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建 保 护 技 术2003
219383776_“香山帮”迎来重磅“加持”开启保护传承新篇章

近期,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香山帮”技艺人才梯队,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香山帮”技艺传承体系。
今天,这一依靠着师徒相承,源远流长六百多年的传统园林建筑营造技艺,在胥口这片发源地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活力,谱写出了属于古老技艺的现代新篇章。
古老技艺的延续与科技的碰撞了解香山帮的人们一定对薛福鑫、薛林根、薛东祖孙三代都不陌生。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香山帮”迎来重磅“加持”开启保护传承新篇章见习记者 殷陈萱传承人薛福鑫老人一生致力于营造事业,带领团队先后设计、建造园林百余座,还曾参与建造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推动了中国园林的世界发展。
接过父亲手中的衣钵,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薛林根,从业五十余年来,务实敬业,对香山工艺执着追求,参与了沧浪亭、拙政园等修缮工作。
1999年,他在胥口创办了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积极发扬香山古建园林艺术。
薛林根的儿子薛东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太湖古建,将现代建筑科技运用到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和完善中。
香山帮兴旺于明清之时,当时,不仅仅是香山脚084 MODERN SUZHOU下,太湖周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有匠人,工匠总数曾达上万。
而如今以胥口镇为核心,工作生活在周围片区的人们,很多仍从事香山帮传统园林建设工作,在依山傍水的秀美环境中,不断探索传统技艺现代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建筑技术与科技的发展给中国传统建筑技法带来了改变。
薛林根和他的团队意识到,随着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换代,老一辈香山帮传承人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让新兴技术造福传统技艺。
在薛东大学毕业后,他将系统学习的建筑知识与电脑绘图等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由父亲薛林根负责施工,爷爷薛福鑫负责质量监督,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将行业生生不息的新希望播撒在胥口这片沃土上。
传统香山技艺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讲究手口相传、口传心记。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

第二十二条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他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他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解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 程
0 同济大学 许连 昆
2005 年 7 月 5 日。 国家文物局
和西
安市负责人表示
不会
.
主动
发
掘秦始皇陵和武则天 墓 要把它们 ,
完整地 留给子孙后 代 。 既 然 开 发 皇
陵能满足人
们无
比的好奇心
又
,
能
赚来 巨 大 的商机 , 为什 么 就 不 能 开
法 在建筑设 计 实践 中培养历 史文 ,
化
环
境
意识
增
,
强
自己
阅读城市
、
阅
读历史建筑的能力 。
正 如耐人 回味的小说都有相 同
的 特 征 :主 题 明 确 且 内 容 衔 接 上 时
空交叉
小说结构因此而显 得严谨
.
、
逻 辑性 强 。 历史建筑正 像小说 中的
插叙
倒
、
叙
和夹叙
夹议
人
.
们因
它们
加 深 了 对 似 水 流 年 中经 历 的珍 视 。
“ 同济大学 现 在 有 多 少 历 史 建
筑保护专业毕业 的学生 我们就要 .
多少 ! ”许多希望 承包历 史建筑修葺
工 程 的建筑工 程 企 业 都表示 出对专
业 保护人 员的急切 需求 。 我们建筑 系 的常青 教授 也 说 过 :当前 我 国历
史建筑保护的专门人才几 乎是空
白一 ,
些高校 和研究机 构 中涉及 这
掘呢?
其实
原
,
因在于两
个字
:技 术
。
技术的瓶颈制约 了 咱们国家文物古
迹
的开发。Βιβλιοθήκη 因为开发技术不成熟谁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文物保发[2003]93号,国家文物局第33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2003年12月3日发布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以下简称:记录档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等法规的有关规定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记录档案包括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的记录和有关文献。
内容分为科学技术资料和行政管理文件。
形式有文字、图纸、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
第三条记录档案必须科学、准确、翔实。
记录档案分为主卷、副卷、备考卷。
主卷以保护管理工作记录和科学资料为主。
副卷收载有关行政管理文件及日常工作情况。
备考卷收载与本处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可供参考的论著及资料。
第二章主卷第四条主卷包括:文字、图纸、照片、拓片及摹本、保护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资料、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监测、文物展示、电子文件、续补等十种案卷。
第五条文字卷包括以下内容:(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记表。
(二)地理位置。
(三)自然与人文环境。
(四)历史沿革。
(五)基本状况描述。
(六)价值评估。
(七)相关研究情况。
(八)历次调查、发掘、保护工程、展示情况。
(九)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建设项目控制情况。
(十)保护标志情况。
(十一)保护机构情况。
(十二)安全保卫工作情况。
(十三)附属文物登记表。
(十四)重要文物藏品登记表。
(十五)古树名木登记表。
第六条图纸卷包括以下内容:(一)总体图纸:地形地貌图;地质图;行政区划图;文物分布图;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等。
(二)考古图纸:考古发掘平面图;典型地层剖面图;重要遗迹分布图和平、剖面图;典型器物图等。
(三)建筑图纸:建筑群体总平面图;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结构图、节点大样图等。
(四)历史资料性图纸和研究复原图等。
第七条照片卷包括以下内容:(一)全景照片;群体和单体的外景、内景、重要部位照片。
浅谈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及其预防(新编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浅谈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及其预防(新编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浅谈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及其预防(新编版)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这些文物和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的古建筑中木质结构建筑居多,其它砖木结构建筑中,除了砖墙和瓦顶是非燃烧体外,大量使用木质的梁、柱、斗拱、楼板等可燃构件,此类建筑难免发生火灾。
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扑灭初起火灾,才能避免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研究和分析古建筑的防火方法已经成为当代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主要课题。
火灾的成因一小部分是自然破坏外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近几十年来,古建筑毁于火灾的也不在少数。
如2003年1月,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份遇真宫因人为失火被烧毁。
2004年5月,由于遭受雷击,山西稷山县大佛寺突发大火,寺中高二层的古建筑大殿很快被大火烧塌。
2004年5月5日,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的建瓯市崇仁寺,香烛复燃引发火灾被烧毁。
2004年6月,北京护国寺因人为失火被烧毁。
2007年3月,贵州省铜仁市川主宫因人为发生火灾,整个建筑被完全烧毁。
2008年2月10日,发生在韩国首都首尔市中心、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崇礼门整座木制城楼被大火烧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是震惊了世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古建筑自身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中,部分存在着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下面就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做一些分析,谈一谈在工作中如何预防火灾。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03.12.30•【字号】常政办发〔2003〕145号•【施行日期】2003.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全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常州市文物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一)文物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长期以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文物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文物保护工作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比较突出,文物保护投入不足,文物保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文物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对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我市已进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新阶段,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这对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协调推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机制,促进全市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古建筑该如何防火

古建筑该如何防火多少楼台“烟火”中2003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重要宫殿之一——遇真宫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
大火烧毁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殿。
2004年,始建于元代的京城皇家巨刹护国寺西配殿发生火灾,原因是服装厂变电箱起火,过火面积187平方米,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熊熊大火中被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中摇曳。
越来越凶猛的火灾日益威胁着古建筑的安全,就全国而言,古建筑发生火灾的情况屡见报端:1990年1月25日,青海海南州石藏寺发生特大火灾;1992年9月19日,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因遗留烟头发生火灾;2000年2月29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发生火灾,将关圣殿侧面牌楼烧毁;2002年12月2日,山西宁武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悬空寺院发生火灾,悬空寺惨遭灭顶之灾;2003年3月,山西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再加上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
造成“火烧连营”的原因众多的古建筑在火灾面前何以如此脆弱,动辄被“火烧连营”呢?据有关专家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建筑火灾案例的分析,其中人为因素占76.8%,非人为因素占11%;因管理原因导致的火灾占31.7%,因使用问题导致的火灾占45.1%;能够及时发现扑救的占7.3%。
调查发现:80%以上的古建筑火灾均由小火引起,理论上应是能够被发现并扑灭的,而之所以酿成重大灾难事故,除了人们消防意识的淡薄和管理松懈外,消防设施落后、设备设置不到位,是造成火灾扩大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应用现代消防技术,结合我国古建筑现状特色和地方民情,在经济适用前提下构建古建筑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双层保护体系,就成为了目前我国古建筑保护的一项当务之急。
消防安全对策与亟待解决的科学方法古建筑管理和使用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消防法》等相关规定,确定一名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文物保护监理师考试教材

文物保护监理师考试教材【图书名称】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学习教材(共11册,电子版)【最新版本】2021年7月版【图书定价】免费【图书作者】中国古遗迹保护协会编【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国古遗迹保护协会发布参考书目:1.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编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科学出版社,2017年2.国家文物局编:《文物保护法律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12年3.国家文物局等编:《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4.罗豪才湛中乐著:《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宋]李诫著、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年6.姚承祖原著,祝纪楠编著:《<营造法原>诠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7.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9.梁思成编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0.刘敦祯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潘谷西编:《中国建筑史》(第6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傅熹年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13.董鉴泓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4.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5.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6.汪菊渊著:《中国古代园林史》(第2版)(上、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7.陈从周著:《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年18.邓庆坦著:《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9.邹德依戴路张向炜著:《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20.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21.罗小未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2.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23.宿白著:《中国建筑考古》,文物出版社,2009年24.宿白著:《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9.刘莉陈星灿著:《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30.陈星灿著:《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文物出版社,2009年31.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3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年33.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编:《中国古建筑修建施工工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4.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编:《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35.马炳坚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36.刘大可编:《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37.边精一著:《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3年38.魏闽编:《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39.李宏松著:《石质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文物出版社,2014年40.张兵峰著:《石窟保护技术概论》,文物出版社,201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代 屋 角
砖石建筑
•
• •
战国时的大块空心砖在此时大量使用 砖:西汉时楔形、有榫的砖用于墓葬中 纵连砌法 加强整体性 并列砌法 砖穹窿顶 石:由于金属工具的发展(钢、生铁工具 ) 加工平整的石板,石材 开凿岩石——崖墓出现并盛行 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 石雕艺术发展
人与自然
穴居到木骨泥墙房屋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从实物看原始居住方式
穴 居 到 木 骨 泥 墙 房 屋
半坡建筑群体的分布
半 坡 的 见 证
半坡出土的陶房子模型
• 多层木架建筑 也普遍建造(4~5层); • 中国古建显著特征之一:斗拱 普遍使用 • 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屋顶形式 多样化 悬山顶,庑殿顶 最普遍, 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汉 代 木 架 结 构
汉 代 多 层 木 架 结 构
汉 代 多 层 木 架 结 构
汉 代 多 层 木 架 结 构
战国瓦当
战国瓦当
战国瓦当
战国瓦当
战国瓦当
战国瓦当
生动的陶器造型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铜案
战国中山王墓铜案转角处斗拱
战 国 中 山 国 灵 寿 城 出 土 陶 斗 拱
战国时期
铁工具斧锯锥凿的使用木建施工质量的提高 筒瓦、板瓦广泛使用,并有涂朱色的做法。 • 装饰用的砖也出现了 —— 地下墓室中 —— 大 块空心砖——墓、壁、底——制砖技术提高 • 统治者用木材做墓室(木椁)内外数层(棺 椁的榫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 • 外填白土、沙土、木炭——防水层——长期保 存
秦汉至南北朝
——中国古建的发展期
秦 朝
• 统一六国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 术的成就 ——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 阿房宫、骊山陵 ——遗址可见其气势, 远远大于战国。 • 长城的修建,驰道的修建——秦代功绩 •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发展打 下基础。
秦始皇陵外景
秦长城
秦长城2
北 京 现 代 某 四 合 院
西周瓦
西周瓦
西 周 中 期 宫 殿
西周中期宫殿
湖北圻春遗址
• 推测是干阑式建筑。见图 • 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种常见的居住类 型。 • 内柱沿面洞方向成列,进深不成列 • 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 为承重墙 以檩架为主梁架
周代建筑的成就
• 相比夏、商,主要表现在 • “瓦的发明”和“三合土”抹面技术。 • 瓦 —— 制陶技术 —— 屋顶防风、防水 —— 中国古建重要进步! 三合土——“白灰+砂+黄泥”——粘性、 防水性、平整性——建筑表面光洁。
春 秋 战 国 青 铜 器 上 的 高 台 建 筑
春 秋 秦 国 宗 庙 平 面 图
东周(春秋时期)
• 铁器的使用 —— 社会生产力提高 ——手工业大发展 — —各国大量兴建城市、宫室。 • 瓦大量使用普及(板瓦、筒瓦、瓦当) • 高台建筑出现(诸侯宫室) • 阶梯形夯土台为中心,倚台逐渐建木构房屋借助土 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建筑的外 观,以满足防卫和奢欲。 • 城内夯筑数米~十几米高的夯土台,建殿堂屋宇 • -----台榭式建筑。 • 另外,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 发展起来。
最早的佛塔
最早的佛塔
最早的佛塔
最早的佛塔
最早的佛塔
佛塔建筑
佛 塔 建 筑
高层佛塔(1)
高层佛塔(2)
佛教的传入
• 此时佛教传入——佛教建筑 大发展。 • 高层佛塔:中国式木塔(洛阳永宁寺,方形,9层) 石塔、砖塔(登封嵩岳寺) • 最早的佛塔:密檐式塔(用于礼拜,绘有彩图) • 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艺术传入 • 结合汉人的绘画艺术 • 导致石窟、壁画、佛像有了巨大发展。 • 建筑艺术有汉代的质朴、成熟、圆淳。
前 言
• 前言主要介绍古建保护的背景知识。 • 通过介绍中国古建发展简史,了解人类营造生 存空间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不同时代古建 营造的工艺、选料与外观特征,同时,掌握鉴别不 同时代古建的方法。 • 通过介绍古建保护的历史沿革及目前古建保护 的现状,阐述古建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古建发展简史:
汉代多层木架结构
汉 代 多 层 木 架 结 构
汉 代 干 阑 式 建 筑
广西出土汉代建筑明器
汉 代 干 阑 式 建 筑
汉代斗拱普遍使用
汉 代 斗 拱 形 式
汉 代 建 筑 组 群
汉 代 建 筑 组 群
汉 代 歇 山 式 屋 顶
汉 代 屋 顶 与 脊 饰
石器时代
•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缓慢 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 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 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 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 由于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我 国形成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 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夏、商、周
——古建的萌芽时期
西汉时期
• 都城长安 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 • 都城面积 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 • 汉代陵墓 西安附近有十一处汉陵尚未发掘,地 面形制与秦始皇陵相似。
周王城图
江苏武进吴国城址
古罗马城
汉代家具
汉代家具
汉代长城
汉 代 河 仓 古 城 城 墙
玉 门 关
阳 关
明代长城
秦咸阳一号宫殿
汉 代
• 处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期,形成我国古代 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 表现在:
木架建筑
渐趋成熟(虽无遗物但可
从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看到)。
砖石建筑、拱券结构 有了发展。
木架建筑
叠梁式、穿斗式 木结构已经形成;
从 实 物 看 原 始 居 住 方 式
从 实 物 看 原 始 居 住 方 式
巢 居 到 干 栏 式 建 筑
现代干阑式建筑
现 代 干 阑 式 建 筑
现代干阑式建筑
体系之外的建筑
体 系 之 外 的 建 筑
窝 棚
体 系 之 外 的 建 筑
体 系 之 外 的 建 筑
非 洲 现 代 人 风 篱
石窟寺
• 印度石窟与汉代的岩墓、土木、绘画技 术相结合 ————石窟寺艺术产生 • 新疆克孜尔石窟 (最早4世纪) • 敦煌莫高窟 (366年) • 开凿由西部地区向东南地区传播 • 著名的: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此时,有了甲骨文——记载史实 青铜器——日用品,工具,兵器——工艺纯熟
——手工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大大发展, 生产工具也不断提高
—— 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商 代
•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商初成汤都城 ——西亳 宫殿遗址,为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 建筑和庭院建筑的实例。见图 • 夯土台高基高80㎝ 、殿堂 八开间 350㎡、柱径 40㎝ • 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 —— 木构架技术大大提高 • 擎檐柱—承托屋檐。
西周青铜器上的建筑身影
东周(春秋时期)
• 铁器的使用 —— 社会生产力提高 ——手工业大发展 — —各国大量兴建城市、宫室。 • 瓦大量使用普及(板瓦、筒瓦、瓦当) • 高台建筑出现(诸侯宫室) • 阶梯形夯土台为中心,倚台逐渐建木构房屋借助土 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建筑的外 观,以满足防卫和奢欲。 • 城内夯筑数米~十几米高的夯土台,建殿堂屋宇 • -----台榭式建筑。 • 另外,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 发展起来。
古建保护技术
(古建保护与维修)
古 建 保 护 技 术
•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及古建 保护历史与现状为起点,系统介绍古建材料 组成,防腐加固技术,防光老化与防火方法, 以及防虫、防潮除草常识。 • 本课程 60 学时,课堂教学 51 学时,实地 参观与观看相关录像9学时。
课堂教学的具体章节安排
代表建筑有:陕西歧山风雏村,早周遗址。 湖北圻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凤 雏 村先周宫殿遗址
• 一座相当严整四合院式建筑 • 二进院落组成 • 我国已知的四合院最早实物。 见上图 •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形成工字型平面。 门、堂、室的两侧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可以环绕走通。 房屋基础下已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屋顶已采用瓦当和半瓦当
夏、商、周
• 从居住需要到政治军事等级需要的转 变,出现了夯土建筑、木架夯土建筑、 高台夯土建筑、殿堂建筑,最后发展到 四合院有中轴线封闭式院落。 • 西周瓦的发明及普及,“三合土”的使 用。 • 到此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夏 代
夏朝区域 —— 黄河中、下游(历史有 记载,但考古学对其尚在探索)
偃师西亳早商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偃 师 二 里 头 二 号 宫 殿 遗 址
中 商 宫 殿
中 商 宫 殿
晚 商 殷 墟
晚 商 殷 墟
晚商殷墟
晚 商 殷 墟
晚商殷墟
晚商殷墟
西 周
• 周灭商后,根据宗法制度,确立等级 只有君、诸侯可建城 诸侯城:大=1/3天子 中=1/5天子 小=1/9天子
甲骨文中的“宫”字
甲骨文中的“宫”字
半 坡 的 提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