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推演中国大企业时代 中国企业的路该怎么走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应对之道

国企应着力四方面参与
低碳经济 建设
1 、树 立科 学 的 , 可持 续 的全 球 发 展 观 中国经济 发展 由外 需 向内需转变 、 由投 资 拉动转 向由消 费拉动 的发展 方式 的转变 势在 必 行 。而 在 此 过 程 中 依 靠 科 技 创 新 、 提 高 能 源 使 用 效 率 、 降低 对 传 统 能源 的 需 求 、 发 展 低 碳 集 约 的现 代 经 济 ,是 国 企树 立 的现 代 发 展 观 念 。 2 、进 一步增强社会 责任意识 发展低 碳经 济不仅 关系 到 国家 利益和 社会 利 益 ,也 关 系到企 业 自身 的信 誉 ,进而 影响企
业 的 命 运 之 门。 ( 郭小勇 据媒体载文整理 )
国企 应充分 认识 到 ,在低 碳 经济发 展过程 中社 会 责 任 与经 济 利益 之 间 是 对 立 统 一 的关 系 ,发展 低碳 经济利 大于 弊 、得大 于失 。短期 看 ,发展 低碳经 济将 增加 企业 的投入 、影 响企 业 的 发 展 速 度 , 因而 可 能 影 响 企 业 的 利 润 ; 但 从长 期看 ,建立 在技术 创新 、 高效节 能 、结构 优 化 基 础 上 的低 碳 经 济 必 将 为 企 业 带 来 更 多 、 可 持 续 的利 润 。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低 碳经 济建设 中 ,发 达 国家无疑 在技 术 等 方面 占据着 领先 的地位 ,加强低 碳发 展 的 国 际交流 与合作 对我 国实现 低碳 经济 发展模 式 的 转变至关重要。 ( 敏 据媒体载文整理) 丁
业 的发展 前途 。一 些 真 正有远 见 的国企 正是看 一 到 了 这 一 点 ,从 而 走 在 了支 持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前 列 。 他 们 通 过 把 气 候 变 化 问题 纳 入 企 业 运 营 管理和 市场 、科研 开 发决策 中,在 降低 能源 消 耗和碳 排放 的同时 ,降低 由此带 来 的环境 、法 规 、市场 等风 险。加大 低碳 经济 开发 的投入 力 度 , 发展低 碳经济提供 技术支撑 。开展清 洁生 为 产 ,在 生产 、 回收各个 环节加 强监 控 ,提高 效 能 ,降低碳 排放 。在履 行社会 责任 和政 治责 任 的 同 时 ,也 树 立 了 良好 的 企业 形象 。
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出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出对策建议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走出去已经不再是个新鲜事儿了。
像是吃饭要有盐,企业想要发展,也得有点国际视野。
不过,走出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就像爬山,没点准备可不行。
那么,咱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理清目标,明确方向1.1 确定市场首先,走出去之前得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目标市场在哪里。
就好比你去旅行,得先想清楚想去哪个城市,才能开始收拾行李。
企业在选择市场时,可以考虑一些新兴市场,比如东南亚、非洲等,这些地方发展潜力大,机会多。
再者,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简直就像拿到了一张地图,心里有数,才能不走弯路。
1.2 设定战略明确目标后,接下来就得制定战略了。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得综合考虑市场规模、竞争环境和法规等等。
就像打麻将,不能只看手里的牌,还得注意对手的动作。
企业可以选择多种战略,比如合作、并购、或者独立运营。
每种方式都有它的利弊,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2. 加强品牌建设2.1 打造品牌形象品牌就像人的名片,出去在外,别人一看到你的品牌,就能联想到你的产品和服务。
想让品牌深入人心,得注重品牌的宣传和形象塑造。
利用社交媒体、线上营销等手段,可以让品牌更快地传达到目标受众手中。
这就好比你在聚会上主动介绍自己,别人才能更快记住你。
2.2 文化适应走出去,也意味着要学会适应当地的文化。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企业在推广产品时,得考虑这些差异。
比如说,某些国家对颜色有特别的禁忌,或者对某些产品的使用方式有自己的理解。
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时,适当调整,做到“因地制宜”,这可是成功的关键。
3. 建立本地化团队3.1 招募当地人才光靠总部的人可不行,建立本地化团队尤为重要。
就像烹饪一样,有了当地的食材,才能做出最地道的美味。
招聘当地人才,不仅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还能搭建与当地相关部门、客户的良好关系。
他们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也能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快速适应环境。
世界500强新启示:打造中国大企业升级版

业 数量增 长 了 3 0多倍 。 中国 5 0 0 关 乎 中 国未来 的发展 。 强 企 业 的增 长 速 度 让 我 们 有 理 什 么 是 真 正 的 一 流 的大 企 由相信 赶超 美 国 .成 为世 界 5 0 0 业 ?麦 肯 锡归 纳 了三 个 特征 : 首 强 排 行 榜 上 第 一 大 国 的 日子 不
把 产 品或 服务 推 向 国际市 场 。跨 国公 司 是 在 2个 以 上 国 家 投 资 经 营 的企业 。全球公 司则是 拥有 全球战略 、 全 球 管 治 和全 球 责 任
并 且跨 国指 数超 过 5 0 %的企业 。 观察 世 界 5 0 0强 企 业 榜 单 , 可 以发现一 个 明显 的特点 . 5 0 0 强 企 业 里 的 几 个 最 发 达 国 家 所 属 的 大 企 业 多 数 已 经 是 全 球 公 司 以今 年进 入 世界 5 0 0强公 司
再 遥远 。
先, 要“ 大” , 即 具 有 足 够 规 模 的 体量 . 对 行业 乃 至 全 球 经济 具 有
显着 影 响力 ; 其次 , 要“ 强” , 即 不
大 只 是 手 段 强 才 是 目的 中 国大 企 业 之 所 以 “ 大 而 不 强”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即 是 国 际 化
青” , 即具 有 发 展 的长 期 持 续性 , 经 历 市 场 变 幻 风 吹 雨 打仍 然 屹 立 不倒 . 积 累 了长 盛 不 衰 的 国际 名声 。 美 国可 口可乐 、沃 尔 玛 , 德
程 度 不 够 ,缺 乏 真 正 的 全 球 公 司. 缺乏 在 全 球市 场 布 局 从 而 吸
作 为 全球 第二 大 经 济体 , 中 国 已经 积 累 了结构 调 整 、 企 业
中国企业向500强学什么

中国企业向500强学什么中国企业向500强学习是指中国企业可以从全球500强企业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500强企业以其卓越的管理和领导力,成为了业界的标杆,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
本文将从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创新和人才管理四个方面讨论中国企业应该向500强学习的内容。
一、战略规划中国企业可以向全球500强企业学习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500强企业具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他们不只关注眼前的市场需求,更注重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学习500强企业的战略规划,精确定位自身的市场位置,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
二、市场营销500强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善于分析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并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企业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利用市场信息和先进的市场调研手段,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创新是500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营销策略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引领市场潮流。
中国企业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建立创新文化,提倡员工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造。
通过创新,中国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人才管理500强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他们重视人才的梯队建设和个人发展。
中国企业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有效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
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国企业可以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向500强企业学习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学习500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创新和人才管理,中国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也为其走出国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企业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应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500强推演中国大企业时代 中国企业的路该怎么走

500强推演中国大企业时代中国企业的路该怎么走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快速增长符合历史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新鲜出炉。
中国有95 家企业入围,连续三年成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继续在世界500强中保持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在2015年赶上或者超过美国。
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快速增长符合历史走势,大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3.3万亿元,占2011年我国税收总额的37.24%。
充分证明了我国大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此外,大企业时代还体现在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美国500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
在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日本分别占有198席和88席;在2013年世界500强中,美日企业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
充分证明,中国大企业已经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并且将继续改变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以往由美日主导的局面正在向中国倾斜。
大企业时代的六大特征兼并重组是促成中国进入到了大企业时代的重要推手。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154家大企业共并购重组了1111家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持续活跃。
在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掀起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
这五次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每次浪潮的掀起都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
现代工业第六次兼并重组浪潮可能由中国大企业带头完成,兼并的主角是中国大企业。
在中国,国企显然充当了大企业兼并重组的主力军。
今后一两年,仍然是重要特征。
大企业时代形成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具有六大内在特征:首先,大企业时代对工业生产组织形式而言,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可能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其次,向世界市场加快发展,进入国际化竞争时期。
中国企业如何走好500强之路

中国企业如何走好500强之路?从1994年美国《财富》发布世界500强排名以来,“入榜世界500强”就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抹不去的情结,甚至变为一种光荣与梦想深深植根于很多企业家的潜意识之中。
从发展结果来看,对标500强的做法,确实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质量,也造就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00年到2012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上榜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见下图1);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增大,2012年上榜企业的数量(79家)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二。
其次,中国企业每年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排名也在逐年上升;最高排名由2003年的第69名上升至2012年的第5名。
此外,虽然中国上榜企业中确实以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居多,但入围的非国有企业也正在迅速增加,从2011年的2家增至2012年的5家。
尽管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的事实正在不断强化,上榜企业数量增加、排位上升,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地位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但只要进一步分析这些上榜企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就会发现,与美、日、欧世界500强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并存在结构性问题。
中国企业的“骨感现实”“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梦看似近在眼前、实际却任重道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盈利能力仍然偏低。
虽然中国企业在不断做大,但从79家中国上榜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布来看,约60%的企业年利润额低于10亿美元,是美国上榜企业的2倍(见下表1)。
而在总营业收入、人均营业收入方面,中国入选500强的企业虽然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在逐年缩小,但仍然十分明显。
比如2012年,美国企业500强与中国企业500强的总营业收入分别为74.1万亿元与43.8万亿元人民币,而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290.8万元与153.2万元人民币。
企业实际盈利能力与生产效率的相对偏低,说明中国企业依然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强企强国有我在演讲稿(精选4篇)

强企强国有我在演讲稿(精选4篇)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强企强国有我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强国的时代,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离不开众多企业家们的努力和付出。
作为一名企业家,我们不仅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企业,也要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强企强国首先要靠创新。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强企强国还要靠做好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无论是环保、扶贫、教育、健康等领域,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作为。
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才能强大。
强企强国离不开企业家的英明决策和领导能力。
企业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只有企业做得好,国家才能强大。
最后,强企强国需要有敢于担当的企业家。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家要有勇气面对挑战,敢于担当重任。
只有敢于走出去,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企业家,我们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勇于面对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强企强国的目标。
谢谢大家!演讲稿2: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强企强国有我在”。
随着全球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强企强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担。
在实现强企强国的目标中,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会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只有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
因此,我会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我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从500强企业看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从 5 0强 企 业 看 中 国企 业 国际化 进 程 0
田 志龙 , 新 明 , 邓 樊 帅
( 中科技 大学 华 管理 学院, 武汉 湖北 4 0 7 ) 30 4
摘
要: 本文从 国际化进 程理论 出发 , 用内容分析法 对中国企 业的 国际化行 为与路径选择作 了一次探 索性研 运
中图分类号 :2 F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3 20 )9— 0 8— 9 10 95 ( 0 7 0 0 8 0
A s a c n I e n to l a i n Pr c s f Ch n s r s b s d o he To 0 Re e r h o nt r a i na i to o e so i e e Fim a e n t p 5 0 z T AN i o g,DENG n—mi g,F I Zh —l n Xi n AN h a S ui
则; 渐进 式国际化进程理论对 中等规模 的跨 国经营企业有较强 的解释力 , 而对 于大型与小型的 国际化 企业解释
力较弱 , 即中国环境 下大型与 小型企业走跳跃 式国际化路 径的 可能性 比中型企业大。基 于上 述研 究结果 , 本文
提 出 了研 究 推 论 并 为 政 府 与 企 业 提 出 了相 关 建 议 。 关 键 词 : 国企 业 ; 中 国际 化进 程 ; 际化 战 略 国
究。研 究结果发现 , 获取 资源与市场是 中国企业初期进 行 国际化 的主要动 因, 而获取 战略资产 与效率是企 业后
期 国 际化 的 主 要 驱 动 力 ; 渐进 式 国 际化 进 程 理论 对 “ 场 寻 求 型 ” “ 源 寻 求 型 ” “ 率 获 取 型 ” “ 略 资 产 市 、资 、效 与 战 获 取 型 ” 类跨 国 经 营企 业 的 解释 力是 逐 渐 递 减 的 ; 国企 业 选 择 海 外 市 场 的 次序 遵 循 心 理 距 离由 近 到 远 的原 四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强推演中国大企业时代中国企业的路该怎么走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快速增长符合历史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新鲜出炉。
中国有95 家企业入围,连续三年成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继续在世界500强中保持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在2015年赶上或者超过美国。
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快速增长符合历史走势,大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3.3万亿元,占2011年我国税收总额的37.24%。
充分证明了我国大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此外,大企业时代还体现在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美国500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
在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日本分别占有198席和88席;在2013年世界500强中,美日企业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
充分证明,中国大企业已经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并且将继续改变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以往由美日主导的局面正在向中国倾斜。
大企业时代的六大特征兼并重组是促成中国进入到了大企业时代的重要推手。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154家大企业共并购重组了1111家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持续活跃。
在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掀起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
这五次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每次浪潮的掀起都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
现代工业第六次兼并重组浪潮可能由中国大企业带头完成,兼并的主角是中国大企业。
在中国,国企显然充当了大企业兼并重组的主力军。
今后一两年,仍然是重要特征。
大企业时代形成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具有六大内在特征:首先,大企业时代对工业生产组织形式而言,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这些大企业往往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可能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其次,向世界市场加快发展,进入国际化竞争时期。
国际化竞争就是国家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第三,大企业时代对生产力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一些产业链相关企业合并重组,促进了企业业务链条整合,发挥了协同互补效应;等等。
第四,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企业产生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适应了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五,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六,与此同时,产生大企业时代的商业模式与文化,宋志平的包容和谐文化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文化决定企业的命运。
稻盛和夫与宋志平,是仅有的同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领袖,他们都有一种文化在支撑,他们为大企业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据。
中国建材在宋志平领导下,进入500强。
从公布的名单上,他领导的中国医药也进入500强。
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必然有中国特色的大企业时代的哲学。
宋志平超越传统西方市场经济的兼并重组,包容哲学是大企业时代对资本主义丛林法则的扬弃与否定,为我国大企业的形成和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实践性和理论性贡献。
可以这样认为,宋志平的包容哲学既是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的管理哲学的精华,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大企业时代面前,建立起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征、充满创造活力的中国企业自适应系统。
要使这一系统能够得到持续地发挥效用,不仅要求要有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而且还要求有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构成现代大企业管理科学。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由泰勒完成的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科学管理原理到现代管理理论是由德鲁克完成的第二次飞跃,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则是由日本稻盛和夫为代表而完成的企业管理的第三次飞跃。
当前迅速崛起的社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四次飞跃。
宋志平的央企市营,包容和谐管理理论是学习发展前三次飞跃的成果,而在本质上可以纳入第四次飞跃范畴。
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成名作《经济学》中说美国的事业是企业,那么,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的意义是什么呢?企业强则国家强,中国的事业也是企业。
大企业承担着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德国西门子与美国通用电气、日本的小松机械与美国的卡特彼勒、法国施奈德与瑞士ABB、美国通用汽车与日本丰田,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代表国家竞争力的大企业之角逐。
这几年,中石油、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在美国的困境,都说明这种大国之间竞争的残酷性。
企业的崛起与国家经济的崛起具有一致性。
世界500强是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标志。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各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排名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是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六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六个国家。
在2013年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95家中国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6家。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新上榜的31家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新上榜公司总数的60%左右,中国新上榜公司的数量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一位。
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连续第10年增加,而仅仅在两年多前,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杂志发布的结果更是为此做了注脚。
今年,中国有95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而在11年前,仅有11家中国企业上榜。
再看收入,在1995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上榜企业占500强总收入的比例仅为0.4%,在2000年仅为1.6%,而在今年则占到了17%,也就是说,比1995年增长了4250%,比2000年增长了1062.5%。
在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本世纪初国家制定的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
这份榜单反映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中国企业上榜的数量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相称。
国有企业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种互动关系。
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和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都是按汇率法计算。
数据表明,这两个比重都是呈上升趋势,两者还有趋同趋势,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大舞台会产生出时势造英雄的效应,即中国崛起大势造就中国大企业,造就中国民族英雄。
特别是在2012年,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已超过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
可以预见,两者将继续保持同步迅速上升的趋势。
如果按照我们对于2020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预测,即中国届时将超过美国GDP,那么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将超过美国,其中各类国有企业将超过100家。
阻碍企业变大、变强、变优的中国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显示中国正在进入以大企业为主导的时代,但是大并不意味着强。
中国上榜企业再创新高,达到95家,距离百家仅咫尺之遥。
然而,就已经上榜的中国大陆公司看,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和杠杆率过高的问题。
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中国大企业在诸如体制机制、资源整合、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品牌影响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际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大而不强,这是中国大企业的尴尬。
当然,大是手段,是途径,强与优是目的,是我们的梦想。
先大起来,这是不容置疑的选择,有的人总是批大,意欲何为?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多年来一直是大而不强,我认为有四个原因。
首先是企业自身的原因,缺乏具有高投资资本收益率商业模式,难以转型升级。
其次要归咎于市场化的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却迟迟没有跟上。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市场化是在政府严格监管之下的市场化。
中国今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只有几家企业属于民营性质。
联想、华为在内的很多民营企业则在研发创新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是其能完全靠自己实力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更使人佩服。
再次,是中国政府目前的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企或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出口拉动。
软预算约束等问题一直是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心头之痛。
由于大企业多集中在投资类的行业领域中,加之对投资资本收益率的忽视,消费迟迟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再之,我国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大量行业的地域性分割。
致使我国一直无法形成一个整合而统一的国内市场。
这也是制约企业做强做优,降低中国出现伟大企业几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必须从内部推动市场化的改革,这是中国的企业变为大、强、优的伟大企业的必由之路。
这个因素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500强企业的路该怎么走到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与美国可能要相当。
但是中国企业与美国500强的差距不小,赶上世界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迅速扩大规模仍是首选要务。
在数年之内,加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是越多越好,三年应当增加到130家。
其次,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核心。
从盈利模式看,中国上榜公司最多的是资源性企业,主要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资源市场垄断来获取高额利润。
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靠此获得的利润属于透支性利润,难以长久。
第三,要加快市场竞争,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
中国进入世界前50强的3家公司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依赖政府力量的惯性作用还在持续,而世界一流企业的壮大主要靠市场打造。
第四,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国际知名度是根本。
无论是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还是国家电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其80%以上的营业收入是在国内。
第五,建设真正的全球公司是长远大计。
优秀的全球性企业有52%的收入来自本土以外的国家,而日本这项比例只有33%,这是日企纷纷跌出500强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国企业,即使作为吸金能力最强的工商银行,其境外收入也仅占总收入的3.49%,而不少资源性企业及垄断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则更低。
第六,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水平是基础。
我国不少500强企业的业绩不尽如人意。
河北钢铁、沙钢、武钢、首钢等钢铁公司均预报业绩有大幅下滑,除了金属行业之外,在上榜的电力企业中,亏损的占了多数。
中国远洋是亏损王,今年仍是世界500强。
第七,机械制造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重点。
世界前50强的制造业企业并没有中国公司。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仍是亟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第八,关注和发展新经济的思路。
美国经济则率先从工业基础型转变为高科技型经济,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即使近年来数量上有所减少,但仍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
像戴尔、联邦快递等企业,发展的历史不过几十年。
第九,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强大动力。
美国大公司不会遇到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者的行业是:食品饮料、电子及电子设备、食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烟草、计算机软件、建筑和农业机械、家庭及个人用品、互联网服务、管道运输、商业航空、娱乐、食品生产、制药、食品和药品零售、保健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