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扬州市2017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正式稿)

扬州市2017届高三历史期中测试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2.《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
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
据此能够看出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3.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4.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④①②B. ③②④①C. ②③④①D. ④①③②5.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最新 2018年2018月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历史 精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2018.11一、选择题:1.商部落兴起于A.黄河上游B.黄河下游C.南方D.泾水、渭水流域2.商朝的奴隶主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3.我国铁农具的使用,可以上溯到A.商周晚期B.西周晚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4.认为商鞅变法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奴隶主的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5.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 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6.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当时刚过渡到封建制阶段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C.对秦汉北部边境的骚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 匈奴族对中国北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7.下列关于秦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②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③气势恢弘④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下列史实,在《史记》和《汉书》中都会有记载的是A.城濮之战B.班超出使西域C.派窦固、窦宪北击匈奴D.平定七国之乱9.秦隋两朝的共同点没有A.结束分裂割据,完成大一统B. 都建都于长安C.都因暴政短命而亡D. 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10.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 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以失去防御作用C. 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政权11.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他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B.更新生产方式C.调整生产关系D.巩固上层建筑12.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国家供给衣食B.免征赋役C.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兵将间有隶属关系D. 以均田制为基础13.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者15.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B. 清王朝坚持闭关政策C.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D. 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16.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闭关政策被打破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17.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C.思想界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态势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18.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兼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的是A.中俄《爱珲条约》B.中法《天津条约》C.中英《北京条约》D.中美《望厦条约》19.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设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2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B.光绪皇帝和部分清政府的官员C.开明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2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23.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①控制北洋新军②立宪派的支持③帝国主义的扶植④革命党人妥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4.与维新派主张的兴民权思想相比,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C.国家的阶级实质D.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25.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之时,好勇武,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谒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郁之胸,誉谀之声日满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早培班)历史试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早培班)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人类文明在世界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发生了几次社会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A. 农业和手工业B. 商业和手工业C. 农业和畜牧业D. 管理者和农业【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形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项正确。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属于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故A项错误。
商业和手工业分离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故B项错误。
管理者和农业分离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分工的内涵,故D项错误。
2.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的塔萨代人在至少600年中过着完全一样的生活,他们与世隔绝,而且完全没有侵略性,过着采集为主的生活;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芬图人则完全不同,他们都是勇猛的武士。
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A. 塔萨代人与世隔绝所以没有学会暴力B. 塔萨代人没有学会暴力是因为他们从事采集而不是狩猎C. 芬图人与塔萨代人两种不同的文明说明人性是扭曲的D. 这两种文明都很原始,没办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答案】C【解析】“塔萨代人在至少600年中过着完全一样的生活,他们与世隔绝”代表的是原始的封闭生活方式,“芬图人则完全不同,他们都是勇猛的武士”表明芬图人是暴力文明的代表,二者显然都是代表极端文明,人性出现了扭曲,故C正确;塔萨代人与世隔绝所以没有学会暴力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塔萨代人没有学会暴力与从事的采集业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两种文明虽然原始,但是可以进行研究,D错误。
3.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4000年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代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属于他们的文明成就是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楔形文字③农耕文明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D. ①②【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排除①;②③是苏美尔人的成就,故②③正确。
扬州市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扬州市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材料中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2.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
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3.明代万历年间,神宗曾经下令让工部铸钱供内府使用,也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但都遭到内阁首辅张居正反对未能如愿。
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凋敝B.内阁权势强大C.君权严重弱化D.相权空前膨胀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6.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A.内阁B.军机处C.礼部D.尚书省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创立皇帝制B.建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颁行“推恩令”8.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扬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2016.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非客观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请将第Ⅰ卷客观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钢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每年中国春运期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的观念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世袭制2.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
”与此表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不包括A.世官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3.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这一制度形成于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4.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是A.宗法分封B.权力制衡C.分工协作D.君主集权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6.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中书省D.枢密院7.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载:“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高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会有各种考试让同学们抓狂,其中比较重要的考试就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高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是A .尧 B. 舜 C. 禹 D. 启2.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分封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长子 A三子 B二子 C四子 D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B.确立嫡长子继承制C.分别宗族亲疏,强调尊卑有序D.明确小宗服从大宗4.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按周王宗族关系所构成的由高到低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卿大夫-诸侯-士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D.士-卿大夫-诸侯-周王5.《史记•楚世家》记载,相传大禹治水后,铸造了9个大鼎,一鼎代表一州,后传于商,再传于周。
春秋时期,楚庄王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一直打到洛水边王畿(周王室直辖地区)内,陈兵示威,并向周王派去慰劳楚军的王孙满问鼎的大小轻重。
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
“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①周王室已经衰微②楚庄王不再效忠于周王室③分封制遭到破坏④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6.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祖先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度D.王位世袭制7.周王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这一制度称为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禅让制8.根据西周分封制,下列属于受分封诸侯义务的是①镇守疆土,拱卫王室②扈从作战,缴纳贡赋③承继封土,设置官员④朝觐述职,效忠周王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王嬴政10. 在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A.三公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1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地方推荐C.考试选拔D.皇帝任命1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政治原因是A.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D.交通的发展13.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201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钢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3、请填好自己的姓名与考号,填写不正确,视为无效。
第Ⅰ卷(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朝廷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占卜。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 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 D.仁义观念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第一次“革命”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科举制度的建立C.丞相制度的废除D.分封制度确立4.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皇帝制度D.肯定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功绩5.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最新-扬州中学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精品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利益B.清政府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英贸易C.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D.英国为争取自由通商2.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为了A.把中国变成其鸦片销售市场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D.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中国人民面临反封建反侵略两大任务D.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4.鸦片战争期间,坚守虎门炮台直至战死的清军爱国将领是A.关天培B.葛云飞C.陈化成D.海龄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因为它A.是以扩大权益为目的B.仍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C.继续割占中国领土D.仍强迫清政府支付战争赔款6.火烧圆明圆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法战争期间D.中日甲午战争期间7.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8.沙皇俄国据以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俄《天津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9.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五口通商章程》D.《马关条约》10.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B.自然灾害连绵不断C.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D.洪秀全等人的宣传和发动11.《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B.当时紧张的军事形势决定的C.太平天国的内部斗争形势决定的D.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12.1853—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是A.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B.受到清军和地方地主武装的围攻C.太平军将领指挥失误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13.下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安庆陷落②天京变乱③三河镇大捷④定都天京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④②①③D.②①④③14.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林则徐B.魏源C.洪秀全D.洪仁玕15.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康輶纪行》1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A.规模大、持续的时间长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C.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D.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革命纲领1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18.下列军事企业,由李鸿章创办的是A.安庆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19.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明朝中后期D.19世纪90年代2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主要是因为它A.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而来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C.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D.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夹缝中发展2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下列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海战役②威海战役③平壤战役④丰岛海战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22.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旅顺口之战B.黄海战役C.鸭绿江之战D.威海之战役23.在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回族将领是A.左宝贵B.邓世昌C.丁汝昌D.刘步蟾24.《马关条约》签订后,组织义军开展反割台斗争的是A.刘永福B.刘铭传C.徐骧D.唐景崧25.下列通商口岸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重庆②南京③上海④天津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③④①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祭祖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影响是①扩大统治范围②巩固对地方的统治③巩固周天子的地位④形成割据混战局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战国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实行 D.贫富差距的扩大4.下图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5.“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他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他确立了分封制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地方割据C.推行贵族政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8.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成为主要的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A.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B.加强中央集权C. 适应军事需要D.巩固皇权10.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中所指的“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针对列强发动的某次对外战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先生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
”文中的“两个强盗”和“夏宫”是指A.英、法颐和园 B.葡、西颐和园C.英、法圆明园 D.俄、日紫禁城13.台湾义士丘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14.《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A.巨额赔款 B.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拆除天津至北京沿线炮台15.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认为清朝必将灭亡16.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17.下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在不同时期的名称,这种政权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A.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B.国共两党成立联合政府,走向合作C.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奋战,进入反攻阶段D.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军队的领导权18.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A.华北事变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C.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七七事变19.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
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
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
……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20.“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21.据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行B.定都天京后军事达到鼎盛C. 太平天国领导层腐化堕落D.安徽、江西封建地租盛行22.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采取暴力革命斗争的形式 B.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C.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D.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2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A.革命比建设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社会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工作24.1919年6月《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提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材料说明“五四”运动的主力已转移到A.青年学生 B.资产阶级C.农民大众D.工人阶级25.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使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
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革命的火焰”的是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6.下列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历史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B.三次反“围剿”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C.井冈山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D.毛泽东发出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27.“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
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A.挺进大别山 B.重庆谈判C.淮海战役 D.徐州会战2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某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
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 1911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C. 1945年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发生变化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29.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30.“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①第一次国共合作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填涂。
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32.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3.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斗。
北洋水师在战斗中全军覆没。
3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5.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第Ⅱ卷三、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10分)2017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
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主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分)(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