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中国的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 就要撞到冰山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时代的终结

在大谈了数年中国反重力般上升的房地产市场后,中国本土的“地王”们开始唱衰。
五月二十六日,万科总裁郁亮称“人人都可以赚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此前,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就把中国房地产行业评论为泰坦尼克号:“马上就要撞到前面的冰山”。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在归回正轨。
在今年前四个月,住宅房屋的销售较去年下降了近10%,关于新住宅的建设活动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月环比降幅则更为显著。
为什么市场会失去动力?一种解释是因为太多的建筑“正在进行中”了。
直到最近,这个争论才被房地产大亨们平息下来,他们认为一波接一波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会吸收供给。
据经济咨询公司龙洲经讯预计,中国处于或接近可持续房产供应高峰已有数月之久。
需求量下降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除了对财产进行了“没房就别想娶到心上人”的文化捆绑外,投资者现在也可能准备暂缓对房屋的购买。
经历了数年的两位数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开始放缓,更重要的是,近期在某些市场,地产商给出的达到甚至高于三分之一的价格削减使得潜在买家不免有些担忧。
不仅在偏远小城,连富裕的沿海城市也出现了这种降价销售。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张志伟(音译)一方面肯定结构供应过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认为近期的政策调整是主要原因。
基于房地产市场行为与货币供应量的紧密关系,他认为,这种市场调整是由2013年中货币政策的收紧触发的。
但并非每个人都在担心。
德意志银行的迈克尔·斯潘塞十分坚定地认为“这是八年内第三次衰退的开始,而不是泡沫破灭。
”房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的乔伊·周指出前一次衰退是2011年末的弱周期。
2012年,中央银行下调了贷款利率,推动国有银行放宽抵押贷款,再加上房产价格削减,紧接而来的是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强劲反弹。
一些人认为降价会导致新一轮市场反弹,另一些人则希望宽松政策能够生效。
城市开始放松先前的限购令,中央银行近期再一次提倡银行扩大贷款范围。
乐观者认为,由于多数大城市依旧实行着限购令,可能还有尚被压抑着的需求存在。
潘石屹过冬是个伪命题

X U TIV SPECIAL REP ORT 专题潘石屹:过冬是个伪命题在这个房价高台摇摇欲坠、成交量陷入历史低谷、人人叫嚣楼市冬天已经来临的季节,他的三里屯SOH O 依然卖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
潘石屹凭什么这样红?文/本刊记者何春梅“过冬论”对于潘石屹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也该他老潘得意,在这个房价高台摇摇欲坠、成交量陷入历史低谷、人人叫嚣楼市冬天已经来临的季节,他的三里屯S O H O 依然卖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
从不赞同王石的“拐点论”,到提出“百日剧变论”,到转向“楼市见底论”,再到近日突然提出的“涨价论”,其观点逆转之快,令熟知他的人都备感诧异。
潘石屹真的是个异类?一方面,他“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另一方面,他虽然身为S O HO 中国的掌门人,但在资本说话、富豪云集的房地产界,根本算不上实力超群。
相较于王石之万科、任志强之华远、甚至以前的搭档冯仑之万通,潘石屹和他的S O H O 中国不论是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开发体量都与他们不在同一个级别。
潘石屹凭什么这样红?冬天在哪里中国楼市进入08年后,终于停止了大幅上涨步伐,成交量连续低迷让内业不断曝出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传闻。
就在万科早已掀起降价潮,首创、雅乐居、瑞安等纷纷以转让股权“割肉换血”来缓解资金压力时,特立独行的潘石屹出招了。
8月29日,潘石屹表示,自9月1日起,S OHO 中国旗下项目平均价格上调5%左右。
在土地为王、拥有土地即可融资78E E C E 2008.09的时代,老潘不是行业的领军者,但在现金为王的紧缩时代,潘石屹则幸运地成为拾贝壳者。
潘石屹自己解释说,“我们S O HO中国能够从容面对这场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唯一的原因就是在2006年、2007年我们没有犯错误,没有和别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各个城市争地王。
”这个在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总是喜欢反其道而行,独辟蹊径,大肆张扬。
在这个开发商人人自危的所谓地产“冬天”里,他却选择高调涨价,一石激起千层浪,潘石屹成了当之无愧的话题领袖。
潘石屹经典语录

潘石屹经典语录1、而对于将服务他人当作没有面子、失去自我的人来说,我要奉上一句:船锚要起作用,就必须埋没自己。
2、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只能独行,任何盲从只能变成起哄,这不是探求真理的态度。
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比这更可怕的是情绪失去控制,失去了理智。
3、修炼自身:第一信任他人;第二是简单,做事力求简单,繁杂会让我们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第三是透明,当你需要隐藏一个秘密是,就需要一股比制造这个秘密更大的力量把它盖住。
4、说一个人有精神,是指它呈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
表现在对人上他是大度、和善的;体现在对事上他是努力、敢于担当而不畏困难的。
这样的有精神的人,能够吸引他人与之交往或共事。
5、建筑的本质就是容纳,它应该洁净如一个玻璃瓶,对于人来说,这种洁净的空间,没有繁杂信息的空间,能给他真正的宁静。
6、爱的范围越大,他所释放的潜能就越大。
一个随着年龄成长,走不出家门的人,也一定不会有大的能力和出息。
再随着自己成长,这种爱会在更大范围之内发挥作用,爱全人类,爱世界,爱大自然。
这样,人的心胸就会开阔,有些人是很难走到这一步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也有他们的爱,但这种爱是狭隘的。
7、爱因斯坦也相信上帝的存在。
要在未知的领域保持自己的敬畏之心。
8、做事要力求简单,繁杂会使我们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繁杂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旧有的习惯、就有的规则、旧有的礼仪,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对知识、技能的卖弄。
9、如果非要说我善于“炒作”,我认为“炒作”其实就是广告宣传。
如果非要说我善于“表演”,其实“表演”只是商业的需要。
你不出去“表演”就没有人通知你,你的房子也就卖不出去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10、越是端着架子的企业,组织结构图就越复杂,层级就越多,效率就越低,扯皮的事情也随着金字塔的层级数呈几何数增加,这样的公司创造不出价值。
11、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帮助别人,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牟其中回忆:当年为何想炸开喜马拉雅山

牟其中回忆:当年为何想炸开喜马拉雅山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18期4月23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话牟其中。
在谈到牟其中当年罐头换飞机赚了1.6亿时,潘石屹问牟其中当时对钱是什么感觉,牟其中认为“所谓赚多少钱,是个数字”。
随后,牟其中回忆了提议“炸开喜马拉雅山脉”的往事。
商界打拼四十载,监狱三进三出,曾同时拥有中国“首富”和“首骗”两个名号。
耄耋之年,出狱之后,不改理想主义本色,谈起曾经的光辉岁月仍两眼放光。
牟其中,前南德集团董事长,中国商界的第一代传奇人物。
300元钱起家,办了三件大事:飞机易货、卫星发射、开发满洲里。
这些传说有的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有的则远超前于时代,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传说是:用开水瓶向苏联人换飞机、将喜马拉雅山炸开、开发满洲里。
江湖传说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用开水瓶换飞机事情发生在1991年,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这一年。
江湖各种传闻,有说当时苏联受累于常年的军备竞赛生活困难,吃不饱留着飞机也没用,索性用飞机换食品。
就连潘石屹也表示听过不少八卦:“您当年用罐头换了四辆图-154飞机给川航,是怎么把罐头给送到苏联去的?怎么把飞机给飞回来的?”聊起这段换飞机的往事,牟其中非常健谈:“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金融租赁。
”“你的钱是从银行贷款来的?”潘石屹好奇地问。
“也不是,我搞的苏联人的钱,他(苏联人)傻。
”牟其中回忆起当时的背景,说到苏联人“傻”他并无调侃之意,而是认为他们缺乏商品意识。
“我们签订合同,我用多少东西换你多少东西。
”而合同自然暗藏玄机:“在合同里边有关键一条,我们俩同时发货,他(苏联人)有四架飞机,还有一架飞机零部件,一共是五架飞机,从莫斯科发。
我也把我的东西发出来。
我可以发最便宜的。
”第一批发货的不是罐头,而是北京昌平的热水瓶厂生产的开水瓶瓶胆。
牟其中介绍:“俄罗斯没有(暖水瓶胆),他从来没看见过这个东西,我们就把这个发给他们。
装满一整个专列才花了700万。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众所周知的导火索,引发了众所周知的泡沫,造就了众所周知的人物、财富以及亏空。
为什么总会不厌其烦地回首这段地产史,难道只是为了追忆辉煌或伤痛?今天看来,追忆远不是目的。
■本报记者李诚如今在海南三亚担任某星级酒店副总经理的于益贤,是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亲历者。
1992年海南房价疯涨时,他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
这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上来就说的三个故事——故事一:1992年,于益贤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建起了37幢别墅。
据他回忆,当时别墅的成本是2000元/平方米,开盘售价为4500元/平方米,结果销售的第一天就被炒房者全部买去,一套不剩,仅仅几天,别墅再次标价,价格已涨到8000元/平方米,抢的人头破血流。
于益贤感叹,盖房的不如炒房的。
故事二:于益贤手下有一个售楼小姐,广东人,原先在政府机关上班,1992年辞职,带了一点生活费来到海南,刚来时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售楼小姐,工资不高,她和人合伙炒房,3个月后辞职专职炒房,走的时候,坐驾奔驰,身家上百万。
于益贤再次感叹,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在1992年的海南,就像空气一样习以为常。
故事三:于益贤在南京工作过,南京有不少熟人,每年有不少朋友去海南玩,于益贤也会尽地主之谊。
1992年炒房高峰,再有朋友过来玩,于益贤会建议他带个大额的汇票,玩几天,买几套房子再卖出去,带来的500万的汇票就变成800万了。
“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也是个泡沫年代。
”于益贤总结说。
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时刻。
1993年底,海南房地产的美丽泡沫化为乌有,这个号称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于益贤说:“90年代,对于从未遭遇过真正金融危机的中国内地来说,从民间到决策层,都缺乏对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
”“击鼓传花”于益贤记得他刚到海口市的情景,1989年——海南岛建省刚满一年(建省前,海南隶属于广东,1987年海南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广东省的5%)。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1992年8月,正在海南“淘金”的潘石屹已经靠炒房炒地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他还准备继续“淘”下去。
为了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凭着直觉,潘石屹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
包括冯仑、易小迪、王功权在内的6位合伙人马上决定分家,撤回北京发展。
一年后的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对于潘石屹以及其他经历过上世纪末“中国经济软着落”的人来说,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1988年8月23日,有“海角天涯”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立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
海口,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
用潘石屹的话说,1989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还是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
事实上,大部分人和潘石屹一样,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时隔十五年,下面的这组统计数字,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游戏的热火朝天: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作者:暂无来源:《新财富》 2014年第6期酷文精选刘美楠:《归来》不能单以票房论成败《归来》无疑是2014年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卖点颇多:1.张艺谋导演签约“乐视影业”的处女作,被称为“张艺谋艺术回归之作”;2.由巩俐和陈道明两大戏骨领衔主演,演员阵容强大;3. 中国首部4K/IMAX版本的文艺大片;4.用互联网方式卖电影,全流程用户直接参与。
正因如此,《归来》票房5天突破亿元,成为最快实现票房破亿的国产文艺片。
不过,能否达到乐视预期的5 亿票房仍未可知。
不是张艺谋和《归来》不够好,而是时代变了,当下90、00后的时代已经与老谋子当年的相去甚远。
当然,对于《归来》这样的影片,是不能单以票房来论成败的。
论内容,它能带给观众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一些思考;论质量,一部国产文艺片能让观众收获感动并拿下数亿票房;论制作方式,它是以互联网模式制作电影的成功案例。
总而言之,《归来》证明了国产电影的进步和创新。
万丽:锤子来了,十字路口多了个罗布斯?5月20日晚,人称老罗的罗永浩无疑是科技界、营销界乃至相声界的主角。
他打磨了两年的武器—锤子手机正式亮相。
老罗在发布会上几次提到雷军,都能从调侃中听出几分敬意。
不管怎样,智能手机界杀出了第二个“愣头青”罗永浩。
雷军的风光时代是否从此要被“绝代双骄”所取代?罗永浩的较真和执着,的确符合他给自己的定位—一个“匠人”。
雷军卖小米手机,则更像是在操控一个品牌,这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商人。
发布会结束,嘲笑、不屑和围观者还是不少,热闹恐怕要持续到市场检验环节。
锤子手机大考刚刚开始。
古杨:地产“不死鸟”,激流勇退?人称“宋老板”的宋卫平,在地产圈有“不死鸟”之称。
多次逢凶化吉的宋卫平,为何有意让位给融创中国?根据公司年报数据,2013年利润下滑,负债率攀升,绿城的经营业绩谈不上完美,但还不至于说资产负债表很糟糕,比前几次寻求资金救助的时候还是要好很多的。
那么宋卫平、寿柏年等人出让股权的合理推测之一就是套现,转投其他产业。
潘石屹的“蓝海策略”,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潘石屹的“蓝海策略”,名人故事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也是一个传奇。
他“把西红柿卖一个生果价”的本领始终是房地产从业职员急于探索的秘诀。
在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长短一直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仿佛都流露出另类。
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被看作是我国新时代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的典型,从某种意义上也略”现的名盘,求名求利。
“蓝海战略”的精华在于价值立异。
“蓝海战略”认为创造蓝色大陆,取决于不以竞争对手为标竿的完整不同的策略逻辑与价值创新上,这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而价值创新体当初潘石屹名目运作的方方面面。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一只为少数人盖房子房地产的定位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
如果定位正确,不利的地位反而可能变得有利;反之,黄金地段的项目也可能成为烂尾楼。
聪慧的潘石屹非常重视察看社会的提高和发展与人们生涯行动习惯之间的关联,更注重从这些变更和趋势中演绎出人们对房子功效的需求,从而开发出逢迎前卫市“SOHO2000年,潘石屹成立项目公司——北京红石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着手开发位于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邻近的“长城脚下的公社”。
这个占地仅八平方公里的项目,理念更是前卫大胆,12位亚洲青年设计师的前卫设计引来业界褒贬不一的评估。
最终,这组建筑凭借其大胆的主意在200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失掉了“建筑艺术推进大奖”。
潘石屹的产品定位有两个症结词:少数人、密码准确。
由于,他只为少数人盖房子。
这种定位理念领导下出生的产品,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接收。
面对市场上的批驳,潘石屹提出“密码正确”口号,认为只有“密码”对应的人群才会抉择他的房子。
这些理念,正反应了潘石屹对“蓝海战略”的灵敏懂得。
因此,有京城房地产界的人认为“在市场竞争上本人和潘石屹抵触并不大,属于两个市场”。
潘石屹真正”这种掉90高级公寓风行的做法;第一个在楼体上涂上各种色彩,后来被很多开发商模仿;第一个为空调外挂机设计了专门的“存身之所”,既防止了不同一带来的视觉损坏,同时丰盛了外破面效果;第一个在建筑内部放置大批现代前卫艺术作品……博鳌蓝色海岸从设计上攻破了“屋子”在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约束,依据地舆环境和人们的应用习惯,在设计时把“取景”、“交换”和“与天然亲热”放在首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石屹:中国的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就要撞到冰山了
2014年05月26日 09:1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对住宅市场不看好。
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就是泰坦尼克号,马上就要撞到前面的冰山。
撞到之后,不但是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更大的是金融行业的风险。
”5月23日,在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家论坛上,SOHO中国[简介最新动态]有限公司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潘石屹如是表示。
作为地产大亨,潘石屹难以回避关于房价的提问。
“我对于中国的房价不看好。
尽管最近,房地产开发商、学者,用各种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尤其是任志强为代表。
我认为是瞎掰。
做市场的人,不要太相信这些。
”他说。
那该怎么办?带着头脑,去市场上看一看。
这才是最真实的。
潘石屹说,市场比理论更加复杂。
我宁可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自己所想到的,实际上我更多相信统计的数据。
当然,这些数据绝对不是来自国家统计局。
之所以看跌房价,潘石屹分析到,原因有三。
一是,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出台后,会增加市场上的供应量。
房价就会下跌。
“要搞不动产登记,傻瓜都知道,变成人民币会比较隐蔽一些。
宁肯换成英镑、美元、也不能换成房子。
”
二是,房产税政策的推出。
潘石屹说,现在北京,就我所知,拥有房子20套以上的人是有的。
拥有100套房子的人也是有的。
而且这些房子都没有租出去。
“如果出台房产税政策,就导致持有成本增加。
就会促使这些人,将手中的房子变成市场的供应量。
供应量大的话,房价就会下跌。
”
三是,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潘石屹举例到,北京CBD是4平方公里,但是北京的农村建设用地有1006平方公里,相当于250多个CBD。
所以土地的供应量是非常大的。
除此以外,潘石屹也直言,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最薄弱的环节还不是银行贷款。
承担金融风险最大的是金融产品。
“信托、第三方理财、委托存款,利率都很高,质量都很差,而且开发商愿意用这样高的利率去贷款。
实际上,(他们的)资金链也是很紧的。
当房价下跌20-30%,这些问题就全部暴露出来了。
”潘石屹说。
与之相应的是,今年年初,SOHO中国出售上海两处房产。
回笼资金52.3亿元。
再加上此前李嘉诚“套现撤资”的传言,这引起市场紧张。
潘石屹坦言,这引起政府官员不满。
就只有不断去道歉,说这都是外面的谣传。
我们看好中国,看好中国的未来,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
不过,就最后一句话没有说,不看好中国的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