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答: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

20X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附范文两篇)课程代码:04729【作文题附带两篇范文】【该文档答案附带教材出处和评分标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来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B.演绎C.类比D.对比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12.下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语句中,出自“二日砥砺德行”的是【】A.然弭谤莫如自修,入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B.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C.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D.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3.《吃饭》一文提到的古人中,在论音乐与烹调这两种和谐时“偏向音乐”的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伊尹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64.在《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说“天之亡我”,所显示的人物特征是【】A.知耻重义B.爱逞匹夫之勇C.宁死不辱D.缺乏反省意识正确答案:D(1分)教材P675.《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与“长人者”形成类比的人物是【】A.他植者B.长安富豪人C.郭橐驼D.问者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0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强国的信心B.“夷夏有别”的观念C.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D.民族交融的愿望正确答案:B(1分)教材P817.下列《前赤壁赋》的描写中,引发了“人生短暂”悲观情绪的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B.扣舷而歌之C.客有吹通宵者,倚歌而和之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正确答案:C(1分)教材P848.下列《秋夜》的意象中,收到作者“默默敬奠”的“英雄”是【】A.枣树B.蝴蝶C.蜜蜂D.小青虫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59.《香市》使用了反衬手法来表明当前香市的冷落,能体现这一手法的句子是【】A.我幼时缩减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B.反衬重兴香市的冷落C.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D.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0910.《纪念傅雷》一文记叙了作者与傅雷的两次争执,争执的内容是【】A.家教方法B.学术问题C.生活琐事D.处世原则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1911.《都江堰》一文中说:“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的魅力”指的是【】A.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B.雍容大度的聚会C.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D.化作许多闪亮亮的河渠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3312.《我与地坛》中反复提到“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条路”的含义是【】A.平安幸福B.成为作家C.守护地坛D.治愈疾病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4313.《湘夫人》出自屈原的【】A.《离骚》B.《九歌》C.《天问》D.《九章》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5914.《秋兴八首》(其一)中,通过听觉意象烘染心情落寞惆怅的一联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315.《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一句所用典故的主人公是【】A.小玉B.双成C.陈皇后D.赵飞燕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8016.下列写到飞鸟的诗句中,象征边民逃难的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谓兮木上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C.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8417.《雨巷》中,象征等待、希望和追求的意象是【】A.寂寥的雨巷B.默默彳亍C.颓圮的篱墙D.雨的哀曲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0818.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诗人的自喻中,与“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根常春藤”相应的是【】A.一座荒林B.城堡的废墟C.一块云朵D.一所小草棚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1519.下列《断魂枪》的语句中,属于沙子龙肖像描写的是【】A.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B.个子大,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C.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D.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4020.就全文而言,《哦,香雪》中写香雪在中学被同学再三盘问的情节所运用的叙述方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54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外来语的是()A. 沙发B. 苹果C. 电脑D. 火车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哪部古代典籍?()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道德经》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其中“雅”指的是()A. 民间歌谣B. 宫廷乐歌C. 祭祀歌曲D. 地方民歌5.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王熙凤6.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文学家的文学观点?()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巴金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A. 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聪明了就不会有朋友B. 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挑剔了就不会有伙伴C. 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苛刻了就不会有朋友D. 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太精明了就不会有伙伴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松间照C. 清泉石上流D. 孤帆远影碧空尽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美丽的女子B. 明亮的月亮C. 晴朗的天空D. 珍贵的玉石10.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鲁迅的散文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边城》D. 《女神》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分为“风”、“______”、“颂”三部分。
1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其中“西林”指的是______。
1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文学家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重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局部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大学语文》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较多。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B.孟子C.孔子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根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
没有丝毫难度。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C.砥砺德行D.亲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亲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详细论述的内容。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置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亲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3.以下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
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
先妣是周孺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假设不谋夕。
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B.长安C.巩县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6.《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的主角是A.杨贵妃B.董双成C.梨园弟子D.临邛道士[答案]D[解析]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极简单的试题。
全国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

全国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近日,全国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试题难度、答题技巧、备考建议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试题难度本次月考语文试题共分为两个部分,十个大题,共计100分。
整体难度适中,题目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文字、修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古代文学部分主要从《离骚》、《诗经》等经典作品中选取了几道难度适中的选择和填空题,难度同往年有所区别。
现代文学部分涵盖了近现代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等内容,考察对文学的整体掌握能力。
语言文字部分主要考察汉字的词义及造字规律等知识点,难度较低。
修辞部分涵盖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难度稍高。
总之,试题难度适中,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答题技巧1. 阅读理解要准确——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考试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每个题目,避免过早猜测和主观臆断。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在纸上做出相应的笔记或标记,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2. 重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内容占比很大,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离骚》、《诗经》等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文化背景。
3. 注意语言文字——汉字的词义及造字规律等内容虽然难度较低,但对于考生来说也不可小视。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生僻字及其用法进行记忆,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字形演变规律,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三、备考建议1. 多读好书——语文考试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多读一些名著、经典作品,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和考试成绩。
2. 加强自测——月考试题包含了很多经典题目,考生可以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多做试卷——针对语文试题的复杂度和多样性,考生需要多做一些试卷,检验自己对各类试题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熟练度,积极提升答题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1、(2007.10,多选21)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答案为AB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
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
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
《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及试题答案

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课程代码04729)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都江堰》所写到的器物中,象征为民造福的是(C )∙ A.金杖∙ B.长锸∙ C.铁戟∙ D.钢锤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的象征意义是(C )∙ A.古老中国负重前行∙ B.祖祖辈辈希望失落∙ C.新时期中国如日东升∙ D.新时期青年热血沸腾3、《吃饭》中,从吃饭想到结婚、想到政治,这种联想方式的基础是( C)∙ A.时间统一性∙ B.地点统一性∙C.相似性∙D.对比性4、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宗教感情”,指的是(A )∙A.对最深奥理性和最灿烂美的执着追求∙B.对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C.承认有一个能够赏罚一切的上帝存在∙ D.相信肉体死亡之后灵魂还会继续活着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典型事例,用来刻画许远形象的是(B )∙A.背诵《汉书》∙B.为国让贤∙C.拔刀断指∙ D.抽矢射塔6、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作家是(A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 D.杜甫7、《我与地坛》中,让读者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精神的景物是(D )∙ A.“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 B.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 C.忧郁而镇静的苍黑古柏∙ D.“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8、《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D )∙ A.山水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爱情诗9、《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B )∙ A.正面刻画∙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类比彰显10、李白《行路难》中情感流程的特点是(C )∙ A.逐层递进∙ B.逐层减退∙ C.起伏跌宕∙ D.平缓舒展11、《马伶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C )∙ A.语言描写∙ B.细节描写∙ C.行为描写∙ D.肖像描写12、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使用了排比句式的是( D)∙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B.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 D.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13、《秋夜》所写的形象中,象征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是(B )∙ A.小青虫∙ B.小粉红花∙C.蝴蝶∙ D.蜜蜂14、下列文章中,主要采用今昔对比写作方法的是( B )∙ A.《哭小弟》 ∙ B.《香市》 ∙ C.《纪念傅雷》 ∙D.《都江堰》15、《秋兴八首》(其一)中对偶极为精当工稳的两联是(B )∙ A.首联与颔联∙ B.颔联与颈联∙ C.颈联与尾联∙D.首联与尾联16、柳永《八声甘州》抒写的主要情感内容是(B )∙ A.贫困潦倒之愁 ∙ B.羁旅行役之苦∙ C.报国无门之悲∙D.家破人亡之痛17、李清照《声声慢》中引发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B )∙ A.晚风 ∙ B.过雁∙C.黄花∙D.细雨18、戴望舒《雨巷》的写作背景是( D )∙ A.五四运动高潮时 ∙B.五四运动低潮时∙ C.大革命高潮时 ∙D.大革命失败时19、《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B )∙A.满招损,谦得益∙B.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D )∙A.演绎法∙B.例证法∙C.类比法 ∙D.对比法 21、在写议论文时,选择和使用论据的标准是( C)∙A.是否具有表现力∙ B.是否具有感染力∙ C.是否具有说服力∙ D.是否具有穿透力22、《香市》的主要特点是(C )∙ A.层层深入∙ B.夹叙夹议∙ C.即小见大∙ D.因人见我23、《纪念傅雷》:“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答: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将这一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努力拼搏,居安思危,谦虚谨慎。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
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让人信服。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
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
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
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四、《论毅力》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答: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
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答: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
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答: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
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大学生,应从三个角度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为人民而学。
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没有高深学问你,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
三是个人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答:一是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
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
六、《容忍与自由》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别人,给别人以自由,别人才容忍你,给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回答这一问题不要受作者原文意义拘束,要源于作者,高于作者。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历史角度看,所有强调自己“绝对正确”的人,都在历史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被历史的潮流抛弃,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3.实际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4.文本“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不摆驾驶,将深奥道理融化在平易白话中哦那个,排除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答: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
在论证a.“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b.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
②归纳论证之例证法。
在论证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b.论证“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时举了“推敲”的故事,用的也是例证法;c.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
③“类比法。
a.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b.在论证”联想的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时用”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做比喻,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