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即:法具有阶级性的。
不代表全民利益】2、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历史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关于“法”的定义解释(特征)①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追究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4、法的作用:P77①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打击犯罪】②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调节民事纠纷】5、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9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机关即政府简政放权,依法履职;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1、为什么要实施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了解)和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和依法执政。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反对特权)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一、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内涵、特征A内涵: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B、特征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②坚持良法之治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一、政治概念与体系(约1000字)1.政治是什么?政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通过权力的运作实现社会目标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政治。
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执政党的政策和统治行为。
政治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政治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本质上讲,政治是关系到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课题。
2.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制度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由政党、政府等政权机关及其性质、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政治体系包括国家机构、政党、政府及其他政治组织和它们之间相互通联的总体。
政治体系是指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表现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整套政治组织、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的体系。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政治制度是一种权力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国家的一种规范,其内容有选举权、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权机构与职权的性质等。
二、法治原理与实践(约1000字)1.什么是法治法治是以法为基础,依法治国,是一种使国家行政机构、公民行为以及立法、行政、司法等职权依法制约和受法律保护的国家政治管理方式。
法治是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和基本要求,并不代表一个简单的概念。
确立起法治,首先需要保护,其次需要法律平等和公正的执行和适用。
法治精神要求宪政,以及政府的责任追究和权力制衡。
2.法治与我国我国是法治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依法治国”的观念。
我国的法治主体是我国,依法治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在实践中,我国不断改革健全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司法公正力量建设,全国各民族一律受教育守纪律,全社会法治观念不断得到提升。
3.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尊重法律,尊重法治,依法约束和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的社会。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政府;(2)“治”指的是治理。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书目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根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文字是文化的根本载体,文字的独创,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此时此刻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注意实际运用,具有管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开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④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缘由?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并非一帆风顺。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命题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型例题1】[2016·天津卷]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变式训练1】[2015·福建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政治必修三笔记

政治必修三笔记一、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
*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受到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制度等。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之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国家元首制度、立法机构制度、行政机构制度、司法机构制度等。
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重点概念解析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产品的分配与交换等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2.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反抗人民、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镇压的政权形式。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部分重点知识说明

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注意事项总结注:1.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才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共产主义。
3.实行改革开放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注:区别党、党员、党组织的作用: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③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注:⑴法治≠法制。
①法治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指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②“法制”我国古代已有之。
狭义的法制,即法律制度。
⑵区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但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
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②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也不能行使国家权力。
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行使。
③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是依法行政,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是公正司法。
★有关“党”的大题解答总结(不要过于迷信,具体所用知识点还得主要看材料)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性质十宗旨十地位+作用+自身建设+指导思想+人民地位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等决定的;②党的执政地位(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的;③党的作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决定的;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⑤贯彻......的需要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党怎样做某件事? 答题要素: 宗旨十执政理念+全面领导/执政方式+党的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党组织战斗堡垒+党的建设+指导思想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④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⑥坚持┅┅┅的指导地位。
部编精品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资料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终归于失败。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1)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3)意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5)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6)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总结高中政治的学习要比初中政治学习复杂的多,但是学习难度也不会特别大。
必修三的政治内容就相对比较简单,知识点也比较好掌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一、文化与社会如何看待文化生活个人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之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国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国际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以文教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1.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内涵大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创造的成果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小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特点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从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①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重点强调“明”的结果。
②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2.文化的形式和社会作用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静态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等文化活动动态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区别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都属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文化形式文化形式指的是表现文化这一内涵的方式,如理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具有多样性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指的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它呈现的是一种动态,具有历史性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指的是文化活动的物质化的结果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区域)不同性质的文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公民政治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①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作用,决定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反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