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变器并联及其控制技术的设计大学论文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主要涉及逆变器的运行控制和并联系统的协调控制两个方面。
逆变器的运行控制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PWM控制策略:通过调节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实现输出电压的控制,常用的控制策略有Carrier-Based PWM、Space Vector PWM等。
2. 控制模式选择:逆变器可以采用直流电流控制、直流电压控制或者交流电流控制等多种控制模式。
不同的控制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式。
3. 控制方式选择:逆变器的控制方式可以采用闭环控制或者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但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4. 多电平逆变控制策略:多电平逆变控制策略可以通过增加逆变器的电平数来提高输出波形质量,降低谐波含量,常用的控制策略有多电平对称调制、多电平与合成等。
并联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功率分配策略:在并联系统中,各逆变器的功率分配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常用的功率分配策略有平均负载功率法、功率最大电流法、功率分配比例法等。
2. 电流共享控制策略:并联系统中的逆变器需要实现电流共享,即各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要保持一致。
常用的电流共享控制策略有主从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3. 故障容错控制策略:并联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逆变器出现故障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具备故障容错的能力。
常见的故障容错控制策略有失效检测与切换、故障恢复等。
4. 智能化控制策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方法对并联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以上是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研究。
大功率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与保护技术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功率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与保护技术研究姓名:刘文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指导教师:裴雪军2009053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以两台60KW单相全桥电压控制性逆变器为对象,建立了单相逆变器及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大功率单相逆变器的并联控制与保护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全数字化控制,详细研究了单相逆变器的波形控制技术、数字锁相技术、功率调压策略以及逆变器的保护策略。
推导了单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响逆变器输出波形畸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对逆变器单机进行控制的方法。
介绍了PID控制和重复控制的原理,根据60KW逆变器的参数与要求,设计了将PID控制与重复控制进行并联结合控制单机控制器,通过建立MATLAB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Δ&才是环流分析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特点,揭示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存在矢量差E产生的根本原因。
逆变器输出阻抗是影响环流大小的另一因素,输出阻抗的大小与环流成反比,而输出阻抗的特性与环流特性之间又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逆变器采取闭环电压控制会减小逆变器的输出阻抗,并且改变环流的性质,因此与环流抑制之间存在着矛盾。
根据本机特性,提出基于分散逻辑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案,分析了同步和调压策略。
采用锁相技术使各逆变单元输出电压的相位趋于一致,根据系统特性进行无功调压控制,保证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的相等。
通过同步和调压的控制,很好的抑制了并联系统中环流的产生,逆变器得以均分负载所需功率,从而保证了并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介绍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保护策略,包括过载保护、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等等,主要介绍了过温保护和限流保护。
采用温度变送器作为温度传感器,设计了温度转换电路,使逆变器能实时获得系统的工作温度,并进行相应的保护。
提出了通过硬件保护和软件限流相结合的限流策略,使逆变器在遭到负荷冲击时,能够可靠的工作而不停机,并针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短路的特点对限流策略进行了改进。
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简介本文旨在提供一种优秀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以满足逆变器并联操作的需求。
该方案将详细介绍逆变器并联原理、电路设计要点、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逆变器并联原理•并联多台逆变器可实现功率叠加,提高整体输出能力。
•并联逆变器需要具备相同的额定电压和频率。
•并联逆变器需要具备相同的电流分配能力。
电路设计要点1.选用合适的并联控制器或微处理器,用于实现并联逆变器的同步控制和通信。
2.确定逆变器的参数,包括额定电压、频率、电流分配等,并保证各台逆变器参数一致。
3.设计逆变器输出电路,包括滤波器、功率级和输出变压器等。
4.设计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开关驱动、保护电路等。
5.考虑逆变器的故障检测和容错策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安全保护措施1.采用逆变器过电流保护电路,防止过电流损害逆变器和负载设备。
2.设计逆变器过温保护电路,有效避免逆变器过热导致故障。
3.引入逆变器过压和欠压保护电路,避免过高或过低电压对系统造成损坏。
4.配备逆变器短路保护电路,保护逆变器和电路免受短路故障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方案提供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可实现逆变器的并联操作,并满足功率叠加需求。
此外,安全保护措施将确保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请根据具体需求实施该方案,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逆变器的参数和保护电路的设计。
方案实施步骤1.确定需求:明确并联逆变器的功率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并联逆变器数量。
2.选择逆变器型号:选择适合的逆变器型号,确保其具备并联操作的能力,并满足功率需求。
3.设计并联控制电路:选用合适的并联控制器或微处理器,设计并联控制电路,实现逆变器的同步控制和通信。
4.确定逆变器参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并联逆变器的额定电压、频率和电流分配能力,并保证各台逆变器参数一致。
5.设计逆变器输出电路:根据逆变器输出需求,设计逆变器的滤波器、功率级和输出变压器等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中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清洁能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联逆变器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能够将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并将其与电网同步。
然而,并联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对系统性能以及电力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电力系统中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和讨论。
首先,我们将讨论逆变器的基本原理。
并联逆变器通常由多个逆变器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负责将部分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
通过协调各个单元的输出相位和电压,可以实现整个并联逆变器系统对电网的连接。
在并联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来调整逆变器的工作状态,以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
常见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包括基于电流的控制策略和基于电压的控制策略。
基于电流的控制策略通过测量电流值来调整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和相位。
这种策略对于包含多个并联逆变器单元的系统来说非常适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基于电压的控制策略主要通过测量电压值来调整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和相位。
这种策略在小型系统中比较常见,可以简化系统的控制结构和运算量。
然而,在大型系统中,基于电压的控制策略可能面临系统动态性能不佳的问题。
除了MPPT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例如谐振电流抑制控制策略和谐振电流追踪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用于减小并联逆变器系统对电网的干扰,以提高系统的电力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并联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于并联逆变器系统而言,多个逆变器单元之间的通讯和协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设计合适的通讯协议和协同控制算法对于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逆变器的故障检测和故障保护策略。
由于并联逆变器系统中包含多个逆变器单元,一旦其中一个逆变器单元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
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_肖岚

第32卷第1期2002年1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SOUTHEA ST UNIVER 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32No .1Jan .2002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肖 岚 胡文斌 蒋渭忠 严仰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210016)摘要: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由3个采用输出电压瞬时值和滤波电感电流瞬时值双闭环反馈控制的逆变器模块构成,通过共用电压调节器实现负载均分.理论分析证明并联系统的输出阻抗减小,输出电压精度提高.电路仿真结果表明逆变器输出滤波电容和逆变器的电流环放大倍数是影响负载均分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并联方案可行,并联系统具有较好的均流精度,电气性能指标优于单逆变模块.关键词:并联;逆变器;主从控制;均流中图分类号:T M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02)01-0000-00Research on master -slave controlled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Xiao Lan Hu Wenbin Jiang Weizhong Yan Yangguang(College of Automati 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 The master -slave controlled 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ree inverter modules .Based on the instantaneous output -voltage and filter -inductor -current double closed -loop feedback contr ol and through sharing the sa me voltage regulator ,the current -sharing is achieved .Theor y analysis proves that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parallel system is reduced and the precision of output voltage is improv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urrent sharing are output filter capacitor and the amplifying multiple of current -loop .E 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 m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arallel scheme and show that the parallel system has good current -sharing performance ,being superior to single module .Key words : parallel ;inverter ;master -slave control ;current sharing 收稿日期:2001-04-24. 作者简介:肖 岚(1971—),女,博士,副教授. 并联是实现高可靠、大功率供电的关键技术.交流电源实现并联的难度较大,因为它必须保证各模块的输出电压幅值、频率、相位、波形和相序一致,且并联后要实现有功和无功负载均分.电流控制技术可使逆变器获得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便于逆变器并联均流运行[1].本文对基于输出电压瞬时值和滤波电感电流瞬时值双闭环反馈控制的逆变器并联进行了研究.并联系统由3个单相逆变器模块构成,通过共用电压调节器实现均流.本文通过电路分析、仿真和实验证明:该并联方案均流效果好,并联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单逆变模块.1 工作原理高频软开关变流器采用3台1kVA 单相变流器模块并联构成(见图1).单逆变模块主电路如图2图1 并联系统构成框图所示,由直直变换器和逆变器构成.直直变换器采用改进的两路有源箝位正激电路交错并联工作,将输入低压直流电27V 隔离变换成平均电压180V 、频率100kHz 的直流脉冲电压u b .桥式逆变器经离散脉冲滞环控制和输出滤波,将脉冲电压u b 变换成115V /400Hz 正弦波输出.控制其功率管在直流脉冲列u b 的过零处进行开关,从而实现零电压开关.逆变器采用输出电压瞬时值和滤波电感电流瞬时值双闭环反馈控制,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低于1%[2].而一般说来,畸变系数小于5%,波峰系数在1.41±0.1范围内,就能完全满足并联运行要求,不会对电源产生明显影响[3].因此无需考虑各并联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是否一致.图2 单模块变流器主电路原理图 逆变模块并联工作时采用共用电压调节器的主从并联法,如图3所示.外环是电压环,k vf 为电压检测环节的放大系数,电压调节器为比例积分环节,控制逆变器输出电压u o 的反馈信号u of 跟踪基准电压u g 变化,稳定并联系统的输出电压及频率.电压调节器输出i g 作为各并联模块电流调节器的给定.内环为电流环,采用电流三态滞环控制,使逆变器滤波电感电流i L 跟踪i g 在一定的正负环宽内变化[4].电流内环呈电流跟随器性质,可等效为一放大环节,分别用放大倍数k i1~k i3表示.C f1~C f3分别为3个模块的输出滤波电容.R o 为负载.只有一个模块的电压环起作用,该模块即为主模块.为简化分析,假设并联系统由2个模块构成,由图3可写出电路方程如下:i o1=k i1i g -C f1d u o d ti o2=k i2i g -C f 2d u od t (1)i o1+i o2=i o(2)由式(1)和(2)可见,若各模块电流放大倍数、滤波电容相等,因为各模块的滤波电感电流均跟踪同一信号i g 变化,所以各模块的输出电流相等,并均分负载电流.图3 主从并联控制框图2 电路分析2.1 环流分析 由于电路器件参数的离散性,各模块参数不可能完全相等,逆变器之间必存在环流.由式(1)可写出并联系统的环流表达式为﹒I H =﹒I o1-﹒I o 22=k i1-k i22﹒I g -j ωC f1-j ωC f22﹒U o (3)13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I o1=﹒I o /2+﹒I H ﹒I o2=﹒I o /2-﹒I H(4)每一模块输出电流由负载电流和环流决定.环流不经过负载在各模块之间流动.由式(3)可见:环流大小取决于电流环放大倍数差和输出滤波电容差.图4为采用Saber 电子线路仿真软件进行的电路仿真波形.仿真参数为:电压反馈系数k vf =0.034;电压调节器k v =12.14,τv =16.8μs ;电流调节器k if =1.79;滤波电容C f =10μF .图4(a )给出了环流与输出滤波电容的关系曲线和两模块输出电流曲线.负载为100Ψ阻性,C f1=10μF .当C f2从9μF 变化至11μF 时,环流i H 正比于容值之差.当输出滤波电容相差10%时,环流的最大有效值为0.18A ,占负载电流的15.7%.图4(b )给出了环流与模块电流放大倍数间的关系曲线和两模块输出电流曲线.负载为6Ψ阻性.当模块2的电流放大倍数k i2从1.63线性变化到1.95时,环流与电流放大倍数差关系近似线性.当电流放大倍数相差约10%时,环流的最大有效值为0.6A ,占负载电流的3.1%.图4 电路参数有差且变化时的两模块输出电流和环流仿真波形 因此,由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可见:逆变器采用瞬时电流滞环控制时,逆变器输出滤波电容和逆变器的电流环放大倍数是影响逆变模块均分负载的主要因素,必须尽量减小各模块在电流环节、输出滤波环节参数的差异以提高负载均流程度[5].2.2 外特性单模块逆变器的正向通道传递函数、反馈通道传递函数和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G (s )=-k v +1τv sk i R o 1+sC f R o H (s )=k vfU o (s )=G 1+G HU g (s )(5)空载时G 0(s )=-k v +1τv s k isC f(6)忽略逆变器功率管压降、直直变换器输出阻抗,逆变器等效输出电路为电感和电容并联,等效输出阻抗为Z out =j ωL f /(1-ω2L f C f )(7)3个模块并联后,假设各逆变模块输出滤波电容相等,电流环放大倍数相等,即k i1=k i2=k i3=k i ,C f1=C f2=C f3=C f ,有3k i ﹒I g =3﹒I L =(1/R o +3j ωC f )﹒U o(8)由式(8)有系统的正向通道传递函数、反馈通道传递函数和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G ′(s )=-k v +1τv s 3k i R o1+3sC f R oH ′(s )=k vf U o (s )=G ′1+G ′H U g(s )(9)空载时G ′0(s )=G 0(s )(10)并联系统等效输出电路为3个电感和电容并联,等效输出阻抗为Z ′out =j ωL f3(1-ω2L f C f )(11)135第1期肖 岚等: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并联系统输出功率为P ′o =3P o(12)由此可见:与单模块相比,并联系统输出阻抗减小,外特性变硬,在相同的负载条件下,输出电压下降量减小;空载时输出电压相同;系统输出功率与并联模块数成正比.3 并联系统实验结果采用该方案研制了3kVA 逆变器并联系统,系统性能指标如下:输入电压:27V DC (20~30V )额定功率:3kVA 输出电压:(115(1±3%))V ;输出频率:(400±0.1)Hz输出电压失真度:≯2%;输出负载功率因数:1~0.75(滞后)输出电压直流分量:≯±0.1V输出电压波峰系数:1.414±0.05整机效率:≮83%(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时)质量:≯18kg表1给出了并联系统在输入电压为27V 时,负载为阻性和感性时的实验测试数据.由实验结果可见: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较小;输出电压失真度低;模块均流程度高,3个并联模块电流不均衡度(定义为最大电流差与平均值之比)小于2%.逆变器效率较高.图5为电路实验波形.图5(a )中的4个波形分别对应阻性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o 波形和3个模块的输出电流i o1,i o2,i o3波形.由波形测试可见,输出电压有效值为115V ,3个模块的输出电流有效值分别为9.06,9.26,9.12A ,不均衡度2.19%.图5(b )中的4个波形分别对应感性负载(cos φ=0.766)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和3个模块的输出电流波形.输出电压有效值为116V ,3个模块的输出电流有效值分别为5,5.08,5.08A ,不均衡度为1.58%.图6(a )和(b )分别给出了3个逆变模块(用1#,2#,3#表示)和并联系统(用PARALLEL 表示)在输入电压为30V ,空载到满载时的输出外特性曲线和效率曲线.可见并联系统输出电压精度提高,输出阻抗减小,效率提高.图5 逆变器输出电压及各模块输出电流实验波形图6 单模块和并联系统特性比较13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表1 阻性及感性负载下的测试结果(输入电压为27V)类别输入电流A uo V ioA io1A io2A io3A电流不均衡度%总谐波含量%η%阻性负载4.85118.4501.101.101.1000.874—47117.439.183.293.303.251.520.64984.9 92116.2918.136.206.206.101.621.18184.8 136114.6126.609.029.018.901.340.89483.0感性负载(cosφ=0.766)5118.4201.001.000.901.030.356—43115.8411.413.953.973.940.760.64987.2 77113.7020.787.027.036.980.710.33387.0 108111.9028.439.609.589.481.260.96783.64 结 论1)共用电压调节器可构成主从控制并联系统.2)并联系统输出阻抗变小,输出电压精度高,输出功率与并联模块数成正比.电气性能优于单模块性能.3)各模块输出滤波电感电流跟踪同一给定电流变化,引起电流不均分的因素只和各模块输出滤波电容、电流调节器放大倍数不一致有关.因此只要保证滤波电容和电流调节器放大倍数一致,即可实现较好的负载电流均分.参考文献(References)[1]丁道宏.电力电子技术.第2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263265.Ding Daohong.Po wer electr onics.Second edition[M].Bei-jing:Publis hing Hous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1999.263265.(in Chinese)[2]肖 岚.单相和三相软开关静止变流器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1998.8590.Xiao Lan.Res ear ch of s ingle-phase and thr ee-phas e soft-switching static inverter[D].Nanjing:College of AutomationEngineerin g,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1998.8590.(in Chinese)[3]严仰光.航空航天器供电系统[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153157.Yan Yangguang.Po wer supply system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Aeronautics In-dustry,1995.153157.(in Chinese)[4]Xiao Lan,Tong Yongshen g,Yan Yangguang.Anal y s is of asingle-phase rugged Res onant DC link inverter[A].In: 28th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 nfer ence IEEE PESC'9[C].St.Louis,USA,1997.284289.[5]蒋渭忠.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2001.2021.Jiang Weizhong.Research on p aralleling technology of in vert-er[D].Nanjing: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 g,Nanjing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2001.2021.(inChinese)137第1期肖 岚等: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相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为了提高系统输出电压质量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原理1.单相逆变器工作原理:单相逆变器是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使直流电源通过逆变器的电感、电容等元件产生交流电压。
2.并联运行系统工作原理:在单相逆变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多台逆变器的并联运行,共同为负载提供交流电源。
并联运行可以提高系统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负载适应性。
三、系统方案设计1.硬件设计:a.逆变器设计:采用全桥拓扑结构,选用高品质开关器件,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b.并联控制电路设计: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实现各逆变器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软件设计:a.控制策略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实现高精度、快速响应的输出电压控制。
b.保护功能设计:集成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功能,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电源,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系统性能分析1.输出电压质量分析:采用高品质逆变器和分布式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输出电压的质量,降低了谐波含量。
2.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控制策略的优化,使各逆变器在并联运行过程中能够协同工作,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负载适应性分析:并联运行系统能够根据负载变化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和电流,提高了系统的负载适应性。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1.实验平台搭建:根据系统方案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包括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负载等部分。
2.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了系统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负载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
3.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及负载适应性,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

式中 Pi—— —有功功率
Qi—— —无功功率
又逆变器 i 的输出电流为:
(1)
i"i =
ui(cos!i+jsin!i)- U0 jXi
式中 !i— ——系统输出电压的相位差
U0—— —空载电压幅值
整理式(2)代入式(1)可得:
(2)
"Si =
uiU0sin!i Xi
+j uiU0cos!i- U02 Xi
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
周玉柱, 茆美琴, 苏建徽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 分析了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用于该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案。
它以 TMS320LF2407 为主控制芯片,在两台 1kVA/110V 单相逆变器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在逆变器无
(2)并联逆变单元输出的 Qi 主要取决于其输出 电压的幅值,幅值高者,发出有功功率;反之,吸收有
功功率。
(3)各并联单元的输出电压相位和幅值与其输出 的 Pi 和 Qi 具有对应的近似线性耦合关系。逆变电源 的输出电压幅值可直接控制,而其相位控制则是通过
调节输出频率来实现的,即有逆变电源的输出角频率
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满 足 S1 =nS2。 由 于一般线路的电
阻较小,线路阻
抗主要呈感性,
近 似 有 Zi ≈jXi, 则逆变器 i(i=1, 图中 2 )提 供 给 负 载 的
图 1 等效电路 Z1,Z2—— —线路阻抗
Z0— ——负载阻抗
复功率为:
"Si =Pi+jQi=U#"0 "ii
综上所述,1‰的幅值误差引起的无功环流是额
大功率三相逆变器控制与并联技术研究

大功率三相逆变器控制与并联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电力电子变换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大功率三相逆变器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和控制策略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电能质量。
对大功率三相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并联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功率三相逆变器的控制技术,并探讨其在并联运行时的优化策略。
文章将概述三相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控制方法,包括电压型控制、电流型控制以及PWM调制技术等。
随后,将重点分析大功率三相逆变器在并联运行时的均流控制、环流抑制以及功率分配等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还将对现有的大功率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进行综述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研究经验,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大功率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和优越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大功率三相逆变器的设计、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二、大功率三相逆变器控制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功率三相逆变器作为其核心部件,其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大功率三相逆变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脉宽调制(PWM)技术、空间矢量调制(SVM)技术、无差拍控制技术等。
脉宽调制(PWM)技术是大功率三相逆变器中最常用的控制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调整逆变器开关管的导通时间,从而控制输出电压的幅值和波形。
PWM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正弦波PWM、过调制PWM等。
正弦波PWM技术具有输出电压波形正弦度好、谐波含量低等优点,适用于对输出电压波形要求较高的场合。
过调制PWM技术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输出电压的幅值,从而扩大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范围。
空间矢量调制(SVM)技术是一种基于空间矢量的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矢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急于逆变器并联运行及其控制技术的设计
学生姓名
院部电气工程系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五月
摘要
逆变电源的并联能够能够把复杂的大容量的供电变为现实,是逆变技术现在需要着力发展的去向。并联逆变器技术能够扩大容量,这就极大的使系统的灵活度增大,并且使提供电能的电源系统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这样就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系统的功率密度也增大了。所以现在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使用多台逆变电源的并联技术提高电源容量,使得各个电源模块的负载功率变小,使得这些模块中流过逆变器中主开关电流变小电流应力减小,从而增加了可靠性,缩减设备资金,增大了功率密度,灵活的组成了各样功率容量。
Because the quality of the inverter can also affect the parallel system performance is good or bad, so this paper I first from how to design the inverter start relates to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filter design and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tc. some knowledge. In this thesis, the design of inverter and some problems in parallel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some solutions are also made.. Of course, our main research or circulation and its elimination method these aspects, and launched 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i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parallel inverter system can eliminate the differential base of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cause of the various modules in parallel electrical sense current to follow the consent given. At this time, the filter capacitor i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feedback coefficient is also subsequently.
关键词:逆变器;输出滤波器;逆变电源;环流
Absபைடு நூலகம்ract
The parallel power supply can change the complex large capacity into reality, and it is the dest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verter technology.. Parallel inverter technology can expand capacity,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can reduce the volume of power supply system to reduce the weight loss. So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is enhanced and the power density of the system is also increased.. So now many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on the use of multi inverters parallel technology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power supply, making each power supply module load power is smaller, makes these modules in flowing through the inverter main switch current variable low current stress decreas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reduce the capital equipment, increase the powerdensity, flexible composition of a variety of power capacity.
Keywords:inverter;output filter;inverter power supply;circulation
插图清单:
第一章 绪 论
1.1
环保和节能是21世纪主题,然而由于经济工作的发展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的压力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样的21世纪中,人们迫切需要解决能源的一系列问题。燃料电池是未来人们主要电能的来源之一,它是一种低污染,高效的发电装置,然后燃料电池发出的电能是直流电不能被大多数机械使用,因此必须把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才能供给共夺得设备使用,而要想把直流转化为交流就不得不需要逆变器这种设备。因此要想燃料电池得到广泛的使用逆变技术就是必不可少。
因为逆变器的好坏也能影响并联系统的性能好坏,因此我这篇论文先从怎么去设计逆变器开始,涉及到数学建模,滤波器的设计和控制参数设置等一些知识。本篇论文一开始分析了逆变器的设计,及其在并联系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我们主要研究的还是环流的产生和它的消除方法这些方面,并展开了系统的讲解说明,在研究结果中显示并联逆变系统能够很好的消除基准差异产生的环流,研究表明因为各个并联模块的电感电流跟随同意给定。在这个时候滤波电容成为影响环流的首要因素,电流回馈系数造成的影响也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