的传统,也是中秋文化的象征。
总结起来,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赏月、吃月饼和赏菊花等传统习俗,人们抒发思乡之情,强调团圆和祈福,同时也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中秋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月亮崇拜:中秋节以月亮为象征,月亮是中秋节的核心元素。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认为圆月象征团圆和完美。
月亮崇拜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关怀,意味着团聚和幸福。
2.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必备的传统美食。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传统的月饼一般是圆形,寓意着圆满和完美。
除了传统口味外,现代的月饼还有各种创新口味和造型,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
3.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因此赏菊成为了一种习俗。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君子之花,代表着高洁、清雅和坚强之气质。
赏菊不仅欣赏花朵的美丽,更是欣赏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 点灯笼:中秋节夜晚,人们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
点灯笼象征着照亮人们的生活和希望,也意味着祈福和庇佑家人平安。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或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给人以节日的喜庆感。
5. 赛龙舟:中秋节有着悠久的龙舟竞渡传统。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于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活动,后演变为一项具有极高观赏性的比赛。
赛龙舟不仅展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弘扬了中国古代的力量和智慧。
6. 诗词赋咏:中秋节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日子,人们会朗诵和创作相关的诗词赋咏。
通过写诗赋咏表达对中秋节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凝结了中国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习俗通过代代相传,不仅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也增进了家庭、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
同时,这些习俗也传递着中国人对团圆、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的祝福。
总结起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每个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月亮崇拜,吃月饼,赏菊花,点灯笼,赛龙舟,还是诗词赋咏,它们都折射出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天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丰收,赏月,并与亲朋好友相聚共食团圆饭。
中秋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下面将从传说、食品、活动和文艺四个方面来探讨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一、传说:中秋节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神秘感。
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十个太阳同时升起,使得人们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后来人们请神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常。
由于这个神迹的发生,后来人们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以纪念这个重大事件。
二、食品:中秋节的最重要的食品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柔软,内馅丰富多样,例如莲蓉、豆沙、核桃等。
月饼通常有很多种不同的款式和形状,有些还会刻有精美的图案。
人们在中秋节时会互赠月饼,以表达团圆和祝福。
除了月饼之外,一些地方还有其他传统的食品。
例如,广东的人们会制作“嗨瑶”(或称“瑶柱”),它是一种以海味为主料的小吃,寓意着“像一条龙一样生活,寿命长久”。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一些当地特色的糕点,例如五仁糕、栗子糕等。
三、活动:中秋节的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个晚上,会聚集在户外或高楼上观赏明亮的圆月,并且互相祝福。
中秋节之夜,许多地方还会举行各种灯谜晚会,人们可以猜灯谜,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活动。
例如,广东地区的人们会进行踩高跷和砸柚子等传统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感受节日的氛围,增加乐趣。
四、文艺:中秋节是一个聚会和表演的好时机,很多地方都会有各种表演和文艺活动。
例如,京剧、花鼓戏、杂技等各种演出形式会在节日期间展示出来。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传统的诗词比赛、舞狮等活动,人们在其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这些活动作为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总结起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月仪式结束后,家里的小孩 会一拥而上,跑到供桌旁,抓起毛豆角,争 着往天上扔,看谁扔的高,洛阳民间传说, 月亮上有只玉兔,孩子们扔毛豆角,就是喂 玉兔,祈求玉兔降福人间。过去每到中秋节, 除了吃月饼,小孩最喜欢的就是扔毛豆角, 拿出吃奶的劲儿,希望扔的比别人孩子高。
洛阳的文人特别重视赏月吟诗,早在中秋节
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刘百灵
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仅次于
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 王祭月、迎寒的礼仪活动,后来逐渐演变发 展成为文人赏月、百姓拜月、合家团圆的传 统节日。中秋节在四大传统节日中,最有浪 漫温馨的生活色彩。因为团圆是中秋节的节 日核心文化内涵,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节 日食品月饼也是圆的,皆取团圆之意,所以 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据统计,每年豪华的月饼包装,使得地球上消
失了6000多棵树。它们变成了月饼的包装盒, 最后被扔进垃圾箱里。豪华的包装不仅浪费, 而且包含有害气体
祝朋友们中秋团圆幸福!
谢谢大家!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时齐国有个丑女叫无盐,幼年时曾
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 宠幸。有一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 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帝。 拜月传说流传后世,因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 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以后,因时代的关系, 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节日中世 俗的情趣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 情性的文人传统功能减弱。功利性的祭拜与 世俗的情感愿望诉求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的 主要内容,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 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追求方式,以月寄情。
何人种丹桂,
不长出轮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中秋节 歌谣与诗词
中秋歌谣
之一: 月奶奶,白呱呱。爹织 布,娘纺花。 买个烧饼哄娃娃,爹一 口,娘一口,咬住娃娃 脚趾头。
之二: 月奶奶,白光光。开开 后门洗衣裳。 洗得净,捶(浆)得光, 打发哥哥上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官帽 戴到他头上。 红旗插在咱门上,你看 排场不排场。
中秋节诗词
中秋月 (唐) 李峤 盈缺青冥外, 东风万古吹。
中秋帖
蟾宫图铜镜
中秋拜月厌胜钱
兔儿爷推磨
民间拜月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间节日,民间拜月逐 渐流行,中秋变成民众欢娱的节日。《东京 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 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 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 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 不绝。
这个神话传说有许多版本,有的说嫦娥不
知情而吃了药,有的说是嫦娥好奇偷食, 也有的说是嫦娥故意盗食。一种凄凉的说 法是后羿冷落了嫦娥,嫦娥伤心而去;还 有的传说是后羿的手下蓬蒙趁后羿外出狩 猎,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在危急中将 仙药吃了。总之,千古传说造就了一位中 国人心目中美丽的月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 的态度和绚丽的传奇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 与古文献中对嫦娥的记载相比,民间传说对 嫦娥奔月的故事又做了更多加工与修饰,使 嫦娥的人物形象与月亮相媲美,使之更符合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在家里炕月饼吃。过去很多人家里都有月饼模子, 它用两块硬木雕刻而成,模子上有长把。人们把包 上馅的面团用上下两个模子合在一起夹住,面团就 成了月饼形状。上面印有“玉兔东升”“花好月圆” 等图案和文字,还有好看的花纹,然后,将它放在 鏊子上炕,做成又焦又脆的月饼。自家制作的月饼, 分甜、咸两种。甜月饼,一般用柿饼、红绿丝等做 馅;咸月饼,则将花生和芝麻炒熟,碾碎,拌上花 椒面、盐等佐料,做成粉状馅。
民间拜月
洛阳的中秋节俗
洛阳民间将中秋节称为“八月十五”、“八
月节”。自古以来,洛阳人就有中秋节夜里 “愿月”的传统习俗,“愿月”就是传统的 “拜月”,仪式隆重,规矩严谨,气氛庄严。
中秋之夜,人们在院子的东南角摆上八仙桌,
上面正中放一个大枣糕,四周摆放梨、枣、石 榴、葡萄四色供果;枣糕摆前面,月饼从大到 小,摆成塔状,月饼旁边摆上一盘煮熟的毛豆 角;桌上点上两支红蜡烛,前面香炉里点上三 炷香。洛阳民间老话说“男不愿月,女不祭 灶”。此时,全家所有女性,要在辈份最高的 女性长辈带领下,按照辈份高低跪成几排,举 行拜月仪式。拜月时,辈份最高的老人,嘴里 念念有词“月奶奶(洛阳人对月神的尊称)降 福人间,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文人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礼仪变成了轻松的 民间风俗。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唐代时中秋虽然还没有形成节日,但赏月、玩月颇 为盛行,已成为文人的时尚。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 有赏月的题材,吟诵中秋明月的诗句寻常可见。宋 代中秋已成为民间节日,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 习俗基本定型。与唐代不同,宋代文人赏月更多的 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 秋之夜,明亮的月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常常 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叹。
蒸枣糕,是洛阳人过中秋节的另一食俗, 枣糕分两层,底层是面,上层是用面捏成的, “玉兔捣药、莲花、十二生肖等立体图案、 染上各种颜色、再放上鲜红的大枣。做成后 色形俱佳,味美可口。中秋节娘家要给出嫁 的闺女送枣糕,糕取”高“之意,希望婆家 能高看自己的闺女。
中秋节这一天如果遇上日食,洛阳 家家户户要敲击脸盆,以吓跑天狗,营救 “月奶奶“。中秋节偶尔会出现阴天,下雨 看不到月亮的情况。洛阳谚语”八月十五云 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说的是只要中秋 之夜看不到月亮,次年的元宵节肯定会下雪, 这是老百姓长久观察出来的,十分灵验。有 兴趣的朋友,不妨观察一下。
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一位粗鲁的天将,被月 宫里美丽的嫦娥所吸引。他不顾嫦娥的拒绝, 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里纠缠。嫦娥不耐其 烦,就指着月宫中的桂树说,如果你能将桂 树砍到,就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想这有什 么难的,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 桂树的树干就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头一斧 头地砍,桂树总是不断恢复,而他就这样不 停地砍下去。
前几天,他们就会制作一些“赏月贴”,邀 请知交好友数人,欢聚一堂,一边饮酒赏月, 一边吟诗联句。当时的文人从农历八月十四 日开始,直到八月十六日,连续三天夜里赏 月吟诗。民国时期洛阳的书法家,偃师人高 祐(字福堂)和文友一起赏月,在《中秋同 友赏月》诗中写道:“遍地青华天上生,天 心月魄两盈盈。光随十二月中满,难得中秋 一夜明。”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逐渐发展演变 而成。它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发展而来, 《周礼》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作 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当时节期是在 立秋日。在晋代已有立秋赏月之举,但未成 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活动开始盛 行。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南宋时节日活动更为普遍。明清以来赏月活 动盛行不衰,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月饼来历、天狗 吃月亮等流传甚广。
嫦 娥 奔 月
传说射日英雄后羿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婚后 夫妻恩爱,生活幸福,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路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仙药。据说吃了仙药,就能立刻升天成 仙。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留在地面,就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后羿,便飞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 了仙。百姓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 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 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可是,现在的月饼成为变味的节日食品。说
它变味,不是指月饼的口感,而是的月饼高达1599元一盒,每个月饼 近百元,用鲍鱼鱼翅做原料。不能吃的月饼 用黄金、白银打造,黄金月饼3万多元一个, 这些月饼老百姓是不消费的,大都是公款消 费,或者送礼行贿用的,而且能吃的高价月 饼质量不高,保健月饼不保健。
玉兔捣药
月饼传说
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联合起来反抗蒙 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 想出一条办法,到处散布流言,说有瘟疫流行, 只有家家户户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免。人 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现月饼中夹着纸条,上 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口号,于是大家联 合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流 传下来。
三、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节最早的礼仪活动是祭月,祭月在上古时 期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为皇家祭典。据史书记载, 在周代时,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 月、冬至祭天的礼仪。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 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 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礼仪 主要为宫廷及上层社会所奉行。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影响到民间,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的传统节日风 俗,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传承中秋节“团圆”文化的内涵。
还“月饼”的本来面貌 月饼又叫团圆饼,它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 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梦梁 录》中,但这时只是一种日常吃的点心, 还不是中秋节的节令食品。到了明代,中 秋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出现并流行于世,一 是作为中秋拜月供品使用,二是作为“团 圆饼”节日食用。所以月饼的本义有两点, 首先它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和感情寄托物; 其次,它是一种美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 两点,才是真正的月饼。
中秋节的名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帝王祭
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恰逢三秋之 中,故名“中秋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 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 农历八月十五也叫“仲秋节”。此外,中秋 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