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法作文指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归纳思维引导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归纳思维引导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归纳思维引导策略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归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的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是培养归纳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章中描述的荷塘景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思考能力是培养归纳思维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描述的背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描述这个背影,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授归纳方法,提高归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授归纳方法,提高归纳能力是培养归纳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授不同的归纳方法,如列表比较法、分类法、综合法等。

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法比较古今词义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五、加强实践训练,巩固归纳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是巩固归纳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实践训练任务,如阅读理解、作文、课堂讨论等。

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归纳思维,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故乡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从而巩固和提高他们的归纳思维能力。

浅谈中职习作方法的指导

浅谈中职习作方法的指导

浅谈中职习作方法的指导写作是对口高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面对对口单招考试的新形势,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自身对写作的认识,对职高作文写作方法作简要探討。

标签:职高作文;方法;指导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活动,是对口单招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付出的精力和学生花费的时间都是相当多的。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本人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自身对写作的认识浅谈一下作文写作。

第一,选材精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章也得有“米”,那就是材料,学生在材料收集与选择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所有材料都应由它“统帅”。

所选的材料典型、深刻,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主题。

争取做到时间新、对象新、角度新。

不要将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堆砌在一起,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另外,选材时要注意典型性。

文章选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关键要选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就形象地说明了选材要少而精。

第二,真情实感。

近年来对口单招考试作文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符合人文教育的根本。

生活中蕴藏着无尽的美。

作文的源泉是生活。

作文教学也应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而美好的因素,如对亲情、友情,对命运的渴望,对自身、社会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文章的感情不是用几个“啊”一类的感叹词就能生出来的。

文章的情也好,理也好,都要自然流露,有时不必点破,不需明说,让情理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领悟,那才是最好的。

有鉴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引导学生用富有活力与富有新思想的个性化语言;引导学生追求创意表达,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式。

总结归纳法范文

总结归纳法范文

总结归纳法范文归纳总结法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以找出其主要观点和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归纳总结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学习方法的意义、步骤和实践中总结归纳法的应用进行讨论。

首先,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知识脉络、找出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归纳总结也是思维深入和思考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和梳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归纳总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归纳总结法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阅读和收集材料。

在归纳总结之前,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收集。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材料的内容和信息,并将其分类整理。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材料中的重要观点和关键信息。

可以通过划线、做标记等方式将其标示出来,以便后续的归纳总结。

第三步,梳理和整理观点。

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和收集的信息,将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整理。

可以采用分类、比较和归纳的方式,将相同或相关的观点进行归类。

第四步,总结和归纳主要观点。

在梳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并给予恰当的论证和解释。

第五步,检验和完善。

在总结和归纳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和完善。

可以与原始材料进行对比,确保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可以将总结的内容与已有知识进行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最后,归纳总结法的实践有广泛的应用。

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归纳总结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来理清文章的结构、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

在数学学习中,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来总结和应用解题方法和公式。

在科学学习中,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来总结实验结果和科学规律。

在社会科学学习中,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来总结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规律。

归纳法与分类法在写作中的应用

归纳法与分类法在写作中的应用

归纳法与分类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艺术。

为了使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人们常常会运用归纳法和分类法来组织和呈现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归纳法与分类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并分析它们的优点与不足。

一、归纳法的应用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普遍的思维方式,通过总结和归纳个别事物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

在写作中,归纳法常常用于总结与归纳已有的信息,提炼出关键点,以便更好地表达观点。

首先,归纳法可以帮助写作者从大量的细节中提炼出主要观点。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从众多的资料和信息中找到核心要点,以便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

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细节整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联系,从而形成有条理的论述。

其次,归纳法可以帮助写作者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许多文章中,作者常常会通过归纳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这些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导。

然而,归纳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归纳法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事物,导致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次,归纳法并不能保证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我们需要确保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分类法的应用分类法是一种将事物按照共同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的思维方式。

在写作中,分类法常常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观点。

首先,分类法可以帮助写作者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和梳理。

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对这些小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整个问题。

其次,分类法可以帮助写作者对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

通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深入分析和阐述观点。

然而,分类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分类法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和简化。

当我们将事物进行分类时,必然会舍弃一部分细节和差异,从而可能导致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初中语文的归纳与解析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的归纳与解析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的归纳与解析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语言表达,更是为了提高作文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的归纳与解析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作文的技巧。

一、归纳修辞手法的运用1. 概括法概括法是通过归纳和提炼事物的特点或规律,对其进行概述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利用概括法来对描述的对象或事物进行总结,简洁地表达出核心含义。

比如,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使用概括法来总结人物的特点、事件的发展,或者总结某个观点的论点和论据,使文章简明扼要。

2. 比喻法比喻法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出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法来丰富描述,增加读者的感受和共鸣。

比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人的美丽时,可以使用如花般娇艳的比喻,使形象更为生动。

3. 排比法排比法是通过运用重复结构,将同类事物或同类句子并置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排比法来表达同一类事物的数量、特征或者行动的连续性,使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加丰富,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和情感共鸣。

二、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1. 解释法解释法是通过对某个词语、事件或概念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的内涵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解释法来解析某个难懂的概念、现象或者引用名言解析其中的哲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解剖法解剖法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逐层剖析,解释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关系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解剖法来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3. 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概念或观点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使用对比法来突出论述的重点,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同时,对比也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应用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应用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入,中职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作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中职生学习时间有限,写作教学时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学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研究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效果。

一、微写作的概念及特点微写作是指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展示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它与传统的作文形式不同,更注重写作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微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职生写作时间有限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微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中职生学习压力较大,对写作常常产生抵触情绪。

而微写作恰恰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2.培养学生言之有物的写作能力微写作注重言简意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篇幅内准确地表达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言之有物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

通过多次的微写作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3.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微写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思考,并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微写作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思考方式,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微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1.设立微写作专题教师可以在每周的课程中设立微写作专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写作时间。

每次写作时间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短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习惯性思考和表达能力。

2.给予写作反馈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微写作后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可以从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学生的写作。

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课改探微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徐爱红摘要: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写作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方式来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指导。

思维导图是建立在学生心理上的思维学习模式,可以帮学生整理写作思路,构思作文内容,并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语文;写作教学1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的意义1.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中职语文学习中,写作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很难抓住中心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老师要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法。

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作文”,这样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展开充分联想,在“涂鸦”中进行构思,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另外,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1.2开展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把头脑里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被动写作变成主动思考。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够积极分析,加强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1.3推动教学理念的转变,提供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法,还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老师将教学重心放到协助学生分析写作方面。

老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2.1运用思维导图归纳写作素材中职语文写作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素材,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不善于日常积累和合理使用素材。

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素材出发,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法从关键词入手,通过反义词、近义词等来开发思路,或者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词库,从积累、选择、运用素材等方面来加强学生素材积累的效率。

使用归纳法提高作文概括能力的技巧

使用归纳法提高作文概括能力的技巧

使用归纳法提高作文概括能力的技巧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概括信息,提高作文的概括能力。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从大量的细节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使用归纳法提高作文概括能力的技巧。

首先,归纳法要求我们对所要概括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先将要概括的信息进行分类,将相似的信息放在一起,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要点。

比如,如果要概括一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书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概括和总结。

其次,要善于从细节中提取出主要信息。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从大量的细节中找出关键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旅游景点的概括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景点的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来提取出主要信息,然后进行概括和总结。

此外,归纳法还要求我们善于归纳和总结。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将相似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来提高文章的概括能力。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概括文章时,我们可以将相似的动物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按照动物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等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概括和总结。

另外,使用归纳法提高作文概括能力还需要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思维。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概括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来进行推理和判断,然后进行概括和总结。

最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进行综合概括。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多个信息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得出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健康生活的概括文章时,我们可以将饮食、运动、休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概括,然后得出养生的要点。

综上所述,使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的概括能力。

通过分类整理、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运用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等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要点,提高作文的概括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法作文指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淑珍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对于人类而言,一切美好的声音都是音乐。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够俘获心灵震撼生命。

同样,用无声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声音之美,让听觉的艺术流淌在视觉的纸端,则是文学殿堂所展示给我们的语言的艺术魅力。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留心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素材和中学课本中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相关文章,将绘声的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了关于绘声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描写词语修辞手法归纳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留心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素材和中学课本中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相关文章,将绘声的方法加以提炼归纳,总结了关于绘声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以词描绘,形象传神
以歌曲《保卫黄河》前三行歌词引入:风在(),马在(),黄河在()。

教师启发学生改写,以小组竞赛形式组织。

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绘声”的练习中,尽情发挥,自由想象。

如,风忽忽地吹,风在哭泣,风在温柔的诉说。

马在咴咴地叫,马在笑,马在哭泣,黄河水万马奔腾,震耳欲聋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动词:吼,叫,咆哮,哭泣
形容词:温柔
拟声词:忽忽,咴咴
词语的恰当选用,体现写者词语使用的基本功。

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在词语的锤炼和推敲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精细化的训练,可以变得缜密、准确。

同时,词语是否可以表达得丰富,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的高低。

二、借助修辞,生动绚丽
例句:
刘鹗《明湖居听书》:“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

《琵琶行》是描写声音的至美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典范。

苏轼《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江河《星星变奏曲》“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
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在词语准确使用的基础上,运用修辞方法,将句子变得活跃。

修辞的心理学基础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动力。

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都有“移情”的内在手段。

修辞将语言的波澜掀起,句子的力量起来了,文章的力量也就加大了。

[2]
三、联想想象,手法铺开
例文:
刘鹗《明湖居听书》: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韩愈《听颖师弹琴》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其实,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一切所谓技巧和方法的基础。

联想和想象,是经常运用的手法。

对于声音的描绘,尤其如此。

声音世界,最容易引起画面感。

因此,要将所感受到的、所想象出的相关联的事物写出来,这样,文章就丰富得多,灵动得多,可以视通万里,可以思接千载,可以大开大合,可以汪洋恣肆了。

四、间接直接,谈谈感受
《明湖居听书》“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无论是直接点赞,还是侧面点赞,这都是属于描写人的感受或者表现,来间接地描写声音之美。

这里要注意恰到好处。

五、无声之韵,乐中极品
茅盾《风景谈》:“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做轰轰的火响。


《荷塘月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琵琶行》千古绝句绘无声:别有幽情暗恨声,此时无声胜
有声!
《道德经》“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一切的文章无不追求境界。

最丰富的声音不是吵闹,而是安静。

所以,手法永远是技巧,文章的旨趣才是灵魂,才是最高的
心法。

在作文指导中,既要注重方法的归纳,又要积累声音描写的典范文章,以一课而动所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中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提炼总结,提纲挈领,将书读薄。

从而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概括、归纳、抽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20159期刘洋《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理论》
[2]《美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许自强编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