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调研报告]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
![[调研报告]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ddcb947add36a32d737581ca.png)
[调研报告]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习水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
它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旅游形式。
习水有以习水河流域为代表一大批乡村旅游资源~有良好的交通和客源条件。
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粗放型、低水平、低收益的阶段。
与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差距很大。
文章以“习水乡村游”为基点~分析了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特点及现状~阐明了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建议~并阐述了生态保护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成为习水经济的新亮点~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习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习水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我县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未能得到科学的规划。
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以县城周边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农家乐建设在基础设施、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市场定位上距“乡村旅游”定义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以“四在农家”建设为载体的桂花山庄等农家乐开发缺乏特色~娱乐方式单调,三是农家乐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地方~但游客乱扔垃圾现象普遍~农家乐生活垃圾也未有妥当的方法处理~日积月累~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四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家乐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周边农户的闲臵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在从业过程中~未能得到职业技能的培训。
,一,习水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习水乡村旅游之所以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与它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分不开的。
1(资源条件,1,自然资源习水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漪旎~自然与文化保存着较好的原生状态。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背景介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试验区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给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1. 试验区位于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需要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长期以来,资源开发过度,环境破坏严重,尤其是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1.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农田面源污染、农业化学品过度施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需要加强规划管理、科技指导和政策扶持,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1. 试验区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平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 需要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政府管理体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1. 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而现阶段政府管理体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不足。
2. 需要改革政府管理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协调,推动生态环境监督和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
六、建议与展望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利益机制,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 加强法治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3.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 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职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揭开鳛国故里神秘面纱贵州秘境再次震惊世界

揭开鳛国故里神秘面纱贵州秘境再次震惊世界土城古镇历史上长期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商埠文化、茶馆文化、山水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态,也形成了为之骄傲的“十八帮”经济体系。
习水本是鰼水。
传说中,“鳛”是一种神奇的飞鱼。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其中多鳛鳛(叫声)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
食之不瘅。
”这种“飞鱼”因为叫声奇异而得名,但若是看图识字地拆解绘意,鰼鱼身色泛白,身长羽翅,与《山海经》的描述一致。
后来的贵州鳛国、鳛部、鳛水,都因为这条被贵州鳛地人们视为图腾灵物的鳛鱼而一脉相承。
一座活着的古镇传说着的固然只是难以认真的神话故事,但今天的习水人却以之寻根溯源,引以为傲。
一些人认为传说中的鳛鱼原型就是俗称的鳛鲢,这种只产于习水(鳛水)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鱼类常年生活在河水底部的石缝之中。
今天,在鳛水河中游三岔河境内摩崖石刻上,还保留着古人捕捞鳛鱼的生活场景。
这种群体性的渔猎作业,在习水境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鰼人先民。
而“鰼”字最早成为河流之名,始于4500年前的尧舜时期。
当几乎同时代诞生的巴、蜀、鳖、僰、牂牁等西南邦名、国名、族称或图腾等字符早已泯失或变称时,鳛(習、习)这一独具魅力与神秘的字符,却亘古而今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黄金湾村赤水河旁的黄金湾村大型汉代遗址,总面积超4万平方米。
如今挖掘出的遗址中包括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
这是该河流域迄今发掘的最大聚落遗址。
目前所得的上万件出土文物,将习水区域的文明最早定位于西汉时期,据今已有2200多年。
冷冰冰的年代数据和冷冰冰的陶片骨骼并不妨碍土城成为一座“活着的古镇”。
对于中国最后一位袍哥来说,这座活生生的古镇是他全部的回忆。
土城古镇历史上长期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商埠文化、茶馆文化、山水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态,也形成了为之骄傲的“十八帮”经济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_调研报告_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
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XX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XX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
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XX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方针。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从“生态立省”到“环境立省”,贵州立足实际,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贵州;生态;建设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2 贵州的生态现状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素以“西南煤海”著称。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省内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 08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叶裕惠等在《绿色珠江建设方略》中提出在愈来愈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
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贵州生态文明探路调研报告

贵州生态文明探路调研报告贵州生态文明探路调研报告一、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山水林田湖草”丰富资源、壮丽山河和独特民俗风情为世人所称颂。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贵州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探索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经验,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生态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高山、丛林、溪流和湖泊等,这些资源为贵州打下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贵州的许多地方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经验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例如《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这些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2.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贵州省政府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贵安新区建设了多家清洁能源企业,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领域,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找到了良好的平衡点。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贵州省政府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设置生态文明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向社会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不够到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污染和破坏现象。
2.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一些生态保护项目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
3.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仍然较低,一些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仍然不够重视。
五、建议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政协习水县委员会乡村旅游主要是指以乡村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风情和田园为对象,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
近几年来,习水县提出“旅游活县”的战略目标,大力打造红色旅游,以此为契机,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料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习水县乡村旅游发展正蓬勃兴起,成为红色旅游的必要匹配资源。
为能及时了解习水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困难问题,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对策和思路。
习水县政协组织相关委员和旅游部门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乡村旅游调研。
这次调研由5名委员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对习水河沿线的三岔河、大坡、寨坝、泥坝和仙源、二郎、桑木、东皇、土城等乡镇进行实地走访,并召开了乡镇领导、发展乡镇旅游的村组干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调研组还到多个乡村旅游点上察看,了解点上经营情况,基础设施情况,了解从业者的困难和问题。
官店镇提供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书面材料。
调研组在座谈会上先听各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之后再进行座谈、听取村组干部及从业人员的意见。
通过以上调研,对我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所调研乡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三岔河乡的旅游开发先于县内各乡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公司规范参与开发,乡村旅游接待也搞得早,目前该乡也想依托丹霞谷的发展,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人参与,景区内有几户搞旅游接待,经营得好的,有20多万的营业收入;景区外也有2户搞接待,但效果不太好,乡里引导五户搞旅游产品经营,但效益不太明显,去年又受大灾烧了两家。
景区的福源公司则因经营和后续投入不足的原因,运转较为困难,有时员工的工资支出都有困难,一些工程款及占地款未能及时支付,加上与乡镇旅游办、村组沟通过少,与周边群众的关系较为紧张,带动效应不明显。
该乡利用一些项目和资金,搞了个规划,修了一座观光桥和观亭。
但遇到的困难很多。
一是旅游业上投入不够基础设施上不去,客源不稳定,乡村旅游成本高;二是客源不稳定,旺季是4至10月,旺季不多,淡季更少;三是景区内外景点打造不够,留不住客人;四是旅游产品单一,自己开发的没有。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作者:罗玉竹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保护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习水自然保护区提出战略指导意见。
关键词 SWOT分析;习水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11.0631 项目背景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典型而较为原始的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拥有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带和我国红层峡谷中独一无二的青年早期丹霞地貌,构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红层山地森林地貌景观。
并通过森林植物景观、水文景观、丹霞赤壁、丹霞岩穴、丹霞峰柱、丹霞围屏、丹霞峡谷、人文景观、天象景观等的交相辉映,形成了保护区丹山、碧水、秀峰、茂林丰富而绚丽的生态旅游资源。
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 SWOT分析2.1 优势(Strength)2.1.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具备突出的绿色生态与丹霞景观完美结合的自然资源旅游优势。
保护区有丹霞峰柱、丹霞幽谷、丹霞绝崖等8种丹霞景观,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天鹅湖、瀑布、众多野生珍稀动植物、山野村落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资源等级高,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1]。
以清代实业家袁锦道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在西南地区,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与周边著名旅游区互补性最强的旅游吸引物。
同时,习水有汉、苗、彝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不同的生活习俗、风尚、庆典、节日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作者:易政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本文对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效益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效益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
习水县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海拔1871.9米,最低处海拔275米。
习水县地处黔中经济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圈的衔接带。
习水交通通信设施齐全。
习犁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遵赤高速,构建了通向重庆、成都、贵阳、遵义的出境通道,成为黔北通向渝川的枢纽和咽喉。
县城所在地东皇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南至遵义218km,距贵阳368km。
人口17万人,面积1060平方公里,2011年人均收入39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属较贫困的农业(林区)乡镇;区域欠发展。
群众守着很好的生态环境过着穷日子、苦日子,需要改变,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好的产业支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也需要改变。
因此,在习水县进行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基本社会情况。
鳛部生态园区位于习水县东北部,北临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綦江区郭扶镇,东与重庆市綦江区丁山镇接壤,南达习水县官店镇,西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四屏镇相邻。
园区辖坭坝乡、寨坝镇、大坡乡、三岔河乡、仙源镇和双龙乡6个纯农业贫困乡镇,面积1060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647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9%,2012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当地农民生活比较困苦。
海拔800~1885米,年均气温13℃,年降雨量1000毫米,植被覆盖率达72%,对于发展旅游业有非常好的基础。
2.生态资源和气候情况。
平均森林覆盖率超过70%,负氧离子比城区高1000余倍,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80%以上的区域达171.4平方公里,与四川福宝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庆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共同构成了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被誉为“森林天地,物种宝库”。
园区内可开发建设的景区有飞鸽国家级森林公园、丹霞谷AAAA景区、清溪沟AAAA景区、鳛部国古遗址、中国杉王等;气候方面,园区地处高半山地带,地质地貌发育独特,海拔850至1400米之间,总气候类型属中亚带—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年极端温度-8.6℃至32.4℃,年均气温12.6℃,全年无霜期约27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4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28%-91%;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夏季气温比重庆主城区低12℃。
重庆素有“火炉”之称,超过40℃天数达60天;园区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32℃,园区最高点海拔为金顶山山顶1645.0米,最低清溪沟海拔为820.0米,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超过700平方公里,是重庆、成都、泸州市民避暑纳凉的首选地,是最宜人居、养生、疗养、养老的地区。
3.区位和市场需求。
园区与重庆市江津区、綦江区、四川省合江县、古蔺县毗邻。
距重庆市区约120公里,距遵义市区180公里,泸州150公里,目前遵赤高速公路通车,连接泸州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
江津经习水至古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即将开工,该高速建成后与重庆可形成1小时经济圈;近年来,川南地区、重庆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异常,人们通常在暑天出外度假避暑,避暑度假市场正在形在,据统计,2012年市区均收入达5000美元的有近800万人以上,达到度假需求收入,出游率22%,2015年预计可达1200万人,出游度假率可达35%,避暑度假已成为重庆市民的一种刚性需求,伴随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出游人数还会增多。
2011年始,重庆周边避暑度假旅游日趋火热,加之江习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渝黔地区开发商纷纷进入规划区,以乡村旅游名义流转土地开展度假项目建设。
二、本地区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1.和谐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还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使公正与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2.可持续性。
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
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三、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带来的效益
1.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带来社会效益。
改善交通现状,使园区的道路系统更加完善。
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
景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土地价值将大幅度地得到升值。
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将促进旅游景区的
良性发展。
景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景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供电、电信、广电、环境美化,新农村建设,学校、医疗、配套得到了彻底改善,如西南医院、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到园区设点,极大改善提升了园区医疗条件。
社会事业得到了明显提高。
本项目的建设还有利于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户出行以及日常生活的条件,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区域产生直接的和间接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使得园区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为前来度假的人们提供方便。
本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1000万人,游客每年带来的收益62亿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购置度假房,避暑度假山庄可以容纳30万人口前来度假,度假房的购置能带来收益7000万元,度假的游客每年能带来收益15亿元。
同时旅游景区的发展将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产值,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将促进景区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在给景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村庄的投资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项目的建成为周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园区的建设和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道路的畅通,园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前来入驻的商家必然增多,必会招收职工,扩大了就业岗位,可以解决更多人员就业。
到目前为止新增建安岗位约5000个,新增服务岗位约2500个,营销岗位约300个。
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纯农业转变为旅游业、服务业、生态观光农业,带动了建筑业、服务业、建材产业、运输业、旅游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商贸、总部经济、研发、设计、规划、咨询服务、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医疗、养老、养生、度假等产业。
使当地群众的意识从纯小农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商品经济意识,农民的纯收入得到了增加,2011年收入3100元;2012年收入完成3900元;2013年收入完成4570元,年均增速25-30%。
随着就业人口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拉动了当地内需,使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为当地的扶贫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让我们共同努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走出一条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习水建设成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富裕安康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廖曰文,《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
[3]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日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