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

合集下载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剥削重。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一个人一生受到教会的束缚。教会贪婪腐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民族的国家,成为新兴 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各国君主的希望。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思想。
主要观点: 现存秩序和教会是魔鬼创造的 原因:天主教会在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 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 抨击教会的腐败 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方式:宗教异端
火刑柱 火刑是中世纪典型的刑罚, 把人绑在柱子上烧死,有点像 中国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
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 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 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 认,即不在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思考:从以上材料,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16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 新教 东正教
①路德教(宗)
②加尔文教
③英国国教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 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 映。‛ —— 毛泽东
基督教的魅力在于: 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 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 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归属感。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国家
原因
过程
主张
作用


115世纪末,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2德国社会整个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31517年,教皇向欧中各地派出特使销售赎罪券。(经济)
1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效用提出质疑。反对推销赎罪券。
2罗马教廷采取高压政策,企图迫使路德放弃自己的主张。
3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国家
时、地
内容
改革领袖及主张
结果


1524年
苏黎世
1取消天主教的圣像、圣物崇拜,没收教产
2用民族语言做宗教布道。
赢得了信奉新教的权利
日内瓦
改革领袖:卡尔文
1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
2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
1核心是“因信称义”。
2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
3提出建立一个廉俭的社会。
4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承认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宗教信仰。
国家
原因
性质
过程
结果



1尼德兰地区成为联系北欧和大西洋航路的枢纽,工商业发展较快。
2卡尔文教在这里赢得众多的信徒。
3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西班牙国王仇视新教,建立宗教裁判所。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1尼德兰爱国贵族发动大规模的请愿活动。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宗教运动,它引起了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宗教改革的起因、主要人物及其思想、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宗教改革的起因宗教改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极大权力,但在宗教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皇的统治腐败、教士不守道德等。

同时,基督教教义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不广,造成了普通人对教义的迷茫和不满。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51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宝贝与赎罪》。

他批判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反对教皇权威,并主张信仰的个人自由。

他的思想对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他建立了加尔文派。

加尔文主张宗教改革要从个人信仰开始,强调上帝的预知和人的罪恶本性。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亨利八世(Henry VIII)亨利八世是英格兰国王,他在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教皇不同意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他决定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这一事件使得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宗教改革的结果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结果:1. 宗教多元化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的宗教多元化,不同的改革派别兴起并分布于各个国家。

除了天主教,新教派别如路德教、加尔文教派等开始在欧洲扎根。

2. 庶民信仰的兴起宗教改革使得普通民众对宗教教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庶民开始倾听和阅读圣经,信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也为后来的宗教自由提供了基础。

3. 对教育的推动宗教改革倡导个人阅读圣经,这使得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以及17世纪初期发生在欧洲的一场重要变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和政治格局。

本文将从宗教背景、改革家、改革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欧洲宗教改革。

一、宗教背景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宗教生活主要集中在天主教教会的领导下。

天主教教会拥有强大的权威,控制着信仰、教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教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会内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以及信徒对教会领导层的疑虑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需求。

二、改革家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者被称为改革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和乌尔里希·兹温利等。

这些改革家以不同的方式质疑了天主教教义和教会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主张。

首先,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公开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不正当行为,特别是贩卖赎罪券。

他质疑教会的权威,并提出了“唯信仰论”(Sola Fide)的观点,认为信仰是救赎的唯一依据,而不是通过教会的仪式和奉献来换取救赎。

其次,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改革家。

他提出了预定论(Predestination)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决定了人的得救与否。

他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制度,主张实行宗教改革,并在瑞士建立了加尔文教派。

再次,乌尔里希·兹温利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对天主教教会的改革要求更为激进,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尼姑修女的婚姻禁令,并提出了禁止偶像崇拜和教堂艺术的主张。

他的思想对英国的宗教改革和国教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改革思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对天主教教会的质疑和反思。

改革家们试图恢复基督教最初的原则和信仰。

他们提倡“圣经权威”(Sola Scriptura)的原则,即只相信圣经作为信仰的准则,而不接受教会传统和教义的权威。

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课标要求】(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的宗教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三、【教材梳理】一、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⒈德国宗教改革(1)德国宗教改革原因①根本原因:政治上的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和政治控制。

③直接原因: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

(2)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是“”,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提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③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3)结果:1555年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1)原因条件: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2)内容:①主张“”,宣扬“选民”和“弃民”。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③主张简化,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3)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了的神权国家体制。

②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

③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

⒊英国宗教改革(1)背景: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和,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英国教会仍然于罗马教廷。

(2)内容:①1534年,议会通过“”,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或③以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3)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①工商业发达,萌芽较早。

②卡尔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

(2)性质:具有和的性质。

(3)过程:1566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一、背景1、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2、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影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二、目的与性质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概况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德意志)原因:[1]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3]教皇派人到德意志赎罪券;(直接原因)[4]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教义:[1]理论基础是“”;[2]《》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教会组织:[1]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2]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1541年瑞士)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后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1世纪初,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为中心,基督教会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称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主教(教皇)。

教皇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当时王权衰弱,政治上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鼓吹君权神授,教权高于政权,13世纪初确立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为拓展势力,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持续200年的“十字军东侵”。

2.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土地的1/3,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2)政治上,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干涉各国政治权力。

(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垄断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个人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信徒。

3.宗教“异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法国“异端”运动:盛行于12~13世纪。

遭到教会的镇压,教会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有异端思想者被处以火刑。

(2)英国威克里夫“异端”学说: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序幕。

(3)捷克人胡司“异端”学说:在欧洲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改革影响最大。

胡司受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被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主张:《圣经》是唯一信条,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 要教会和教士;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要求国家没 收教会财产。
③ 捷克人 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要求教会 权力服从世俗权力。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3)实质: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在此地(德国)首先爆发宗教改革?
政治上四分五裂、王权薄弱使得天主教对德 国政治控制和经济压榨严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收刮引起 德意志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 主教会的控制。(主要原因)
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 ⑤直接因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二、怎么改?(过程)
1.改革先行者: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一种 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所 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 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 奶牛”。
“中世纪”的由来
• 时间:公元476年至1640年。即476年西罗马帝国 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英语译为 Middle ages,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 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通常指封建时代。
• 中世纪是古典文化(人性光明)衰败的时代,因此, 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 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 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 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 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 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 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 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员而非教会的主 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 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会权势达到 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 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 主”。……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势力才越 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宗教上(直接原因):天主教神权统治贪婪腐败。 2、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兴起。 3、阶级上:资产阶级兴起。 4、政治上: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国家兴起。 5、思想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6、根本原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利用材料和结合教材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 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二)、内容(P67) (三)、影响: 2、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3、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道路。
1、推动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打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 • • • • • • •

3、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 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 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 C. 人本主义思想 •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合作探究:英国宗教改革是谁发起的?与 德意志、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英国国王 的动机是什么?其实质什么?为什么要改革?亨 利八世采取那些措施?有什么特点?
• 五、英国宗教改革

• •
(一)、发动者:国王。
(二)、区别: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代表新 兴资产阶级。 (三)、动机:加强王权。

(四)、实质:王权与教权斗争。
合作探究:英国宗教改革是谁发起的?与德意志、瑞士的宗 教改革有什么不同?英国国王的动机是什么?其实质什么?为什 么要改革?亨利八世采取那些措施?有什么特点? 五、英国宗教改革 • (五)、原因: • 1、内因: • (1)、经济上(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2) 、政治上:王权摆脱教会束缚。 • (3)、阶级上:资产阶级冲破神学束缚。 • (4)、直接原因:亨利八世离婚案。 • 2、外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 (六)、措施:(P71页) • (七)、特点: • 1、方式:自上而下。 • 2、保留大量的天主教残余。 • 3、掀起清教运动。
尔文宗教改革的是①领导宗教改革的 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 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 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 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

• • • • • • • •
阅读材料: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 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 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 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利用材料结合教材思考,该如何评 价正确评价欧洲的宗教改革? 六、评价 (一)、利: 1、对欧洲: (1)、政治上:打击天主教,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 民族国家发展;推动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 (3)、思想上:解放思想,促进欧洲各国文化、科技、 教育发展为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奠定基础。 2、对英国: 清教运动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 • • • • •
• • • • • •
一、概念 (一)、赎罪券(P63) (二)、什一税(P63注释) (三)、宗教异端(P64) (四)、文艺复兴 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 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揭开 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五)、“九十五条论纲”(P66——67) (六)、因信称义(P67) (七)、新教(P68) (八)、先定论(P69) (九)、英国国教(P71)
5、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 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 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 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 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 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 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 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 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 行列中来。——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 学”。 ——恩格斯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对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 为反天主教神学? (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外因:天主教会势力 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强大。
材料二、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扣问圣保罗的这句话, 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 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 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 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 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 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 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 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 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 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路德改革与卡尔文改革的 相同点,并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欧洲宗教改革在人 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相同点: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 (3)作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 “因信称义”;都主张《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是信仰的唯一根 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据。 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各国文化、科技、 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利用材料和结合教材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 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一)、背景:
表。
1、根本原因:德意志政局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政治、经济。 3、主观上: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4、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推动。 5、直接原因: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发

• • • • •
阅读材料: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 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 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 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利用材料结合教材思考,该如何评价 正确评价欧洲的宗教改革? 六、评价 (二)、弊: 1、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 2、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 3、彻底的宗教宽容难实现。
• • • •
自主探究: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加尔文宗教改革 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四、加尔文宗教改革 (一)、内容:(69——70页) (二)、影响: 1、打击天主教会权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推动尼德兰和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2、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 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 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 • • • • •
• • • • •
小结:欧洲宗教改革核心知识概阅 1、 时间:16世纪 2、地点:发源德意志,发展到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目的: (1)、主要目的:建立资产阶级的 “民族教会”或 “廉价 教会”。 (2)、根本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6、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7、主体(阶级):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 主与贵族。 8、共同点: (1)、矛头指向天主教和罗马教廷,打击天主统治。 (2)、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