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设计中学

数学教学设计中学

教学设计:中学数学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概念。

2. 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概念:函数、几何、代数技能:问题解决、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应用教学资源:教科书数学软件实际生活案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函数基础活动一:引入新概念1.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函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函数的理解。

活动二: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一个特定类型的函数。

2. 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活动三:实践应用1. 学生解决几个关于函数的练习题。

2. 教师提供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几何探索活动一:互动讲座1. 教师讲解几何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探索几何图形。

活动二:小组项目1. 每组选择一个几何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创建一个展示他们发现的报告。

活动三:班级讨论1. 每组分享他们的项目。

2. 全班讨论不同几何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三课时:代数挑战活动一:问题解决1. 学生解决一系列代数问题。

2.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活动二:小组竞赛1. 小组间进行代数知识竞赛。

2. 奖励最准确和最有创意的解答。

2. 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

评估方式:平时作业小组项目期末考试反馈与改进:定期收集学生反馈。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设计:中学物理课程目标:1. 掌握物理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 提高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概念:力学、电磁学、热学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应用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科学软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学入门活动一:引入新概念1.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力学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力学的理解。

活动二: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一个特定类型的力学现象。

2. 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活动三:实践应用1. 学生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才能目的: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适时浸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打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事例引入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

什么是函数?S: --------T:主要是表达两个变量的关系。

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生疏,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埋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从函数特征分析^p :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C:定义: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S:(讨论)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就没有意义;(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3)当 a = 1 时,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我听你们的老师说,大家都非常的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我不信,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二、检查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8+4+3= 13-4-5= 62-20=9+5+7= 16-8-4= 58-30=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28+34= 52-20=三、导入新课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果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真的`是非常的聪明。

不过我还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

将28+34改为例1 28+34+23四、教学新知师: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算什么?生:先算28+34师:28+34我们已经算过了,谁能帮老师写出来?(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没有?还要算什么?(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吗?(注意,还要再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还有哪位同学和他同样聪明?好!现在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谁最聪明?!完成“做一做”49+25+17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

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

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把52-20改为例2:52-20-18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然后指着其中的52-20 说:这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我们学过它的口算,谁能口算出来呢?根据学生举手数的多少,说:真不错,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口算出来,那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写竖式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一、导入: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师:那我们来看钝角。

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巩固认识: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八篇(优质)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八篇(优质)

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八篇(优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篇一1、动脑筋说出小兔运大南瓜回家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方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方法进展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个别辅导提醒话题提醒话题观察图片,考虑问题。

看第一幅图老师引导提问:“小兔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答复适时的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南瓜?”“小兔想把南瓜运到什么地方去”按照老师的问题逐个考虑。

对于有些语言表达才能较弱的孩子要适时的引导,让他把话说完好。

1、小兔妈妈问小白兔什么问题?2、假设你就是这只聪明有机灵的小兔你会想出什么样的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

3、全班交流自己想出的好方法。

考虑讨论大胆的与全班交流利用时机培养学生大声说话的习惯。

讨论评议1、哪种运南瓜的方法最好,引导学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2、在小兔运南瓜中选出一种你觉得最好的画一幅图。

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理由。

选择并画图。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篇二〔一〕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的语文的三维目的包括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才能。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详细,感情真实。

五、全册教材分析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局部,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

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根底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开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第一篇:《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困难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基于游戏的数学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一:数学谜题挑战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数学谜题册子。

2. 每个小组通过解答谜题来挑战其他小组,并记录用时和正确率。

3. 活动结束后,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活动二:数学实践探索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践探索项目。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并理解数学概念。

3. 学生需要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思考总结。

活动三:数学拼图竞赛1. 准备一些数学拼图,每个拼图代表一个数学概念。

2.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需要将拼图正确拼凑起来。

3. 老师根据完成时间和准确率评选出胜出的小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篇:《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了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的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变得越发重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一:故事引入法通过讲述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

教学手段二:实物模型展示法利用实物模型或教具来展示数学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深入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教学手段三:多媒体辅助法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像、动画、音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手段四: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完成一个数学项目。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多种形式和角度来接触、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

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走的时间小明走的路程(米)小芳走的路程(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1分2分3分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小明走的'路程(米)小芳走的路程(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1分70601302分1401202603分210180390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

(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1、尝试例5(稍做改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和念读0-9的数字;-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计算练习;-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0-9的数字,让他们念读和书写数字,并在黑板上呈现。

2. 理解数字: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排序。

然后复习和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的符号。

3. 认识运算符号:通过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运算练习:以口算和计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逐步增加难度。

5. 拓展思维:通过提问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思路。

6. 小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并学会正确书写和念读几何图形的名称;- 能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和拼凑,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发展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念读和书写几何图形的名称。

2. 了解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讲解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图形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自己绘制出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和比较。

4. 图形拼凑: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的碎片,让他们进行拼凑,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图形,并思考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导学案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赵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最近呢?赵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胡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再比如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能说出这样的算式,赵老师差不多就能脱口而出,你们信吗?
师:我的提示是我是借助图形发现的这个方法。

2.出示课题: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1+3=1+3+5=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 2(1+3+5+7=42)
②1+3+5+7+9+11+13=() 2(1+3+5+7+9+11+13=72)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1+3+5+7+9+11+13+15+17=92)
(4)当堂练习:第108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 明确结论。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2题。

[第6个图形:红色6 个,蓝色18个;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

根据图示可知: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3-图形的序数或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2-2]
2.计算出结果。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数与形(数借助形思考)(形中有数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