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 ,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Y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3) 佳节:美好的节日。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翻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作品赏析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15岁时离开家 乡,告别亲人,他的兄 弟送了一程又一程,是 那么依依不舍。
我是拼音高手
yì yì féng
jiā
忆 异 逢
bèi chā
佳
zhūyú
倍
插
茱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 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 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 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 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 节,又叫老人节
忆:思念
山东:指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处于陌生的环境中,看见的面 孔也是陌生的,感到孤独、寂寞。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 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一人在他乡,每到佳节 时就更加思念亲人。我想远 方的兄弟一定登上了高出, 说说诗的意思。 他们的身上都插上了茱萸, 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王维以其冲淡清超的山水诗著称,而这首作于早年的小诗,却以朴素隽永的抒情风调,强烈地感染读者,成为传颂千古的佳作。
这首诗作于诗人十七岁离家赴长安游历时。
王维原是太原祁人,其父徙家于黄河东岸的蒲(今山西永济),蒲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
农历九月九日是民族传统的重阳节,早在汉代便形成了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酒的习俗。
《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
”这一习俗的由来,据传是东汉桓景遵从仙师费长房之教,于九月九日引全家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从而避过灾祸。
因而古人称茱萸为“避邪翁”,唤菊花为“延寿客”。
这种风俗在唐代的太平盛世更为流行,只是游乐之意多于避灾之意了。
诗人年少离别家中双亲和兄弟,只身首次西去长安。
在此,人地生疏,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不免潜生,这就是诗的首句所流露的情怀。
一个“独”,两个“异”字,自然而深沉地流露了内心深处这种情感。
年轻的诗人时时怀念着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当佳节来临,形影相吊的境遇,更使他忆起合家欢聚的情景。
这种情感,诗人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七个字,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它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发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
诗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因而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的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虚写。
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远景,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菊酒,同时也会想起远离家乡的兄长。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词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词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著名唐诗,全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怀念远方家乡及兄弟所作。
"山东"在此指的是华山以东的地区,即作者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以祈求平安吉祥。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表达了诗人身处他乡的孤独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则道出了人们在重要节日时对家人和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后两句描绘了想象中家乡兄弟们登高过节,插戴茱萸的情景,而自己不在其中,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思亲之情。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柳色斜斜,沙头闻笛声到客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莫道今夕月,会当凌绝顶。
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励志诗歌作品,出自《苏小小集》第六十五首。
这首长诗以九月九日为重点,描写了苏东坡思念家乡及西去的山东兄弟的情景。
诗中的九月九日被喻为全年最思乡的节日,这正是苏东坡的感受,也是大多数人们的情感。
令人动容的是,苏东坡坚守、勇敢地写下这首心潮澎湃的励志诗。
诗中第一句用“床前明月光”展开营构,让读者感受苏东坡满怀
思念与眷恋之情,抒发出一种深切的乡愁之情。
“疑似地上霜”,表现的是秋的凄凉,更强化了乡愁情绪。
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东坡将当时家乡景物一一展现,充分表达了面对萧瑟秋风,思念家乡的温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出苏东坡深情的相思,孤寂无助地表达了苦苦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粱粱而我独往,似此星汉灿烂”,表达出苏东坡勇敢地奔赴未知的世界。
此句引申出励志的主题,让苏东坡沉浸在强烈的憧憬之中,激励人们勇于向前,做一个勇敢的人。
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东坡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出了强烈的乡愁情怀,秉承励志的精神,激励人们勇于承担使命,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登高
插茱萸
认识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 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 为“诗佛”。他的家住在华 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 之为“山东”。他多才多艺 ,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 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 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14岁就离开 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 名。在分别时,他的兄 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 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 不舍。王维这么小的年 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 就远离了亲人,不知要 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坎 坷!那与亲人分别后的 王维会特别的想什么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静夜 Nhomakorabea (唐)李白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床前明月光, 钟山只隔数重山。 疑是地上霜。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举头望明月,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
思念,想念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 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 乡蒲州就在那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东兄弟
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 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题目可以知 道的是哪几要素?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中秋节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 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 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认为可以避灾。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 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愁是人们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 人们心中永远的家,今后无论走到哪 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 记故乡。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来到溪口,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 己的思念之情吗? 试一试,写一几句话来抒发一下 自己的情感。
读一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哪两句话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是从哪几个字中读到王维的孤独的?请用圆圈标 • 你是从哪几个字中读到王维的孤独的?请 出来。 用圆点标出来。
缺少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天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 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个人。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佩饰、 辟邪之物,有多种药物 用途。
遍插茱萸少一人。
究竟少了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当诗人看到街上一家人成群结队出去闲逛的时 候,而他却 ;
当诗人看到街上亲朋好友愉快地聚在一起的时
候,而他却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
诗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 思念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远
想到
登山
都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