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教学案(2课时,含答案)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1.文体链接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2

诗五首教学目的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组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体会感情,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
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
(一)《杂诗》1、作者简介:2、朗读这首诗,应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可采用“二二一”节奏断句。
两个“故乡”应重度;最后一句“寒梅着花未”,语调要轻柔而略有上扬。
3、解题“杂诗”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
(二)《夜雨寄北》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3.内容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时已入秋,年关将近。
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了离别愁绪。
“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
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同时也道出了离别仇恨。
4、小结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

编写时间撰写人周少智课型新授课题25、诗五首(《杂诗》、《夜雨寄北》)学习目标(含重点、难点) 1、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整体感知诗意。
(重点)2、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难点)3、品味、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乡思亲的情感。
(难点)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体味教学流程:预习反馈:1、默写句子。
《木兰诗》中揭示战事惨烈、战争持久的句子:,。
表现军营艰苦、木兰刚强坚毅的诗句:,。
2、我国古代“乐府双璧”是指:、。
其中是北朝民歌,是南朝民歌。
3、解释句中加点字:愿为市.鞍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自主探究:1、了解古诗的分类及古诗朗读的技巧2、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3、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杂诗》、《夜雨寄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4、《杂诗》中,诗人久别遇故人,可问之事万万千千,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5、你认为《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6、自由质疑。
合作展示:1、自学成果展示:小组竞读诗歌、分角色读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诗人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3、、《杂诗》一二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运用手法,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句是写(虚、实)景,想象别后相聚时秉烛长谈的景象,后句是写(虚、实)景,写眼前秋雨连绵,思念随水涨蔓延的景象。
这两句,将想象与现实巧妙融合。
5、互帮互学,解疑答难,共同提高。
拓展提升: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有何妙用?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有何深意?达标检测:背诵并默写《杂诗》、《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古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新版)语文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
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
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
“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
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字子安。
诗题中“之”的意思是。
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乐天”就是。
“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具有豁达超脱的思想境界。
(2)古代文人墨客借“酒”抒情言志,借“酒”振奋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一句,表现了自己的坚定乐观。
(3)《杂诗》中含蓄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句子是:
,。
(5)《淮上与友人别》中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离别时情景的诗句
是:,。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杂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为什么“故乡”一词在诗开头的两句两次出现?
2.如何理解“寒梅”这个意象?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探究二:《夜雨寄北》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句中的两个“期”字,写出来什么?“涨”“秋”字
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三:《淮上与友人别》
1.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这首诗通过那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第二课时
探究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探究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我的收获
人生总会遇到种种离别,小至迁居、升学与旧友分离,大至生离死别,天各一方。
但是不管怎样,人都会成长,会从离别中得到成长的教益。
学了这些诗歌,你懂得了些什么?
17.古诗五首
自主学习
3. qǐ zhuó xiāo què huàn qí pàn zhǎng
4.(1)唐王维摩诘(2)李商隐唐玉谿生杜牧寄给北方的友人。
(3)郑谷唐守愚(4)王勃唐往骆宾王(5)刘禹锡唐白居易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5.来的时候再,还不要做倒好像
6.B
7.(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杂诗》
1.用反复表达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和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3. 思乡之情
探究二:《夜雨寄北》
1.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写出了诗人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探究三:《淮上与友人别》
1.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2.通过“扬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课时
探究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通过对离别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勉励,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探究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2.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
哲理:事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
3. 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的辛酸和愤闷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和乐观的精神。
我的收获
示例:生活中有离别,有不如意,我懂得了要珍惜,珍惜时间,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等。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际遇,都要以宽广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