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合集下载

生态新城简介

生态新城简介

生态新城简介淮安地处苏北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

现面积10, 072平方千米,人口532万,辖四县四区。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为了一进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整合城市功能要素,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内涵,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立足淮安实际,2008年6月,依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以‚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为抓手,以经营城市为载体,通过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开始在主城与古城之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淮安生态新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实践,将被建设成为‘美丽淮安’的形象大使,打造成‘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的典范。

一、生态新城规划范围淮安生态新城北附主城,南接古城,处于城市几何中心之地,总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绿地比率占到51%。

二、生态新城规划介绍科学编制新城概念性规划。

按照‚生态相连、组团相间‛城市形态,把经典规划作为新城建设的逻辑起点,科学编制生态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

通过国际招标,复旦大学和瑞士普澜事务所中标,形成了‚两轴三片、多核发展、引河织网、城水共生‛的新城规划结构,将低碳生态发展规划成果落实到具体空间。

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商业、通讯、教育、环保、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健康、保健、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等,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低碳排量等明显特征。

以‚绿色公交优先‛为指导原则,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慢行片区+慢行专用通道‛的交通结构体系。

鼓励绿色交通出行,有效减少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总量。

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构建宜人的生态系统,提高绿地的生态效能。

2016年淮安市城市概况最新

2016年淮安市城市概况最新

1690
1500
1388.07
1121.75
992.25
1000
812.44
676.62 572.42
500
15.00% 10.00% 5.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0.00%
淮安市
000
50000
40000
2014年
2015年
-1.50%
淮安市
【城市GDP】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快速发展,GDP总值由2005年的572.42亿 元增至2015年的2745.09亿元,同比大幅上涨了379.56%
3000
30.00%
2745.09
2455.39
2500
25.00%
2215.86
2000
1920.91
20.00%
2015年
淮安市
【城市产业结构】淮安市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环境,形成了五大千亿元 优势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
五大优势主导产业
盐化工新材料 特钢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食品业 节能环保
四大传统产业
机械 纺织 轻工 建材
四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 新能源 新医药 软件与信息服务
突出规划引领,滚动实施“十项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一廊四区多片”建设,累计投 入3891亿元、实施了4150个城建重点项目 ,中心城市框架业已形成,“六大功能”全 面提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人口 增至140万人。
2500

淮安的意思解释

淮安的意思解释

淮安的意思解释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面积10030平方公里。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

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

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

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曾经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淮安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淮安市常住人口为4556230人。

2020年淮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5.37亿元。

淮安的导游词

淮安的导游词

淮安的导游词淮安的导游词1: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

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

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轻美丽的。

”淮安的导游词2:淮安,是敬爱的周恩来的故乡,是一座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也是一座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旅游的新兴城市,这里寸土寸金、资源富集、一身名牌,拥有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宝贵财富。

名人有一代伟人周恩来、千古名将韩信、小说大家吴承恩等,名著有中国伟大文学巨著――《西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名河有夺淮而入的黄河、绵延千里的淮河、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通江达海的盐河,名湖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名菜有开国第一宴淮扬菜。

淮安-----我的家乡

淮安-----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生在淮安,长在淮安。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无论秀丽的古代园林,抑或是黯然的里运河水,还是那斑驳的大闸口,如此种种,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变革。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横跨淮河而建,临江近海,是南上北下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独特,秦代建县,明清时代成为漕运总督府,现在的汪晏园就是总督府的遗迹.淮安境内平原广袤,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古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淮安已经成为农业在市和新兴的工业强市,成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梨园教主王瑶卿、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谢铁骊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也诞生在淮安。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茶馓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以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为代表的地方佳肴也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

淮安还有很浓厚的风土人情.例如:送灶、除夕、天齐庙会、渔民婚俗、东岳庙会、河下都天庙会等等.下面简要叙述几个风俗。

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淮安民间普遍流行祭送“灶神”。

祭灶,亦称“送灶”,“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

除夕:除夕自古以来就是淮安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

远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旧时驱瘟疫的神)"之俗。

重点中心根本目标

重点中心根本目标

重点中心根本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以加快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供给和生活水平提高为重点,扎实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把伟人的故乡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台资企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城市,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繁荣兴旺城市,现代交通、水利工程重要枢纽城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业宜居城市。

综合考虑淮安的发展基础、条件和潜力,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5%以上;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2900元。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以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工业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

重点打造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

努力实现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360亿元、401亿元、391亿元、313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分别达到1000亿元。

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240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

淮安市未来发展SWOT分析

淮安市未来发展SWOT分析

淮安市未来20年发展SWOT分析一、淮安概况与经济发展现状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省辖市,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940毫米,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水域4万公顷。

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销、凹土储量分别达26万吨、1亿吨和0.65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江淮平原重要商埠和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投资政策优惠,是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

近年淮安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淮安南面紧邻中国新兴的,飞速发展中的,在祖国国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

并且与中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近在咫尺;东面紧邻沿海地区,本身处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域当中,是中国最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几个经济洼地中的一员;而北面接壤的则是中国除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以外第三条具有全国意义,在国土开发当中具有至关作用的大陆桥经济带。

同时淮安也处于中国五大河流当中唯一没有深度开发的淮河流域,是淮河沿岸最大城市、最大工商业中心。

二、优势分析(S-Superiority)2.1 区位交通方面淮安具有明显优势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

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水运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淮安市区域优势

淮安市区域优势

淮安市区域优势一、淮安地理位置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

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二、就城市的区域优势来说,总体而言,淮安市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优势。

淮安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淮宿、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

已经开工建设的淮宿铁路连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

该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出海战略通道,对江苏乃至长三角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已建好的新长铁路,将淮安与盐城、南通这两个沿海新兴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随着苏通大桥、沪通铁路的建设,淮安到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从而更直接的接受上海的辐射,使淮安更紧密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正在建设的连盐淮铁路是一条区域间城际铁路,将加强淮安、盐城、连云港这三个长三角北部城市之间的区域联系,使淮安更深的融入到沿海大开发中,为淮安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强的活力。

即将规划建设的还有宁淮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徐(淮)沪铁路,将使淮安接轨省内的南京、扬州、镇江、徐州等城市,同时又多了一条铁路直达上海,使淮安人民的出行又多了一个选择,更加快了长三角同城化的进程。

同时境内水运河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南北,同时辅以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运网络通江达海,实现了淮安由传统的“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的转变。

已建成的淮安机场进一步巩固了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

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2009年09月24日14:49:24
根据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市政府于昨天上午举行中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受市长高雪坤委托,副市长刘友超详细通报了近年来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情况。

进入“十一五”,淮安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中心城市建设确立了大目标、大思路,进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淮安市以开放的视野,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局面。

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实现“四个转变”,即城市建设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由交通节点型城市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转变,由粗犷式经营向集团式、资本化转变,由点、轴式发展向区域协调、协力共建转变。

在先后获得省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新标准通过验收和公示后,全面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新“四城”创建。

淮安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成果已于今年9月1日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总规将淮安纳入到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中去,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淮安市以经典的规划,塑造了富有魅力的城市特色。

为强化对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规划决策,淮安市建立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

投入近1亿元,按照经典规划要求,突出大家规划、名家设计,以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投资集聚发展为导向,修编完成《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安工业园规划,以及富士康科技园、盐化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等规划,同时还修编完成26个乡镇总体规划、198个“三类村庄”、479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3200个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围绕彰显“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的城市特色,编制城市特色发展规划纲要。

注重提炼人文精神,挖掘历史内涵,弘扬地方特色,赋予城市灵气、个性和品位;做活绿水生态文章,整治水体环境,加快推进沿河、沿湖、沿路绿化风光带建设,实现城中有河、河中有城、城随水展、水随城绕;着力打造一批凸现城市特色的亮点工程,展现“文淮安、水淮安、绿淮安”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建
成并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该项目集“科普基地、人文景观、城市名片”于一体,对挖掘淮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扩大淮安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淮安市以精致的建设,增强了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

近三年,实施了1500多个重点项目,到今年底,将完成总投资490亿元,比前10年的总和还多。

到去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1.6%。

一是推进“五大建设”。

仅今年,“五大建设”将实施187个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

在构筑大交通方面,围绕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完成投资16亿元,重点实施盐河航道整治、淮安民用机场、237省道淮安段、205国道改线、丁集互通立交、325省道淮安段、宿宿淮铁路、淮安汽车客运北站等项目;在培育大产业方面,以培植三大千亿元产业为重点,加快综合服务项目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3亿元,重点实施为产业配套的市政工程;在发展大流通方面,完成投资47.9亿元,重点实施淮安万达广场、鼎立国际大酒店、国信大酒店、中央新亚国际广场、国际农贸城、淮安综合大市场等项目;在繁荣大文化方面,投资13.8亿元,重点实施与苏北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功能性、带动性强的文化项目;在开发大旅游方面,投资7.3亿元,加快“景区精品、文化名品、休闲新品”建设。

二是坚持富家开发。

经过几年的建设,淮安的城市变高了、变亮了,初步统计主城区已建成的高层建筑近100座。

在加快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片区功能的同时,启动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

计划通过3-5年时间,在2.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成具有淮安特色、满足特大城市功能要素需求的现代化行政商务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最佳人居中心等综合功能生态新城区。

三是健全市政路网。

3年累计投入资金约20亿元,实施市政公用项目100多项。

中心城市道路逐渐形成了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良好格局,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四是完善市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市区供水普及率达99%,燃气普及率达98%,污水处理率达80%,亮灯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排水管网总长度达976公里。

五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施工图报审率,施工许可证发放率竣工验收审察率由2006年的85%、60%、65%上升为2008年的98%、97%、95%。

2008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现场会在淮安召开,今年10月底,全国中小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研讨会将在淮安召开。

淮安市以精细的管理,打造了唱响全国的和谐城管品牌。

2002年以来,淮安的城市管理经历了“无序的后果管理——规范的成因管理——和谐的长效管理”三个阶段,被业内专家称之为“淮安城管现象”。

2007年9月份,全国第二届中小城市管理现场会在淮安召开;2008年10月份,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与杭州、武汉、青岛等6个城市,获得了“2008?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淮安市坚持以民为本的城建城管理念,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努力优化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的优先战略,让“和谐城管”理念深入人心。

淮安市以民本的理念,不断提升宜居城市环境。

一是优化了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道路增绿、滨河生态、街头游园、绿色社区建设,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54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9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53%,绿地率达到3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1平方米。

探索出的生态型、节约型城市园林建设的模式受到了国家建设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同,并在全国推广。

今年6月30日,淮安被台湾居民评为“中国大陆最想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

二是改善了居住环境。

构建了以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共有产权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年来,市区建成商品房680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保障性住房(含拆迁安置房)260万平方米,向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补贴近2000万元,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编制了2007-2012年旧城改造规划,明确用5-6年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市区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工作。

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新机制,建立“两站一中心一平台”物管新机制。

今年4月7日,淮安市“中心城区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淮安市荣获的首个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是全国首个物业管理方面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提升了市容景观。

近年来,淮安市在先后建成了“四河、十二桥、八大广场、二十条道路、三十个节点、八十幢高层建筑”等一大批灯光亮化设施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按照“出新、出景、出彩”的要求,围绕打造“苏北第一商业街”的目标定位,先后重点组织实施了淮海北路和淮海南路市容景观提升工程。

去年,在淮海北路从古黄河桥至水门桥段3.3公里路段,以及健康路和淮海东西路两侧,实施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历时3个月,顺利完成了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的150个大项、656个子项整治提升任务。

今年,为改善清浦城市形象,使淮海南北路的城市景观协调一致,组织实施淮海南路水门桥至大运河桥段3.2公里路段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

倍受广大市民关注的淮海东路改造提升工程也已完成,使淮安现代都市的气息日益浓厚。

(中国连云港政府门户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