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4)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4)
2.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3.多媒体展示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的细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每个细菌怎样生活的。
的。
1. 多媒体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73页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指出哪些是细菌的基本结构,哪些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你们的父母在你们吃饭以前,总是让你们先洗手呢?”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细菌,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细菌?”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3.观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并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不同,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样。
1.学生观看,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在组内讨论,并总结、汇报。
3.分组完成教材第74页的技能训练,并在班上交流,达成共识。
4.独立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二自然段,了解芽孢。
2.多媒体展示细菌、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最大的不同之处。
3.质疑: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五)细菌的营养方式
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将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六)细菌的生殖
1.课件演示细菌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2.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胞分裂的次数与产生的细胞数之间的关系。
3.组织,引导,评价。
4.指导阅读,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专题二细 菌的生殖
1、细菌的生殖方式怎样?芽孢怎样形成?芽孢是生殖细胞吗?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2、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 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 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四、反馈检测
细菌的发现者是( )
A.罗伯特•虎克B.列文•虎克
(6) 与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菌的结构中没有,也不具有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场所
课后反思
C.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个体是单细胞的
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都有荚膜、鞭毛
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形式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是一种生殖细胞
4、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细菌
课题
第四章第 二节细菌课型Fra bibliotek新授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
主备人
审核人
生物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一、自主学习: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了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这就是。
2、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 巧妙的实验(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 造成的。细菌不是发生的。 他还发现了、,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法以及 方法。后人称他为“”。
(1)细菌的基因存在于[ ]_______所指的结构中。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
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
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一)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
细菌的形态不
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结合同步学习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点 (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同步学习
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100×29
=51200(个) 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探究竟大家谈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过程与方法】(1)应用观察图片,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图片观察法。

【教具】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激发了解细菌的兴趣。

术密不可分(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在.观察细菌的图片,学生.多媒结细菌的生殖特点。

分组讨论,小结“日常【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的结构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3.细菌的营养:异养(寄生、腐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教学评价设计】拟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法,通过课堂小结,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完成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节课堂教学。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图片
a
e
帮助理解
5分钟
下载
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细菌的发现:请阅读生物课本71—72页细菌的发现。(2分钟)
对学生的认识教师给积极评价并补充讲解,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发现史,那么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你了解吗?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活动一:仔细观察给出的细菌形态图片,归纳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活动二: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结构图,讨论、交流,得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六、作业
优化设计P37-38快乐预习、轻松尝试应用、能力提升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
细菌的生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72,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
分享故事
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它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和课件。
思考: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提问:表面干净的头发和针尖,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利用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周围的细菌图片和针尖周围细菌的图片。
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

(秋)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假设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

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

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创设情景:日本七三一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

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

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3) 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

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黑板、投影仪、口述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

方案一:两个同学用相声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其中一名学生扮演细菌)。

细菌扮演者飘然而至讲台上,依附在学生身边。

学生:哎,你是谁?怎么依附在我的身上?“细菌”:我叫细菌啊,怎么?你不认识我?学生:我怎么不认识你啊?你从什么地方来?“细菌”:我也记不清了,我到过山川,去过树林,游过大海,渡过小溪,可以说我到过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你说我来自哪儿?学生:这么说还真是个旅游家呀!你大老远的,一个人来的呀?“细菌”:是啊,我们细菌家族都是独立生活的,不像你们人类,这么大了,还要依靠父母。

学生:你有哪些特征可以让我一眼就认出你啊。

“细菌”:我身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具有未成形的细胞核是我的独特特征。

我们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学生:我看你这么小,在路上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吧?“细菌”:没关系,我身体外有荚膜,而且我靠分裂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十分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